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布袋戏五代世家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福建省晋江县的木偶戏,俗称傀儡戏,分为两种: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亦称布袋戏)这种戏始自汉、唐,盛行于宋、明。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在魏忠贤当政之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民众不满朝政,以自制泥、木偶头像代人抒发心中的忿恨,讥讽当朝的统治阶级。以后说书场中的说书艺人掌举“偶像”,边说边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表演,以此来加深听众的理解,将人物赋予直观形象来吸引听者。这种艺术形式以后在民间逐步盛行起来,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木偶形象才日趋完整,分出行当,配上音乐、唱腔,就慢慢变成“木偶戏”。掌中木偶戏发展较提线木偶戏迟些。据清代《晋江县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布袋戏的含意有三: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构造必具布内套。布内套连缀头部及四肢,外被服装。演员的手掌即活动在这个布内套之中。所谓布袋戏,指的是这个布内套。二是掌中戏班的道具很简单,出门到处流动演出时,都装进一个布袋中,故观众称之为“布袋戏”。三是当时艺人在演出前,务必把一个个掌中偶人伏卧在布蓬上,备供演员顺着手势套着上场。所谓布袋,即指这种袋形布蓬的特殊装置。 这种布袋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主要剧种。过去,闽南一带的城镇乡村,不论是婚丧喜庆,还是逢年过节,大都要演出布袋戏。 二 现任中国木偶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晋江县木偶剧团付团长李伯芬就是“布袋戏五代世家”,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他的先辈从清朝嘉庆三年就开始从事木偶艺术表演,在闽南、台湾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样代代相传,到他已经是第五代,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七七九年,晋江县著名的布袋戏《金永成班》,创始人就是东石镇潘径村李伯芬的曾祖父李克茶。李克茶原是一位穷秀才,由于家境贫寒,度日如年,毅然弃儒学艺,毕生从事木偶戏事业,成为当年晋江地区“永兴班”、“玉兴班”、“黑北升”、“金永成班”等四大名戏班之一。李克茶经过长期不断地摸索、改革和创新,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独特的八音声调,擅长演审场戏,终于成为布袋戏木偶艺术表演大师,驰名全国,特别是在晋江、惠安、同安一带更是家喻户晓,甚受欢迎。 李克茶传艺二子,长子李绳煌,次子李绳锦。这就是“金永成班”二世。他兄弟俩从小随父学艺,曾经多次到台湾、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演出,轰动一时。后来,李绳煌之长子李荣华分班为“新永成班”;次子李荣宗随父班演出仍为“金永成班”;李绳锦之子李祖墨的戏班称为“三永成班”。李绳锦不幸少年早亡。李绳煌独自继承父业,在技艺上有所创新。清朝时代,他曾受福州总督特邀,前往省城广珠楼演出,深受观众好评。李绳煌逝世后,“金永成班”(李荣宗)与“三永成班”(李祖墨)合并,仍称“金永成班”。尔后又再分班,俱名“金永成班”。由于李荣宗的“金永成”招牌三字为金色,李祖墨的“金永成”三字为黑色,故有“金字班”与“黑字班”之称。此时,李祖墨、李荣宗一家父子、兄弟、公孙、伯叔三代同台演出布袋戏,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独具一格,名噪一时。 三 李荣宗七岁随父学艺,勤学苦练,认真钻研,十八岁时便一人包演全台戏,不仅能背熟全剧角色的说唱,对答如流,而且能根据各个角色的不同境遇,表现出不同的细腻的思想感情。他还创造了二十八音调,在表演艺术上有所创新,名震晋南。从前南派布袋戏的木偶头是由名老雕刻家江加走制作的。李荣宗根据他所雕刻的木偶头形象,来确定各种行当的类型,然后练出不同的声音。二十八音调是以生、旦、丑、净等四种主要行当为基础,从每种行当的形象刻划的人物性格及语气,运用口嗓部位的音道、声门,使每种行当分出七个定型音。所以,他表演的生、旦、丑、净等各种行当,人物刻划都维妙维肖,跃然台上。不论是生旦戏、审案戏,还是洞房戏、武侠戏,他都能演,尤其是生旦戏中的《仕久弄》、《番婆弄》、《女中魁》等剧目以及各种武打杂耍,更是逼真动人,令人百看不厌。比如,他表演《仕久弄》折子戏,一人手托两个角色,左手演旦科步,右手演丑动作,得心应手,操纵自如,还可自己分声唱念配合。这是布袋戏最高难的艺术动作,但也是李荣宗的拿手好戏。 李荣宗自幼聪明好学,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锻炼和艺术实践,善于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上演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演技精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南派布袋戏,当地群众称为“潘径宗布袋戏。” 然而,在封建时代的黑暗社会里,即使是像李荣宗这样有造诣的艺人,也没有什么社会政治地位,而且仍然避免不了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的剥削和欺压,经常遇到“看头戏”(即演戏不付钱),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涯,睡宫庙,宿牛棚,更是常事,甚至连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例如,南安县新营村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圣节日”,都要李荣宗带戏班前往演出。有一次,因李荣宗家里有急事,无法去演出,结果就被抓去毒打,还扬言要断其十指,后又被罚演数天戏。类似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一九四六年,李荣宗为了生计,毅然携带长子李天保飘洋过海,前往菲律宾岷里拉等地演出。然因当年祖国的国际地位低下,海外谋生又谈何容易啊!他依然四处碰壁,找不到光明,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不得不于一九四九年独自返国回乡。 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文艺事业,才使这位名老艺人重见天日,获得了光明的前途。一九五三年三月,李荣宗和次子李伯芬、三子李玉仁、侄儿李文炳、李武法、李武安等人,组建了晋江县木偶剧团,由李宗荣任团长、李伯芬任付团长。同年十月,该团被中央有关部门调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平壤、维川、铁源等地,演出传统剧目《武松打虎》、《孙翠娥替嫁》、《大闹天宫》等,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一九五四年回国后,该团又随同全国人民慰问团,深入到福建前线,向人民解放军三军指战员进行慰问演出。一九六○年春,该团赴京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内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受到了各地文艺界的赞赏。同年十月李伯芬与龙溪著名木偶艺术家杨胜、陈南田奉调,组成中国木偶艺术团,前往罗马利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表演比赛。他表演了《大名府》、《雷万春打虎》两个精彩节目,荣获了一等奖和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一九六二年,由李荣宗和次子李伯芬合演,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邀请,拍摄了《孙翠娥替嫁》一剧和一些传统折子戏,被选入《今日中国》电影艺术纪录片,在国内外发行放映。他表演的传统剧目《番婆弄》,被中央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局录了像。自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止,该团先后到华东、华北、东北、华南等十二个省市巡回演出,为广大干部、群众服务,颇受赞扬,李荣宗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文史馆馆员、县政协委员,在文革中退休,于一九七四年亡故, 李荣宗长子李天宝于一九四六年南渡菲律滨,李天宝之子李贻檥,于一九七六年在香港开办温陵掌中木偶剧团为香港观众服务,并前往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 五 李伯芬出生于一九二六年,已年近花甲。在旧社会,他和祖辈们到处奔波,长年累月,辛辛苦苦,一家人都难以糊口,流尽了辛酸泪。解放后,才获得了新生。自从他担任了晋江县木偶剧团付团长后,三十多年来,李伯芬外出演出任务完成后,他就奔回自己所熟悉的农村,为农民和乡亲们演出,被人们称赞为“我们农家的木偶大师”。在农村和乡镇演出中,李伯芬是个大忙人,经常一个人要做许多人要做的事,既参与研究下乡演出的组织工作,又参加繁忙的排戏、练功活动;演出时又是主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演出后不是商谈工作,就是搬椅桌泡茶招待乡亲和观众,征求他们对演出的意见。同时,他还要担任十二个新学员的培训任务,经常要忙到深更半夜才能休息。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在十年浩劫期间,晋江县木偶剧团被迫解散。李伯芬和其他艺人一样,受尽了种种折磨。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一九七八年,这个剧团才重新组建,他才回到了自己所终生热爱的艺术舞台。为了满足群众多看戏、看好戏的愿望,李伯芬和剧团其他领导一方面力求丰富剧目,另方面又很注意选择好戏。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和剧团其他同志突击编戏,增添了上演新剧目。在木偶头的制作、舞台设备、灯光布景、音乐等艺术改革上,他更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他和艺人们大胆地把原来八寸长的掌中木偶,改为一尺六寸长,增大了一倍。这样,不但更加突出了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宣传效果,而且可以增加剧场的观众、提高卖座率。他们用改革后的木偶排演的新戏《白龙公主》,已先后演出两百多场次,效果很好,深受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 古人说:“滴水穿石,非三年之功。”李伯芬的艺术造诣,得来也是极不容易的。一方面是他父亲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另一方面是他刻苦磨练,虚心好学。他从小爱好木偶艺术,十二岁开始随父学艺,每天天未亮,他就起床刻苦地反复锻练唱腔、道白和十指功、软功与硬功、四腕功、两臂功、腰腿功以及指法、程式动作等基本功,甚至连走路时也经常念台词和唱调。到十八岁时,他不但继承了古典戏曲的基本程式动作把它运用到布袋戏表演中来,而且掌握各种行当的不同声音,并能在没有剧目脚本、全靠腹记的情况下,在演一百多个传统剧目,熟练自如地表演各种不同角色。艺术才华,出类拨萃。比如《大闹天宫》中的武打动作,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枝铁制的棍子,长一尺五市寸,重一市斤二两,不但能够在小木偶的身前背后飞舞,从颈项盘旋,而且能够抛空接棒;孙悟空的翻筋斗,腾空落下,食指要对准木偶,在三秒钟内套上木偶头继续表演。这些高难度的动作,李伯芬都做得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平时,只要人们走进他的寓所,就可以发现墙上、架上都挂满了五颜十色、千姿百态的小木偶人,生、末、旦、净、丑等各种角色样样齐全。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伯芬已把毕生心血都浇灌在这朵木偶艺术之花上,这些木偶人已成了他难分难舍的“好伙伴”,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为了使“布袋戏”后继有人,李伯芬凭着一颗火热的心,主动承担培养新一代艺人的任务。他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心血,不断浇灌和培育木偶这朵艺术之花。他常说:“艺术就是我的生命。”近几年来,该剧团新接收了十多名年轻演员,李伯芬从严从难要求这些未来的艺人苦练基本功,每次排练剧目,他都满腔热情地传授各种技艺,耐心地给新艺人指点动作,恨不得把平生所学到的本领全部贡献出来。经过他的精心培训,这些新艺人表演技艺不断提高,正在茁壮成长。一九八二年,中央文化部在京主办的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该团参加演出的《白龙公主》剧目,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不但荣获了文化部发给的奖状和奖金,而且被选为出席全国人大代表会作专场演出。观众普遍高度评价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堪称高水平。一些外国友人观看后也甚为赞叹,有的还希望该团到西欧访问演出。他们先后排练出《武松打虎》、《大名府》、《蝶恋花》、《森林中的故事》、《小白龙》等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目,并前往全国许多省、市巡回演出,深受观众赞誉。 一九八○年,李伯芬这位“艺坛老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为中国木偶学会理事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以及晋江县政协常委。一九八二年,他赴京出席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为省优秀党员和省劳动模范,赢得了侨乡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长子李贻新在香港也组织“布袋戏”剧团,并多次前往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演出,国外友人均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