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镇
罗山镇位于市境中部,镇政府驻地福埔。罗山镇境内有罗裳山,相传唐末著名诗人罗隐曾于此间行吟显迹而得名,辖有30个村委会。总面积52.40平方公里,人口7万多人。罗山镇因古时修建七首塘水利工程,故村名多与塘、湖有关。主要产业有食品、农业以及汽车摩托车经营市场等。名胜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保留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以及罗隐画马石等。
梧桐村
梧桐村位于罗山镇中部的丘陵地,人口1750人。其地原称:“蜈公节”。相传,宋元时,其地发生瘟疫,村民几乎亡尽。清乾隆年间,始有“陈”氏,名建桐,由漳州迁入定居。尔后,陈氏子孙兴旺。为避讳原村名:“蜈松节”,以先祖“建桐”之桐取称为:“梧桐”。
塘市村
塘市村位于罗山镇东部,包括塘市、前曾2个自然村,人口3122人。南宋乾道年间,泉州太守王十朋倡筑“七首塘”,其中“洑田塘”在罗山,它由5个小塘连接而成,塘岸三十里,“集九十九溪水”,灌溉田地8000亩。洑田塘筑成,农业生产大为发展,促进经济繁荣,老百姓安于生息,洑田塘边遂形成许多村落及集市。塘市村即为当时规模较大的集市,村名亦因此而来。
缺塘村
缺塘村在罗山镇北端,人口3961人。南宋,乾道年间,泉南一带旱情严重。其时,泉州太守王十朋令军民开凿“七首塘”。该村位于引水高处的一个缺口塘边,故名。
福埔村
福埔村位于罗裳山麓。福埔原名厝头村,人口3505人。相传明朝天启年间,西滨村后田前出了个林军文提督。一次,林提督由省城还乡要为他的祖先另择坟地,带着风水先生来厝头村巡察。风水先生考说厝头村地穴很好,是属“五虎朝金狮”的风水地。林提督便决定在这里建祖坟,并勒令当地居民迁到罗裳山东麓的一片乱坟埔上居住。当时,林提督财多势大,村民们只好忍气吞声,到那里搭草寮,窝棚安居。有些村民因生活所迫,后来纷纷上山为盗,罗裳山附近村落常常被闹得民不聊生。
清朝乾隆年间,衙口出了个施魁莱将军,施将军领了命令,带兵近千人,在罗裳山东麓筑了两座碉堡,作为剿灭山顶土匪之用。这两座碉堡,靠南叫前堡,靠北叫后堡,即成了现在的前堡村和后堡村。
民国三十四年,泉安公路修到埔,主持修造公路的经理吴警予认为埔之所以有土匪,乃是村名“”字所致,建议改掉。村民们认为他说得有理,便请教村中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考虑后,便将贬义的“”字,改为褒义的“福”字,而且“”与“福”方言近音。从此,“埔”改称“福埔”,但目前还有些人仍然叫它“后堡村”。
社店村
社店村位在罗裳山东南麓,古地名“内社店”,包括社店、后边、屋厝、田内4个自然村,人口5456人,其中侨居海外2000多人,以旅居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为多。
社店村名乃因此地古时有集市店铺而名,但其历史,长期以来一直难以稽考,因村中族谱曾遭三次火毁。第一次乃南宋末期,时盐法严,村民因藏私盐而受清剿,官兵入村烧抢,祠堂被焚,族谱也化为灰烬。第二次为明正统中期,邓茂七造反,朝廷派许恩齐带兵入村清剿,大肆烧杀抢,很多村民逃亡,重建的祠堂及重修的族谱再遭焚毁。第三次是明嘉靖年间,日本海寇入侵,社店又遭海寇烧杀抢劫,其时连几户所修私谱也遭焚毁。由是,到万历后期,只剩7户30多人。
清雍正三年一村老经多方搜集,从墓碑墓志和村民传闻中整理出不甚完整的族谱。始知社店一世开基始祖,公元941年,因避后晋乱,带乡壮由河南入闽,初扶闽国,官封统制,继伺赵宋,御赐郡宋,镇守桐城,初居城西,后择罗裳山南麓而栖。由此得知:社店开基至今已历1058年,衍三十四世。
社店四世祖,生于北宋仁宗年间。北宋宝元(1038)戊寅捐建安平镇内市石桥(即现六角亭边的清机桥)。庆历(1044)与摩尼高僧相友善,应其请求于罗裳山南脉高州山之万石峰下独资捐建摩尼佛庙曰草庵寺。此地原为唐末五代高仕隐居结庐之遗址。据传:当时印度半岛等地伊斯兰教与摩尼佛教争斗严重,时摩尼佛教势孤力寡,纷纷逃亡,有些逃入中国,竟建有五处摩尼佛庙。据谱载:时一摩尼佛教徒逃至泉州,与社店四世祖“相友善”,应其请求,择万石峰一大石壁作为建庙后壁墙,顺天然而成。
社店六世祖,继承其祖父遗志,独资捐塑草庵摩尼石佛。按谱载,塑摩尼石佛,没具体年代,询问村老,塑摩尼石佛约于公元1100年。据传闻:草庵后壁墙大石壁,时有毫光闪烁,石壁中有一圆盘大光圈,似人头形旋转。社店六世祖即雇石匠按石壁旋转光圈雕塑摩尼头形,后雕摩尼石身,即掬手盘腿坐于莲花座,佛身外按闪光模样雕成线条,条边镌有社店村捐建字样。弘一法师按此传闻作摩尼佛前楹联一对:“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上郭村
上郭村在罗山东南部,东邻塘市,西接许坑,南临梧林,北连后洋。村南、北、西丘陵布列,东为平壤;306国道穿村而过,地势冲要。
上郭村名原称尚谷、上谷、尚阁,上郭村后山头岗陵布列,形成南、西、北三面屏起,东面开敞成畚箕形,雅称“金交椅”,尚谷村名由此而来。宋代属晋江安仁乡聚仁里;明、清称象阁,属晋江二十五都;民国因谐音称上郭。现包括上郭大乡、占头、虎项、中乡、塘边5个自然村,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2600多亩,人口5200多人,旅外华侨约1400多人,除部份为陈、蔡、王、吴、杨姓外柯氏占十之八、九。
上郭柯氏其先祖为光州固始人,唐光启中上郭先祖柯延熙从王氏入闽。宋南渡时(约于1153-1173),其一世祖塘边叟自泉州城厢东街徙居南塘开拓。五世祖柯植传上郭村舍派。元代,八世祖柯万卿娶尚谷郭氏,遂定居于此,开基创业。
历代繁衍,上郭柯氏有迁往福州、长乐、广东雷州、浙江温州者,往台湾、南洋群岛的也有不少。清康熙年间,上郭柯氏十八世柯长次子柯南往菲律宾,在菲地婚娶定居,传至二十三世扶西·黎刹,为菲律宾著名诗人、学者。黎刹因投身反对西班牙压迫和统治,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斗争,被殖民当局逮捕并处以极刑。菲律宾独立后,被尊为国父,中菲两地有关专家学者确证菲律宾国父扶西·黎刹根在上郭。原菲总统埃斯特拉达专程来上郭村为扶西·黎刹雕像奠基培土。
沙塘村
沙塘村原名沙堤,宋代属晋江安仁乡聚仁里,明清属晋江十六都。新中国成立后始称沙塘。沙塘村地处罗山东部,村东有碧山,西有西山,东南有小沙塘(又名濯缨塘),西南有大沙塘,故村以“沙塘”名之。大沙塘为南宋绍兴二十年(1160)泉州梁克家中状元后倡筑,周1800余丈,深9尺;小沙塘于元至正二十七年明洪武元年修,周围10里,其水独清,故名“濯缨塘”。原为古代晋南重要水利,今已淤填为田。而南宋间所立“大沙塘碑”至今犹保存于村中应台桥畔。
沙塘居民多为王氏,是元代名人王翰的后裔。元末世乱,王翰寓居晋江沙堤,构堂厦于碧山麓。元亡,带季子移居永福山中(今永泰官烈),自号“友石山人”,因拒明太祖征召而自杀,有诗章、题刻存世。
明天顺年间,沙塘五世祖王璇,字廷慎,因晋南多旱缺水,想引晋江上游金鸡水灌溉晋南土地,亲率子孙勘察绘图,不远万里进京上《金鸡水利图》,为民请命。后因地方官员因循守旧,未能实行。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金鸡水利工程基本是按其设计路线进行的。
沙塘七世祖王汉,字汝云,富而好善,于嘉靖十二年、十五年二次受官府委托董修留公陂水利,又捐资修万安桥、顺济桥,时人为立“治陂纪绩碑”,作《王汝云乐善记》颂扬之。
王氏自元代迄今繁衍24世,本村人口7400多人,旅居海外乡亲3500多人。又有一支派衍于龙岩、永定;一支徙居安海通天巷、西官王厝,俗呼“安海后路王”。
村民原以农耕为主,因人口繁多,土地不足,渐有从事经商及打锡箔手工业者。其打锡工艺始于明万历间,乡人赖营此业成家者甚多,迄今从业人员多至数千人。
该村山明水秀,原有十景:“紫帽秋色”、“沙塘绿波”、“罗裳夕照”、“清源霁雪”、“关锁挺峰”、“青云仙迹”、“碧山肇干”、“厚美蔚苍”、“莲花异香”、“台桥献瑞”。
许坑村
许坑村位于罗山镇中部,东面与上郭村、湖格村相邻,西侧为山仔村,南面与樟井村接壤,北面与梧桐村、后林村毗邻,土地面积174.72公顷,人口2975人。
许坑村本名古居,后来讹音为古坑、古里、许坑。早先为黄氏家族所居,其后人丁败落,所剩无几,遂搬迁别处,而有吴、杨、高姓迁入居住。其中杨氏于明万历后期从后洋迁入。高氏开基祖高芳祯原为永宁人,明代末年由于海寇侵扰,生民不宁,从永宁迁居后洋,因杨相国迫其作为埋葬死人的“填冢”,不堪其苦,故迁至古居。吴氏则系清初自小语塘迁入,距今亦有300多年。
本村原来以农耕为主,现在主要从事蚊香制品、家具、汽车配件生产。
后洋村
后洋村位于罗山东部,背依雁塔山,面临濯缨塘,南连省道306线,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后洋原名芙蓉,属晋江二十六都。唐僖宗时(885)杨氏先祖杨安公推其子杨选、杨肃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南下入闽,先居仙游。子杨选择居芙蓉里;杨肃迁居南安高美村,迄今已传三十余世,其裔达数十万人。除本村人口3000余人外,还分支晋江南霞美、湖格、埔宅、古福,石狮曾坑、后官聘,南安院口,惠安杜厝,以及浙江、广东、四川、台湾及南洋群岛,率称“芙蓉衍派”。
后洋地处湖滨,因此以“后洋”为村名。得水利之益,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明代石狮市廛渐兴,亦有往建街市经商者。而尤其注重教育,科举时代就有举人14名,文武进士7名。其中最有名的是杨景辰,崇祯间授光禄大夫左柱国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人称“杨相国”。
后洋旧有八景:“浮石遗庙”、“宝寺晓钟”、“陈君隐石”、“雁山绝眺”、“缨湖秋水”、“莲桥观鱼”、“沙堤杨柳”、“龙津夕照”。皆有古人题诗流传。
后林村
后林村,位于罗山镇东部,古地名。相对于“前林”而言,故名“后林”,亦因林氏居之而名。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今后林已无林氏。分为后林、下宅两个自然村,为吴氏单一姓所居,人口3329人。其裔分衍东南亚等地。
后库村
后库村,位于罗山镇东部,古村名。因位于古时兵火库之后,故名“后库”。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六都,仅有“后库”一个自然村,人口1834人,为陈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前沿村
前沿村,位于罗山镇东南部。由前堡、沿塘的两村各取前一字,所组成的村名。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七、八都,由前堡、小沿塘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281人。现有陈、王、郑三姓(以陈氏居多)。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滨等。
山仔村
山仔村,位于罗山镇西南部。因所居之处山小,故名“山仔”。元时属晋江县十一都,仅有“山仔”一个自然村,人口2580人。为李、郭两姓所居,其中以李氏为最。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滨等东南亚地区。
苏内村
苏内村,位于罗山镇南部,系古地名。古时苏氏最先开基,居地为“里”即俗称“内”,故名“苏内”。元时属晋江县五都,包括溪东、东洋、苏内、内塘4个自然村,人口1446人。 为曾、谢、李、郭四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林口村
林口村,系古地名,位于罗山镇西南部。因村坐落于泉安古大道茂密的树林之边口,故名“林口”。元时属晋江县五都,仅有林口一个自然村,人口5214人。为柯、李两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滨等。
张前村
张前村,系古地名,位于罗山镇区之西。古时张氏最先开基,何、周两姓居地位于张氏之前,故名“张前”。仅有张前一个自然村。元时属晋江县五都。有何、周两姓,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林格村
林格村,位于罗山镇区正南,古地名为“林隔”。因泉安古大道要穿过茂密的树林,为丛林所隔。而“隔”与“格”谐音,故名“林格”。仅有“林格”一个自然村。元时属晋江县五都。为杨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英塘村
英塘村,地处罗山镇东部。古地名称为“大浯塘”。因其中有一英井(也是古地名)甚为知名。亦取“英”与“塘”合成村名,雅称“英塘”。元时属晋江县五都。仅有“英塘”一个自然村。现为蔡、翁两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小浯塘村
小浯塘村,地处罗山镇西南部。与大浯塘成双成对为古村名。因塘比大浯塘小,故名“小浯塘”。元时属晋江县五都。仅有小浯塘一个自然村。现为李、吴、蔡三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梧林村
梧林村位于罗山镇东南隅,人口1714人。梧林村古时称狮透埕,后石狮蚶江赤湖山兜村陈氏六秀公赶鸭群到邸透埕,暂住于此养鸭,当六秀公欲将鸭群赶往他处喂养时,鸭群竟然“反潮”不走,只好将厝内五篮稻谷拿来喂鸭,并在此居住,村名因之为梧林(五篮)。又一说,梧林古地名“蜈蚣节东”,因此山地树林茂盛,而“蜈”讹成“梧”故称“梧林”。后济阳衍派蔡姓迁入居位,遂为该村大姓。主要特产有龙眼等果林。其裔分衍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
梧垵村
梧垵村,地处罗山镇南部。古地名“蜈蚣节西”。旧时为山垵浯涧水环绕,而今‘梧垵节’则取其‘蜈蚣节’谐音,故简称“梧垵”。元时属晋江县五、十三都。分为江厝、帮尾、洋柄、古塘、仑上5个自然村。现为江、蔡、李、陈、洪五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湖格村
湖格村,地处罗山镇东南部。古地名‘湖隔’,相传古时因居地处被湖泊所隔,故名“湖隔”。而今‘湖格’则取其谐音。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五都。仅有湖格一个自然村。现为杨、吴两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樟井村
樟井村,地处罗山镇西南部。古地名。旧时该村樟树为多,且于大樟树下有一口清泉不竭的井,故称“樟井”。元时属晋江县十三都。分为樟井东堡、樟井西堡两个自然村。现为姚、杨两姓所居,以姚氏居多。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南塘村
南塘村,地处罗山镇东部。原为塘市村所辖,因位于塘市之南故称“南塘”。元时属晋江县二十五都。仅有南塘一个自然村。现为柯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杏田村
杏田村,地处罗山镇东部。古地名为杏墩。因古时村庄四周杏树茂盛生长于田墩,故称“杏墩”,今杏田为其别称。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六都。仅有杏田一个自然村。现为王、翁两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杏坂村
杏坂村,地处罗山镇正西部。原为杏田村所辖,为杏田后王与沟下坂之合称,故名“杏坂”。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六都。分为杏田后王、沟下坂两个自然村。现为王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下埔村
下埔村,地处罗山镇东部。古时上埔村已废,相对而称“下埔”。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仅有下埔一个自然村。现为王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罗裳村
罗裳村,地处罗山镇区正西部。取罗裳山之山名为村名,故称“罗裳”。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八都。分为罗裳、仓边、柯厝、江宅4个自然村。现为倪、吴、蔡、王、曾、张、洪七姓所居,其中以王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荆山村
荆山村,地处罗山镇东南部。以所居之山名为村名,故称“荆山”。元时属晋江县二十六都。与石狮市北环路交界,包括王厝、吴厝、郭厝、新乡4个自然村。现为王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苏前村
苏前村,地处罗山镇南部。原为社店村所辖,因苏氏最早开基于苏内之前,故称“苏前”。元时属晋江县十三都。仅有苏前一个自然村。现为苏、陈、蔡三姓所居,以苏、陈两姓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