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又要花耗精力,服务社会公益并做出成绩,确是很不容易的。古人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青年律师王东升却能在“鱼”与“熊掌”之间,定位和认知自己,做到两者兼得。一面忠实地从事律师工作。一面热心服务社会。十几年来如一日,博施济众,救灾恤邻,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却也声名渐誉,成绩斐然。
王东升祖籍龙湖镇石龟许厝村。1956年12月1日生于香港,就读于皇仁中学,1978年于香港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又深造一年法律文凭课程,接着经历18个月见习期,后当了两年正式律师,但仍依附他人开办的律师事务所。直到1983年,他自立门户,开办王东升、钟金荣律师事务所,成为一个真正的执业律师。这种事务所经常要处理商业纠纷,民事诉讼,以及家庭婚姻纠葛。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94年,他在港九地区发展到4间律师事务所。同时跨入工商企业界,越过罗湖桥,到祖国内地投资,如在厦门投资鹭江宾馆扩建工程,在三明投资电业,在南京、宁波、泉州、珠海、石狮等地投资房地产,其数额达10多亿人民币。
事业发达了,发财了,有的人是见利忘义,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沾疮恋疥。而有的人是乐善好施,扶贫助残,把自己脚踏实地赚来的钱,一部分投入社会公益,让全社会共同来分享。王东升就属于后一种人。几年来,他相继在香港新界市区、元朗、本岑、大埔、香港仔、柴湾等处创办药善机构、中医诊所5处,济世仁心,救死扶伤,义诊赠药。他虽然从小生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港,受的是西方教育,但身为中国人,一颗爱国心慈善心丝毫未减。他看到内地有的贫困家庭孩子难以上学,产生同情心。1996年他任香港博爱医院董事局主席后,每年筹集募捐资金300多万元,建设希望小学,从未间断。把此善举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福建每年有3000多个穷苦孩子能眉开颜笑欢欢喜喜踏进校门时,他的脸上也同样灿若桃花!
王东升是个执业律师,一个企业家。而他的名片上印的,倒象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有:博爱医院永远顾问、香港人事登记审裁处审裁专员,香港律师纪律委员会委员,香港西九龙狮子会会长、香港童军总会新界地域总部副会长、香港元朗文艺协进会名誉会长、香港新界体育协进会元朗区小学分会名誉会长、福建香港希望工程基金会董事、中国桂林市慈善事业会名誉理事、中国福建青年联会常务委员等等。这么多的社会任职,差不多每周要占去他3个晚上及半天以上的宝贵时间,但他乐此不疲。也许是天性使然,他对社会服务的兴趣起于中学时代,那时他就经常参加社会义务活动了。
近些年来,王东升为香港博爱医院的工作费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心力,1996-1997年度受任该院董事局主席,现为永远顾问。博爱医院是香港四大慈善团体之一,有70多年的历史;下设中、小学和幼儿园、老人中学及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数十个机构。因为香港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资远远不够,所以许多社会福利服务是依靠博爱医院和东华三院、保良局、仁济医院这些大慈善团体提供的。每年,这四大团体及其他志愿服务社团,为港九地区提供了数额巨大的社会福利开支。现在香港社会面临人口老年化的严重问题,年逾60岁的人已占总人口百分之十。而且六、七年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大批人也将踏入老年人行列,解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迫在眉睫。基此,王东升及他的同事们,正着手在元朗建一所护理安老院,有200多床位,计耗资6000万港元,预计明年落成。另在天水圈计划建一座殡仪礼堂,提供非盈利性服务,港府对此项目已列入拨地计划之中。
王东升除律师工作、社会活动、内地投资的筹划忙碌外,还不忘参加社会政治活动,1993年,有的人担心香港回归后会有政治动荡,正准备移居国外,而他则毅然参加港澳人士国庆观礼团赴京观礼。1994年元月,王东升又以副团长身份率香港闽籍青年企业家访京团赴京,与北京高层中青年官员频频接触,加强联络。祖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让他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博爱医院每年都要组团赴京,拜访国家民政部和港澳办公室。因为博爱与国家大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青年律师,王东升浑身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企业家,王先生浑身洋溢着竞争力和奋发力;而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王先生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奉献爱心。他温文尔雅,朴实真诚,敢讲真话。他说:“我的理想就是踏踏实实地赚些钱,用来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踏踏实实地为社会多作贡献。”王先生能将个人事业和社会服务两者兼顾,确实是两相其美。正如他在菲律宾经商的父亲给他取的一个好名字一样,我们祝愿王先生的事业和理想,如日东升,满天霞光……
1998年5月3日于青阳沟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