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是著名侨乡,在香港有40万左右的晋江籍同胞。他们素有爱国爱港爱乡的传统。晋港两地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晋江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进行经贸、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使两地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晋江市在改革开放的20年来,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先后投资32亿元,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现已拥有先进通讯设备,充足水电供应,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这里民风淳朴、气候宜人、社会安定、政策连贯、服务上乘、营造出一个稳定、宽松、便捷的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软环境不断优化,晋江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热土”,而港商在投资于晋江市的32个国家和地区中,项目、厂家和资金均排名首位。
据统计,截止1997年12月底,晋江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330家,外资合同金额28.97亿美元,其中港资企业1886家,合同金额20.51亿美元,分别占总数80.94%和70.79%。其中港资企业已开业投产1326家。历年累计港商实际到资139349万美元。充分说明港商是投资晋江的主力军。
(一)
在总结晋江经济发展经验时曾概括:“三闲起步,三来引路,三资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这其中每一阶段的发展,香港晋江籍的同胞都起着关键作用。
“三来”是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简称。晋江市的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是1978-11-11日在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上,晋江县美术工艺一厂代表与香港三洋织造厂董事长王珍团先生签订的针织毛衣加工合同。次年3月试产,4月4日交付首批成品453打,全部合格。于是双方又签定1979年4月至年底加工针织毛衣3万打的计划协议书。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从此发展开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不断改善,“三来一补”业务遍及晋江县村镇。至1986年发展为最高峰,全县当年对外签订合同3397份,执行生效679份(不包括跨上、下年的合同),其中港商约占80%。承接业务加工装配厂(点)407个,安排劳力4万多人,加工装配项目40多个,100多个品种,实收工缴费687.82万元,创历史最好记录。并由港商无偿提供大量的加工设备。直至1987年大部份来料加工装配企业逐步转办三资企业,来料加工装配业务才相对减少。
但晋江的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引进大批先进设备,积累了资金,新建扩建厂房,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等,为晋江加快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晋江兴办的第一家三资企业也是香港晋江籍的同胞,于1981年由晋江县饮食服务公司与香港闽侨旅游公司合作创办“侨乡彩照冲印公司”,计划总投资40万元,其中中方10万元,港商30万元;合作年限5年。1982年春正式开业,主要服务项目是彩照放大、冲洗扩印,安排劳力15人,当年实现利润15万元。随后三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为晋江市经济一大支柱。
在筑巢引凤,扩大招商力度,成片开发上,有新加坡投资的安平开发区;菲律宾投资的福埔开发区;有香港富联国际有限公司陈文栋先生开发的“东海垵工业开发区”。
1992年陈文栋独资创办“晋江市金田建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00万美元,实际投入资金1亿多元。完成区内38米宽主干道路10公里,新建日供水3万吨自来水厂、IDD通讯工程、输变电工程、排水、排污工程等“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开发用地面积1000亩。目前东海垵工业开发区已引进香港、澳门、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近20多家,项目有纺织、服装、食品、轻工、电子等。同时依托深沪港海上对外交通运输便捷的有利条件,综合配套建设仓储区及商业、住宅、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等设施项目。
晋江与香港的商贸关系更为密切。香港已成为晋江三资企业原辅材料进出口和产品、商品的最主要中转区,晋江外贸商品也大多通过香港中转出口。仅1997年晋江市出口总额12.1亿美元,其中出口香港就近10亿美元。
在劳务输出方面,晋江对外劳务合作或由中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晋江县公司直接办理,或配合中福公司及中泉公司等对外联络,签订劳务合作。其中仅输往香港劳工二批,1983年远洋航运船员75名,1988年7月输出香港海员10名(不包括民间渠道输出)。
事实证明,港资对晋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企业产品国际竟争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作用。与此,港商把各种先进管理经验、先进设备及市场营销和国际通则引入晋江,促进晋江整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素质的提高。而晋江也是香港在内地依托的一小部份,尤其晋江对香港客商提供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降低投资成本等,使晋江受惠,港商受益。
港商是海外企业来晋江投资的先行者,进而三资企业的尝试成功,带动了一大批外商到晋江经商办厂,出现了以港引港,以港引澳(门),以港引台,以港引外的投资热潮。特别以港引台、以澳引台更为突出。由于台湾当局对台商到大陆投资实行种种阻挠和限制,许多台商来晋江投资,起先都通过晋江籍香港同胞介绍引荐的,进出口货物也通过香港来中转辐射。因此香港对晋江招商引资,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二)
综观晋江利用港资,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探性阶段。这阶段是从第一份香港来料加工装配开始,至1981年第一家香港合作企业诞生直至1986年。这期间港资项目少,规模小,产品较窄,为主是服装、空白磁带、面巾纸品、塑料包件、塑料制品,带有探索性的投石问路。
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即从1987年至1991年。大批来料加工企业转办为三资企业,同时注入新的项目和资金,并引进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如真空电镀、电脑控制注塑机、电脑绣花机,产品趋向多元化。这期间的外资企业共501家,其中港资企业427家,占整个外资企业的85.2%。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即从1992年至1996年3月份。晋江借撤县建市的契机,利用福建省给予晋江的优惠政策,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新批三资企业1698家,其中港资占80.6%,生产性项目所占的比例高,主要是纺织、服装、食品、鞋类、塑料、玩具等项目,质量明显提高,涉及行业范围有所扩大,基础工业、农业和房地产、酒店娱乐业等均有新的突破。
第四阶段为调整阶段。即从1996年3月起至今。因从4月1日起,国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外商(包括港商)处置投资更加谨慎,利用外资相对滑坡,但实际到资仍有增长,外商企业经营正常。1997年底,国家放宽外资有关项目设备的进口关税政策,利用外资有所回升,尤其港资企业扩资增资较为突出。但又受东南亚等地金融风波影响,至今起色不大。
(三)
在晋江的港资企业,各具特色,但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港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已批港资企业1886家中,独资企业1265家占67.07%。晋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多数是小型企业,而国有企业也是规模不大,加上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中方多数无法注入资金;若以现有厂房、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也因中方资金不到位而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再者,外商独资,受行政干预较少,不存在合资各方之间的矛盾,因而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这种形式乐为港商接受。
二、港资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项目较多。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港资企业多为小型加工型企业为多,资本和技术含量低,平均合同外资金额为30万美元。进入九十年代,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便扩大到150万美元,其中上千万美元的有38家。而且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之一,信息灵,港商一发现有实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就千方百计加以引进。如能生产近50个花式品种布的单面喷水机等,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适销对路,附加值显著,市场竞争力强。同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逐年增多,如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港资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进入九十年代,晋江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和投资领域迅速扩大。有的港资企业先后投资创办多家企业,有的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了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开始走向联合,组建集团公司。至1997年底,已批准的外商投资集团公司10家,其中港资占9家。这些集团公司的组建,促进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通过组建,把同一行业相关项目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统一起来,发挥集团公司统一协调和规模优势,带动了一批企业跻身全国大企业行列,创造名牌产品,扩大出口量。如恒安集团系港资合资企业,总注册资金2.7亿元人民币,是一个集科工贸于一体,以生产妇幼卫生用品为主,涉及出口服装、电子玩具、金融、房地产、特种水产业、影视业等领域,具有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现有25家紧密层成员企业,遍布湘、鄂、晋、豫、桂、浙、苏、辽、津、沪、川、赣、皖、闽等16个省市、自治区,其荣誉产品“安乐”、“安尔乐”牌卫生巾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晋江的港资企业由于得益于一个良好投资环境,以灵活的头脑,紧贴时代脉搏的敏锐触觉,经过多年锐意创业,守法经营,大多获得较好利润,盈利面达90%以上。这些港资企业在获得成功后,热心所在地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捐资兴学助教,支援晋江机场、道路等各项建设,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香港回归后,晋港两地在经贸等各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两地发展前景良好。
199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