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陈埭镇、村地名钩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陈埭镇 陈埭镇位于市境东北部,镇政府驻地四境街。陈埭古为海滩,五代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故名“陈埭”。现辖有1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面积35.6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人,其中回民2.1万人。陈埭镇因是由海滩围垦而成,村名都与海、江、湖、沟、埭、坪等有连带关系,这也是陈埭一些自然村名的特色。主要产业为鞋业,是“中国鞋都”晋江市的鞋业主产基地。品种式样繁多。名胜古迹有陈埭回族丁氏祠堂及涵口古民居建筑 群等。 西境居委会 西境居委会位于陈埭镇镇区,包括后社(上福境,祀保生大帝)、下沟(前程境,祀圣侯爷)、后坂(后锦境,祀元帅公)、前社(前福境王爷)4个角落。四境即因4个角落皆有境主而得名。人口3469人,族姓以丁、谢为主。 南霞美村 南霞美村,位于陈埭镇东部,为古名“南下尾”之雅称,因地处晋江县南下地带,位于尾部,故名。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仅有南霞美一个自然村,人口1133人。现有杨、倪两姓(以杨氏居多)。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西霞美村 西霞美村,位于陈埭镇东部。相对于南霞美而言,故名。仅有西霞美一个自然村。属晋江县二十七都,现有林、倪、蔡三姓,(以林氏居多)其裔分衍东南亚等地。 梧埭村 梧埭村,古名浯棣,以浯水之流经双沟人海埭故名,位于陈埭镇东南部。现有金沟、曾厝、南店、梧棣、南湖5个自然村人口2532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为林、江、曾、王、翁、陈、沈、蔡、杨等九姓所居,以林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宫口村 宫口村,村座落于古宫大门口,故名“宫口”。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位于陈埭镇东南部。现有分宫口、潭头、楼尾3个自然村,人口2912人。有林、陈、雷三姓,以林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桂林村 桂林村,因林欲楫、林欲栋兄弟同朝诏为尚书,人称“如桂之林(氏)”故名“桂林”,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为林、郑、倪、蔡四姓所居,以林氏为最,人口3152人。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坊脚村 坊脚村,位于陈埭镇东南部。以村坐落于高处的古石碑坊之下故名“坊脚”,有两个自然村,人口3324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有林、王、倪、尤、庄、陈、郭八姓,以林氏为最。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江头村 江头村,位于陈埭镇东部。村旁江水经双沟流至水头,由“江”与“头”组成村名,有江头、土头两个自然村,人口4707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为回族丁氏与陈氏所居;以丁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溪边村 溪边村,位于陈埭镇北部。因村坐落于溪水流入内海之边。故名“溪边”。仅有溪边一个自然村,人口2606人。属晋江县二十九都,有丁、吴、曾、王、陈、李、韩、倪等八姓,以丁氏居多。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岸兜村 岸兜村,位于陈埭镇东部海岸之兜,故名“岸兜”。仅有岸兜一个自然村,人口4046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有丁、张、陈、吴、林、朱、李、苏等八姓,以回族丁氏为最,陈埭回族历史纪念馆、丁氏大宗祠均建于岸兜,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沟头村 沟头村,系古地名,位于陈埭镇双沟南畔分流之源头,故名“沟头”。有“沟头”一个自然村,人口1225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该村古时为杂货集散的渡头,现族姓为叶、王、陈、曾、林、潘、雷等七姓。以叶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花厅口村 花厅口村,位于陈埭镇东部。据传古时该村丁府绅士的厅口,种有大量的形态各异花卉。后来,人们便以“花厅口”名其村,仅有花厅口一个自然村,人口2820人。有丁、吴、许、林等四姓。以丁氏为最,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赤西村 赤西村,位于陈埭镇之西畔,古地名震西,后因明代该村较“穷”,闽南语音则叫“赤”,遂称“赤西”。现已与晋江市区连片,成为经济繁荣区。仅有赤西一个自然村,人口1758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有张、陈、丁、杨四姓,以张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苏厝村 苏厝村,位于陈埭镇西北部。以苏氏最早开基于此,所居之宅闽南语称为“厝”,故名“苏厝”,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有苏厝、黄厝、港乾、湖厝、埕尾5个自然村,人口4328人。以苏氏为最。绝大多数为苏姓,湖厝自然村少数为胡氏。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大乡村 大乡村,位于陈埭镇西北部。原属涵口村,相传该乡明代人丁兴旺,比母乡涵口还要大,故称“大乡”。仅有大乡一个自然村,人口1306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都,有陈、张、丁、杨四姓,以陈氏为最;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涵口村 涵口村,位于陈埭镇北部。因涵江水穿过桥口,故名“涵口”。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有桥北、涵透、桥南、下埭、后林5个自然村,人口3073人。为陈、苏、张、王等四姓。其中以陈氏为最,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横坂村 横坂村,位于陈埭镇北部。古名茅坂,因旧时“茅草”横长满了小山坡,亦称“横板”,分为横坂林与横板许两个自然村,人口1763人。有林、许、吴、陈四姓,以林、许两姓居多。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涵埭村 涵埭村,位于陈埭镇北部。以涵江水流入海埭故名,前属洋埭村,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分为洋埭李、土围两个自然村,人口2362人。有李、庄两姓,以李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仙石村 仙石村,位于陈埭镇北部。古时此村海边有一石状貌若仙,人称此石为“仙石”,村以石称名。仅有仙石一个自然村人口2718人。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有李、许、王、谢、陈、刘、蔡、施、吴等九姓,以李氏为最,王氏次之。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高坑村 高坑村,位于陈埭镇北部。因山坡地势相对较高,坑面相对较低,故名高坑。元时属晋江县三十都;分为高坑、柯岭两个自村,人口2893人。有柳、高、陈、黄、王、吴、张、许、朱等九姓。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霞村村 霞村村,位于陈埭镇东北部。古地名“下仓”,因旧时杂粮储备地方分上下仓,因上仓萎废,下仓人丁兴盛,遂以下仓名其村,今“霞村”为“下仓”的谐音,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九都,前属涵埭管豁后划出。仅有下村一个自然村,人口892人。有黄、谢、陈、纪四姓,以黄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海尾村 海尾村位于陈埭镇东北端,泉州湾南岸的滨海地带,人口2024人。该地古为海滩。唐宋间为烟浦三十六埭之一的“万春埭”。村因埭而名:万春。又因地处泉州湾突出部的尾端,故又改称为:“海尾”。族姓有林、许、纪等。 洋埭村 洋埭村地处陈埭镇中部的晋东平原上,亦称龙岱,人口7162人。洋埭古为海滩。唐宋间系烟浦三十六埭之一。且因面积宽广,一片平洋故名“洋埭”。又因村边有座龙王宫,别称“龙宫”。该村由“林”、“李”二姓世居。辛亥革命后,分为:“洋埭林”“洋埭李”两村。现“洋埭李”村改称涵埭村,洋埭村族姓林。 西坂村 西坂村在陈埭镇中部的乌边港南岸,毗邻陈埭街,人口7211人。其地古为泉州湾一浅滩。南唐(960)围垦陈埭,始形成坡坂地,村落处于埭岸西畔的坡坂地,故名。族姓丁,为陈埭丁氏回族村。 湖中村 湖中村在陈埭镇中部,与青阳镇毗连,人口1606人。该地俗称:“湖登”。唐开元时,林銮与张德为友。舟行至湖中登岸,故称:“湖登”。宋初,陈洪进筑海堤垦拓农田。“湖登”围垦成内陆湖,名曰:“鉴湖”。村落位于湖中浮洲,故名:湖中。族姓有张、倪,其裔分衍菲律宾等地。 双沟村 双沟村在陈埭镇西部,泉安公路边,包括泽沟、陈塘、草屋、加晒、下派等自然村,人口5155人。宋时,林灵素逃亡入闽,择河洲建居。其地平原沃野,有两条主要沟渠流经其地,故名双沟。族姓有张、王等。 鹏头村 鹏头村位于陈埭镇东南部,包括汾江自然村,人口2225人。明永乐年间(1407)丁毅斋自苏州分支而来,见此处位置海滨,沃地仁里,于是卜居此地,因一条溪河名汾江穿村流过,故村名称汾江,又因地处海坪得名坪头。后据说其地形如鹏鸟之首,而改为如今之名而沿用。鹏头现已摆脱了世代以滩涂养殖为主的农业传统,发展成为农工商并举,多种经济发展的格局。如今村企业成大规模有七家,中小企业上百家左右,成为经济发达村庄。 庵上村 庵上村在陈埭镇东北部,唐宋时属永宁乡和风里辖,元明清属二十九都。据《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载,其村形成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其时中州板荡,晋人大量南迁,沿江而居,而率先入此垦殖者,则是林、陈、黄、郑等姓80多人,初名曰“沿江”。唐时吴翁筑浦,故村名又曰“湮浦”。五代十国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筑埭,其营地设在烟浦境内,于是又有张、李、曾、陶、谢、周、倪、吴等姓人居。至北宋初年,地方拓展六里许,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为泉南之甲地。相传陈洪进筑浦时,常遇东海龟精兴风作浪,军民难以作业,后得观音佛祖暗助,俾得成其业。宋雍熙元年(984),陈洪进感念观音佛祖法力,令里正张展平于此立庵祀之,命其名曰“永坚”,寓意筑浦围埭千秋永固。尔后住民居屋陆续筑在庵之周围,故村名遂被外乡人称为“庵上”。 宋天圣八年(1030)乡绅张奇宝、林运演、黄清新、郑成文等倡立东西对峙之街坊,凡铺470余间。村市东北分设金瓯、银埭二墟,逢五一市,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至宣和元年(1119),地方递增八里许,有2327户,8970人。至南宋绍兴年间(1131至1161),住民黄、郑等姓发迹,相继迁出1900余人,居泉州、安海、永宁等地。明景泰年间(1450至1456),乡人黄邦烈迁居泉州东海石头街,传衍后厝、美山、后坑等村落。及至明建文二年(1400),湖曲(今池店潘湖村)监生黄栖叟(今庵上黄氏房祖)应聘入庵上启明馆执课授徒,因而学风鼎盛,人文蔚起。永乐二年(1404)至十三年(1415),先后有学子谢敏、李斯义、陈应良入式中进士,尔后文运宏开,又有掌教、举人、选魁、拔贡问世。而文人学士,高僧拳足亦争相于此讲学传道,习艺献技。迄至南明永历年间(1647至1661),永坚庵住持僧常弘法师招僧俗武林义士从郑成功起事,迨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其村遭殃,民宅寺观学社顿成瓦砾,民多流离。明清交替时,乡人随郑成功复台而后定居台澎者527人,而避难南渡东南亚诸埠者482人。至于迁徙广东、浙江、江西、山东以及闽省各地者不下2500之众。复界后,姓氏结构变化,成为一张二纪三黄四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