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任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吴天赐先生,是晋江市政协委员,世界晋江同乡总会副会长,香港福建同乡会和厦门联谊总会副理事长,东区各界协会副会长,香港至德总会理事长,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主席……这位有着多家公司和工厂的实业家,身兼20多个社团职务,对服务社团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观点,而且正在身体力行,企望创造他人生的另一种价值。
吴天赐1933年出生于晋江市龙湖镇古盈村。有人说他家风水好,吴氏一门有三杰,他是同乡会长,二弟吴连烽是银行家,三弟吴连城是摄影艺术家,三星拱照,璀灿夺目。其实,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有一段风风雨雨、艰难险阻,受过常人所未曾受过的苦难。
吴先生的父亲,早年出外谋生。他的童年在抗日战争中度过,侨居菲律宾的父亲因“交通断绝”而无法接济家庭。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很小的年纪就上山下地,挑肥播种,起早摸黑,无所不干。1948年,他从龙湖阳溪小学毕业,进入南侨中学。在中小学期间,吴先生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生领袖。他当过班长、队长、学生会部长、共青团宣教委员。他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当年的奖状。诸如“全校劳动典型第一名”、“劳动英雄、政治学习典型、生活表现典型”……,他说:“我年轻的心灵里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念,我要事事起表率作用。同学们那样信任我,我就应该好好为他们服务。”他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学校授予“三等甲生”。吴先生很为青少年时代的殊荣自豪,可见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上进的精神。他后来所走过的道路和所作的奉献都证明了这一点。
1951年,18岁的吴天赐到军校学习,开始了他的另一种人生历程。在部队里,他多次立功受奖。参加祖国的重工业建设,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吴先生的青年时代,有一段很光荣的历史。这段历史吴先生说得不多,但无疑对他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影响。吴先生后来能用肩膀扛出一片吴氏天下,能竭尽全力服务社会,不能不说与他的这段光荣的历史戚戚相关。
2
1965年,吴天赐来到香港。
三十而立。33岁的吴先生,在家乡已有他自己的事业,而且,他的事业已充满阳光。
可是,旅居菲律宾的老父亲,因身体欠佳,迭信催促,再三要他出国接业。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吴天赐,生性孝顺,不想忤逆父母殷切的期望,却又留恋自己用血汗开创的前程,只好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生养他培育他的故土,启程往香港。
不巧就在此期间,父亲所苦心经营的小生意遭遇逆境,严重亏损,接业之梦,成了泡影。
初到香港,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唯有用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会计、学航海、求职业,在血和泪的日子里苦熬了两年。
更加不幸的厄运降临了。1967年冬,一片乌云带来噩耗,年仅56岁的父亲突然与世长辞。吴天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进了低谷,前程黯淡无光,充满风雨。满怀悲痛的他历尽艰辛,做过冻房会计,在塑料厂当过搬运工,到五金厂打杂。他说过,正是这段沉痛的经历、严峻的磨练,坚定了他日后艰苦创业的意志,教会了他懂得应付时局、把握机遇,去和命运作破釜沉舟之一搏。
是的,吴天赐不是一个肯向困难低头的人,少年时代与青年时代养成的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精神,汇成一股力量,激励着他在困境中崛起。他想,自己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反应敏锐,此时不作拼搏,又待何时呢?1970年春暖花开时节,他浑身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活力,将多年积蓄,仅有的数千元一注押上去,与友人合股开办五金厂,期待改变人生的走向。
初办厂时无技术、无经验、无设备、无客户。吴先生用一句话概括:“烧一壶水欠百八项!”但既然已倾注全部积蓄,只能横下心来,全神投入,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好。他的太太与孩子也于1972年相继到香港定居,这下子生意若有闪失,老小一家通通得喝西北风……残酷的现实明摆着:背水列阵,只能进不能退!吴天赐对自己下了“殊死一战”的命令。
有句通俗话说:“话好说,路难走”。确实很贴切地道出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意味。这“味”,吴天赐品出来了。他凭着晋江人那种“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去战胜一个个困难。五金厂全是铜与铁,所有材料用车送来,但所有产品全靠他一个人用肩膀扛出去。他穿着背心短裤,扛着一、二百斤重,不管酷日与暴雨,奔跑在街道上,跑遍全港九。生存线上挣扎的他,全家上阵,太太临产前还得天天干活,年仅8岁的第四个儿子也要帮忙送货;至于吴先生,根本没有上班下班的时限,经常起早摸黑、通宵达旦,曾经连续五个昼夜没睡觉。健硕的身体从170多磅,下降到130几磅。这一切,吴先生记忆犹新。回忆那段日子,吴先生含着泪花,感慨地说:“说句大实话,那时所得到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血、汗、泪换来的!”
吴先生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千八百个血泪的日月,终于摆脱困境。希望的曙光这才吝啬的照亮他的窗台。1975年,他购置了厂房,买了车,告别了整整五年肩扛手提的作业。
3
创业容易守业难。他说:“人会赚钱固然重要,但善于用钱更加重要!”面对五只小老虎愈长愈壮,吴天赐开始陷入沉思。
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情对吴先生来说自然是祸事,但在我们看来,他却因祸得福。
1983年3月,吴先生左膝骨意外严重受伤,被迫躺在医院里不能走动。正当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前程似锦之际,无疑是一种掐脖子般的灾难,许多事务堆积如山,等待他定夺,客商来洽谈生意,须要他亲自出场……何况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稍微懈怠,翻船就在倾刻之间。吴先生心如火焚,嘴唇冒出两行血泡。辗转反侧,百般无奈。他终于痛下决心,把生意交给儿子们。
他惶惶不安地观望着。
病床上的日月,在煎熬中起起落落。
但是,令人振奋的业绩出现了。儿子们经营了一段时间,生意不但不受影响,还有较好的进展。原因很明显,几个孩子都受过磨练,能吃苦,懂技术,根基扎实素质好,接受新生事物快,富有开拓意识。时间很快过去了,两年后,吴天赐脚伤基本康复。情况充分显示,生意更加兴隆,经营范围、工厂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这也给吴天赐很大的启发:孩子翅膀硬了,应该让他们到风浪中去搏斗、去施展才华了,自己则加以指点。这是培养新一代极为重要的一步!我们说,吴先生的这一步,具有商家应有的战略思想和眼光。后来的事实也有力证明,吴家“五条龙”——五个孩子,个个精明机灵,他们在父辈创业的基础上,既继承又创新,都有新的追求和发展。几年来,他们各自开辟了“根据地”,独立擎起一片天。
应该说,后辈们比起前辈来,所走的道路要顺畅得多,父辈为他们铺平道路,功不可没。但时代不同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显然也会不大相同,这不是当父亲的所能预见和替代的。吴先生能顺应规律,扶持指导,因此青出于蓝胜于蓝,家运越来越亨通,为乡亲们所瞩目与羡慕。老朋友总爱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家出了五条龙,一个比一个猛!”吴天赐总是笑眯眯地说:“他们只是五条牛,学会耕作,不怕辛劳。年轻人首先得‘肯干’,尔后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干’。孩子们的可取之处就是个个都很肯干!”一席话说得好,应了“知子莫若父”的古话。
吴先生教育子女很有规矩方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是吴家优良传统的延伸。吴天赐的母亲有一套很好的教子法。他四岁的时候,母亲就要求他每天早早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刷,自己叠被子,然后扫地,抹桌……吴先生也严格要求孩子从小自立、勤快、俭朴。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在人生道路上,要拉着孩子走路,切勿背着孩子走。要不然,放下来,他们就走不动了!”在日常生活上,吴天赐从不问孩子“肚子饿吗”、“爱吃什么东西”一类的话。他的看法颇为独特,认为对待孩子,关心是必要的,但过份宠溺,反而带来惰性和依赖性。他说,对子女“过份爱就会害,过份顾就会误”。他还认为:“培育子女有四个字:生、养、教、导。生虽难,并不太难,养育二十年才是难;但教以成才,比养更难。成了才,还得导入正轨,有人有本事,但没有走上正轨,成为社会祸害,父母还是没有尽到责任……”仔细寻思,吴先生的话,很具哲理。
吴先生的事业成功了,他的孩子成才了。大儿子吴健南在深圳经营利宝嘉工业有限公司;二儿子吴健源在兄弟支持下,在西乡开办利联科技制品厂,专营电子线路板;三儿子吴健宏在宝安经营观澜国泰制品厂,做电子接插件、精密金属零件;老四与老五,也都能独当一面,开创事业。吴氏家业愈来愈兴旺。就连吴太太,也不愿清闲下来,仍在为公司的会计事务操劳。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某些重要节日,才有机会短暂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而吴先生,渐渐地脱身出来,让儿辈们自己去闯天下,仅作指点关照,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时间,投入社团活动的奉献中去,造福社会,为家乡服务。
4
从小至今,数十年来,吴天赐组织过大小活动不下百场,成了港九乡贤的社团活动的一位出色的组织者。
社团工作是付出的,因为社团的宗旨是团结乡亲、增进情谊、共谋福利、造福社会。吴天赐乐此不疲,有独特的见解。他说要搞好社团工作,应该做到两点:一是无我,无我则刚;二是得礼得体,缺一不可。他说:“每当交给我一个活动任务,我都把它看作一项职责。因为这一个活动不是我个人的,而是一个社团的,关系到整个社团的荣誉,下决心无论如何要搞好。”而对需要帮助别人的工作,或者是社团的会议,他都积极参加,大力支持。有一次,他患肾结石住院治疗,仍然向医生请求让他去参加会议。他用手帕绑着手腕,遮盖输液的针头。人家问,他说手扭伤。“我去参加会议,不是说没有我不行,而是说我应该去,这是责任!”吴先生的话多么震憾人心呀!他尽情投入,顾全大局,在港九乡贤中备受称赞,因此他负责的活动,也得到众乡贤的大力支持。今年七月,香港闽籍乡亲七·一三在维园在庆回归一周年大型活动的顺利举办,足以说明作为组织策划者的吴天赐先生的深孚众望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这个万众欢腾庆回归的嘉年华会是香港庆祝回归的较大活动之一,规模浩大,隆重热烈。活动分六个部分:书画展;图片展;灯谜竞猜;摊位游戏;儿童乐园;戏曲表演。维多利亚公园,盛况空前。在大都会生活节奏极紧张的香港,组织如此轰轰烈烈的大型活动实属不易。吴天赐先生自欣然受命之后,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要一个社团一个社团去开会,去筹款,去落实任务。单是安全问题,就愁白了他多少根头发。尽管他组织过许多活动,但这般浩大这般令人瞩目的活动对他来说仍尚属首次。他四处向人求教,还回到内地向朋友“取经”。他考虑选择的人手是否能完成任务,活动过程可能出现的漏洞。多少个夜晚,他从床上翻身下来,把想到的记录下来。他忙碌而专注,病而不倒,决不放下工作。直到活动圆满结束,他才松一口气,在人生路上又一次作出了有意义的无私奉献。
岁月苍桑,吴天赐已年过花甲。他认为此后的日月,应该是奉献社会的日月。他说过:“助人为乐,做公家事,就是我的人生乐趣!我有今天,虽比不上大富人家,但也还过得去,知足常乐嘛!大千世界,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吃喝嫖赌与我无缘,我何不用这些时间,多做点有益于公众的事呢!我这个人呀,从来不想留力到棺材里打老鼠!”
吴天赐的人生乐趣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居室宽敞明亮,却只有染绿人心的巴西铁树、博物架上的奇趣古玩、几盆形态各异的盆景和一壁名人字画陪伴着他,未免令人觉得冷清一些。他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每日早餐都自己料理,保持着自己动手的习惯。他给自己做了规定:每天清早五点多钟起床,边洗盥,边听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以聪耳敏目,接着淘米下锅,然后开始练功、扫地、抹桌……两头兼顾,房净饭也熟了,忙中取乐,情趣盎然。他一再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但无效,劳动既有益又有效,何乐而不为?”吃过早餐受益之后就投入繁忙的事务中去。几乎天天晚上开会应酬,很迟才回家。次日,周而复始。他悟出这是传统的力量。他饱含深情地感谢老祖父、老母亲的严格教育。他说,无论是读书与工作,或者去港九和内地经商办厂,都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的力量,激励与推动他跨越一道道难关。吴天赐悟出的人生真谛,实在值得人们深思。
吴天赐在饭后茶余,不断总结和修正自己一生的信条。他说:“在立身方面,自知自信,自觉自律;在创业方面,勤俭诚信,坚韧不拔;在待人方面,集他人之长为师,恕他人之短以鉴;在处世方面,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在奉献方面,急公好义,淡泊名利……”。从此中,我们不难看出,吴天赐有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我们也因此深信,吴天赐任会长的香港晋江同乡会,一定会创造出再一次辉煌。
任会长伊始,吴先生就有自己的一套设想。首先,要更加密切香港晋江同乡会与晋江市政府的关系。他说,晋江华侨多,港澳同胞多,有利于晋江的经济建设,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香港晋江同乡会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晋江市政府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两地的经济更加繁荣。吴天赐一腔服务家乡建设的赤诚情愫,令人感动。我们祝愿吴天赐先生富有开拓性的设想,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199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