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疾风知劲草 磨难显本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姚嘉环先生是晋江市政协委员。笔者虽在政协工作多年,却无缘见识,一直到香港采访时,始识“庐山真面目”。他体高一米八多,挺帅的,未言先笑,随和可亲,为人热情,处世却极低调。他拥有好多公司和社会职务,可名片上却只印了顺炜发展有限公司,连董事长都不署。他很少答应接受记者采访,因此有关他的文字资料极少。 跟姚嘉环吃早茶时,听他诉说所走过的路,才知道他的一生也是够坎坷的。 磨难促人成长 姚嘉环1948年6月出生于晋江永和镇前仓村。晋江是著名侨乡,许多家庭都有人在海外谋生。姚嘉环的家也是如此。父亲在菲律宾做小生意,寄点钱回来,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姚嘉环并不讳言13岁之前在家乡度过了清苦的童年。 1962年,13岁的姚嘉环怀着对家乡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母亲到了香港。初来乍到,又跟不上学制,他继续读书的愿望落空了。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小个性倔强的姚嘉环克服语言不通、人地生疏的种种困难,毅然放弃上学,开始投入社会为生计奔波。 然而,活生生的现实对姚嘉环来说,不啻是严峻的考验。他开始做童工,起早摸黑,油漆公仔,辛辛苦苦换来的只是每月30元的薪水。为了增加些收入,收工后还走街串巷帮母亲分放珠衣给人串连加工。夜间,与母亲一起串塑胶花。穷家的孩子早成熟,小小年纪的姚嘉环,却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他和母亲租住阁仔单位,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寄回老家接济亲人及兄长。 到了1969年,正是国内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香港也因反英抗暴受到波动。生意很难做,不过,姚嘉环仍然积极寻找业务,把珠衣业务拿到尖沙嘴印度洋行,真的给他打开了小生意的局面,并开始投资股票。 跌倒再爬起来 自古创业多艰难。姚嘉环的发家史,也同样是一条蜿蜒的坎坷之路,但几度大起大落,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拼搏意志,而是百折不挠,兢兢业业,向成功的目标奋进。 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还在1970年,姚先生终于找到新的人生道路,开始投入商海,倾其所有的积蓄,在一些好友的协助下,创办了恒兴塑胶玩具厂,凭着诚实、守信和勤奋,很快在同行之中崭露头角。生意越做越活,姚嘉环以信誉为本,抓生意和工艺的每个环节,想扎扎实实地干一番事业。岂料,1972年底,香港塑胶原料价格由七毫暴升六、七倍,给工厂生产带来新困难。加上其时香港股市大跌。面对这一现实,姚嘉环牢记父亲的教训,视信用为人生第二生命,甘冒风险,订单依旧价格准时交货,结果当然是亏得精光。但天无绝人之路,他开始经营转口生意,将香港的玩具什物转售到菲律宾,继而发展成贸易公司。在香港、菲律宾两地往返奔波,够忙够辛苦的,但却使他度过难关。随后,他又逐渐在香港买楼,经营房地产生意,迈开新的创业步伐。 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国门初开,大陆推行开放改革的经济政策。姚嘉环抓住机遇,其事业又一次得到发展。八十年代初,中英之间谈判有关香港回归大事,香港前景暂不明朗,美国总统里根推行高利率政策,加上香港出现移民潮,通货膨胀,地产暴跌,分分钟钟都有破产的可能,这次对姚嘉环又是一大考验。在这重大转折关头,姚嘉环放下包袱,清醒头脑,敏锐地意识到这只是暂时性的不景气。香港人多地少,房地产反比台湾、新加坡、日本的价钱低,这是反常现象,今后必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瞄准楼市,成立了顺炜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房产买卖、开发地产业,放手大干。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姚嘉环把握住机遇,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987年,他趁热打铁,成立昌兴富有限公司、富伟发展有限公司、美泰地产公司。1990年又成立怡达投资有限公司,并在骆克道271号兴建10多层商业大厦,有了大本营。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姚先生创办的企业、公司已增加到20多家,事业正如日中天。 热心体育事业 姚嘉环在众多的社会职务中,有5个具有相当影响的体育团体的头衔,即香港福建体育会永远名誉会长兼副理事长、香港篮球总会副会长、香港体育会第十届副理事长、香港晋龙篮球基金会副会长。不知就里的人看了这些衔头,又看到姚嘉环身材挺拔、健壮,一定会以为他是驰聘于体坛的好汉子,事实,姚先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说一窍不通,不过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体育迷。他对体育情有独钟,而且倾注了多年心血,捐资支持大陆和香港发展体育事业,做出难能可贵的贡献。因此,他的一长串体育名衔,并非挂名而已,而是名副其实。 姚嘉环于1992年被聘为香港福建体育会永远名誉会长。该会创立于1925年,由一群热心的旅港闽籍同乡组成,得到华侨领袖陈嘉庚、胡文虎及郭春秧先生的大力支持,活动比较活跃,在香港体坛享有盛誉。体育健身,文娱怡情,工商立业,乡谊最重。香港福建体育会并非一般体育团体,它本着“爱国、爱港、爱乡”精神,一向以开展文体活动,洽通工商各界,联络闽侨情谊为职志,70多年始终如一,团结港台及东南亚各地乡亲,满腔热忱地支持祖国建设,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回馈社会。 姚嘉环在忙碌的商务活动中,热心参与福建体育会的各项活动。早在1993年,他即率团赴菲律宾访问,与当地侨界开展篮球交流比赛,促进两地体育界交流。1995年6月,以理事长李群华先生为团长,包括姚嘉环在内的30人访问团,访问北京,先后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王兆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等官员的亲切接见。这是香港福建体育会首次组团赴京访问。访问团分别就香港问题,包括终审法院、一国两制、宣传基本法、失业率上升、经济不景,以及台湾问题、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九七回归后体育交流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获得了有关领导的明确答复,有些意见建议得到高度重视。 姚先生说,通过坦诚交谈,加深了团员们对祖国的认识,对“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理解,更加感到有责任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访京结束后,他们又抵达福州访问,并参与香港明星篮球队暨工商新闻访问团的活动。明星篮球队先后在福州、泉州、石狮、晋江访问比赛,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款待和球迷们的热烈欢迎。 游子情系故乡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投资家乡,是晋江籍旅外企业家共有的特性。姚先生认为,香港的繁荣与祖国息息相关。内地稳定了,香港才能稳定;内地繁荣了,香港才能繁荣,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始终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有着一颗拳拳之心! 姚嘉环对公益事业历来慷慨解囊,修桥筑路,捐资办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许多心血。每当教育上需要,他都乐意帮助,捐款支持。1983年姚先生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经过开放改革,经济有了变化,人们精神面貌比以前大大改观,但家乡还是穷,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通到村中,土路经雨水浸袭便成泥泞道,家乡人出入不便之苦牵动他的心。尽管当时他还处于建业阶段,经济属一般,但他决心尽力而为。他这样想:如果为家乡铺一条石路,可改变家乡行路难的状况,对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必有好处。因此,他主动与村里联系,拿出自己的积蓄,铺设一条从晋江永和街至前仓学校操场的石板路。 1988年,姚嘉环得知村民看病不方便,又犯急了。为了改变家乡医疗环境,减少村民就医困难,他又独资数10万元兴建了永和卫生院门诊楼。1990年,投资1500万人民币兴建了永和新街,共有140多套商住房;在福州西湖附近,投资兴建三幢八层高的湖畔新村住宅。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开放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陆的形势更稳定,投资环境也更理想。可有些目光短浅的外商在这时候抽走在内地的投资,姚先生却不同,仍在内地投入巨额资金兴建房地产;当内地兴起改革高潮时,他又把眼光投到更远处,与好友李群华、蔡素玉、施世筑合资在江苏无锡兴建了占地五百亩的顺炜花园,自己废寝忘食、风餐露宿,日夜奔忙于工地上。港人称姚加环、施世筑等人为美食家,经常相约到各国、各地品尝地方风味,可是有时为了赶时间和速度,连饭都来不及吃一口又赶到工地。1993年,还与好友合资在家乡兴建晋江亿盛康乐城;同时,投资厦门兴办金河织唛厂。 前几年,得知家乡兴建晋江机场,姚嘉环异常兴奋,毅然认捐50万人民币,支持机场建设。 姚先生说,每当看到朋友从深圳登上飞往故乡晋江的班机时,他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改革开放中的故乡,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海内外的笑脸,家乡的腾飞将更有希望。 说到捐资支持机场建设,姚先生不停摆手道:“与机场全部投资几十亿元相比,我的那一点点钱,实在微不足道。我只是尽赤子的一份责任而已。” 1998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