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称吴氏一门三杰之一的吴连城,其长兄吴天赐,是现任的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二兄吴连烽,是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副总经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他自己,则是香港晋江同乡会顾问,香港中华摄影协会会长、高级会士、国际摄影沙龙评判,身兼三十多个摄影艺术团体和社会团体职务的一位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艺术家。吴氏一家三兄弟,三星相映,这在香港的晋江乡贤中,殊为难得。
1947年,吴连城生于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古盈村。五岁的时候随母亲到香港,又随母亲到菲律宾探望父亲。4年后,返回家乡,就读于龙湖阳溪小学。少年时代就热衷于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担任少先队副大队长。1960年,少年吴连城,又随母亲重返香港,进入香港福建中学小学部。在那里读了五年书。他对这所学校充满感情。他说:“我的荣誉归于母校。老师教育我们脚踏实地,不为名不为利,努力拼搏。老师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多做一点事。所以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不平凡的成绩。”因此,吴连城把自己的孩子从教会学校转入福建中学,希望孩子能在这所福建商会办的学校里,进一步认识祖国和家乡,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吴连城先生说:“我为人比较传统,永远不会忘记‘两祖’和‘两母’。就是祖国和祖先,母亲与母校。”.而今,儿子不负父望,福建中学就读三年后,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电脑专业学习,现在参加了工作,对祖国对家乡都有较深的感情,成了有根的一代,实令吴连城深感欣慰。而吴连城积极奋发,热爱祖国的人生观也有了显明的注脚。
1967年,吴连城在汉华中学毕业后,他到外经贸部在香港的华润集团的一个属下机构德信行有限公司看电梯。一个高中毕业生去看电梯,同学、朋友乃至父母都有看法,但吴连城却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也许是这种敬业精神感动上司吧,一年之内,他就调入公司的财务部。很快,吴连城就打开工作局面,并且不断取得成绩,从职员升任主管,负责企业投资项目。在香港这个地方,能够在一个岗位上一干三十几年,就可见吴连城先生对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得心应手,对从事的事业是多么忠诚专一。他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升迁,成了华润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后来,被任命为德信行药业有限公司、金得利企业有限公司、大德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八个附属机构的董事,代表股东利益,负责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经管层人员的任命升迁等等工作。吴连城以他的行动,实践着他的人生价值。从他的价值取向,从他不忘“两祖”与“两母”,从他信奉的“坚其志,善其心,勤其志,事无小大,必有所成”的座右铭,以及从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实践,都可以看出这位香港著名摄影家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的根,是深深扎在中华大地上的。
2
吴连城从小就接触摄影,渐次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直至对摄影的热爱程度达到“发烧友”的程度。他认为,艺术可以丰富人生,摄影作为一项爱好,不但可以透过对事物的观察,发掘有趣的事物,还可以通过摄影广交朋友。摄影的好处,不受职业、学历、年龄、阶层的限制,都可以交朋友。但不管怎样,摄影只能作为一种业余活动,既不能玩物丧志,也要正确地处理好它与本职工作的关系。吴连城说:“我所从事的华润机构,是外经部的驻港机构,搞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祖国的一种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三十年如一日和步步升迁,足以证明。
吴连城真正的艺术创作生涯,应该说,是他二十岁那年开始的。五、六十年代,香港沙龙摄影可以说十分蓬勃,有些影人的黑白照片,画意强烈;另一些人则注重写实,摄影风格也纷呈异彩,各具特色。这对吴连城影响颇大,他比较喜欢拍摄纪实照,也就是说,他的写实风格是在这个时候奠定了基础的。他脚踏实地的人生,丰富了他写实的艺术。他很快在香港摄影界脱颖而出,其艺术创作水平,获得同行的赞赏和钦佩。1969年具备了相当声望的吴连城,参加了摄影界的组织工作。
香港中华摄影协会,是一个国际承认的艺术协会,它拥有会员1300多人,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各地,总部设在香港。吴连城突出的艺术创作成就、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使他在27岁那年,就跻身于香港中华摄影协会这个跨国艺术协会的领导层。1976年,经摄影名衔考试,他荣获摄影会士(相当于硕士)。1980年,他荣获高级会士(相当于博士)。这一年,他以公正著称于摄影界,被聘为国际摄影沙龙评判(评委)。这一时期,吴连城的摄影艺术,已臻完美,渐近炉火纯青。他擅长记实、人像、画意、小品。因为六十年代,他踏入摄影艺术界伊始,正值香港经济尚未起飞,创作界注意于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他也喜欢记实手法。后来,随着公司职务的不断升迁,工作担子愈来愈重,直至擢升到高级管理层,就更难得有时间了。吴连城的创作题材,就由记实转为人像。后来,他又对诗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追求诗情画意。一段时间,他所创作的作品,以风景居多。偶尔他也拍小品,奇花异草,寓情寄意。他说,这是一种流派,也颇具情趣。但是,正如吴连城自己说的,他为人比较传统,因此,他的创作手法,仍然是现实主义的。他认为,今后仍然应该以记实为主,反映时代的步伐,反映现实社会,这样的作品,价值更高。他说,只要有时间,他就要深入到生活底层去,拍摄反映社会的记实作品。
作为香港中华摄影协会的会长,吴连城对香港摄影界和艺术创作,也有他自己的看法。就沙龙摄影来讲,他说,参赛的作品题材总是比较狭窄,令人有一种“熟口熟面”的感觉,缺乏个人的创作风格。参赛者似乎比较重视获奖,结果是“一窝蜂”,同时拍摄某一类题材,缺乏艺术上的追求。他认为摄影参赛者,应该是通过比赛了解自己的摄影水平,并在摄影艺术上有所突破。吴连城总是以光线、色调、构图、美字、题材、难度和创新,作为评审沙龙作品的七条标准。他自己,也是以这七条标准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3
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奉献,就是向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精品,以精品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灵魂。而作为学会的领导者,就是通过策划和组织公开性的比赛,发现人才,推荐人才,培养人才,繁荣艺术创作。自从七十年代进入摄影协会领导层以后,吴连城就着力策划香港的摄影艺术公开性的比赛。他为此付出许多时间、金钱、心血。同时,二十几年来,吴连城还为各种协会和社团,开办摄影培训班,达200多个班次,举办讲座400多场。可以说,他也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在摄影公开赛中常常获大奖。吴连城致力于艺术的传授,人才的培养,这是一种特殊的奉献,一种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奉献。他说:“我深受两位兄长的影响。他们教导我,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应要求回报。”去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中,吴氏一门三杰,均负重任。吴连城是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委员,香港摄影界庆祝回归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分工文艺界的庆祝筹备工作,忙得连续几夜没有合眼。他们与香港中华总商会联合举办全球性的“庆回归摄影比赛”,参加的作者有700多名,作品11000多幅。如此空前规模的全球性比赛,作为组织策划者的吴连城,深感责任重大,也认为责无旁贷,一腔沸沸热血,春潮般地推动着他夜以继日的辛苦劳动,四处奔走。与此同时,他还组织策划了香港中华摄影协会与《紫荆》杂志联合举办《香港今昔》的摄影作品展览。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展出从四十年代至1995年的作品,收到的应征作品14000多件,设奖项256个。在香港组织一场如此浩大的活动,实属不易。摄影艺术界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出吴连城的非凡的活动能力和组织才干。可以说,这位温良而谦良恭谦的摄影艺术家,已经把自己锻炼出来了,也不失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了。
举凡艺术才能和组织才干,大都难以二者得兼,能和谐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便是他的幸运了。这也是跟吴连城坚实的人生步履有关,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吴连城欢呼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火热之情,使他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最全面的体现。
199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