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灵丹州位于马来西亚东北部,北临大海,东与全马盛产石油基地之丁加奴州相接,西与泰国莪落坡交界,南与彭亨州毗邻。人口六十多万人,马籍华人、华裔及华侨有十万多人,多数是粤、闽籍。在闽籍中则以晋江、永春、南安等县最多。全州盛产树胶、椰子、棕油子、梹榔及稻谷。在东马眼坡附近有一铁矿,战前为日人经营,工人近二千人。该州海、陆、空交通极其便利。首府高塔峇汝市、人口近三十万,也是华侨集居地,市郊有一村叫“唐人坡”(巫语叫“鉴光支那”鉴光是村,支那代表中国),村里建一“天上圣母庙”,每年元宵善男信女前往烧金点灼者络绎不绝,群车塞路。华侨大多从事工农业、商业、建筑业、筑路业等,当店员、搬运、树胶工人也不乏其人。首府高塔峇汝市是该州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马来半岛东海岸著名城市。
“九一八”事变及“沪淞抗日”战争,国民党以攘外必须安内为借口,采取不抵抗政策,该州侨胞群愤填胸,救国心切,立即采取积极行动,公然和全马广大华侨一道,先后以物力、财力支援马占山、蔡延楷的英勇抗日斗争。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日寇野心勃勃,对我进行全面侵略战争,该州侨胞热血沸腾,同仇敌忾积极发动组织“抗日后援会”后改为“抗日筹赈会”树胶公会、咖啡公会、葱仔公会、搬运工会、技司工会和以青年为骨干组成“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全州华侨自该年十月起实行抵制日货(商人不卖日货、居民不买日货),他们节衣缩食,除按月缴交月捐外,中华学校师生经常举办义演、义卖(卖花:一朵有的值千元、百元不等),小贩义卖,三轮车和汽车出租技司以义踏义驶,搬运工友义搬义运、所集款项、连本带利、悉数点算归公(上缴筹赈会),树胶公会以每担出口树胶收一元,葱仔公会,咖啡公会以每担进口收二至三元按月结算上缴筹赈会。为响应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筹赈总会”的号召,吉灵丹州爱国青年技司十多人,别父母、离妻儿、远渡重洋,回国从戎,活跃于滇缅公路,日以继夜运输抗战物资和抗日战士,用实际行动投人抗战行列。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日舰数艘,停泊于吉灵丹州之“万捷”港口公海中,七日下午侵入领海,当地驻军上升“挡港旗”,日舰置之不理,继续行驶,驻军鸣炮警告,日舰开炮还击,战争遂告爆发。九日清晨大批日军登陆,部份日军从泰国莪落坡绕道侵入,仅七十二天全马(包括新加坡)即告沦陷。
日寇侵略魔爪一再伸张,铁蹄所至,烧杀淫掠,无所不用其极,据悉日军为鼓舞士气,于攻城胜利后三天,任其士兵奸淫掠夺,为所欲为。很多商店、仓库全被查封抢劫,中青年妇女均改扮男装纷纷逃往农村避难。日寇对爱国侨胞更是大肆进行血腥镇压,如该州树胶公会会长邱瑞珍(龙岩人也是该州筹赈会主要负责人),吧西吗坡“筹赈分会”负责人吴泰山(泉州人),林鸿雁(南安人)等多人均被杀害,瓜朥咭坡亦有数十名爱国华侨青年强被押走,至今骨骸无处觅。
有压迫就有反抗,炎黄子孙素有爱国反帝,抗暴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当地马列主义政党的支持和领导下,先后组织“抗日同盟会”、“人民抗日军”以该地之深山密林,四季长青的天然条件,建立游击区,以“亚答叶”建屋盖,砍树木作梁柱、盖营房、办农场,建小型医院和武器修配厂,进行抗日锄奸的武装斗争,以赤手空拳利用“巴榔刀”(马来人砍柴草用)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及收集英军败退遗下武器,进行军事训练,以“三大纪律及八项注意”为军纪,学习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朱德同志《抗日游击战争》,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周恩来同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著。当时我们的战斗口号是:“兵工厂设在东京,武器来源向东京要”。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用木薯为主粮,打山禽野兽为副食,冒着密林深山的瘴气及医药食盐奇缺的恶劣情况下,与“沙盖”为伍(沙盖俗名“生番”上身一丝不挂,下体用树叶,兽皮遮蔽,生活和古代原始人一样,他们经常为我们修营房和带路)战胜敌人的空袭和围剿。又以奇袭、伏击日军和伪军警。迨至一九四四年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军(简称盟军)始以空投些少武器弹药如轻机关、左轮、大曲七、来福枪和罐头食品、药物等。他们经过三年八个月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致团结奋斗,不怕苦、不怕死,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一九四五年日寇无条件投降后,为缅怀先烈丰功伟迹、鞭策后代发扬爱国、反帝之精神,于一九四六年六月间,成立吉“灵丹州抗战烈士纪念碑筹建委员会”,公推黄浦珍(原该州工商业联合会会长),蔡惠仁(原该州人民抗日军退伍军人同志会会长),李友实(原该州工商业联合会常委)为正副主任。委员有李尚扑(原该州中国民主同盟支部主委),蔡修平(原该州民盟副主委兼秘书长),还有该州总工会负责人杨铁生、原中华学校校长徐知经,教导主任朱志辉,原该州中华总商会常委叶乐铃、方天堃及前华侨银行总经理马奇杰等十一人组成,经费悉数为该地华侨捐献。并聘请爱国华侨刘水成(惠安人)义务设计及施工,(刘于一九五○年被英帝武装解押送出境回国后安置在云霄华侨农场负责基建工作,不幸于前年病逝)而其地址之选择,经多方征求意见和筹委会数次集会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吉灵丹州之抗日烈士虽包括中(华侨)马(马来人)印(印度人)和其他国际友人,但二百多位烈士中,华侨占80%以上,最后决定,建在中华学校之广场内(中华学校不仅办完中、完小还设幼儿园系该州最高华文学校),破土奠基时,全体委员均出席参加,一九四七年秋落成,曾摄影留念。笔者离开该州达三十四年之久,但从最近一些回国华胞中探悉:壮严雄伟的“抗战烈士纪念碑”仍巍然屹立于中华学校广场上。光荣地象征着中、马、印,三大民族之反帝友谊,抗战烈士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万古长青!
198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