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陈埭回族的考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陈埭回族历史调查小组 一 (一)陈埭及其由来 陈埭,位于晋江县城东北隅四华里,是个美丽富饶的海滨。现属陈埭人民公社,人口近二万人,分布七个大队,十三个村落。他们以务农为主,管海为辅,还有相当一部份出洋经商,依靠侨汇为生,有江南侨乡之称。海产以培育蛏苗为主,小杂海捕捞为辅,蛏苗每年销往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多达数万担。 陈埭,五代前是个荒辟的海滩,既无人居住,又无田园耕种。现在陈埭人民在建业掘基中,地下常有大蛏壳出现,可见陈埭今天所居住之土地,原先是自生自灭的大蛏坪。 五代南唐时,陈洪进入闽做泉漳二州节度使,令其附近百姓,筑埭围海垦殖。自此以后,便逐渐有人定居。因陈洪进入垦,故名曰陈江,包括现在的陈埭、沟西和西滨。斯时徙居彼处者,有陈、林、倪等姓,相传入居之陈姓,均与陈洪进有关之人,他们所集居之处,名曰陈埭。林姓集居之处日西滨。陈埭陈姓,至今人丁虽少,而宗祠巍然犹存。 (二)陈埭回族丁姓之由来 1、一世祖节斋公 查考陈埭丁姓族谱,其中载有: “我族丁氏,肇基于始祖节斋公,由姑苏行贾入泉,居于桐城之文山里,递传三世,至硕德公,徙居陈江,子孙蕃衍,文物蔚起,……节斋公生于宋淳佑十一年,卒于元大德二年,享年六十八岁。(淳佑十一年,为公元一二五一年,大德二年为一二九八年,前后仅有四十七年,亨年六十八岁,恐是后世抄录之误、)……” 据以上族谱,陈埭丁氏确认节斋公为一世祖。因经商离开苏州而入泉州,传至三世祖硕德公,方徙居陈江。 2、节斋公回回人也 泉州民间纷纷传说陈埭丁姓的祖宗是“番人”考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中第十四页的“感纪旧闻”第十行记载: “……我祖自节斋公而上……不知其所至也,嘉靖丙申,伯父出所藏毅祖手书见示……番地番语,难于史册记也,其起句曰:赛典赤瞻思丁,回回人,其国言赛典赤华言贵族也。仕元,拜平章事,行云南省,时萝槃甸叛,往征之,而有忧色……。 又查《元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所载“赛典赤瞻思丁”与丁氏谱牒中“……其起句曰,赛典赤瞻思丁回回人……仕元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俱同。① 据“感纪旧闻”及《元史》所记,不难看出节斋公之祖赛典赤瞻思丁,回回人,他出生于贵族,元朝来中国之云南做官。缅甸叛乱(元代缅甸为中国版土)奉令征讨,毅祖手书之所谓:“番地番语,难于史册记也”,是因为毅祖手书以阿拉伯文书之。赛典赤瞻思丁,是伊斯兰教祖穆罕默德直系后裔的尊贵称呼,所以说,节斋公之祖必是信奉伊斯兰数之阿伯人,之所以不直接载入谱牒正文,是因为历史条件之不便,故用“感纪旧闻”形式进行间接透露。 3、丁姓之所以姓丁及其宗数信仰 同上谱同页十六行中所云: “夫以瞻思丁之宽仁……一入我朝,散处……去夷姓,而以其末一字为姓……”。 在华夷界限极严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大汉族主义的压力,丁姓之始祖便去其夷姓,以其末一字为姓,这就是说,丁姓之所以姓丁,是由其始祖赛典赤瞻思丁末一字得来的,也就是说,陈埭丁姓一世祖节斋公是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 同上谱十六页的“祖教说”中写道: “……我家自节斋公而上,不得其祥也,由其教而视之……敛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髭,浅哀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为会期日西,相卒向西以拜天,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食,竟日则柺腹,荐神惟香花,不设酒果,不焚纸帛,诵清经……牲杀必其自屠而后食,食不以豚,恒沐浴。否则不敢以交神明……。” 上文所说的所谓“不得其祥”是因为不敢坦然承认自己祖宗是阿拉伯人,故推以不得其祥而言之,然而含蓄地通过“祖教说”点出自己祖宗的宗教信仰,迂回曲折地暗示后代子孙,他们的始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回回人。 4、节斋公与赛典赤杜安沙 上面,已经认定节斋公的始祖是赛典赤瞻思丁,那末,再深入地考查节斋公而上的系统关系。 一九五二年泉州市东南隅的城墙基底下,掘获一方双面阴刻的阿拉伯字墓碑石,高83,广44.5厘米,经北京大学东语系马坚教援翻译: “死者阿拉伯人,他是个贵族,名叫赛典赤杜安沙,卒于回历702年,公元一三○二年,元成宗大德六年,他的父亲名叫赛典赤乌马儿,原藉是布哈拉人,他是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后裔,“赛典赤”这是个尊贵的称号,是他家族所特有的,即“尊贵的领袖”的意思,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是伊斯兰教祖穆罕默德直系后裔的尊贵称呼。”(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吴文良著《泉州宗教石刻》。古伊斯兰教墓石,文第七页。 前面考查过节斋公之始祖是赛典赤瞻思丁,碑文上的赛典赤杜安沙是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那末,我们结合考查丁姓谱牒中节斋公的逝世年代是元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而碑文上的赛典赤杜安沙是卒于大德六年,两者逝世的年代,相差四年,我们可以推定碑文上的赛典赤杜安沙就是丁姓谱牒上的一世祖节斋公。至于大德六年与二年之差,可能是后代经久多次抄录之误,正如节斋公享年六十八岁之误是同一样的。 又据吴文良著《泉州宗教石刻》第七页: “赛典赤瞻思丁的儿子纳速马丁②,有个儿子名叫艾卜伯克,称号伯颜平章,他曾充任中国刺桐港(泉州)提举市舶司的重要官职,这位艾卜伯克很可能就是杜安沙的父亲乌马儿,因为乌马儿是名,而艾卜伯克是号。” 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列出自节斋公而上的系统关系,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为一世,纳速拉丁是第二世,艾卜伯克乌马儿是第三世,赛典赤杜安沙是第四世,这样,被陈埭丁姓确认为一世祖的节斋公,事实是入华的第四世。 然而,陈埭丁姓谱牒中所说的节斋公由苏行贾入泉,很可能的后世子孙,把节斋公父亲艾卜伯克乌马儿由苏行贾入泉,用移花接木之法,移植在节斋公身上,这与丁氏族谱中“我家自节斋公而上,不得其祥也……”是互相符合的。 (三)丁姓为什么徙居陈埭 元末四方兵起,江南一时大乱,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促使汉人乘机大反色目人,尤其是陈友谅入泉州后,泉州的色目人更大遭其追逐,他们纷纷避居于内地山区,沿海荒僻地,以避其祸,所谓“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民间传说,正是这个年代,泉州地区对色目人的写照。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中第二十九页说 “……元季,江南方乱,硕德祖方贩于外,没有定居……,”并结合上引谱牒中所述: “……节斋公行贾入泉,递传第三世硕德公徙居陈江……,” 按硕德公之生卒年代,他是生于元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卒于洪武十二年(公元一三七九年),从他的一生中,正是江南大乱,色目人遭祸的年代。我们清楚地看出,在那时,色目人的硕德公是难于入足于泉州城的,于是不得不方贩于外”最后潜入荒僻的海滨——陈江。 又从明初朱元璋的所谓“敕谕”中曾有:其子相传,眯其来源,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者听其更正,(该石碑现存泉州清净寺) 这说明元末明初,隐姓埋名逃潜之色目人者,全国皆然,不计其数。丁姓三世祖硕德公也不在例外,因而徙居陈江是符合客观情况的。 (四)丁鹤年与陈埭丁姓 还有几个有力的证据,说明陈埭丁姓是回回人,那就是蒲寿庚考的译者按语节录: “丁鹤年,西域人,本非丁姓,疑为元亡后乃冠汉姓,曾祖阿老丁,与弟乌马儿,皆元初巨商,祖苫思丁父职马禄丁,皆仕元……” 又考《辞源》上集第十五页注清:“丁鹤年是元回回色目人……”。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丁鹤年是回族,他始祖苫思丁必是陈埭始祖赛典赤瞻思丁,其曾祖阿老丁是陈埭丁姓之艾卜伯克乌马儿是兄弟关系,因此推定,丁鹤年是与陈埭丁姓同宗同祖。 又据一九七五年《文物》杂志第十期37页刊载:“李贽家族的婚姻情况……第二,与西亚血统的泉州伊斯兰教宗族屡通婚姻……。丁氏是回回人‘赛典赤瞻思丁’之后代的汉姓……。 又考查民国卅四年(一九四五年)晋江文献会出版的《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105页记有: “泉州乡间之回民:泉州南门七里,名陈埭乡,……俱丁姓……知其原藉为阿拉伯人系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之后裔……”。 从以上史料记载,足以证实陈埭丁姓是阿拉伯人之后裔。 二 陈埭丁姓保持回人风俗之迹象 陈埭丁姓回民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他们的生活,婚丧喜庆,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与周围其他居民长期以来和睦相处,通婚友好,已无民族习性的差异。只有一些残存的历史遗物和在个别特定的场合,依然保留着回民的特征。 (一)帛白祖墓 1、陈埭丁姓二处之祖墓—鹿园山、大坪山,在一九五九年被列入泉州市人委会颁布的回教古墓文物范围内。 2、四世仁奄、五世长房妈保及三房福保等祖墓均是青草帛白,其花纹都有莲花叶为标志。(四世仁奄祖墓位于鹿园山,已被省五建基建予制厂厂房时所毁灭。) (二)不食猪肉问题 丁姓来陈埭定居仍旧保持不食猪肉,直至十一世宫保尚书公御赐猪肉(明天启年间)便有“食之背祖,不食欺君”之说,最后不得不食之,尚书公不愿单他一人背祖,便通知陈埭丁姓全族御赐食猪肉,从此后,丁姓便开始陆续有人食猪肉。 (三)祭祀 陈埭丁姓每年春冬年祭总保持不用猪肉,而专用牛肉,唯焚清香,不烧纸帛,直至一九五二年祭祖还保持这样风俗。 (四)“回”氏形丁姓祠堂 陈埭丁氏宗祠于明初年建于岸兜东隅,曾经二次翻修,形式以“回”形建筑,规模颇大,形式别致,宗祠雕刻花纹保持回人的风俗。 (五)婚礼仪式 陈埭丁姓近代在婚礼上也有人采用回教形式举行婚礼。如一九四八年溪边丁子对结婚还是采用纯回教的仪式举行婚礼。 三 解放前后陈埭丁氏以回族参加社会活动概况 (一)国民党时代 1、中国回教救国协会 一九三九年全国回民筹建了“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直至一九四○年正式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福建省成立分会,会址设在泉州市清真寺,泉州地区成立三个直属区会一檀江、陈江、白奇,檀江(陈埭强房)直属区会成立于一九四○年三月廿三日;陈江(陈埭弱房)直属区会成立于一九四○年三月廿五日,檀江、陈江直属区会有丁燕辉(尚在世)等四人被选为省分会成员。 每月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拨给闽省分会伪币三百元作为办公经费,省分会分拨给檀江、陈江、白奇直属区会各伪币四十元作为办公经费。 成达师范 成达师范是国民党时期回民最高学府,它以培养回民子弟,传播回教为宗旨,其收生对象全都是回民,除了每天按时诵可兰经外,文化课回文比重大于汉文,该校评定学生品行以遵守教规为准则。 一九四○年四至九月中,张玉光(省分会理事长)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的名誉,先后保送数批回民子弟就学于“成达师范”。第一批公费保送八人,其中陈埭丁姓有丁金顺、丁文颜、丁子贯、丁子对、丁维佛等五人;第二批私费保送,其中陈埭有丁明镜、丁明起、丁明慈、丁明炭、丁文伏、丁金克、丁清河、丁清江等九人;第三批有丁明清一人。(以上据泉州清真寺有关史料记载) 陈埭丁姓子弟就学于国民最高学府一成达师范,有力地证实了陈埭丁姓在解放前已被承认为回人的客观事实。 (二)解放后 党和政府在贯彻民族政策上对陈埭丁姓做过较多的具体工作。 一九五三年省民政厅民族事务处干部雷恒春曾来晋江县第七区召开陈埭三行政乡岸溪乡、境湖乡、荣江乡,有乡长和农会主任参加的会议,征求恢复陈埭丁姓回族等问题。由于在解放初基层干部对民族政策理解不透,没有积极主动提出要求,因而不了了之。 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二年先后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厦门大学等部门抵陈埭对陈埭丁姓历史进行考究。 一九五三年县民政局分发《民族画报》给陈埭丁姓,至一九五八年停刊才停发。 自一九七五年起在发放救济物资时,除按一般照发外,另加一倍给陈埭丁姓作为救济少数民族物资。 陈埭丁姓从一九七七年起由民政部门发给民族补助款,每年一万元。 一九七五年冬,陈埭四境丁添春同志参加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前往宁德地区参观学习。 一九七五年,陈埭江头丁坤煌同志以少数民族身份出席省复退军人代表会。 一九七六年,陈埭溪边丁明奥同志参加省组织的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大寨参观学习。 一九七五年中菲建交后,旅菲华侨成立了“旅菲清真五姓联宗会”。丁姓是五姓之一,现在该团体和陈埭丁姓常有书信来往,这表达了陈埭丁姓在海外已被公认为回人。 (本文写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厚名为陈埭丁姓考证史料,刊用时稍加删增并改为现在的篇名。)   注: ①寨典赤瞻思丁(1211-1279年)是元代的著名政治家,他在至元元年(1264年)任陕西四川省的平章政事……。至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任云南的平章政事……。他的儿子纳速拉丁继承他的职务,后纳速拉丁又任陕西平章政事……。寨典赤父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是当时陕滇人民所称道的政治人物。(《回族简史》第1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②元代回回政治家寨典赤瞻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子孙繁衍,分为纳、速、拉、丁四姓,曾在宁夏发展为纳家户,在长安发展为拉家村。(《回族简史》第6页197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明代的回回诗人,以武昌丁鹤年为最著名。他死于永乐年间,著有《海巢集》、《哀思集》、《方外集》、《方外续集》等各一卷。(《回族简史》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