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祖星先生,英林镇高湖村人,出生于1942年(农历)1月23日。五十年代就读于晋江三中,1958年在福州铁路局南平火车站就业,1962年往港定居。现任香港影业协会理事长、香港狄龙国际电影公司总裁、香港晋江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毓英中学(晋江三中)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政协南平市常委、福建体育会顾问……近20年来,祖星怀乡爱校的义举,名闻遐迩。
祖星早在1979年就同洪文彬、陈银镖诸校友联手发起组织晋江三中(毓英)校友会,并和洪文彬校友协力合资购置一层楼,供献作为香港校友会会所,是旅港较早有固定会所的正式社团组织。祖星于1979年与1981年两次率团返乡参加校庆,可谓海外社团正式组团回母校参加隆重庆典活动的首创者。他赠送母校两台大型彩电,让师长率先在金井镇范围内能观赏彩电节目。为缅怀五十年代军民鱼水情、卫国保海防,他敬赠解放军驻金井某团部一架大彩电。捐赠大型发电机组兼建发电房供母校师生日间教学用电、夜间备课自修照明;捐整套印务机、录音机、中西文打字机、誊印机、全套外语教材录音带、120套运动服、体育测试秒表……大大小小无不凝聚着他主持的香港校友会的点滴心血,凝结着海外校友“为国树人”的一片真诚。
祖星八十年代多次回母校关心师生,以校友会名义持续多年的奖教、奖学善举,资助女排赴省参赛得优胜。他还挤出宝贵时间亲自到过福、厦、泉、漳及南平等地访问校友,表达同窗的深情厚谊,还年年资助各地校友会开展活动,并资助施拉平、唐向阳等校友出国留学。1991年首次海内外校友联谊大会在青阳召开,与会400来人;第二次联谊大会于1997年在泉州召开,赴会700多人。祖星均出席。1983年以香港校友会名义,特邀省、市、县及母校代表组团(一行5人)出访香港,历时17天。1982年、1990年,他鼓励并资助母校退休老师组团看望福、厦、漳、泉与南平等地校友会,顺途观览武夷等名山胜水(两趟30多人次,历时半个月)。
祖星还同胞弟洪炳坤兴建回澜小学尊亲楼、英林中学教师楼、与校友集资捐建晋江三中(毓英)“校友楼”,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一楼为21间店面,出租年收入数万元供母校作奖教、奖学金,二楼为20套教师宿舍。他不仅弘扬尊师重教风尚,而且热心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由他独资举办“狄龙杯”文学大赛,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堪与“明玉杯”《晋江颂》国内外诗词大奖赛相媲美。晋江《南英诗社》成立时,昆仲均给予热情支持与鼓励,兄弟双双荣膺诗社名誉社长。
祖星七十年初经营影片行业,业务关系必须去欧洲。他一旦踏上异国他乡之路,耳闻目睹西方世界科学技术之进展,身虽在远方,心里却惦挂着故乡路、电、水等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要致富先开路,供电供水须同步!”于是,慷慨解囊独捐数十万元,开辟高湖环村公路、架设全村水电,赠车数辆组建高湖车队,并建车房,为高湖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捐添医疗器材及救护车,为救死扶伤、济困扶贫、排忧解难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至于历史文化古迹及宗祠文庙,他认为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觅祖的“石契”和“纽带”。于是,首捐巨款并亲履东南亚筹资,让已湮没400年之久的古寺澄碧庵得以重光……10多年来,他欣然捐献给晋江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及改善基础设施等的资金200多万元。
这笔资金来之不易!忆当初入港,昼打工夜读英文,一熬七八年,当时工资极低,甚至领不到。至1970年开始经营欧美影片,向东南亚诸国及台湾地区出售。嗣后,逐步打开在香港发行的新局面;恪守承诺、誉铭客户,从事影业蒸蒸日上,富有名气。1987年香港成立电影协会,其同业者98%参加,他被推选为副主席。1990年选任正主席并蝉联三届至今。港岛影业同行中其人才乃藏龙卧虎,非众望所归要想当个理事也不易。不过,不要以为这影协主席可以发号司令、坐收渔利。其实,他亲赴机场扛影片,劳累奔波不言而喻。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价值一旦须付出,他一向慨然倾囊而出,捐资10万港元资助福建拍摄《潘玉良》……
祖星事业成功同贤内助吴丽碧女士鼎力赞襄是分不开的。伉俪急公好义、唯善是举、勤奋俭朴、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怀乡爱国、兴资育才、敬老尊贤;为培槐育麟而尽父母之道,送子女洪琦婉、洪君毅、洪君毓赴加、美留学深造。因此祖星不光在故园芳名远扬,而且深受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应国务院两次邀请,以香港影艺界代表团身份率团晋京两次,受到李铁映和中宣部、广电部、文化部、国家版权局等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女士特邀他去面议香港赴国际电影节参展有关事宜。
由于洪祖星的声誉名望,香港回归后,他又荣任1998年香港立法局800人选举委员会委员;香港行政长官委任其为“香港电影月务咨询委员会”委员;6月洪祖星荣任团长的香港电影界访京团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见。
祖星先生为人谦逊,尽管做了很多利民的事,但总以“事迹平凡,不足挂齿”而未肯提供资料。乡贤校友对其评价:胸怀大志、平等待人、不分贵贱、对友忠诚、守望相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聚贤聚义、泽乡泽国。
以上所陈,虽是简略其事迹十之一二而已,然从一斑而足窥其爱乡爱校爱国的崇高形象。
(林荣桦师长暨洪我炎先生参与供稿)
199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