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坑镇
内坑镇原名梨坑,也叫桔里,位于市境西部的低山丘陵地带,镇政府驻地柑市。辖有28个村委会。总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6.60万人。主要产业为农业、陶瓷建材业。内坑镇名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内坑因思母山、苦竹山、熊山、槟榔山和灵源山组成坑坳地带,故名“内坑”。其二,内坑在唐宋时是有名的出产梨、柑等水果的果林区。1986年,亭顶村曾发掘明朝宣德至正德年间曾公之墓,载有“妣大梨坑金氏”。1991年古山村许世古在平整厝地时发现一方清乾隆丙戌年(1766)的姓雷的墓志铭,书有雷先生灵枢自郡城归葬本县“六都梨坑之猫厝山……”,另有一处写着“……世居梨坑……”1928年,本地林姓族谱所书写为“黎坑桔里林氏宗派”及“梨坑林氏宗支世系图”。两处“黎坑”与“梨坑”可能是书写误笔。清道光举人柯琮璜在《安海源流考》云:“十八年辛丑(1661)以民通海寇,议迁都。沿海十里俱属界外,安海迁至大都内坑乡”。因迁界有内外之分,“梨坑”因谐音写为“内坑”。
古山村
古山村位于内坑镇区,东南连前山张坑村,南边熊山山脉及东宅村,西宅内村,东北下黄灰厝村。该村由姚厝、雷厝、林厝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近2000人。其中姚、许、林三姓汉族,雷姓畲族。海外侨亲分布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港澳三胞有600多人。古山原是境名。古山境有古山宫庙,因而公社化时以古山命生产大队名称,后延续为行政村名。
姚厝系宋时(1104)由河南省固始县姚韶溪肇居于莆田县,后因到晋江县任县令,其后裔迁居姚厝。姚厝原有岭上、下田、村边3个角落与金氏合居地。现人口1200人。
雷厝据谱牒记载,宋代时期梨坑就有雷、许姓居住。系由河南固始县人迁入。元初雷氏德润长子名机与许氏结婚,以许为姓,到四世时外家无传,始由思文继承恢复雷姓。雷氏繁衍数百年,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雷氏与异姓发生民房纠纷,对方欲毁掉雷厝民宅而动了官司。恰巧,时任国民党军队旅长许定远到此发现雷厝宗祠里后三殿既有雷公又有许公祧位。在许旅长的主持下,摆平了毁雷家厝宅的风波。自此,雷氏又以许为姓。后来,因雷姓是畲族,受民族政策的影响又有几户恢复雷氏。雷厝现在保持雷、许两姓,人口700多人。
黎山村
黎山村位于内坑镇东域的丘陵地上,东至内湖、加塘村,南至东村、主厝村,西北连内坑古山村。由黎山、张坑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300余人,全部张姓。
黎山村,早为谢姓居住,到明朝初期由本镇坑尾村张崇高移居。先由南安市岭兜村到坑尾,再移居前山。,因岭兜以梅岭属称,所以定居后称为梅山,亦演绎为前山。后来,为了纪念本村张克黎烈士改称黎山村。
张坑村,早名宋厝,原居民主要为宋、纪两姓。到明朝宣德年间由惠安县张坑村张正大南行而居住,后因全村一姓张而以姓命村名。
黎山、张坑两村均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358亩,有特产龙眼树果。现有张坑两家中型制鞋企业,两自然村数十家制革或加工小企业,有畜牧业等。
白垵村
白垵村由白垵、岐山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3000多人。华侨300多人,旅居菲律宾、仰光等地。在港澳定居的有100多人。该村于明朝英宗时(1440)就有村落。古称卜地安、卜安,由于人口白姓居多,俗称白地安,后简为白垵。传说古代这里是一片宽阔殊深的溪流,俗称晋南渡,有渡船和溪船来往。水路除可供过渡往来晋南外,尚可通达泉州一带运载货物,如后坑古时建筑祖厝,所需的砻石,也是由这条溪运入。至清朝嘉庆13年(1808)由华侨蔡资深在南洋发动侨胞捐献,建筑大小两桥。
白垵村系多姓氏村落。相传古时有20姓氏,沿袭至今尚有沈、陈、吴、邱、洪、蔡、郑、黄、谢、杨等10个姓氏,后又有张、苏、郭3个姓氏移入。目前全村13个姓氏,以黄、郑、吴、洪姓氏为多。1986年白垵建成新街,只隔美人桥与南安市官桥店面相接,以土特产姜母、蒜头、葱头为贸易主体,经营者大都白垵村民。
岐山村于明朝末年有村落,人口300多人均李姓,经济以农为主,尚有几户木料加工。
深圳村
深圳村由深圳、内林、井上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4000多人,华侨200多人,分布在菲律宾、安南、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及在香港。深圳地理位置比较低,在九十九溪南岸,由南安下寮分一支流通至村西北再流入溪,水清澈见底,故古代称为清浚,后来谐音演变为深圳。
村中有座观音山,村民沿山建造房屋,山北麓有条棉花路,相传是安海通往泉州大路,南经内林、亭顶至安海,北经吕厝、砌坑思母山至泉州。1958年抗旱时期村民曾在九十九溪下挖溪崛,于两层水车下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大石桥,估计是通往吕厝的大桥。全村有陈、吴、蔡、钟、张、王等姓,以陈、吴两姓居多。相传张姓最早,由于绝大部分往马来西亚谋生或定居在广东,所以在村者只有一户。村民除农业生产外,大都经营小贩,卖海产、打工。
内林村形成于五代后周至北宋真宗天禧年间,村西古时有条安海通泉州大路,路旁有座古墓,墓牌圆形,边雕云彩,没有文字,有如伊斯兰教墓形状,村民称它为“月亮墓”。村民经营农业及糖果原料加工,尚有小部分人外地打工。
井上村约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有村落,东北有一口井古时供全村食用,村民居西南较高处,因而得名。人口670多人均谢姓。华侨100多人侨居菲律宾、安南等地。村经济以农为主,打工为辅。
湖内村
湖内村由湖内、后坑、社仔3个自然村组成,西、南、北与南安市接壤,东畔白垵村,全村人口2000多人,华侨20多人,侨居印尼。相传湖内村陈氏宗祠前有一大湖,人口沿湖而居,故称湖内。有陈、刘、蔡、许、张、黄、郭等姓氏,陈姓居多,大约于明末才有村落。
后坑在1484年明宪宗期间有村落,全村有张、黄、高、江等姓,张姓居多。社仔有赖、周、黄、李、林、郭等姓,大约明朝中期有村落。
湖内整个行政村处于小丘陵赤土埔狭长地带,农田少,旱地多。由于小丘连绵,很少有大片面积可以种植农作物,因而村民近20年来以经营白磁砖厂和打工为主要收入。
后坑村
后坑村人口2000人左右。旅居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100多人,定居港澳数十人之多。
后坑古称泉州南门外四都后头坑。约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尤氏一世祖随父于南安南厅村守护鼻祖驸马坟,后移居后头坑——御临山境。经历繁衍分居砌坑、漳州、角尾、南靖、泉州浮桥等地数千人。
后坑村西临福厦路,北接磁灶陶瓷城,东与磁灶洋宅相连,南与砌坑相接。东南有九十九溪支流。周围有御临山、瑞云岩、石鼓山,龟山。属丘陵地,胜产龙眼。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有陶瓷、石材、制衣等行业。
砌坑村
砌坑村人口3600多人,旅居菲律宾、印尼、安南等地约300多人。定居于港澳的有100多人。南宋末年(1279)就有这个村落。据查当时叫蔡坑,可能由蔡姓肇基之故,后谐音称为“砌坑”。有王、林、余、徐、钱等姓氏。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有尤氏仕斌又名明斋之三子玄宗来蔡坑定居,人丁兴旺,其他姓氏迁居的迁居,没落的没落。因之砌坑就成为一姓尤。
砌坑村西通国道324并与南安接壤,西北有御临山也叫思母山,北与后坑相连,东与磁灶前尾相接,南有九十九溪支流,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是稻米之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小型企业为辅。
柑市村
柑市村位于内坑镇东北部,包括驷行、贞茂两个自然村。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1676亩。旅外侨亲有菲、印尼、新、马、泰等国及港澳台三胞近400人。相传该村原为苏氏卜居,古称苏厝。有苏厝石名遗迹。柑市在唐宋时代胜产柑桔,是同内(梨)坑齐名饮誉海内外的果林区。与原红桔店村(明废村)并邻。因每逢柑桔收获季节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故名柑市。
柑市在内坑镇建居较早。从宋太祖天宝年间(970)本市永和镇马坪林氏三世祖永圆次子文迈官承事郎分派柑市,其长孙得安于宋真宗天禧间(1020)自马坪徙居柑市。柑市单姓林,人丁兴旺,至今已蕃衍三十三世。在几百年内先后分衍于本镇宫前、铺顶、黄塘、驷行、社仔等村及外市县永春、安溪、同安、南安等地,裔孙逾万人。
驷行村又名刺园,也叫刺黄。现有林、黄、许三姓。林氏是明代弘治年间(1490)本镇铺顶二世(柑市十四世)林仙奴,因娶本村黄氏女而定居。迄今蕃衍十七世。黄氏始祖来自泉州浦口村。许氏始祖乃东石大房许规之后裔。从大房一世算起传至四十世。
贞茂也姓林。其始祖由本市东石镇岭下村分支。柑市现有200家制鞋造革加工等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50左右户。工农商并举。
加塘村
加塘村由加塘(分大小加塘)、岭顶(分上下岭)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近2000人,耕地面积千余亩。据说原来这里有一大片柑桔园,在柑桔园边有个供浇灌柑桔的大池塘,柑桔成熟后在池塘边进行交易,得名柑塘,后演绎成甘索,以后又由闽南方言演绎成加塘。
加塘村有杨、蔡、姚、陈四个姓氏。其中杨姓于唐末宋初年晨由南安朴兜分改到南安社庄,再由社庄裔孙到甘索定居,繁衍至今,已有廿一世,500余年,现有人口800多人。蔡姓于700年前从青阳镇蔡厝分居而来,至今已繁衍卅六世,人口400余人。姚姓于明代由内坑镇古山村姚姓五世亢一到甘索定居,现已繁衍甘六世,人口200余人。陈姓据说是派往甘索看护祖墓,后来而定居,现有人口40多人。
岭顶村原名李岭村,万历年间从南安市石井镇石井村分歧而来,由于遭遇变乱,有陈、林、周、刘、伍五个姓氏,当时人口达1000人以上。到1930-1940年间岭顶村只剩下90余人,仅有刘、伍两姓。1940年由加塘杨姓4人迁至岭顶村,现有人口20余人。1949年,由惠安陈姓5人到岭顶村定居,现在人口20多人。现在全村有500余人。
东宅村
东宅村位于内坑镇区,东连古山村,西同山头村一衣带水,南邻立厝村与陈过山,耕地面积近千亩,清一色曾姓,人口3000多,海外侨亲100多人,是老区革命基点村。
谱牒记载:内坑东宅曾氏者为武城(今山东省)曾氏之苗裔。三十六世延世公于唐末随王潮入闽,是为闽曾氏一世祖。其后代人才辈出,所谓“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故称闽南望族。迨十四世祖洁公肇基内坑齐山之麓。
东宅村自东向西,由宫仔口、三甲、后港、埕上、下方等角落组成。古时下房称“大宅”,是陈姓居住地。现有“大宅沟”为证。曾氏族谱记载:“廿六世祖光泰卒崇贞戊辰年五月初五与姚妣朱氏葬东塘大宅。廿八世祖宏美公葬于大宅。”后来曾氏由齐山之麓向“三甲”延伸发展,并在三甲下溪宅祖厝之北建立曾氏宗祠(遗址尚存)。因曾氏居住地是在“大宅”东面,故称“东宅”。
至明朝时,曾埭村海岸长年失修,被海潮冲毁,曾埭曾氏村民大规模向东宅迁徙。东宅村扩大发展了。居住大宅的陈氏纷纷向邻村山头村迁居,至清朝末只剩下一户名陈仔办的,亦出洋谋生。清乾隆年间,下房尾厝有族人考中进士,四乡发动,把东宅祖祠迁建于大宅尾。
吕厝村
吕厝村位于内坑镇西部,由吕厝与田边两自然村组成。西与南安市官桥镇接壤,东与葛州村毗邻,南隔溪与深圳村相望,北与长埔村交界,全村人口2747人。
吕厝村蔡氏肇基先祖尚治系朴里吕姓,于明初至吕厝摊售,贩久人熟,胜在故乡,又见吕厝是同宗可为立足谋生之地,即率眷迁居吕厝。吕氏传至十世,因里人闯下大祸,致官兵来剿。里中男者俱远避之,独吕妈蔡氏在,官兵闻言蔡姓,即引兵返回不剿。后里人恐兵复来,暂用蔡姓,但村名仍沿用吕厝。
田边自然村,据说为曾氏最早定居,林氏则是葛州林氏开基祖文斋三子维禹于元末明初到田边定居。田边李氏乃明朝洪武三年从本镇柑市村附近红桔店迁居。
以前,吕厝以农业、米粉加工业名闻晋南,田边村则种植蔬菜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吕厝村发展粮食加工数十家,经济欣欣向荣。
葛州村
葛州村由葛州、莲潭两自然村组成,位于内坑镇东北部,东、南临溪,西接吕厝,北交长埔、砌坑,人口3200多人。葛州先祖林文斋于元末明初,由永和镇马坪西殿村与葛州洪姓联姻,遂定居妻家。林氏至今蕃衍有2000余人,另有1000余人侨居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国及定居港、澳、台地区。莲潭先祖杨进宝亦于明初从南安社庄到莲潭定居,至今已有1200余人。
葛州村原名葛仙村,有林、洪、苏、杨、蔡、刘等姓氏。住在较高的西部称顶乡,东部则称下乡。林氏与洪姓、苏姓同居顶乡。居下乡的是杨、蔡、刘三姓。明代洪氏、苏氏失传,顶乡只存林姓。下乡杨氏较有发展。至本世纪中叶,其他两姓中仅存的蔡姓一家迁居吕厝,刘姓也已式微。从此,葛州顶乡仅余林姓,下乡仅有杨姓。
葛州地名最早出现在700年前传抄下来的旧族谱上,村名来源众说纷纭。据传,从前该村村外小丘和村南北两边的堤岸丛生龙舌兰,龙舌兰土名叫“割”,州是古时行政区域名称,故此地名为割州,及今仍有人把这里写为割州。但割字是害与刀组成,不是好字眼。“割”与“葛”同音,历代文人为了雅称,就把村名书成葛州。这种说法有实物依据,村中老人尚可指出龙舌兰丛生的遗址,比较可信。
至于莲潭村名的由来,则因杨姓与林姓地域接壤,屡为地权纠纷,时动干戈,为有所分别,下乡遂以角落中一个大潭为名,自称潭头,又名莲潭、潭里。
长坡村
长坡村人口2300多人。侨居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美国等地300多人。定居港、澳的有100多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王氏十九世祖宗敬,因当时朝纲分争,权臣当道,受诬害徙迁于斯,取名长丰,为长丰始祖,后易名长坡。
该村西北直通国道324,与南安社庄毗邻。南有九十九溪支流,同葛州相连,东南跟潭头相邻,东北与砌坑接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土特产龙眼。1989年,旅泰侨胞王天赐捐资铺造长坡永思水泥路,直通福厦路。路通财广,带来了长坡工业的发展,随即办起陶瓷厂数十家。
内湖村
内湖村座落于内坑镇的东面,内湖溪从村北蜿蜒至东流过,南面五七路从西向东穿过,西南与下村接壤。内湖村一姓曾。祖先由泉州市龙头山先到南安市白石居住,后再白石移居内湖。现人口1400多人,海外的菲律宾、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侨200余人。
内湖村,历来叫莲湖,由于“莲”“内”在闽南方言中有雷同,在人们的言语中已将“莲”叫成“内”,所以公社化后改为内湖。内湖村耕地面积774亩。以农业为主,有果林特产龙眼。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由华侨筹资兴建莲湖桥,1990年内坑镇及交通部门重建,并开辟了一条五七街,极大地促进了塑料加工业和制鞋业的发展,大大地改观了村容村貌。
黄塘村
黄塘村在内坑镇东北部,东面与磁灶镇的上厝相邻,西面与本镇下村接壤,南面与土垵、内湖相连,北面与磁灶镇的官田毗邻。发源于灵源山的一条溪流流经这里,流入安海港。全村占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734亩,人口1600多人。
黄塘村历史上属于杂居地,祖辈们先后来自南安市官桥镇的东头村,青阳镇霞行村等许多地方,因此有陈、王、黄、张、吴、章等许多姓氏。因历史与家族缘由,后为单一林姓。
据一些古墓碑记载,黄塘村历史上曾用过“王塘”。传说是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个某部尚书的大官,俗称“黄尚书”,村里还建起了官衙。黄氏在村里和左邻右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渐渐地村名就由“王塘”演绎为“黄塘”。
黄塘村的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曾经培育出花生良种——黄油17,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
内山尾村
内山尾村包括内山尾和洋内两个自然村,人口1560人。内山尾村位于灵源山脉东南山麓,现有人口1100多人。内山尾原为莲山美村,由于“莲山美”的方言与“内山尾”雷同,设行政村时用“内山尾”村名。
洋内村有钟、杨、吴、陈、许五姓。相传以前称“茂内黄”,为黄姓居住,人口甚多,俗称万人之烟,村四周分布有两寺五庵。如今仅存天恩寺,其他寺院仅遗地名之称,如五庵西、保斗仁、谷山尾、下乡口等。明初年间,该村为明军所剿,变成一片废墟。明朝中叶年间有一钟姓夫妇,由浙江岱山逃荒到此后居住下来,生息繁衍。
洋内村属于安海港湾的内港,故称洋内。清末年间,天恩寺香火鼎盛时期,永和镇上宅村杨氏三兄弟时常到此寺进香,感到此地方好,遂留居一人生息繁衍。后又有安海湖亭陈姓二户,灵水吴姓一户、可幕许姓一户相继落户于此,组成现在的洋内自然村。改革开放后,全村非公有制机械加工业蓬勃发展,其中有农用车配件、摩托车配件、注塑机、各种齿轮、石板机等,形成了集各种机械配件为一体的加工中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东村村
东村村由东村、立厝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400多人,位于内坑镇南面与安海镇接壤。据传说当时朝廷在闽南有两个粮仓,东西各有一个,东边的粮仓叫“东仓”,后演绎成“东村”。该村现有林、吕、蔡、王、郑五姓。林姓于明朝永乐年间由石狮市塘市村林朴稽迁徙定居,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世,600多人。蔡姓于北宋万历年间分别从东石镇前头村、英林镇锦塘村移居,至今900余年。吕姓相传是北宋熙宁年间,由南安市朴兜村派往看管“东仓”而定居,繁衍至今近千年。郑姓原是东村大姓,后因衰落,至今尚有一户。后又有王姓落户该村。
立厝村,现有杨、陈、洪四姓,全村人口500余人。其中杨姓在明朝成化年间由石狮市芙蓉(又名后洋)杨子善落居,繁衍至今200多人。柯姓也于明朝成化年间,由石狮市塘市村柯元炳移居,现有人口200余人。陈姓是由安海镇下坂坑移居现有人口100余人。
以前,这里还流传着“庄状元灭三寺”的故事,现在虽无三寺,但仍有遗址。村北面据传有千人烟的石马村,有十二生相的石雕,现在还有石羊等。
前洪村
前洪村由前洪、后厝2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520人。该村位于内坑镇中部,东至内坑镇变电站,南至宅内村耕地,西连潘厝田边村,北与上方村毗邻。
前洪村有王、曾、李三姓。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现王氏宗祠是原洪氏宗祠地建造的。洪姓早已外迁。其二,前洪原属洪山地域。王氏、曾氏,还有附近林厝,(废村)祖先墓碑都镌刻有洪山名字。又,该村前面有座小山名叫红山仔头是红(赤)土层山。洪与红谐音,故名前洪。
前洪村王姓人口居多,是明朝初期从本市金井山柄村迁居的。(王氏族谱记载,二弟迁居本镇长坡村;三弟迁于磁灶前尾村。)现在繁衍22世。曾氏是从本镇内湖村迁居的,比王姓迟入居。李氏是清光绪辛巳年从邻村潘厝迁入的。李氏居地前是吕姓,有祖宗祠残墓。
后厝村姓张,是清乾隆年间从磁灶镇张林村角落后厝移居的,用原角落命村名。
前洪村是老区基点村。华侨有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其台、港、澳同胞大约300多人。
土垵村
土垵村由土垵、宫前、后溪、前宅4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500人。土垵村在内坑镇东畔,全村一姓张。在海外旅居的华侨60多人,省内外工作、经商近百人。土垵古名梅程,由南安市岭兜村(梅岭)张崇厚移居本村,繁衍至今已有三十一世,约700多年。该村原来姓程,张姓进住后,人丁兴旺,而程姓逐渐式微,为与程姓和睦相处,遂将本村名改为梅程。土垵村后有座厝后山,山上有奇石——雷公石。此石形状如一位戴帽子的老翁,帽沿特长。传说此石甚有灵气,可以抵御官兵入村。后来,村名土垵系由该村所处地理形状而命名。
宫前、后溪在灵源山脉西麓,山岭上有座五娘妈宫,该村地处在五娘妈宫前面而得名宫前。后溪是在宫前村后的小溪边,由此称之为后溪。现在两个自然村已连在一起,所以外村人都叫宫前后溪。该村村民绝大部分姓林。其祖先是由永和马坪村到内坑镇柑市村居住,后再分居而来,后来又有谢、陈、曾姓落户于此。现在全村有800人口。
前宅是明末从泉州市北门锦里人来此繁衍。这里原来叫牛厝,姓黄。后来张姓向黄姓买“四质”和“尾厝”定居,接着在“四质”和“尾厝”前面的宅地建房屋,故称前宅村。该村原来还有新宅、杨厝、蔡厝,现在只留遗址。该村现人口700多人,一姓张氏。
坑尾村
坑尾村位于内坑镇东部边界,东至灵源山下,西至加塘村,南与顶下岭接界,北与宫前村毗连和土垵村交界。坑尾村原名匡美,后因张姓是从梅岭迁入的亦称梅美。先前有江、曾、杨、郑四姓,现仅有张、曾二姓,人口1850人。耕地面积900余亩。管辖山林3平方公里。主要海外侨亲有印尼、菲律宾,以及港、澳、台同胞大约500余人。
张姓先祖为宋进士张弥皋,承晋邑当晋江县令,后于元朝末年(1324)由南安岭兜(梅岭)张公迁入看守墓地始,现已繁衍32世。曾姓分为上下曾2支。上曾属前湖迁居,下曾属本镇东宅迁入,现住居20左右户。
坑尾村因居山坑中故名“坑尾”,所管辖的灵源山地带山脉广大形状独特。村民以山体形状命名各座山头。如番暮山腰有一个小寺庙叫龙虎洞,山名叫虎堀。在山脉岩洞之间先人留传着不少传说。如灵源寺,穴位叫龙虾出海;灵水宗祠穴位叫金菊开;灵水湘江宫穴位叫扑地狮;在山上的五娘妈宫穴位叫日落梳妆照镜台;在乌布山南畔梧山祖墓地穴位叫金刀剪等。
坑尾村以农业、果林业为主体,管辖的山脉有多种果林,特产龙眼近5000株,有多种野生药材。改革开放以来有轻工业制鞋,制棉絮、皮革等非公有制企业大小200余家。
下尾村
下尾村亦称“霞美”村,为钟氏畲族村,位于内坑镇东北角,东北与磁灶毗邻,东南与柑市村接壤,西南与上方村交界,西通葛州村,现有2500多人。
下尾钟氏先祖建业时授泉郡驷行驿馆主簿,择居碧峰岭坡后锦里刺园村东北,于明初惠帝建文一年(1399)由泉郡晋邑古陵迁居霞美。因当时鲎山(现霞美村)古榕苍松参天,林荫蔽道,曙光映射,一片彩霞景观,故称霞美村。又为铭记祖源坡后锦里,则又称锦霞。霞美村古时有通安溪、永宁的大道,更有池塘古港通往双沟及泉州。
下尾畲族村历史上杰出人物甚多,如明永历庚寅殿魁钟宇,康熙年间翰林钟宜年为钦点内阁徽州府大学士,嘉庆戊寅进士钟标锦任漳州知府正堂,后任泉州府正堂。
上方村
上方村位于内坑镇往双内公路北侧。东南与柑市村相依,东北与霞美村毗连,西南与前洪村交界,西北与葛州村接壤。该村由黄、张、涂三姓聚居,人口3245人。上方村,前有小丘曰芳山,上方村名可能源于芳山。
上方村黄姓一脉源自泉州紫云,安海桐林第五世分支,于宋末肇居,繁衍已廿八世。张姓先祖延鲁于唐末五代(886)始居上方,至今已有三十余世。在宋、明、清历代有皇榜进士23名,其中宋绍圣四年何昌榜进士张读加封为礼部尚书(现府第尚存)。涂姓据说由江西南昌龙虎山一道师清初入闽居泉州浮桥,于康熙年间分支上方村定居。上方村虽三姓聚居,但民风纯朴,和睦相处,据说张黄两姓乃舅甥之亲。
改革开放以来,上方村创办多家企业,有制鞋、塑料制品、石材、蔬菜加工,及其他制造业、养殖业,果林专业等。
潘厝村
潘厝村位于内坑镇中部,东与宅内、后山两村交界,南同亭顶后库毗邻,西连浔圳村,北接前洪村。由潘厝、谢厝、大小田边4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205人。
潘厝村自唐宋时期就建居,以姓氏命村名。明朝洪武三年柑市村西边的红桔店村李氏被官兵围剿,纷纷外迁。李公娶潘厝女为妻,其长子文炳迁居潘厝外祖父家,次子迁居小田边村,三子迁居大田边村。传说,李家迁入潘厝村后,原潘姓人家不知何故,逐渐式微。最后剩下一家单丁迁往厦门市白礁村定居。潘厝村现以李姓为大多数,还有谢、庄共三姓。前后田边也是李姓居多,还有从南安水头村里迁入的几家吕氏。
潘厝村土地2平方公里,耕地果林地面积994亩,旱地为主,有特产龙眼树2000余株。现在村民普遍亦农亦商,亦农亦工。
山头村
山头村位于内坑镇西部。东:内坑后山村,南:安海镇上岭村,西:安海镇下洪村,北:亭顶村。山头村前有槟榔山,后有楚竹山,故名山头村。由山头、铺顶、石湖潭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3104人。
山头村唐宋时期住有潘、林、石、黄、颜五姓人家,后来逐步迁出外住而废村。明朝洪武十年从本镇姚厝村一家姚公迁入定居,繁衍至今已有23世。长期以来姚家独姓,后来又从磁灶迁入吴姓,从大宅草山头村迁入陈姓。铺顶村姓林,从内坑林厝迁入。石湖潭村曾姓系从内坑东宅村宫仔口迁入。
山头村耕地总面积1.624亩,地域2平方公里左右。旱地占三分之二。纯农业。现有造纸、纸箱、制衣、米粉、榨油厂等大小企业30余家。其裔分衍缅甸、港、澳等地。
宅内村
宅内村位于鲎山,因山形状似海鲎,故称鲎山。宅内村源于青阳镇内台李氏。宋末元初,二世祖居桥公开基内坑桔里宅内村。居桥公青年时,由于家境清贫,为谋生计,到内坑下田姚姓豆腐坊当雇工,从不偷闲,供奉双亲于左右,从不间断。东家见其事亲至孝,为人忠厚诚实,且知书识礼。老夫妻即将千金配他为妻,又拨出“宅仔内”一块地皮作陪嫁,让他建家立业。由于年代久远,宅仔内就省略“仔”字而称宅内村较为顺口。
宅内村全村李姓,以后小部份林姓迁入,全村耕地面积400亩。现工厂有制鞋、砖厂、纸箱、沙发及板材等。村民大部份从事农业。海外侨亲旅居于菲律宾、泗水以及香港、澳门,人数约400人。
后山村
后山村为晋江革命基点村之一,地处外曾溪上游,人口2000余。约于元末,朱氏入闽始祖朱班第十六世裔孙朱让为谋生计,偕堂弟朱询携带妻、儿,自莆田黄石井埔村,举家南迁,先惠安北石头,继泉州城西郭崎,终择桔里,卜后山,辟西兴境,以居山之麓而命村名“后山”。
朱让定居后山,朱询则择州岭,后再转龙湖秀山(以后部分再回州岭)。后山朱氏在历史上有着三次较大的迁徙。一是明末清初跟随郑成功迁往台湾,部属有的留台,有的分散在东南沿海一带定居。今霞浦三沙镇及福安朱姓就是朱让的后裔;二是在鸦片战争前经商而定居台湾。据1929年《朱氏族谱》记载,二房二街顶祧迁居台湾的仅“其”字辈就达15人。另者据仙游坑内旗峰朱氏称:他们是朱让之子朱二、朱六的后裔(至今有7000余人)。
明嘉靖年间,沿海一带饱受倭寇、土匪蹂躏,朱让7世裔孙朱益利会同结义兄弟吴三春、赵仁义、黄存孝组织乡勇100余众从俞大猷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威震敌顽。后四兄弟乡勇遭伏击为国壮烈捐躯,乡民为感恩德,特塑神像于马坪南熏宫。明万历时俞大猷奏请明皇追封为“灵勇忠烈护国四姓显佑伯”。在解放战争年代,后山村曾一度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活动据点,为解放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村村
下村村,由下村、下黄、云头、灰厝4个自然村组成。1961年由本来的集进大队,析出下村大队。全村除灰厝陈姓270余人外,其余均是张姓,人口1801人,土地面积750亩,总面积大约是1.5平方公里。
下村位于曾山头的西侧,其北面紧加术米山。从分布情况看:东面有下村、灰厝二个自然村,西边是下黄村,北面系云头村。相传其先祖从云头分居下黄(长房),然后再自下黄分居下村(二房),村名亦因此而来。
下村是赤土质的丘陵地带,全村村民以农为本,种植的作物有蔬菜、地瓜、水稻等。
亭顶村
亭顶村,由亭顶、后库2个自然村组成,均姓曾,人口1335人。亭顶位于内坑西部,东北与潘厝田边村相依,西南与山头、石湖潭毗连。相传,亭顶村在元代以前叫牛皮岭(也称厚皮岭)。原居住李、刘两姓(现有李氏宗祠残基)。废村后,于明嘉靖末、隆庆初(1567)内坑东宅村曾光时家迁入定居。村落原处于十三省大路偏南边,建有路亭,是人们遮蔽风雨乘凉歇阴的好去处,习惯叫亭顶,村名由此而来。后库村因村前有一水库,而命名。
亭顶村土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803亩,旱地多于水田,特产龙眼。现有制衣、副食品、食用菌、装璜、畜牧等私营企业二十余家。港、澳、台同胞、旅外侨亲近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