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金井镇、村地名钩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金井镇 金井镇位于市境东南端,其沿海突出部围头与金门只隔5.6海里。镇政府驻地金井。金井地名来自宋朝。元兵入侵中原,驱兵南下,福州陷城。相传宋幼主帝(1278——1279)由陆秀夫护送,搭船避难,正逢刮大台风,船随风漂流到围头港,扎住浪萍村(最早围头村名)。有一天,乘船到金井港停泊,君臣上岸,口渴喉干,找不到淡水井,取“井尾窟”水止渴,感到甘洌可口,龙心大悦,勒令群臣把“井尾窟”挖成水井,命名“金井”,立碑“金井甘泉”为志。围头村周绍基墓碑载:周绍基,宋末进士,时值遭乱不仕,从宋幼主入闽,君臣离散,避元围海,徙于东海之滨。”可作为宋幼主帝开凿“金井”水井的佐证。 金井亦称井尾,据《金井吴氏族谱》载:金井吴氏始祖鲁东公(南安黄龙二房石鼓仙姑份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任盐吏,押盐运至晋江南关外浔美(今属龙湖镇)场丙洲分场,盐船泊海,上岸观附近(指井尾)地脉钟灵毓秀,且“金井”井水,泉甘味美,卜居于此,名曰井尾村。“金井”位于金井旧街(妈祖娘街),水清澈、泉水多,水质好,味清甘。井深6米、宽1.1米,是口待报批的文物古井。1604年金井地区发生地震,房倒塌,人伤亡。吴氏裔孙部分搬迁,后又出洋谋生。金井(井尾)吴氏现有人口仅300多人。金井镇现辖1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总面积56.27平方公里,人口7.98万人。主要产业有制衣、海水养殖等。围头有万吨级对台贸易码头、围头旅游区、1958年“8、23”炮战阵地。西资岩大石佛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井居委会、金井村 金井居委会、金井村位于金井镇区,南面是浅水海,面对金门岛。金井街道,大都是过去的海滩涂地。金井溪是过去的海港,帆船可直达金井街妈祖娘宫口。 金井村包括金井、下丙两个自然村。金井村位于金井街北面,下丙自然村位于街的西边。两村共分10个村民小组,人口2286人。 金井居委会、金井村原名“井尾”,关于“金井”命名的由来,相传古代有个皇帝游江南,路经井尾乡,一时口渴,随从找来的水咸味难喝,即令手下找地挖井取甘泉。井掘成后,泉水如涌,清且甘甜,皇帝即命名“金井”。 下丙,单姓蔡,始祖蔡厚海从泉州迁居于此,至今已繁衍二十二代;其次子移居漳州鸭母寮,人丁已5000余人。 金井居委会、金井村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有公交车站、菜市场、超市、酒楼、旅馆、商店……形成繁华闹市。 古垵村 古垵村,位于金井镇东北部,由古垵、坑狮两自然村组成。常住村民497户1724人。古垵于明朝年间、耳氏、许氏先祖卜地肇基。今耳氏无住户,前年菲律宾其戚友前来兴建“耳氏纪念厅”;许氏今留有遗宅。村里现住陈、黄、苏、施、吴姓。陈、黄氏人口居多。陈氏一世祖真赐于明朝中叶,由溜澳(今溜江)村长宗徙居;黄氏一世祖守恭从南安吕洋村迁入,其他姓氏先后人住。古垵村东北向有座大柳(山),山峰耸峙,宏大壮观,是航海一标志;西南向有座刘山,山脉连绵,自古天然形成,故得名“古垵村”。后人也曾简化为“古安村。” 坑狮村居住蔡、黄、王、吴等姓氏。蔡氏人口多。始祖文辉蔡公,于元末明初,从青阳衍派肇基此地。坑狮村村前有条东溪(当地俗称村前溪),源自坑水,川流不息;村后有座狮山,貌似雄狮,威武神灵。美称“坑狮村”曰:“坑水朝堂源自远,狮山落第脉宏开”。 古垵村,由于与深沪镇交界,史上随着县、区、乡体制变动而多变。甘世纪四十年代,古垵村隶属运伙地下党支部、坑狮隶属埔坑地下党支部领导,民主建政时也依然;1954-1956年,两村合并,成立古安飞跃初级、高级社划归运伙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又划入“三山乡”(即深沪的东山、柳山等村)”管辖;直到1962年才归属金井。 石圳村 石圳村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北部,东、南向与金门岛一水之隔。1951年,石圳、晋井、后安和福全、溜江、洋下合并为爱群乡(村级)。1956年,前三村为群力乡,1958年后为石圳生产大队,现有人口1056户3776人。 石圳村居住李、陈、吴、林、蔡等姓氏。李为大姓。李氏始祖源自安徽省砀山县。元朝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李乐泉遭兵祸,由福州举家迁移,卜居(石圳)峻山之后,又携眷回籍,其子李望山留居石圳,为李氏开基始祖。峻山自东北向至西南向,有吉龙山(原名洞公山)烟墩山、乌烟山、碎石山、凤山环抱。山丘连续、山石起伏。山川圳水,汇流圳溪,故取名“石圳”。又依山势严峻,周边多山,美称“峻山”作为徽号。 后安村,建村早。居住林、黄、蒋、郑姓氏,人口500多人,林氏占多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始祖林廷甲,卜宅凤山。其地背靠高山,避风向阳,根深叶茂;面对大海,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日后裔孙,平安幸福,得名“后安。”后安村民众,清民期间,外出谋生。台湾后安村林氏,就是从后安林迁居,迄今沿袭大陆村名。 晋井村,居住许、陈、张、蔡、李等9个姓氏,人口500多人。元朝刘氏建村,挖井取水,泉多水多,示意“财多”,命名“晋井”。明朝年间,刘氏18户男劳力,驾船从晋井澳出海捕鱼,遇风船翻覆没。家眷患瘟疫死亡,今刘氏无存,留墓牌为据。 福全村 福全村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东侧,北与后垵村相依,南与溜江村毗连,史上是国防要地。早在明朝就建所筑城,防倭寇入侵。朝廷相国蒋德璟生卒于此,从而四方闻名。 福全村名由来已久。相传宋代,有艘“福船”,停泊在溜澳(今溜江)港口,船员上岸眼视“福全”地势险要,北有圳上(今石圳)、南有大溜(今溜江)可作船坞避风,便居住于此。由于“福船”与“福全”韵声相同,福全村名由此而生。 明洪武二十年(1388),太祖朱元璋敕令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征集十万民工,筑造十六座卫所城,防御倭寇入侵。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五个千户所。福全千户所(编制千名兵),下辖潘径、深沪、围头、峰上巡司。福全就在千户所之地域内,所以称之为“所内。”据历史资料记载:福全所城周长650丈,基宽1丈3尺,城高2丈1尺。城内设官署、造营房、建粮仓。洪武二十五年(1393),蒋旺世袭福全正千户,辟教场、练兵马、挖壕沟、防敌侵,开拓泉南沿海交通、贸易、海防重要港口。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千户所蒋勇增筑四城敌楼,加高4尺。城内划分十三境,街道交错,贸易繁荣,商贾云集,各业齐全,为福全旺盛时期。 嘉靖四十三年(1564),永宁卫城、崇武卫所,遭受日寇攻陷,福全卫所也为倭寇占领。蒋氏一书生,名沂泉,发动军民,连夜袭击敌营,保护福全所城不受侵犯,声名大震。抗日 战争爆发,日寇屡次入侵我沿海地区,轰炸围头半岛。国民党政府征召民工,挖拆福全所城,筑造工事,以防外侵。1956年,解放军挖运残存城墙条石,筑造炮垒战壕。于今,福全城基仅存东、西、南城基地,亦部分被村民挖建筑住宅。现福全村有23个姓氏,403户1514人,其中蒋氏600人,为大姓。 钞岱村 钞岱村地处金井镇中部,金井街的东南侧,包括茂下自然村,人口2500人。宋初,有“蔡”氏于海埭边建居,取名:“蔡埭”,后即谐称为“钞埭”。尔后,外地杂姓相继入居。随着盐业的发展,日日见财,经济颇为繁荣,故演化为:“钞岱”。 溜江村 溜江村位于金井镇南部的滨海地方,人口2600人。村落位于竹仔墓后,延伸到滨海沙滩地段。村西部有溪水东流人海。原系船舟停泊的港沃。故以溪流之“流”字的同音字“溜”别称为:“溜澳”。后改称为:“溜江”。相传五代时,鄂国公留从郊小时便居住于溜澳。宋代以后,留氏式微,一些留氏族人分衍永和旦厝、龙湖岭上、南安官桥湖内等地,现仅10多户100多人。陈、王两姓逐渐迁入,遂为村中大姓。 南江村 南江村亦称“南沙岗”位于金井镇南部的海滨地方,人口1700人。明末,其地为方氏世居,后又有李氏迁入。李氏人丁兴旺,故以其始祖号“南山公”,又因村落位于海的沙岗之地而谐称为:“南沙岗”。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与海外侨亲筹资兴建“南江小学”,临海而称“江”,亦因“江”与“岗”闽南语谐音,村名即称“南江”。 洋下村 洋下村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东侧,南与南江村、北与溜江村、西与石兜村相依。洋下村,建村早。唐朝年间就有颜氏、侯氏择居洋下村洋东、洋下仔,许氏择居洋下村坑尾村。该村依江临海,得名洋江村。 唐昭宗十六年(904),施氏始祖从河南光州府,随开闽王王潮入闽,聚姓卜居泉州晋江钱江(前港)后角份。十二世祖瑶公,于(南)宋宁宗帝甲子(1204)徙居洋江村,为洋江施氏一世祖,迄今798年。洋江村陈氏始祖谷征公,于明太祖洪武庚午(1390),从漳州浮宫白水营徙居,迄今612年。陈氏、施氏人丁兴旺;颜氏迁居;侯氏、许氏今日户数无几。 洋下村,村名多变,村名初起“洋江”,清朝期间称为“洋厦村”;民国期间改称“洋下村”;陈氏写“榕霞”,施氏写“洋霞”。如“菲律宾榕霞同乡会”、“菲律宾洋霞同乡会。”现洋下村484户,人口1726人。 岩峰村 岩峰村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北端。“岩峰”两字,顾名思义,这里岩石多,山头多。岩峰村,就是因群山环抱而名,由小三村(即宫兜、东营、陈山头)、上清(又名碧山)、石兜(又名甫山)、陈厝(又名熬江)6个自然村,共503户1865人组成村委会的。 如果以小三村为中心,则北有卓望山,群众叫岩山、西资岩,西有宝盖山、东有九山、梧山、崎山等等。到处“岩峰”突兀。站在岩山、九山顶峰,可眺望金井侨乡崭新风貌,观看围头港湾船只往来穿梭,金门岛上交通道路。令人饱享眼福。 岩山顶端,有座“西资岩大佛寺。”周围林木青翠,岩石巍峨,面积数十亩。寺中有隋唐年间弥勒佛、观世音、大势至三尊石佛圣相。1986年12月,福建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围头村 围头村位于金井镇南端,地处围头港边。《闽书》:宋嘉定十一年,置宝盖寨;元,寨废。明洪武二十年,徙陈岩巡司于此,改今名。”南宋《诸蕃志》载:“毗舍耶……淳熙间(1174-1189),国之酋豪常率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恣行凶暴,戕人无数,淫其妇女,已而杀之。”据其所记述材料推断,围头村早在宋朝即已存在。确切可考者是宋末周绍基随同南宋幼主(1278-1279)入闽,避居围头,有人猜测可能宋时有人定居此,而后没,迨周绍基入而至今,但此也无真正的历史资料或族谱可证实。 据村民传说,围头最早开垦者为周姓,其理凡三,一曰,围头居村中最中心点者周姓,而后各姓陆续入住,因各姓各围一地,所以围头有“西尾围”“新厝围”“上面围”故此围头的“围”字得名。二曰,围头周姓虽小姓,但在村中占用的田地较多且好地。三曰,围头的春捕江鱼置网位置都比较好位,且占海优于他姓。后因“围”字跟“磁”同音,所以直至民国初尚有用“磁头”称之(周氏迁居台湾的族谱则用“磁”字)。南宋时,因周绍基护幼主,船在海上受风台而与幼主失散,故当时围头名叫浪萍村也。而后华侨创办学校曾名叫“围江小学”,据说临海而称围江。 围头是多姓氏之村,据统计有周、洪、吴、蔡、陈、谢等17姓。现围头村人口5000多人。旅外人口也有5000人。洪氏开基祖是来自英林洪兴嗣。经数百年子孙繁衍为围头第二大姓。吴氏开基祖是来自霞里(下寮)的吴思永、吴思信兄弟二人。长房吴思永婚娶周绍基之女,裔衍围头吴氏龙文支派,二房吴思信娶洪姓路厦之女为室,裔衍围头吴氏凤文支派。吴氏子孙繁衍为围头第一大姓。蔡氏开基祖是来自塘东德蔡日佐,自明朝中叶定居围头至今,已有400多年,现人口有200多人。陈氏分三支先后人住,五祧内由漳州桃花山移居,年代无考;关爷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陈斗台从上清村入住围头;西山份也于万历年间由陈振西从金门渡海人住围头。谢氏开基祖是来自泉州谢敦义、谢前基二人,时在明代,后繁衍前山、后柄、墙下内等份头。 湖厝村 湖厝村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突出部。1958年“8.23”炮战,湖厝村212座民房,被炮击倒击毁156座,占74%左右,余者56座也全部受震受损。那时,村民1000余人,全部疏散到深沪镇吕宅、西尾两村,组成湖厝新村,只留60多位村主干,基干民兵,支前护村。1960年以后,政府拨款,灾民筹资,陆续回乡重建家国,1980年以来,侨亲慷慨捐资700多万元,兴建公益事业,重建新村。 湖厝又名玉湖,村名源远流长,湖厝始祖许氏,讳爱公,唐末由漳入泉,后迁丁亭乡,即今龙湖镇石龟许厝村,其三子泮公,出仕五季,开拓闽疆,卒葬湖厝东墓围仔钟舍湾。泮公陵园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泮公的次子郎公,官钦天国监,唐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择居湖厝东安东畔宅,为湖厝肇基始祖。十三世纪中叶,元法许公,生三子,长居狮头、次居湖厝顶下份,三往台;十四世纪初期,必曾许公,由石狮山上村,分居湖厝赤埕。从此,湖厝、狮头、赤埕等3个角落自然村,组成“玉湖三社”又称“玉湖村”。北宋年间,八世祖帝卿许公,为民众祈雨泽、歼海寇、勋绩卓著,宋孝宗诰封“九使真人”,现许真人故居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厝村,包括湖厝、狮头、岑下3个自然村落,人口1738人。许氏为大姓,还有杨、蔡、林、王、谢、李等姓氏,岑下姓周。 塘东村 塘东村位于金井镇南部,围头半岛的西南海滨,主村塘东,别称锦东村;还有寮头、西安、后埭、山柄等自然村。 塘东开基祖系蔡我东于1260年来此结芦定居,筚路蓝缕,开荒垦地,讨海渔捞,繁衍生息,历经700余年,终成大村落。初时居“伏狮”之东,即今“东井”,后又择居于池塘之东,故名“塘东”,雅称“锦东”。而宗祠亦面朝池塘而建。又据族谱记载,塘东蔡氏系石狮大仑的塘边和东头两个村落的蔡姓迁居的,故名塘东。 塘东的东北大部份为农耕之地,西、南两面临海,是个枕山面海,景色秀美,气候宜人的村落。蔡氏族人世世代代在此农耕海捞为生,蔡姓繁衍于国外和台港澳的乡亲有2万多人。 坑口村 坑口村,又名锦峰。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北部。坑口村由坑口、南埕、埕边、刘宅4个自然村771户2734人组成村委会。坑口村居住蔡、林、伍姓氏、354户1283人。先后于明末清初年间,蔡氏从塘东、林氏从金门、庄埕、马坪、伍氏从安海徙居。蔡氏人口多,伍氏于1903年迁居泉州后,今人数少。坑口村依山旁海,山峦迭起,海滩宽广。南、东、北三方向,拥有大石山、凤山、塔仔山、坑山、东山顶、五里山、铁坫山、武石山、塔前山等。有山就有坑。山水、坑水流归石亭坑、深沪前坑、东示坑、控仔沟坑,汇入“内林水库”,溢满分流内圳(溪)、外圳(溪),回归大海。村子坐落于“内林水库”西北,东、南两向是坑、是圳、是溪的出水口,故得名坑口。 南埕村,原村名蓝田。居住王、陈、郭三姓177户589人,清朝年间,先后均从钞岱村移居。 埕边村,居住洪、陈姓氏,清朝年间,先后从英林、钞岱移居,现村民177户622人。建村的杨氏、许氏、于民国期间搬迁,今无住户。 刘宅村,依山不临海。明朝建村,村名港边,是千户村。清朝期间,封建械斗,房被毁,人伤亡,移异乡,留下民宅,改村名为“留宅”,后称“刘宅村。”今住63户240人。 三坑村 三坑位于金井镇北端,南与金井毗连,北与埔宅交界。三坑由曾坑、坑园、寻坑寮3个自然村279户1040人组成村委会。各村都有个“坑”字,故名曰三坑。村委会所在地在曾坑村。曾坑原村名“缯坑”,从前是金井海港航道,船只停泊在“巴笼清”码头,渔民看潮水“牵缯”捞鱼,取名“缯坑”,后弃“幺”旁为“曾坑”村。 相传六百年前,浙江省有两户姓苏、姓鄞农民到缯坑村牵缯捕鱼为生;1410年,金井吴氏始祖鲁东公长子吴观友分支繁衍曾坑吴氏、东后吴氏。往后,张氏从下柯坑、山头,王氏从东石麦园、龙湖石龟、金井西垵、溜江移居“缯坑”。现曾坑村605人,就有5个姓氏。坑园村53户221人,姓许、姓林;浔坑寮53户214人,姓施、姓邱。各姓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 新市村 新市位于金井镇镇区,别号盱江。明朝洪武二年(1369),新市始祖曾元起,字岩瞻,由南安碧石(又名白石)曾厝村分衍而来,开基新市。斯时,岩瞻学问广博,颇识地理,游至金井区域,眺望村西江海潮流,溪水流至村北山头村,水源充足;村南汪洋大海,船只穿梭,客商云集;周围村庄密集拥有“七社里(7个小村)”和“三洲两市”(东洲、西洲、洲、后市、新市)村落;南端与金井毗连,水陆山脉回龙,钟灵毓秀,日后,可建成为一新的集市,便架房定居,取名新市。新市族谱记载:“岩瞻公开基盱江。”新市这里依山临水,所以,又取名“盱江。”曾氏墓牌镌刻“盱江”两字,这便是新市徽号。 新市建村之后,由于村北受深沪湾一带风沙为害,村民纷纷外出求生。据族谱记载,先后分衍到德化赤店、永春文章、南安石钟、湖宅;晋江永和的周坑、英林的洋仔坑,金井的金井、福全、溜江、前垵、泉州的田中央、宜春巷,台湾的台北、高雄、澎湖、台南、还有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泗水等国家地区。所以,建村600多年来,全村人口仅1300多人。昔日的新市是山村,不是“新市。”如今的新市,与金井相连,已构成市场雏形。 洲村 洲村位于金井镇西侧,背山面海,民居成方圆布局,面积约3平方公里,居民4300人。洲与金门隔海相望,元朝命名这一海域为“洲澳”,交通发达,盐产丰富,商贸繁盛,齐鲁吴楚巴蜀百粤之间,迹无不遍。商路之遥,以“海丝”西航为最。洲王氏经澳门、台湾、越南而至东南亚各国,而后以菲律宾为多。现台湾洲王氏裔族约有3000人以上,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及其他各地合计也达3000左右人。 洲于唐朝末年立村,原是一海岛,又名瀛洲。明洪武时仍然四水环绕,舟楫相继,现留有很多古迹地名,例如北面的“船舵下”、东边的“后海”、西边的“港塔”等。原住民有陈、柯、谢、林、赵、吴等诸姓,现仍有“陈厝埕”、“柯厝下”、“赵厝沟”、“吴厝堡”等地名遗址。宋末元初王审知的17世孙王有礼自杏墩肇基洲,随后衍化成单一王姓。有礼第四子藩衍同安,是为“同安洲”。 洲古代是一盐业中心。从元至清洲盐场是福建盐运使司指定的中心场和管理场,设立盐管衙门,派宫员镇管。元称“司令”、明称“总理”、清称“大使”。盐业完税、诉讼交涉,洲现有“盐衙”、“衙口潭”、“迎官亭”、“迎官路”、“盐仓”、“盐间”等古迹。 居民过去以山海为生,海利重于山耕,主要是养蚝及滩涂捕捞。今工农并重,制衣、织布效益远高于养殖、山作。新居有规划地向城镇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街道已初具规模,新型的繁华侨乡正在形成。 玉山村 玉山村位于金井镇西北侧,与英林镇的高湖、玉坂、斗林三村毗邻。有柯坑、石亭、桑柄、草湖4个自然村共920户3628人。民国年间,晋江设区、乡 (镇)、保地方制度,高湖属“高山保”。1951年土改时上述7个自然村合为一个乡,大家认为用玉坂的“玉”字和高山的“山”字好,定名为“玉山乡”。1961年前三村划入英林乡,后四村仍延用玉山,叫玉山大队,迄今50年了,村名一直不变。玉山的柯坑村,姓洪不是姓柯。据说,先是柯氏建村,因小姓,陆续外迁,今尚遗留“柯公柯妈”祖厅地;桑柄村姓超、姓洪。超氏建村后,因传染病流行,惑为“风水”不好,多数村民搬迁异乡谋生。石亭村原名湖仔厝,临近“虺湖”;草湖北有个小湖仔。两村因“湖”而得名。玉山村农户多,华侨少,史上以农为生,现在以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玉山的草湖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交通枢纽地段、经济发展区域。 山头村 山头村位于金井镇北面,有山头、新街两个自然村593户2140人。山头村有张、洪、陈三姓。张氏始祖于十四世纪从温陵(泉州)迁居山头,灯号“侯山”;洪氏始祖从英林钞井村迁居山头,灯号“英山”;陈氏始祖从泉州打锡巷迁居英林西塔村,后儿孙移居台湾和繁衍定居山头。新街村,姓洪,从山头村、钞井村、园柄村“三洪”陆续聚姓而居。 村外民众都说山头没“山”,新街没“街”,如何命定村名?其实“山”是陆地上高起部分,称之为“山”。山头建村前,北面就有天然的“沙土山”群,名称“贤武山”、“博古山”、“邀子山”、“九头山”。山与山相距仅一百多至二百左右公尺;山高十左右公尺,面积几十亩、上百亩。附近还有南北湖。周围山青水秀。山头因“山”得名,距今只100余年。古时“三洪”绅士商定,在草湖埔附近新建一条街,街名“新街”。建街仅30余年,发生火灾,烧没全街店铺房屋。然而村名迄今没改变。 山头、新街两村,农户多,侨户少。改革开放以来,向草湖埔、泉(州)围(头)公路两侧、直至乌漏沟旁发展,新建了中兴南路、中兴北路两条水泥村道。由于体制、区域的改变和划分、山头村于1951年隶属十二区山苏乡管辖,1956年隶属埔坑乡管辖,直至1971年起才自成立“山头村村民委员会。” 山苏村 山苏村位于金井镇北部。北间隔湖流沟(乌漏沟),与华海、华山交界,南与新市相依,东临埔宅,西毗山头,原名苏庄铺,由沟顶(含新乡)、沟下(含中寮、后寮、五块寮、枪寮)两村602户2343人组成。 相传宋时,其地有个苏纯安秀才,年半百,膝下有女,爱如掌上明珠,故于宅中为其女修筑一座梳桩楼。“梳桩”与“苏庄”谐音,村名由此而来。明清曾有郭、安、柯、陈、施、庄姓氏在此一带定居,周边是一片荒郊。今仅施、安两姓有住户。清嘉庆年间(1796-1820),村东建有苏兴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村西建有苏安宫;隐约包含着村名的寓意和民众祈求神明保境安民的愿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深沪坫头村施答公于嘉庆元年(1796),率次子国排择居沟顶村。随后,衙口等村施氏相继聚姓沟南,取名沟下村。当时,拓荒者用树木作梁柱架屋顶,取杆草篱周边、盖厝面。人们称之“寮内”,俗称“苏庄铺”,隶属“沙岗”之一。 1950年民主建政,山头、新街和华山、华海并入山苏乡。初时以“苏山乡”报批,后发现罗溪区也有个苏山乡,即更名“山苏乡”。村名、体制沿袭至今。 埔宅村 埔宅位于金井镇东北端。东、北两向与古安村、深沪的吕宅、西尾村交界;西、南两向与山苏村、三坑村相依。 埔宅村落小、人口少、又分散。6个自然村计609户2145人,其中没有千人村。埔宅,姓杨,273户948人;山尾,姓蔡,121户399人;清沟,姓杨,83户297人;竹围,姓杨,55户185人;顶房寮村,姓施,47户182人;莲厝,姓李,35户134人。各村其他姓氏“插户”甚少。 埔宅迎面有狮山,周边都是农村,是革命基点村。1950年民主建政时,坑狮划入运伙乡,晋井划入爱群乡,余者六村成立埔坑乡政府。1958年,山苏乡并入埔坑乡管辖。 埔宅村,原名布泽村,以后或因村宅建于山埔之上,而称“埔宅”。始祖克俊公之次子杨万春,于明朝年间,由芙蓉(后洋)徙居布泽。先贤以“行善积德,布施惠泽”为家训,教育裔孙赐物于人,施舍于民。迄今,埔宅旅外乡亲,仍然沿袭“布泽”美称,不写“埔宅”。“布泽”乡亲牢记“家训”,不忘桑梓,20年多来,慨捐人民币近千万元,兴办家乡各项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