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晋江卫生界在抗战期中片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武力侵占沈阳,后遂占领整个东北。1937年7月7日晚,日军擅至芦沟桥附近演习,并藉口一名骑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城搜寻,我驻城二十九军不许。日军即开炮攻城,驻军以事到最后关头,乃顽强还击,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即此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终于结成各阶层抗日统一战线。 晋江县各党派联合组织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分会,泉州驻军八十师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任主席,下设宣传、募捐、慰劳、救护、生产、侦察、总务等组。后改称“晋江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救护组改为救护总队,总队长由县卫生院院长兼任,副总队长由县医师公会主席兼任。 1937~1945年,县卫生院院长先后由陈介文、徐承干、柯主光、丁竞生、陈雪峰、陈世华、蔡鸿恩、林公健等8位兼任救护总队总队长;医师公会主席由陈伯清蝉联。陈伯清(德暲),晋江人,1907年于永春英国长老会医院毕业,1909年到日本留学,1911年光复福建闽南时,任革命军军医队长,1912年任军政府福建北伐队军医,1913年讨袁失败,逃亡菲律宾行医,1923年回国在泉州红十字医院(1924年改称清濂医局,后改称伯清诊所)任医师,1932年晋江新医学会成立,被选为主席(1937年改称理事长),1937年8月,任抗敌后援会晋江分会救护组副组长兼救护总队副总队长,1944年中央勋绩审查委员会奖给勋绩证书,领有中央卫生署通字医师执照。 一、训练战地救护队 1、1937年7月24日,晋江县医师公会第三届第四次理事会议,讨论组织救护队问题,议决:通告本县所属各医师,无论会员非会员,全体参加救护队,并限于通告日起,一星期内随带本人二寸半身像片2张,到南街头泉永药房二楼医师公会登记,以便汇齐编队。该通告除由医师公会印发各医师外,并在《泉州日报》刊登。 2、1937年8月18日,晋江县中医师公会临时召开理、监事联席会,讨论关于组织救护队及抗敌后援队事宜,议决:通告本县各医士,无论会员非会员,均应参加救护队,限登报日起一星期内,随带本人二寸半身像片2张,到南街庄府巷中医公会登记,以便汇齐造册编队,除通知各中医外,并登报通告本县各医士依照规定日期自动到公会登记。中医救护队由中医公会主席黄锡福任大队长,会员除老弱外,全部参加,并按城区片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分队;每分队设有担架队和医疗组,接受军事训练,进行战地救护演习。若遇日机空袭时,队员随带急救包奔赴出事地点抢救伤员,其救护药品器材,由中山中路121号黄锡福的共和药行和中山南路627号陈德勋的昌隆药行负责。 10月19日,中西医救护队在南街头礼拜堂举行军训结业典礼;由救护总队总队长徐承干主持,薛教官和张斯麟县长发表演说。 3、1937年10月8日,青阳抗敌后援会救护队,改为救护工作团第×大队,张鸣谦任大队长。女救护队员全部参加当地妇女军训。职员、医生及担架队每晨实施军训,以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张鸣谦,晋江人,辟安医院毕业,在青阳开设诊所,领有通字医师执照。 4、1937年10月9日,石狮镇组织的妇女训练队编为看护队,接受救护训练。石狮镇内登记18至25岁的适龄妇女700多人,经审查后,300多人集中接受救护训练,余者缓行受训。 5、1937-12-19日,第三区永宁镇妇女救护队训练期满,行结业典礼,参加者有全体救护队员24人、各机关团体代表数十人。县妇女抗敌后援总队队长张人、驻军四七九团军医张主任、区长吕尘心、救护队第三大队长林建华等到会参加,开会前全体救护队员作野外演习,担架、救护等动作成绩颇佳。林建华,广东揭阳人,1932年随十九路军进驻晋江时,在石狮开办平民医院。 6、1937-12-20日,县城南熏镇妇女救护队第一、二两期学员50多人,在南校场举行救护演习,由该队教官陈国珍教导,对于救护止血法、担架、绷带绑扎法等动作甚娴熟,尤以绷带扎法动作至称敏捷。陈国珍,晋江人,洛阳公立医院毕业,在县城水门巷开设泰明诊所,领有通字医师执照。 7、1938年5月9日,本县佛教会召开理事、监事联席会,议决:先举办救护训练班,藉资练习。翌日组织“中国佛教会晋江县分会战时救护队”,并在大开元寺举行开学典礼,由释转尘主持会议,庄荣标记录。到会的党政机关各代表相继演说,最后由队员代表向各长官及来宾致谢。 8、1938年5月15日,安海救护大队召集各救护队长及卫生所人员开会,议决:①救护队员集合地点由各队长决定,并事先通知区署及大队长暨各救护队员;②集合时,以听到警报,迅速到指定地点集合;③如有不听命令,即予拘办;④救护所需经费由抗敌后援会募捐,其药品由救护队收接管理;⑤其前各联保的任务捐募之医药费由区署催收;⑥设立伤兵临时收容所,地点设在陈家祠;⑦救护大队部经费,每月暂定18元;⑧区署通令各联保组织担架班,人数16名,队员以40~50岁为宜;每班备担架4付,由联保主任担任班长,归大队部指挥。 9、1939年7月16日,晋江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救护总队长柯主光,为强化和充实救护效能,杜绝有关救护医药人员规避起见,特制定“晋江县战时救护人员及药品统制办法”。该办法共十三条,并以晋江县政府暨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名义发出布告,其主要内容:凡本县卫生人员应按指定到县卫生院与安海、石狮、河市卫生所办理登记,因故离开职务或迁徙,应事前呈准救护总队许可,违者依法惩处;本县各中西药房现存有关战时救护药品进行点验登记,并酌量封存部分以备紧急应用,如有匿存漏报者,依法惩处或将其没收。凡经救护总队封存之药品,未经核准不得变卖或迁移。 二、响应征召入伍 1、晋江县党部奉令征集医师10名,派赴前线伤兵医院服务。截至1937年10月9日,自动报名者8名:魏天×、曹正平、连允义、卢侠民、张志人、杨秉荣、叶清纯、王鲁民。 2、晋江县党部奉令招考看护生训练班学员。报名者共16名。1937年10月8日,实际到考者12名:柯乔木、刘维书、陈金水、陈聪明、傅碧峰、许云峰、傅云洪、高剑华、曾久贤、曾德水、江清和、刘玉萍。考试科目为国文、常识、口试,并体格检查。考试成绩呈报省党部审核。 3、1939年11月,军政部、内政部在福建征召医师45名:闽候10名;莆田、晋江、龙溪各5名;顺昌、长乐、福清、南安、永春、建瓯、长汀各2名;沙县、永安、龙岩、仙游、南平、永泰各1名。 晋江县任务5名,分配县城(一区)3名,安海(二区)、石狮(三区)各1名。遵照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征召办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以年幼者先征办理。如同一年龄在2人以上者,以出生月日为序。第一区于12月5日由区署召集黄和贵、肖海瑞、何苍江、陈信忠、陈国珍、陈凤仪、李九遗、陈振辰、张骥崖、陈养谦、王升籴、康重华、(缺席:张衡权、陈松涛、曾文晏、郑约拿、王秀良)等人开会,会上议定由陈凤仪(32岁)、肖海瑞(33岁)、郑约拿(33岁)等3名应征,并于1939年12月6日到区署报到候命。又以抽签办法确定候补应征6名:张骥崖、王秀良、陈松涛、黄垂裕、何苍生、曾文晏。医师公会特筹巨款存放银行,每月津贴应征医师家属生活费120~150元,发至一年为止。陈凤仪(逢直),晋江人,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在城内中山南路开设泉州诊所,领有医字医师执照;肖海瑞(瑞生),晋江人,厦门俊明医院,台湾台南市平民医院医员,在中山南路开设存心医局,领有医字医师执照;郑约拿(健群),永春人,南安诗山同仁慈善医院毕业,1933年由惠世医院选送到溪口协和医院,博医会创办的医药技士专门学校进修实验室技士12个月,结业后返回惠世医院任医师,领有通字医师执照。 第三区于11月8日,由区署召集苏鸿树、郑溪延、吴永贵、杜安人、张体人、傅维熊开会,会上议决按军政部规定,吴永贵32岁,年龄最轻,应予应征。吴永贵,晋江人,厦门博爱医院毕业,在中山街开设大德诊所,领有通字医师执照。应征后当年被派到南平某部任上尉军医。 第二区如法决定:周明福32岁,应予应征。周明福(鸣鹤),晋江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安海开设纯生诊所,领有卫生署医字医师执照。应征后被派到江西省广昌县甘竹第三野战区第六后方医院任中校医务主任。 4、安海商会常委陈炎介之弟炎磐,193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赴京受军医训练,对救护医术尤为特长,本拟赴德国留学再求深造,适暴敌入寇。以救国济世,此正其时,乃不避艰险,奔赴战区,为英勇将士救护,当时《泉州日报》誉为吾闽医界模范。1937年12月,任军政部第七十八医院少校军医。炎磐1913年生,晋江安海人,先后在上海及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卫生保健工作。历任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同济医科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兼工业毒理研究室主任。先后主编、合编(译)教材,专业参考书等24种,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近年又承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分册》等书的编写(副主编)工作,还编审多部大型工具书,并主译《环境与健康》和《农药毒理学各论》两部巨著。 5、王庆祥(1908.7.8~1988.3.16),晋江永宁人,1936年7月毕业于广东光华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广东增城县医院和光华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医师,1938年1月至1945年5月,响应征召入伍,分配在一五八师军医处任二等军医正(中校军衔)详见《晋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三、组织施医义诊 1、县中医公会设施医义诊所,初设在庄府巷,后移设西街帽巷口;施诊不施药。由李炳堃、李法文任常务医生,魏俊甫、杨子介、谢秀荣任义务医生。施诊所创办于第二届(1932~1937年间),一直维持到第五届(1942~1943年间)才停办。还在青年服务社设施诊所,免费施诊,参加义诊的医师有丁逸致、蔡友敬、朱琼珍等。 2、中医公会派医生到花桥善举公所,协助该所兼办施医。花桥公所原办有施药局,免费施赠药物,然无施诊,病者须另外求医。中医公会乃协助其兼办施诊,由蔡德修、陈琴甫、李耀宗、伍德贤、洪丕焕等先后任施诊所医生,让病家免另求医之不便,贫苦之家深受其惠。 3、1938年5月,厦门被日寇侵占,难民纷纷逃亡晋江,需要医药救助,晋江县中医公会应抗敌后援会要求,在开元寺慈儿院内设立“国难兴中医院”,具体事宜由抗敌后援会救济委员会主任叶青眼(慈儿院院长)主持;翁培年任医院董事,负责募集经费药品;李炳堃、邵丕焕任医生。王德辉开办的恒美药行,派人协助办理中药房。医院施医施药的主要对象是难民救济院,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妇人养老院的患病者和看守所在押犯病人。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难民遣回后才停办。 4、1943年6月21日,成立“晋江县救济院施医所”,救济院办事员杨仲儒兼任施医所主任。施医所设司药、防疫、治疗、调查等组,设在打锡巷内。本县各中药店遇有病家持救济院施医所购药证者,概按市价八折以予优惠。 附:施医所义诊医师名单 5、1945年1月10日,晋江县党部拟定普设施医所,通令各社会服务处遵办,施诊所由社会服务处聘请当地医术精良中西医师兼任,以不支薪为原则。施诊所设主任1人,医师1人,其施诊时间由主任与各医师商定,每逢星期日或每旬之1、11、21日轮流到施诊所施诊,施诊所得酌情给予酬金或车资。施诊对象以赤贫无力负担者为限,必要时要受诊人向乡保长出具赤贫证明。施诊药品均由施诊所备办,概不收费,如有困难,允许西药按成本打折收费;中药一律赠送。各施诊所应筹设固定基金,由社会服务处出面发动热心人士捐献。施诊所所需经费及消耗费,经该社会服务处批准,在施诊所基金项下开支;并按月列册报销。施诊所办事细则、章程,由各施诊所参照上级有关规定拟定。 四、义务巡回医疗 1938年,晋江县城里多数的机关、学校为避空袭,疏散到永春、德化等内地山区,两地的人群流动增大,疟疾传播十分猖獗。晋江县卫生院特组织抗疟队,由该院周进贵医师率领下乡巡回防治,并在学校训练卫生队,开展卫生宣传和防病等活动。 1938年11月,安海组织巡回医疗队,在巡回医疗期间,除由各联保主任供给医生的膳宿外,医生诊病属纯义务,且往返车旅费亦由医生自理(详见《晋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巡回医疗队》)。 五、参加台湾义勇队 1938年5月,在晋江县境内开业的台湾籍医生,先后遣送到崇安县。1939年2月,他(她)们纷纷参加台湾抗日义勇队,奔赴浙江的金华、衢县等前线,有的在战地担任救护工作;有的参加巡回医疗队;有的分配到抗日部队担任日语翻译员(详见《晋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晋江县台湾籍医生遣送崇安概况》)。 1995.6.24 主要参考资料 1、《泉州日报》:民国26年8月1日、8月20日、10月9日、10月10日、10月20日、12月21日、12月30日。民国27年5月11日;5月16日;11月17日。民国28年7月16日;11月9日;11月30日;12月6日。民国32年6月19日。民国34年1月10日。 2、《时代晚报》:民国3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