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施祥鹏是在4年前的省政协会议期间。一天,偶然在福州西湖大酒店相逢,我们就在茶座沙发上坐下拉呱。水池中的喷泉在霓虹灯的映照下显得扑朔迷离,施祥鹏口衔香烟边谈话边悠闲地吐着烟圈。我原以为他只是一介商人,想不到稍一交谈,即发现他对政治敏感,思维灵敏,谈锋锐健,学者风度颇浓。后来才知道,施祥鹏不但是商界名人,而且是较有成就的作家。他是香港恒兴基立集团主席,除了香港业务外,还在内地投资了20多个颇有名气的企业。商务之余,他经常在香港《文汇报》、《商报》上发表政论文章,漫评港事。他以《过渡与回归》为名连续出版两本书。现在是福建省和全国政协委员。
施祥鹏1940年生于椰风蕉雨的菲律宾,后来回到故乡晋江龙湖镇,成了归国华侨,青少年时代在国内念书。1975年,他悄然离家到香港定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身无分文,他跟大部分新移民一样,从打工开始,靠出卖血汗谋生。他曾经是很卖力气的运输工人,为求生存而勤快地当苦力。幸好他生得熊腰虎背,初看倒像个山东大汉,所有的本钱也就是这副可以经得住磨难的身架。
施祥鹏,这位南人北相的晋江大汉,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但他的脑力比体力还要发达。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我就一辈子当“打工仔”?不!我要寻找上岸的机会,我要当“将军”!他开始办“山寨厂”,力求脱离身不由己的打工生涯。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拼搏,经过几年的摸索,有了经商经验,也有了点资金积累,胆子逐渐大了,转行做生意后逐渐闯出名堂,做内地与台湾的转口贸易。他终于把握机会,随即把眼光转向内地房地产这块肥沃的处女地。
生长在大陆,立足于港九,施祥鹏对国内国外时事很关注,脑瓜又很灵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解国情的港商。他一向看好祖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前景。80年代中期,他挟着辛苦赚来的资本踏上故乡福建泉州市,率先在内地以合资形式进行房地产开发。瞬息万变的现代商业社会,把握机遇跑在前头就是成功的开始,他终于在随后席卷大江南北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他担任香港恒兴基立有限公司等10多家颇具规模企业的董事长,投资范围涉及制造业、酒店服务业、房地产、金融证券等行业,雇用员工数千人。国家建设部成立首家试验性的房地产开发集团时,他是被选中的唯一的香港合作伙伴。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许多人不明真相,因而犹豫、彷徨、观望,不少外商包括一些台港澳同胞都认为中国政局不稳,不想冒险到内地做生意,因而退避三舍。施祥鹏胸怀坦荡与众不同,基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信念,当年6月5日他仍按原计划北上到内地进行业务考察,跨出了别人在疑虑中未曾踏出的那一步。他认为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可逆转,民族的振兴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民心所求,国情所需。
我们常看到一些商人为生意所缠,夜以继日忙得晕头转向。施祥鹏对时间却打发得很洒脱,除了谈生意,平时还喜欢花上不少精力关注宏观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你看他办公室里播放着悠扬的古典音乐,香烟袅袅,弥漫整个空间,这时他又在构思一篇政论文章。施祥鹏的文章已吸引了不少读者,引起各方的关注,有的文章还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编用或刊载。而通过写文章关心时事,无形中对他的事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内地经济发展由于势头过猛而呈现过热现象,中央不得不施行宏观调控时,房地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施祥鹏处之泰然,他表示:“中国经济经过10多年高速增长。目前作相应的调整是必然的。中国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前人未曾尝试的事情。投资本身是一项风险活动,成败与否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力。中国市场大,项目多,政局稳定,劳力便宜,投资风险比世界其他地区都小。”
即使是内地开放外汇调剂价格,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下跌现象时,他亦处变不惊,认为这是中国加入关贸的必由之路,长痛不如短痛。
“经过10多年的摸索,这次开放外汇市场是有备而来,必要时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进行干预。”他分析道。
对形势的清醒认识,使这位地产商在风风雨雨的香港后过渡期,能以引人注目的姿态出现在各种场合。1993年10月,他作为港、澳、台国庆观礼代表团团长率队赴京观礼。接下来,每年他都获得到全国政协邀请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就他的资历而言,这是一项殊荣。时值中英有关香港1994年、1995年选举安排谈判破裂前夕,他从英国人一连串的言行中已预感中方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谈判破裂在即。所以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一再强调港人有能力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依照《基本法》管理好香港,维持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长期安定繁荣。
作为历经人生艰辛而创业成功的地产商,施祥鹏明白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明白香港未来的安定繁荣靠的是年轻一代港人。所以无论在中央或省里领导的接见座谈会上,他都大声疾呼不要让他们这些有了年纪的人挂太多虚衔。人的精力有限,内地各级参政议政机构,应该打破论资排辈成规,吸纳海外事业有成的年轻一代参与。
就施祥鹏本身而论,年纪并不算老,50多岁,但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使他在商业上往往有先见之明,继而捷足先登。
施祥鹏言行一致,对扶掖青年人付出相当大的苦心。他提议和策划组织“香港闽籍青年企业家赴京访问团”,亲任顾问。这个由40多位香港青年企业家组成的访京团,于1994年新年伊始,浩浩荡荡飞赴北京访问,拉开了新一年港人组团赴京访问的序幕,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统战部、港澳办、侨办、侨联、青联等部门领导的接见。此时正值中英香港政制谈判破裂,有关领导向这批年轻人阐释了中央有关政策,以及对他们的期望,收到意外的效果。
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使施祥鹏在风云变幻中还有闲情逸致搞文学,资助一群文学爱好者成立文学组织,出版文学刊物。他的办公室挂着由著名老作家冰心署名的邀请他为“福建文学基金会”副会长的聘书。
施祥鹏是位百事繁忙的商人,但他忙里偷闲,坚持业余写作,成了著作颇丰的作家。他以《过渡与回归》为书名,去、今两年连续出版两本大部头书,这两本书分别成了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五次会议特批阅读书刊,供国内外委员进一步了解香港的过渡与回归情况。施祥鹏曾解释:这两部《过渡与回归》记下的不仅是他个人近年的心路历程,也记下了香港在伟大历史转折阶段的足迹。过渡与回归就是香港十几年来的发展主旋律。
施祥鹏除了每周坚持为《商报》专栏写一篇政论性文章,还有其他著作,这并非易事。问他哪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他站起来拍拍身子笑着说:“我靠的就是这身架子,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我写文章很容易,我研究各种政策,对政治较敏感,对香港有相当的了解,每天看很多报刊,特别是在每个周末集中看一周的中港大事,搜集很多资料。我用笔写,不用电脑,每周花几个小时写作。”
谈起写专栏文章,施祥鹏似乎想到了创作的乐趣,笑道:“我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休闲。如果每天都是钱钱钱,太烦。对自己提出的有关港计民生的建设问题,被有关部门认同、解决了,那我就感到真高兴。”是的,他不打麻将,只会抽烟,若不写点文章,业余时间好像缺少一种寄托。
问施祥鹏怎么与香港文学界结缘,他豪爽地笑着说:“我是‘土包子’,真的,有位朋友说我这个人长得粗粗的,黑黑的,十足‘土包子’,怎么配当文学促进会会长?深圳也有位作家这样形容我:远看像个山东大汉,一口南腔北调,搞不清哪里人。”
施祥鹏坦率地说,当初的确不知文学为何物,但被几位从福建移居香港的作家的精神所感动,义不容辞地从经济上支持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当他们的“班头”。80年代初,由张诗剑、夏马、巴桐、盼耕等几位中年作家创立了龙香文学社,出版了《香港文学报》,他们白天各自打工谋生,晚上则挤在狭窄的家里写诗、写小说,立志改变香港“文化沙漠”的状况。
“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施祥鹏自豪地说道,“当他们邀请我担任社长,我便爽快地答应了。但这个社长不好当呀,出钱事小,怎么领导事大。我的宗旨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因此,我决不摆老板架子,要出点子,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另外,我定了个原则:‘对香港不利的话不说,对香港不利的事不做。’还提出要起桥梁作用,促进海内外华文文学的交流。”
后来,龙香文学社由小到大,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拥有会员200多人的香港文学促进会,10多年来造就了一批香港内外知名的作家、诗人,有力地促进了香港与内地、海峡两岸,以及海外与中国华文文学界的文化交流。据统计,该协会1996年在国内外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4000多篇,10多年来共接待过100多个海内外文学界团体到香港进行学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台湾著名作家洛夫1986年首次访问祖国内地,就是由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安排的。
平时热情、爽朗、谈笑风生的施祥鹏也会生气。他说:“我个性急躁,爱发小脾气,但从不生‘隔夜气’,人何必作践自己。”或许基于这个原因,他爱与文化人打交道。他接着说:“与文化人交往,我觉得很轻松,完全没有生意场上那种紧张感,同时也促使我每天读书看报,写诗作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参政议政。写政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有预见,有建议,要敢于压邪扶正,有时果冒点风险,所以写政论文的人不多,在香港的福建人就更少,我想在这方面填补这个空白。”
几年来,由于英方强行推出“政改方案”而出现的风风雨雨,施祥鹏有感而发,从1993年开始在《文汇报》、《商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篇篇港事漫评文章。他将已发表的文章结集于1995年3月出版了第一部书——《过渡与回归,施祥鹏谈港事》,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为该书作序,称赞说,施先生笔耕不辍,参与香港过渡时期事务,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全国政协秘书长朱训对施祥鹏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水平评价甚高,在为《过渡与回归》第二集所写的序中道:“1996年是香港回归前最关键的一年,筹委会正式成立运作,香港的政权交接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在这两年间,施先生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特区筹建工作,议政的力度和深度也都有明显提高。”“施先生的论政文章以及他通过其他渠道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他提出的一些看法、观点、建议客观中肯,并时有独到之处。”“关心香港就要关心祖国,热爱香港就要热爱祖国,这种一致性在施先生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有了50多年的人生际遇,施祥鹏修炼出一颗于事于人宽容超然的心。他说:“做人人品很重要。凡事让人三分,职位高低不重要。人是平等的,分工不同,有点小成功是大家造就你。一个人对社会做了再大的贡献,与历史长河相比也是沧海一粟。”
正是抱定这种人生态度,施祥鹏热心参与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工作。对于自己当选为推选委员会委员,他认为,要尽自己的责任。完成香港回归的历史使命,要倾听港人的意见,多做沟通工作,消除港人的疑虑,香港的繁荣稳定要靠全体香港人。
施祥鹏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他虽在商海中奔波,仍没放下手中这支笔,因为他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情与爱!
1998年4月8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