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系我县较早办学的地区之一。所有诸校的创办以至发展,都与华侨有着密切关系。回顾永宁办学八十多年的历史,几乎每个时期,无不浇注着华侨的心血。永宁原为诸姓办学,校舍分散于各角落,直到解放后才并校合一。兹将近百年来诸校情况作一简介,并对鼎力支持办学的乡侨和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人士致以敬意。
行实小学
创办于一九零一年,为永宁首创之新式学堂。校址设于西门外林氏宗祠。由创办人林登彬亲任校长。该校董事会由旅菲永宁林氏宗亲会林登概、林允柱、林登荣、林朝助组成。创办不久,学生即由百余人猛增到二百多。时该校在晋江颇有名气,毕业生大多转入泉州培元中学及集美中学。林登彬之后,该校由林朝素、李焕奎、苏程万、黄柏良先后继任校长。抗战期间,因侨汇中断,学校由县政府接办,易名为“永宁中心小学”,并委任林铁英为负责人。直至抗战胜利侨汇接续而来,才重新组成校董会,恢复行实校名,聘请余子富担任校长。
兢新女学
创办于一九二零年,为晋江县第一所女子学校。时名誉校长林登彬,校长林朝素女士。校舍设于西门外林允柱府上。因年年生数增加,原校址容纳不下,乃迁至莺山书院。该校除永宁及附近诸乡女子就学外,尚有许厝,龟湖等村进步女子来校求学。许卓然、秦望山曾来校视察,观其颇有发展前途,且可鼓励女子求学,乃首倡捐建校舍。乡人邱瑞禧自愿献地支持,校舍遂得 建成。办学中途,一度经费短缺,乃由林朝素、王清理二位女士前往菲律宾募捐,并组成以旅菲华侨詹孟彬为董事长的“兢新女子学校董事会”。直至一九四零年“七、一六”日冠登陆永宁、校舍被日机炸毁,该校才告并入行实小学。
永明小学
初名篆龙小学。创办于一九一零年,校址设于董氏宗祠。经费由永宁旅菲宗亲会供给,首任校长杨景和。后旅菲宗亲会委托扬孙岱任董事长,经费由菲直接寄杨主持。斯时改校名为“永明小学”,并聘曾文章任校长。后钟由条继任。至抗日战争,侨汇断绝,即告停办。抗战胜利后永明小学在菲董事长董光垤致电杨孙岱,嘱托复校事宜,并委任其为在乡董事长。逐聘请杨邦芬来校任校长,主持复校工作。解放后,由董玉墀、董清泉先后继任校长。
育元小学
创立于一九一四年,为永宁基督教会所办。校长由该堂牧师许锡慧兼任。初办时仅招收教会内子侄二十多人。教员有王开瑞、王独明等。次年开始招收会外子女,学生达七、八十人之多。时该校兼办“妇学”,专门聘请杜志信,吕文燕二女士来校任课。学校课程除国文修身、算术、图画外,妇学还另加女红课。一九二零年,永宁发生拆教堂事件,遂于一九二二年重建礼拜堂期间,同时建育元校舍。时学生已发展至一百多人。此后,该校曾由周清泽任校长。至一九四一年庄秀仙任校长期间,一度改名“永光学校”,后一九四三年郭联增任校长,又恢复育元校名。翌年,因侨汇断绝,经费不足,学校停办。直至一九四八年复办,由菲侨王庆宝、高联评及在乡周永渊、周永年、王千扬等组成校董会,并聘请黄礼受来校担任校长。
朝霞小学
原名崇本小学,创办于一九二一年。校址设于下营高氏宗祠。第一任校长黄秀曼。由旅菲高氏宗亲会负责经费。后因抗战侨汇断绝停办。至一九四七年复办,改名朝霞小学。先后由黄松茂刘朝宗、高武鹄任校长。董事会由高火炮、高祖、高迟显、高桂枝等人组成。
涵镕小学
其前身系张琼箴老先生的涵铭私塾。该学馆于一九二三年创办于永宁观音亭“下五间”。不久改名涵镕改良小学,并得热心教育的菲侨陈植燕、陈植鱼先生经济上的大力支持。由于张老先生教学有方,学生大多成绩可观,深受群众赞扬,生数不断增加。至一九三五年前后,当时琼箴先生年事已高,乃田其子张文坛出任校长,开办私立涵镕小学。校址迁在观音亭宁东楼,并增聘教员来校担任各科教职。经济上仍得菲侨陈植鱼等先生的资助。抗日期间,侨汇中断,学校一度停办。南洋光复后,由旅菲永宁同乡会理事长陈植鱼,以及陈增派、倪泽芳、倪泽民陈植萼、陈植藻、陈松根诸先生组成校董会,着手复校工作,当即汇款前来修建观音亭右侧的籐山别墅,作为校址。国内董事会则由陈焕盾、陈渊、陈增水等人组成。学校所有经费,除向学生收取少量学费外,全部由菲董事会承担。一九四七年,陈植鱼先生逝世。旅菲董事会则由陈增派先生主持。
鳌峰小学
创办于一九二五年,校址设于小街蔡氏宗祠,校董会由菲侨蔡友树、蔡泽洽、蔡远再及在乡蔡花湖等十二人组成。聘蔡贤圃任校长。该校创办三年之久,后与永明小学合并。
永宁华侨小学
创办于一九三零年,由永宁华侨促进会主办,校长黄秀曼。校址设于大埔书报社。后迁文祠,易名为永宁小学。该校创办三年即告停办。
毓真小学
创办于一九三三年。创办人周永年。校址设于书报社。该校仅办二年之久,后由陈渊路接办校址移到南门“黑大门”。
并校
解放初期,永宁有小学五所。即林氏所办之行实、高氏所办之朝霞,教会所办之育元,董氏所办之永明,陈氏所办之涵镕。为响应政府号召把教育纳入国家计划,统一教材,统一人事,在县教育局和区人民政府主持下,实行了五校合一定名为永宁中心小学。由董清泉任校务主任,后正式委为第一任校长。总校设在原育元小学。
校园新姿
并校后,虽然诸姓办学的局面结束了,但华侨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注从未间断。一九六五年为解决教室拥挤的困难,菲侨陈增派、陈植藻、董松柏先生及在乡侨眷,捐建小学校舍一列五室计壹万余元。尤其近年来,华侨返国观光者日多,对家乡教育事业及各项建设更为关心。一九七九年,王庆祥先生当选为永宁公社侨联会主席,其广泛联系华侨侨眷,侨务工作出现了新局面。永宁大队组织了建校委员会,规划出永宁文祠一带范围为永宁中心小学校园。旅菲永宁同乡会永远名誉理事长陈增派老先生捐资人民币十二万元,独资兴建礼堂(近一千个座位)。同乡会理事长董光溪先生,及董光耀、董春松、董春清、董伦意高标奢、陈植格、陈植藻、郑周扬、董光斜、董文瑞等四十一位华侨,捐资二十多万元建教学楼二座二十四室。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一日举行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旅菲永宁同乡会特组团回国参加庆典,受到地、县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会前,陈增派老先生夫人杨茉莉女士为礼堂剪采,董光溪先夫人王秀珍女士为教学校剪彩。庆祝大会上,代表团团长董光溪先生在讲话中说:在外洋,我们永宁华侨不分你姓什么,我姓什么,大家都姓“永(宁)”。并以这种精神勉励乡亲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校舍建成后,华侨继续给永宁中心小学大力支持。一九八一年,为使学生较早具备外语基础董光溪先生捐资聘请教师在学校中开设英语课,一九八二年,陈增派及董光溪先生捐资给该校创办附设幼儿园,并负责常年经费。同年,陈清俊先生在校园中建音乐亭。一九八四年,由同乡会捐资将文祠重修一新,供作学校办公所之用。同年,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陈增派、陈植藻二位先生捐资为学校建立了奖学基金。
如今,宽广美丽的校园,巍巍壮观的建筑,标志着永宁的教育事业,经历了初期办学和解放后的合并发展,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象征着永宁华侨认同团结,爱国爱乡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