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县建国以来中医中药发展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引言 中医中药是我们伟大祖国几千年来科学文化遗产之一。她由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是祖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独特的理论体系,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里给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人类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祖国医药的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祖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百年历史,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政府的残酷迫害下,更是灾难重重,几乎面临绝境的危机。一九一四——一九二九年北平伪教育总长汪伯唐丧心病狂地发出废止中医中药的宣言。反动政府于一九二九年竟然通过余云岫等废除中医中药的提案。此提案后来在全国人民愤怒的声讨下而宣告破产。 晋江县中医中药事业在反动统治时期,同全国一样,一直处于被排斥、打击、歧视和迫害的地位,其所以得以延续,均赖于家传师承及广大人民的爱护。 祖国医药的新生应归功于我们伟大的党。早在工农红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团结中西医两法,治疗疾病,为革命战争服务。”建国初期,发出了“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份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一九五○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方针。一九五四年,敬爱的周总理号召“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指出,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一九七九年党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党中央一系列的指示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是以后,我县中医中药事业,在各级党委的关怀下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今分述如下。 二、建国初期(50-60年代) (一)组织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 “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九五○年,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召开,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发扬,整理提高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一九五○年,晋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一九五一年,中医学会先后应运而生。 晋江县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推选赵正山,第三、四届推选庄世德为主任委员。全县二十个区相应成立中医工作组。中医界人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的同仁,并肩作战,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基层,上山下乡。我们踏遍了晋南平原和晋北山区,为全县人民防病治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开展全县性学术活动方面:经常举行中医中药学术报告座会,专题讲,经验交流会。 县中医学会,定期举行代表会,总结工作经验,制订工作计划,改选理事会。理事会在一九六六年被迫解散,而中止活动。 (二)思想业务建设,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中医师管理暂行条例”之规定,协助人民政府做好全县中医药人员的登记发证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发展,发动组织全县中医药卫生人员,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走集体化道路。全县在青阳、石狮、安海等地区共组织四个反映中医特色的中医联合诊所。其他的均参加既为中医又为西医等综合性质的联合诊所,直至五八年公社化之后归并于公社保健院。 组织会员学习时事政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世界观改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之间许多人相继成为全县中医药界的先进骨干,和领导人员,诸如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出席县、乡人民代表大会,被邀请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家大事,被选拔到领导岗位,成为全县一些公社保健院的领导骨干。 (三)开展中医教育,培训新生力量。 为了进一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及医疗质量,我们的党十分重视中医的教育工作。晋江县在这一时期,培训了一大批中医骨干。 一九五二年在石狮镇先后举办两期中医进修班,培训六十一人。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三年,先后选送赴省、地、县参加中医进修一百二十六人。 一九五八年十月,举办针炙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二十八人,为普及针炙输送师资力量。 一九五九年县创办一所中医学校,以周明福、蔡标准为正、付校长,骆安邦为教务主任,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三十六人入学,学制三年。这批学生毕业后,分配在全县各医疗单位工作。目前,大部分成为我县中医骨干。 一九六○年,县中医研究所举办了中医学徒班,招收社会知青二十二人。同时,县医院、石狮医院、祥芝卫生院也举办中医学徒班,个别老中医带徒弟。还有县医药公司举办中药学徒班,培养中药学徒二十五人。 一九六○年初,县卫生局要托县中医研究所举办第三期中医进修班,培训基层单位在职的中医,系统地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以提高其临床工作质量。同年阳春三月,县卫生局又委托县中医研究所举办中医教研班;仲夏,再举办针炙,枯痔疗法培训班,为继承、抢救针炙,枯痔疗法独特经验培养了一批骨干。 在这一时期中,全县中医全面开展中医温课学习,不少中医系统地学习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温病学》等课程,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医理论水平。 在这一时期中,党中央一再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使我县西医学习中医的人数不断增多,学习自觉性也逐渐提高。一批又一批高、中级西医被选派参加省、地离职学习中医,结业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掌握中医理法方药和辩证论治的规律,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在中医团结合作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四)建立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工作。 (1)建立研究机构:一九五九年秋,晋江县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会上选出名老中医六十八人,分别担任学术要员和顾问。聘请全县中医药研究人员二百人。 县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县中医研究所。所中配备专职业务干部,帮助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负责组织全县中医工作的开展,是全县中医学术研究的中心。县医院、石狮医院、安海医院分别成立中医研究室,作为全县开展中医药的科研基地。全县十三个公社卫生院则建立中医研究小组,使中医研究机构星罗棋布,积极地推动着我县中医的科研工作。 (2)临床科研工作:全县各医疗单位都配备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门诊工作,有计划地采集医案,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累积经验,写出论文。当时苏厝、金井、安海、龙湖、青阳、河市、磁灶、东石等保健院都总结出大量成功的经验。 县医院、安海医院和公社卫生院建立中医科、中医病房,中药房、针炙室。写好中医病历,建立中医病历档案。写出不少中医临床报告。 县中医研研究所对一些较大的研究课题,组织专业队深入研究。总结成织,撰写论文,编印成册。 (3)中医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中医文献是祖国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档案,绝大部份是前人久经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自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以后,全国各地对学习、整理、发展祖国医学文献都非常重视,晋江县也不例外。据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年两年中的统计,共收集、整理的学术文献就有九百四十六篇,医案医话五百六十二篇,单方验方六万三千二百三十三方,编印出版专题资料二百六十种,共印二万七千一百份;还有定期不定期刊物七十八期,出版二万六千四百四十册。其中有些文章曾被推荐发表在“中医文摘”、“福建中医杂志”、“福建医药卫生”、“晋江地区科技简讯”等期刊上。 (4)创办中医刊物,交流学术经验:晋江县于一九五九年创办“晋江中医药”季刊杂志,由骆安邦主编,县科技委员会和县中医研究所联合出版,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先后出版五期,发行二万五千余册,后因故停刊。 我县在这一时期还出版一些不定期刊物,如“中医验方集锦”、“中医学术参考资料”、“医案医话”、“医学科技简讯”、“中医简讯”、“青草药验方”以及季节性中医中药防治疾病的科普资料。这些资料是同全国各地互通情报,交流经验。 在编写教材方面,晋江县组织编写《金匮讲义》、《温病讲义》、《针炙讲义》、《中医基础学》、《中医辩证论治概要》、《青草药》等,提供中医进修班、针炙班、学徒班、教研班等教学之用。 此外,各公社也编印了各种不定期的中医药刊物,如“苏厝中医”、“祥芝医药通讯”、“金井保健”、“晋北中医”、安海“中医经验”,还有晋江县医院的“论文选集”。 (5)中药材的生产发展:在中央“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自力更生协作平衡”的中药材生产方针指导下,晋江县医药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很有成效。 一九六○年,县建立中药材生产培植专业队,共十四队,培植场七个。县医药公司培植场办得最出色,荣获省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仅仅几年,中药材培植面积从三十多亩发展到三千六百五十九亩。同时开展群众性培植中药材,增加中药材收购站,方便药农,满足供应。 三、文化革命期间(60-70年代) 众所周知的一九六六年“文化革命”开始,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口号下,许多老中医被肆意揪斗、关、管,蒙受了不白之冤;中医研究机构被砍,拆,并,散,造成了“庙拆神赶”的凄惨情景。晋江县中医学会,中医学校,中医研究所被撤销,医务人员风流云散,倒的倒,下放的下放。房屋被合并,大批设备资料毁损散失,中医药房亦被合并取销。此时中医事业,已成“万马齐瘖”了!尤其是两派激烈的武斗期间,破坏得更加彻底凄惨,给中医事业带来深重灾难! 七十年代初,在两派大联合,革委会成立,武斗停止以后,毛主席,周总理相继发出了“大办科学”的一系列号召:“中西医结合创造现代新医学”,“六·二六指示”培训“赤脚医生”等。晋江县医学科学研究所于一九七二年仲春再次成立。当时,医生四人,斗室一间,白手起家。支持科研所的县委、卫生局一些领导,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加上全县广大的医务人员关怀、爱护、帮助下,顶往了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在百折不挠地斗争中,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创办“晋江县医药卫生简讯”月报,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九七八年,荣获出席全国医学科技情报会议,被表扬为顶住极左路线的小报。 (一)“晋江县医药卫生简讯”创办于一九七二年三月。试图通过这个月报,对赤脚医生起一个辅导员的作用,让受医学训练时间不长的农村赤脚医生从中吸取一点中西医药知识,季节性传染病防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炙青草,计划生育,科技情报,以及普通卫生常识等。想不到由于它的内容通俗,切合实际,生动活泼,竟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视为通俗卫生读物。发行量月月增加,截至一九八二年五月共出版一百二十四期,发行76600份,传遍全国各地,山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西、辽宁、四川、江西、武汉等省市,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些卫生单位,均纷纷来信鼓励,甚至投稿支持。许多省、市卫生刊物转载着小报的文章。北京中医研究所,全国有名的老中医,给小报撰稿,许多省、市兄弟单位派员莅临指导。 (二)创办不定期刊物《晋江新医药》9期22500册,《医药参考资料》8期20000册,《医药资料选编》7期17500册,《生活卫生小常识》3期14000册,《业务学习》2期6000册。同时,并与十八个省、市、自治区计1002个单位建立了医学科学情报关系。收集内部期刊五百一十种,各种科技资料二千一百册。在中西医科技情报资料方面起了尖兵耳目的积极作用,获得了晋江地区医学科学研究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的光荣任务。 (三)培训赤脚医生,选派西医学习中医: 一九七二年起,连续三年,先后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和复训班三期,每期三到六个月。聘请义务教师,自编中西医教材,并给予适当见习机会。这些赤脚医生都能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目前大多数在农村服务。 选派五年以上临床经验的西医,赴省,地西学中班学习,有二年期,一年期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打下良好基础。 (四)科研工作及学术报告:我县医科所复建以后,马上开展“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中草药疗效观察的学术研究活动,接着开展心血管病普查,普治工作,肿瘤死因回顾性调查,都写了学术报告。 此外,在省、地医学刊物上有关我县中医的学术论文也常可见到。如“中风危证治验”,“麻诊内陷危证治验”,腹病概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的报告等等。 (五)开展青草药工作: 一九六八年八月,为了贯彻中央“六·二六”指示,县积极开展青草药工作,先后举办青草药展览馆,计搜集全县地产中草药(包括海洋药用生物)计1000余种,并编印“晋江中草药手册”一本,在全县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针草活动,并应用于临床,同时相应地在各公社卫生院培植中草药,收到一定医疗效果。 四、粉碎“四人帮”后医学蓬勃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领导我们拨乱反正,祖国医学的事业经过了严冬的考验,又开始了她的春天。党中央一九七九年56号文件下达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进一步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加强中医工作的领导,中医界同仁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中医事业有了新的进展。晋江县中医学会一九八一年正式恢复,中医学术活动又活跃了。在短短的六个月中,先后召开了三次理事会“中医学术交流会”、“老中医座谈会”,举办中草药剂员培训班,解决老药工后继乏人的问题。选送主治西医到地区西中班学习。 晋江县医科所由原有的四位医师,又增加一位西医师,共五位。后来二位到菲律滨去,二位往香港谋生,笔者调回县医院;但研究所依然欣欣向荣。“晋江县医药卫生简讯”月月出刊,一九七八年荣获出席全国医学科技情报会议,受到表扬,载誉归来。科研工作不断得到进展。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中医教育事业也不例外,省中医学院复兴,地区卫校中医班复兴,并扩招中医大专班,我县连续举办农村医生复训班,补员学习班,一些老中医被聘请在地区中医大专班、中专班、县复训、进修班,担任课程,培养新生一代。新的中医队伍在扩大,后继乏人之忧在解除。祖国医学事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中医政策正在逐步落实,一些冤案错案得到了昭雪,平反,恢复名誉。中医的选拔,定职、晋升,提级极被重视。许多老中医深深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期望,皓首丹心,决心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出有生之年,青年一代的中医,刻苦学习,争取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壮志。祖国医学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