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石狮镇爱群(宽仁)小学简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爱群小学(现宽仁小学)创办于一九一八年,迄今已六十七年了,是晋江县侨乡石狮镇一所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小学校。 爱群小学的校友,遍布海内外,有科学家、作家、教育工作者、党政军干部,以及在海外、港、台的企业家和实业家……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扬。 早时候,已形成侨乡和商业繁荣的石狮镇,一些殷富之家,相继延请塾师到家中教子,或数户合聘一师,教授子女。每塾学生十至廿余人。课本采用《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秋水轩尺牍》等。 当时晋南十八、十九都内的塾师,每年初春要到石狮文昌祠(旧址现建为邮电大楼)拜谒孔夫子。镇上富商、富侨、绅士争相延请有学问、而且严于教学的塾师入境授课。清朝末年,石狮城隍街小天台药铺、上帝宫(现改建为镇工会)及许厝埔等处,都开办私塾。石狮镇及其周围,没有一所新制学堂。 辛亥革命后的一九一七年,以同盟会会员许卓然、秦望山为首,配合石狮镇地方人士吴慕农、何恭察、杨孙岱等倡议开办新学堂。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首捐银元五百元,作为建筑校舍之用,继由旅菲乡侨及镇上商家再度捐献。适上帝宫后有一片空地,众议即在宫后建校。时民国方兴,专制主义为万民所唾弃:兴办教育,旨在开启民智,此乃爱护群众义举,故取名“爱群”小学。 新校舍于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下旬竣工。“同”字形的平屋建筑,面积八百九十七平方米,共有教室八间,正中一小礼堂,大门口还有一个七百八十三平方米操场,供师生活动。 一九一八年春季,爱群小学正式开学。新学制小学一旦创办,犹如一股春风吹拂晋南大地,镇上私塾相继停办。石狮镇上券内(宽仁)、玉湖(新湖)、街尾(新华)、后花(五星)及附近的厦泽、庵前、曾坑、大埔、浦内、钞坑,乃至十数里外的水头等村,均有学生到爱群就学就读。首届学生五十多人。首任校长石安国、国文教员杨子康、算术兼音乐教师王越。 由于学生多数来自附近各乡村,中午往返用膳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天气恶劣,困难更多。鉴此,学校特代远途学生筹办午膳:每生每餐交铜板六枚作菜金,另交各自食量的大米,学校即供应每人一菜一汤及抵米量的干饭。此举深受远途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 课程设置方面,全校开设高、中、低三个班,复式教学。正课学习抓得很紧,课外活动也搞得十分活跃,经常教唱新歌、排练“文明戏”(话剧、新编戏曲)剧目。逢假日或民间佳节,经常在露天戏台公演精彩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扩大新式学校的影响。 学校的经费来源,除商办、侨助之外,还由宽仁菜市场中的摊位租银、城隍庙香烛钱及香客“缘兑金”资助。 因是新学制小学,创办时,教师来源缺乏。许卓然特从泉州黎明高中、平民、民生中学教师及毕业生中,调派黄金瑞、陈梅生、蒋天化、何镜华、王励身、陈华宗、施华德、徐鹏宗、王清源等人先后前来爱群小学任教。石狮的文昌祠曾一度办过平民中学分校。著名作家巴金巡察平民中学分校时,曾顺途到爱群小学参观,並指导校务。 由于爱群小学是由许卓然、秦望山倡办的,所以,爱群与黎明高中、平民、民生中学及卓然小学等五校,联结成“黎明学园”系统,至今仍保持联系。 由于石狮各阶层人士的重视、支持,加上全校教职员工的苦心耕耘,爱群小学创办后,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至一九三五年,生数比创办时翻了一番,达到百人以上,班级也由三个复式班变为六个年级的单式班,教师由五人增至八人。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侨汇中断,石狮镇商业萧条,学校经费发生困难。教师经常领不到薪水,生活困难,但仍坚持教学。后来,校友会王千尘等向社会上热心人士募捐,发动学生家长劳师,学校才勉强维持下去。 国难当头,师生同仇敌忾,教学秩序更好,学习质量更佳,而且共同肩负抗日救国的宣传重任。校友何敬捷、何敬华、黄昏等人响应组织了“晋江县抗敌后援会石狮分会”,成立抗敌剧团。爱群小学师生,配合校友、回乡知青、社会青年,经常到海防前线的金井、深沪、永宁、围头、衙口等地公演抗敌话剧和其他节目;还与山雅、浦内、阳溪等友校联合抗日歌咏大巡行,举办抗日漫画展览。爱群小学受到全县瞩目,校誉日隆。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侨汇畅通,石狮镇商业犹如赢弱的病人注入新鲜血液,迅即复苏。原有菜市场租金、城隍庙香火钱等均可再收取,供爱群小学应用,在王苇航先生等人的大力组织和带头乐捐下,旅菲华侨源源汇来办学经费。爱群小学面貌迅速改观:充实校教具,添置文娱体育器材、组织铜乐队,成立“爱群剧团”;学生突增至四百多人,数师已有十二名。除教学质量和文娱活动蜚声全县外,此时学校着力开展全校性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爱群小学篮球队、足球队参加县、专区运动会,双双获得冠军。当时被誉为全县体育界之名将的何恭烟、林谷望,均是爱群小学校友。与此同时,文化科目参加石狮区小学会考,爱群小学的总分,也名列前茅。 此时,石狮镇上继爱群小学之后,其他角落的街尾、玉湖、后花也先后创办了育龄、鼎新、五社三所小学、这三所小学,各有特色,各显其力,为石狮普及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各校之间,有友好往来,但也相互竞争,爱群与育龄两校的角逐,尤为明显,如:爱群小学公演曹禺三幕名剧《原野》,育龄小学在基督教会资助下成立一支铜乐队,爱群小学及五社小学也立刻组织一支铜乐队。一九五○年,已是解放初期了,爱群小学开全县各学校之先例,向驻晋部队文工团学习,组织一支腰鼓队踩街,育龄小学也在短期中拉上一支百人的腰鼓队上街游行……社会活动方面如此,教学上也相互争名夺标,有时难免会有龃龉,但竞争促使大家都前进了,发展了,共同迎来了侨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解放前夕的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爱群小学还掩护过一些地下党同志,开展革命活动。 爱群小学位居石狮镇中心,对面就是上帝宫改成的伪石狮镇公所,透过学校大门和教师宿舍窗口,镇公所的一举一动,一目了然,特别是镇公所左后门靠近朱厝巷处,有一间监狱。此时蒋家王朝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其他革命群众。伪石狮镇公所的监狱中,关押着革命同志,反动派经常三更半夜提审、转移或者处决狱中的“政治犯”。 为了营救革命同志、继续打击敌人,杨世南、杨竹志、杨志行、骆朝宗等地下党同志,先后以教师身份,安插入爱群小学。这些同志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同伪公所人员打交道,从中打探消息,获得情报,或者深夜外出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准备挖墙洞劫出伪公所监狱中的革命同志。国民党反动派终于怀疑爱群小学教师中有中共地下党员,便把他们认为可疑的人列入暗杀的黑名单中。这些革命同志巧与周旋,总是让敌人扑空,安全撤离,保存了革命力量。 一九四九年九月,石狮镇解放,爱群小学获得新生。 一九五二年,晋江县政府把爱群、育龄、鼎新及石狮幼儿园四所学校,收为公办,合并为“石狮小学”;五社小学则听其自主,留归五星农业社承办。 爱群等三校,旧名取消,一切财产归入石狮小学。合并后的石狮小学,总校设在新华路原育龄小学中,此时共有学生一千五百多人,教师四十一人,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也是福建省重点小学之一。 爱群小学原有校舍划归幼儿园使用后,爱群小学校名消失了,其与地方的关系也切断了。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学龄儿童入学人数激增,石狮小学已容纳不了石狮镇上要求入学者的要求。此时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在石狮镇侨联负责人林责攀女士等人的倡导下,宽仁街归侨、侨眷、居民积极支持,捐献课桌椅、腾出住屋作教室。因陋就简,又在聚仁路、旧商会三楼等处办起了“宽仁华侨小学”,让本街道五百多名学生就近入学。这所民办公助的小学校,一直办到一九六七年“文革”而中断一个时期。 一九七○年,在“复课闹革命”声中,原晋江华侨中学及镇上所有的四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合并成为一所包括中、小学的“石狮学校”。宽仁侨小被编为石狮学校第四连。 一九七二年,幼儿园停办,宽仁侨小迁入爱群小学旧址续办,并改名为“宽仁小学”。 宽仁小学实质上已是爱群小学的延续了,其经费和教师均由县拔调。此时生数增至六百多人,让进一步办好学校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校舍分散于本街道、旧商会三楼、聚仁路、楼仔脚四处上课,管理上很不方便;瓦屋通风、光线、照明条件差,夏天上课,有的学生闷热而昏倒;没有活动场地,体育课无法安排……为了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兴建新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已迫在眉捷了。 宽仁街虽在著名侨乡石狮镇上,但居民成分复杂,旅外乡侨仅三百多人,且多数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缺乏资财雄厚的富裕华侨,要借助侨资、发展侨乡教育事业,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粉碎了“四人帮”,华侨政策得以落实,华侨纷纷回国观光。当乡侨王仲胜、何作如得知家乡营建新校舍,心怀梓里,踊跃发动捐款,首次集资即达人民币十万元,并于一九七八年组团回国,相议建校事宜。当工程预算超过所筹款项之时,旅菲侨胞蔡友玉、施天津两先生一口承担不敷之款数。宽仁农业生产队献出建校用地十亩,群众义务献工,整个工地不损失一砖一石……在短短的一年三个月中,一座两千平方米三层新式花岗岩教学大楼落成了!整座大楼共有教室十八间、礼堂一个、厨房、水井、厕所配套,在校墙内,还有一个灯光篮球场。全部建筑费用仅用人民币廿五万元。负责建校的何作荣等人,珍视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廉洁奉公,公而忘私、建校人员因公外出,不取分文报酬,而且自理烟、茶、伙食费用,只报销往返船车票。在廿余万元建筑费中,只花办公费二十四元八角五分,车旅费七十二元二角三分,一时成为美谈,得到乡侨、乡亲的普遍赞扬,成为远近乡村营建侨校学习的榜样。 宽仁小学新校舍好、快、省的建成,是华侨、港胞和乡亲齐心协力的结晶。侨胞、港胞受到很大的鼓舞,他们先后四次组团回乡,又续建第二、三期工程,即教师宿舍区,更新学校全部课桌椅,添置钢琴、手风琴、民乐、铜乐、体育器材等设备,又由蔡友玉、施天津、王仲胜、何敬捷、洪淑佩倡捐一笔款项存入银行,作教育基金,建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美化校园,连同首期建校费用,菲侨、港胞总计捐资达四十二万元。 在营建新校舍过程中,宽仁街侨胞、港胞和乡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进了团结,融合了感情。老一辈华侨对家乡的热爱更深一筹,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下一辈,多数生在异国、长在他邦,故土观念淡薄。为了使他们这一辈华侨爱国爱乡的传统后继有人,他们竭力为下一代华侨青少年“搭桥”、“铺路”、“交班”。于是,在一九八○年四月四日宽仁小学新校舍落成典礼前夕,旅菲乡侨特地组团並带领华侨青少年三十二人回乡探亲访友。回乡观礼团途经集美时,老华侨带领青少年们,瞻仰了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陵园。观礼团回乡的第二天,正好是清明节,老华侨们纷纷带着自己的儿孙、晚辈与家乡亲人一起祭扫祖坟,使青少年懂得:尽管他们漂泊天涯、树高千丈,但他们的“根”,是深深扎在姑嫂塔下的“风里”故地;此外,镇政府和居委会还为他们安排了几场篮球友谊赛,组织他们参加庆典大会、联欢会、座谈会,参观街道、工厂和中、小学。通过一系列活动,这些华侨青少年受到很大的教育,也使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故土的温暖、家乡亲人的敦厚慈爱,青少年们争相表示:日后学业有成,事业长进,一定要报效祖国、关怀家乡。 宽仁小学由华侨捐资办学、老华侨为华侨青少年“搭桥”、“铺路”、“交班”的成功经验,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全省华侨捐资办学工作会议上,受到上至国务院办公室,下至全省各县长(局)代表团的一致的赞扬。 为了丰富侨乡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宽仁小学校董会还倡导,并主办了一九八二和一九八三年两次全国优秀篮球队友好邀请赛,应邀参加比赛的有北京部队、济南部队、江苏、江西和福建等篮坛劲旅。一九八四年春节期间,又邀请中央乐团在本校礼堂公演三天。华侨、港胞、台胞闻讯,不少人特来家乡观看比赛和演出。之后,由华侨蔡友玉、王仲胜、施天津诸先生发动乡侨捐赠管弦乐器、钢琴等文娱设备二十多件。学校选三年级学生培训一支为小乐队,先后进行街头演唱,宣传精神文明活动四次,参加镇青年文娱晚会和赴县、安海、泉州与各校举行联欢演奏十多场,听众达六千多人次,曾由福建电视台选播获得县音乐教研会赠言:“宽仁侨胞千滴汗,晋南艺苑一枝花”。此外还组织学生成立木偶戏兴趣小组,先后公演了童话剧《你学会懂礼貌啦》、《小兔的新房子》、《交朋友》等剧目,计演出近四十场,招待各校小学生、幼儿园、部队战士、群众及县学生音乐周代表、县辅导员夏令营老师们,观众达一万多人次。福建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曾以专题节目播出。 现在,宽仁小学正阔步前进在为祖国“四化”培养人才的康庄大道上。 附: 历任校长一览 爱群小学:石安国、吕尘心、杨孙岱、许新民、蒋天化、潘玉仁。 石狮小学:(52-58年合并时)张丹龄、陈泗滨、陈钟厚、李仲谋、黄河祺、苏秀章、曾焕明。 华侨小学:(58-70年,71-72年改为第四连)施越治、施丽英、许宝俊、王爱真、林国珍、李圣汉。 宽仁小学:王爱真、刘一鸣、蔡仲谋(代)、王中央。 历任在乡校董会主要负责人: 何恭察 吴慕农 杨孙岱 王显低 何敬捷 王颂平 王善江 施教乙 陈植权 何作荣 王吟秋 洪大堃 历任校友会主要负责人 王千尘 王佩锵 何作业 陈焕庆 王则农 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