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青阳镇、村地名钩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青阳镇 市区所在地,位于市境北部,镇政府所在地桂山。距泉州12公里,安海17公里,石狮14公里,是通往三地的交通要冲。青阳镇名由来有二说:其一,因地处青梅山之阳而名;其二,因坐落于青阳山之麓而得名。青阳山脉蜿延蟠盘犹如龙脊,故古称青龙山,古代山上法云寺前有青龙宫,为青阳最早的道教神祗,至今外地人亦称青阳为青龙。《晋江县志》山川篇有“青阳山,在二十七都。山有八名,名八仙石。”故青阳山亦称八仙山。《辞海》青阳释条云:“春为青阳”,郭璞注“气清而温阳。”青阳地表常温,日照率、雨水量和四季风向等特征,不愧地名青阳。古代青阳有八景:山林华表、佳仙古洞、阳山苍翠、陈坊磅礴、斗坛灵瑞、石鼓宣声、樟井圣泉、管路挑花。西晋时,有蔡氏人居,其7世孙5人,开设饮食店5间以方便行人,人称“青阳蔡五店市”,因而青阳有“五店市”的俗称。宋代以后,庄氏入迁,遂成为镇区最大姓族。1951年春,县治迁此,始为县城。辖有5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主要产业有商贸、食品、服装、农机修配、汽车配件、五金工艺等。镇区的主要名胜古迹有宋代的石鼓庙、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张瑞图的读书处白毫庵、庄状元府和崎山新石器文化遗址。 青阳居委会、青阳村 青阳居委会、青阳村位于青阳镇区。因位于青阳山之下,故名“青阳”。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青阳居委会分沿塘头、新街仔两个社区,人口5026人,青阳村人口1989人,多数为庄姓所居。有文状元明代庄际昌、清代庄有恭;武状元庄安世,现有庄用宾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明代与潘湖黄光升同榜进士、诗人庄一俊。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青新居委会 青新居委会位于青阳镇区。系青阳新村之简称而得名“青新”。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仅为“青新”一个社区,人口1105人。该居委会部分为晋江市直机关干部家属自筹所建形成的居民社区,杂姓所居,晋江市青少宫、图书馆、科技楼均建于此。 梅山居委会 梅山居委会位于青阳镇区。因位于梅山之下,故名“梅山”。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分为后塘街、三角内、凤尾沙、崎山四个社区,人口1844人。晋江市党校、气象站、华侨中学均于此。为庄、蔡、孙等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青华居委会、青华村 青华居委会和青阳村位于青阳镇区。据说成立时因村址与晋江华侨体育馆相邻即取名“青华”。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青华居委会分为内头李、烟边巷、大井口、一门、西边宅、宫下、井仔七个社区,人口1407人。青华村人口2569人。晋江市政府、晋江一中均建于此。现有庄、李等杂姓所居(以庄氏居多)。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莲屿居委会、莲屿村 莲屿居委会和莲屿村在青阳镇东南隅,村民原依大池塘之畔建居,池塘中的小浮屿上有一青松枝繁叶茂,苑如莲花飘浮于一泓碧水之上,故曾以此自然景物取名“莲花屿”,后即简称为“莲屿”。莲屿居委会分为沿塘、中堡、尾头、西宫、田洋等社区,人口1647人。莲屿村人口3125人。 该村已融入晋江市区,主要产业有小五金、汽车配件、制衣等。族姓以庄姓为最,其裔分衍菲律宾等地。 梅青村 梅青村位于青阳镇区。由梅山与青阳山,各取前一字组成的居委会名称。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分为下市、内头、孙厝头、党校路四个社区,人口1844人。晋江市敏月公园、侨联大厦均建于此。为庄、陈、张、蔡等姓所居。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霞行村 霞行村,位于青阳镇东南部,人口1927人。过去原称“下行”,相传宋仁宗时,张松龄任泉州知府。一日南行至此,适值夕阳西斜,览霞光万道之胜。太守即下轿步行赏景。是夜,投宿于其地的“白毫庵”。故其地曾有“下行太守”之称。后谐音雅化为“霞行”。该村已融入晋江市区。族姓有张、陈等,著名人物古代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现代有菲律宾知名侨领陈永裁等,其裔分衍菲律宾、台湾等地。 霞浯村 霞浯村,古曰“霞坞”别称“浯溪”、“浯江”,因位于九十九溪下游之坞而得名。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一都。有下浯一个自然村,人口547人。据《金墩浯江黄氏谱牒》载:明洪武初晋江县学黄仕虎字希谷号太新,倡建“霞坞别墅”与“池亭园林”。其后明乡贤吴潜蛟为构重修,其园林之胜甲于都中。并提出“植树养生固土,毁树则害子孙”朴素而进步的“环保”思想,池亭虽废,但其古碑尚存。主要有金墩黄氏、延陵吴氏(约占十分之九)而李、谢两姓(约占十分之一)。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屿头村 屿头村,位于青阳镇北部。因古时四周溪水环流,有一小山头高出溪面,如海中之屿,因之得名“屿头”。分屿头、山头两个自然村,人口2992人。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一都。主要有敦煌洪氏、颖川陈姓(占五分之四),而太岳许姓(占五分之一)。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赖厝村 赖厝村,位于青阳镇北部。因古时赖氏最早开基于此,而古时的“民宅”俗名“厝”,因姓得名“赖厝”,有赖厝一个自然村,人口4075人。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一都。明代清官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曾与赖厝的赖存业(海瑞的老师)结为忘年之交,今赖厝尚存的“兄弟明经”古匾为海瑞生前所题。为单一赖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烧厝村 烧厝村,位于青阳镇北部。古称“萧厝”,今“烧厝”则取其谐音,属因姓得名。分烧厝、庵兜街两个自然村,人口1636人。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一都。主要有赖、杨两姓(以赖氏居多)。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苏塘村 苏塘村,位于青阳镇北部。古时苏氏最早开基于此,因村中有一塘,故名“苏塘”。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一都。前属“烧厝”行政村,以赖氏为单一姓,人口1411人。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后间村 后间村,位于青阳镇北部。古时赖氏最早开基于此,因村西正巧靠近赖氏家庙的“后间”,因之得名。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一都。前属“烧厝”行政村,主要有赖、杨两姓(以赖氏居多),人口968人。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桂山村 桂山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古时此小山,生长着茂密的桂树,因树得名。原属梅山行政村,仅有桂山一个自然村,人口3342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主要有蔡、庄两姓(以蔡氏居多)。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许厝村 许厝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因古时许氏最早开基于此,而古代“民宅”俗称“厝”,因姓得名“许厝”。前属岭山行政村,仅有许厝一个自然村,人口1864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以许氏为单一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蔡厝村 蔡厝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因古时蔡氏最早开基于此,而古代“民宅”俗称“厝”,因姓得名“蔡厝”。前属梅山行政村,仅有蔡厝一个自然村,人口1082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以蔡氏为单一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三光天村 三光天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古时庄张曾三姓和睦相处,极其团结,外乡人称赞该村“三姓可以把神‘扛’上天,因‘光’与‘扛’谐音,而简称“三光天”。分三光天、霞塘、许塘三个自然村,人口2050人。元时属晋江县三十都。主要有庄、张、曾三姓。其余还有王、洪、黄、陈、蔡五个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竹树下村 竹树下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因古时小山坡上竹树茂密,而村在其下,故名“竹树下”。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有竹树下、田洋两个自然村,人口2429人。以李氏为单一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岭山村 岭山村,位于青阳镇西部。因村地处山之岭,因地域位置而得名。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分后圳坑、下岭两个自然村,人口1965人。有杨、陈、庄三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曾井村 曾井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因古时曾氏最早开基于此,而村中古井水清纯可口,状元曾从龙之裔后居于此,遂以“曾”氏与水“井”合成村名。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仅有曾井一个自然村,人口2865人。有曾、张两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曾井村 曾井村,位于青阳镇中部。因古时曾氏最早开基于此,而村中古井水清纯可口,状元曾从龙之裔后居于此,遂以“曾”氏与水“井”合成村名。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仅有曾井一个自然村,人口2865人。有曾、张两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普照村 普照村,位于青阳镇东部。据传古时该村小山上有一座普照寺,香客多自外村的信男信女,香火甚旺。村因寺而名“普照”。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仅有普照一个自然村,人口2100人。有蔡、李、杨三姓(以李氏居多)。基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洪宅垵村 洪宅垵村,位于青阳镇南部。因古时洪氏最早开基于此,而其“宅”人称“洪宅”。因洪宅建在罗裳山东面山脉之垵,故名“洪宅垵”。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有洪宅垵、仑顶、新乡三个自然村,人口1429人。有陈、林、曾三姓。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 高霞村 高霞村位于青阳镇东部。该村族姓以王姓为最。 明末清初,王维荣自青阳沿塘分支而来,在王氏祠堂建设竣工时,族人见其祠堂岑高于祠堂建筑地平面,故族人称村名为高岑村。稍后内厝村的王锦水、深坑村王科、福埔村后堡王举业、福埔村前堡王证叶、内宅王忠志、柯西王福全先后迁入高岑村聚居。“文革”期间,青阳镇的高岑村与罗山镇的霞埔村合并,两个村各取其村名的头一个字组成为村名,名为高霞村。虽然“文革”后霞埔村析出归罗山镇管辖,然而高霞村名沿用至今。继而于1999年东石镇金瓯村王姓和洛江区马甲镇芦田村王姓的几户人再迁入高霞村。今高霞村人口2600多人。已成规模的五金类工厂有四家,还有一批漂染厂、织造厂、汽车配件厂、建筑工程队等企业。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 陈村村 陈村在青阳镇南部,泉安公路西侧,人口2076人。古代,该地京原属“下行”村陈氏所辖,因沃田成片,年年五谷丰收,即于基地设置储存粮食的仓库,习称为“陈仓”。清代,许厝村“许”氏迁居其地,仍沿袭原称“陈仓”,“仓”与“村”谐音,后写为陈村。 随着晋江市区扩大规模,该村已逐渐融入市区。族姓有陈、许等,其裔分衍菲律宾等地。 象山村 该地象山村位于青阳镇西南隅,人口1550人。因村傍依象陷山故名象山。《泉州府志》载:“晋江县‘象陷山’,旧传有象害人”;“唐末南安陈姓者坎陷之,故名。”泉州今尚有“象坑”,安溪有“象运山”,特别是晋江青阳的“象山”、“象山村”这些地名、山名和村名都因有象而得名。1958年,惠安县曾发现过一枚象臼齿。1983年泉州玉犀巷内基建时又挖出1枚象齿化石,剩下10个齿板,珐琅质完好,它再次证明泉州一带有象存在。晋江的“象山”“象山村”因象得名印证了古代“温陵”气候温暖、潮湿,山丘树木茂盛,适宜野象的生存条件。 该村产业有食品、制衣等,族姓有林等,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