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大片河山沦陷,民族处在危难之中,全国人民愤怒无比,踊跃参军参战,奔赴抗战第一线。晋江县各界爱国之士纷纷走出家门、校门,参加到抗日救亡行列,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武装自卫队,成立抗日宣传队、歌咏队,采用多种多样形式,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激励民众爱国之情,同仇敌忾,一致抗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下面介绍抗日时期晋江县几个抗日群众团体:
一、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
全面抗日初期,国共两党有较好的合作,国民党进行了较积极的抗战。福建国民党当局组织“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后,1937年8月初,晋江国民党当局也成立“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分会”(简称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主席钱东亮。“分会”由各党派联合组成,实行主任常委制;有常委10多人,国民党晋江县党部书记庄登波为主任委员,县商会会长蔡鼎常、教育界代表陈泗孙为副主任委员,蔡延年为秘书长,尤拱堂为秘书。委员会下设宣传、募捐、慰劳、救护、生产、侦察、总务等股,共产党员辜仲钊通过吴文楚,以“灰色”身份参加分会工作,辜组织一些人员,负责慰劳股,实际掌握了募捐、宣传、救护等股的领导权。不久,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又建立了“抗敌宣传工作团”,下设13个剧团,分布在泉州城内、晋江、南安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宣传工作团,其进行有戏剧、歌咏、讲演、抗敌讨论会、抗敌刊物流动展览、家庭访问、个别谈话等活动。他们深入民众开展救亡宣传,唤醒民众觉悟,激发民情,抵制日货,募集捐献、慰问前方战士。分赴晋江泉州的“第一巡回团”在城郊浦口乡公演33场。“分会”为扩大“宣传总队”,连续宣传10天,还在县政府礼堂、养正中学、石狮爱群中学设联络点。“养正中学抗敌后援队”组织6个分队,分别到惠群、信义、乐群等联保所属20多个乡村宣传;柯坑小学也组织抗战宣传队,演出《打回老家去》等剧目。衙口、许厝、埔头、杆柄、西岑、苏坑村也组织“抗敌巡回剧团”,到各村巡回宣传演出。
“晋江抗敌后援分会宣传会”及“宣传工作团”,还组织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人士,商讨组建歌咏社事宜,并成立“晋江县抗敌歌咏研究社”,由盛保罗谱曲,并负责组织各中、小学“抗日救亡歌咏队”。接着,召集各界举行漫画、歌咏宣传抗敌大巡行,各机关、团体、学校计53个单位参加,达6至7千人。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从泉州中山公园出发,经南门、外洲、下辇、清蒙、紫塔、陈店、赤涂、山后、斗南、店头、高山、浮桥,沿途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号。其后,扩大到石狮、青阳、安海等地,影响极大。不久,又组织“晋江县抗敌歌咏教导团”,分为4个歌咏大队,到各校各单位教唱抗日歌曲,激发民众爱国热忱。
1938年5月,厦门沦陷,“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在泉州开元寺设“难民收容救济所”,救护从厦门逃出的难民。1939年1月,“分会”邀请刚回国的留日学生陈盛智、叶燕文,在泉州大光明戏院分别作题为《敌国国势之分析》、《敌国战斗力之估价》的抗敌形势讲演。
1939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持久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先后颁布和施行一系列反共条令和政策,晋江县国民党当局即加紧限制正常抗日宣传活动,借机诽谤诬蔑共产党人和抗日民主志士,改组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查封进步刊物。在该会工作的共产党员辜仲钊被罢职。不久,一批文化界人士被逮捕入狱,晋江抗日救亡斗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
二、晋江县妇女抗敌后援队
1937年8月6日,福建省妇女抗敌后援总队在福州成立。随后,泉州女青年章绿汀等10多人,倡导筹备组建晋江县妇女抗敌后援队(下简称妇抗队),在泉州奎霞巷张宅设立筹备处,章绿汀等人分头到群众中宣传发动。17日,筹备会在《泉州日报》发表宣言,号召全县妇女积极参加抗敌队伍。24日,“晋江县妇抗队”在国民党县党部礼堂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一百多人,女教师、女学生占多数。大会选举张人任为总队长,陈湘漪、章绿汀为副总队长,高秀荷为大队长,叶淑华为副大队长,高轸琼为安海分队大队长,黄斌为副大队长。“妇抗队”人员来自泉州各界爱国妇女,她们组成一个抗日救亡团体,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赞成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妇抗队”成立后,开展慰劳、募捐,到泉州南门外陈店、雁塔,新门外树兜、高山,北门外洋塘等侨乡募捐现金和金、银首饰等,为前方战士募集寒衣。此外张人任、苏慈音、章绿汀多次到石狮、青阳、安海、永宁等地,向沿海前线战士送慰劳金和慰劳品,给阵亡战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妇抗队”是一支出色的抗日宣传队,她们组织街头读报组和歌咏队。每天晚上在街头巷尾点起煤油灯,挂上抗战形势图和大幅宣传画,高唱抗日战歌,宣讲抗战形势,揭露日寇暴行,常出现宣讲人和听众均义愤填胸、怒不可遏的情景。每当夜晚很多人扶老携幼聚集到读报处听讲。同时,经常举行妇女座谈会,向妇女们宣讲抗日形势,宣传只有民族解放,妇女才能得到解放的道理。在《大众报》开辟《妇女话匣》专栏,用通俗语言介绍全国各地妇女抗敌动态,讨论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关系,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妇抗队”选派女队员参加巡回剧团,到泉州东门外、新门外南门外各地农村巡回公演。为培养抗日救亡活动骨干,“妇抗队”于1937年9月举办第一期集训,时间一个月,训练军事和战地救护技术。同年10月,创办妇女补习学校,学员70来人,开两个班,学习语文、常识、音乐、救护等课程,这些学员既是学生也是妇抗队员。抗日战争初期,金门、厦门相继沦陷,许多难民纷纷逃往晋江、泉州等地,“妇抗队”即派10多人参加服务组,配合“县抗敌后援分会”为难民送饭、送衣,打扫卫生,帮助寻找亲友。
在抗日救亡高潮中,晋江县妇女抗敌后援队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使许多妇女经历了考验和锻炼,为我党培养优秀妇女干部奠定了基础。
三、晋江县二区抗敌剧团
抗战期间,安海地区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1940年间,俭德小学教员黄竹禄、林拱震、陈幼时、施能鹤,安平中心小学教师许传耀、郑种植、林金言(女)、倪永图、郑星辉,铸英小学的吴英伟、林菊村都是有进步思想的青年。他们在暑假期间,联合排练剧目,后在安海中山纪念堂公演抗敌话剧《牛头岭》。1941年秋,三校联合演出《红心草》一剧;冬又演出《烟草港》。同时,三校联合组织合唱团,师生近百人参加,先后有吴英伟、许书纪、许传耀、苏鸿琪、蔡子新任乐队指挥。经两年多的筹备和演出,剧团已具雏形,1942年8月,正式成立“安海抗敌剧团”,后安海改为第二区,剧团简称“二抗剧团”。由张烈臣挂名团长,主要负责人是郑种植和林菊村。
剧团成立后,郑家玄写团歌词,许书纪谱曲,还印发团员证。“二抗剧团”共演出6个进步剧目:《牛头岭》、《红心草》、《烟苇港》、《狂欢之夜》、《阿Q正传》、《桃李春芳》,在泉州演两场、安海演19场;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和《延安颂》、《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抗日进步歌曲。演出活动鼓舞人们抗敌信心,抗日歌曲在安海一带城乡广泛传唱。
“二抗剧团”演职员60左右人,有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1942年演出《阿Q正传》时,许集美、黄竹禄、王经贤、林拱震、陈幼时、郑种植、施能鹤、倪永图等都登台演出。
“二抗剧团”在宣传抗日救国活动中,使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受到锻炼,其后成为党的干部;也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教师,联合了可以联合的力量,争取一部份伪职人员参加抗日队伍;利用他们作掩护,减少色彩,使抗日救亡斗争顺利开展。
四、安海养正小学抗日剧团
抗日救亡活动期间,安海养正小学师生组织了“安海养正小学抗日剧团”,简称“养小剧团”。
“养小剧团”成立时,由养小校长李永洞任团长,廖文友、黄绿备任副团长,先后有团员120多人,其中女团员50多人。他们为了抗日救国共同目标,团结一致亲密无间。深入到晋江县东南沿海10多个渔村和小集镇巡回演出,到过日寇炮火射击、敌艇登陆骚扰的永宁、深沪最前线,到泉州、南安、同安、漳州等地演出。计演出百余场。“养小剧团”编剧之好,演出之逼真生动,让观众感受之深,都是人们所公认的。1941年夏,在石狮连续三个晚上公演《凤凰城》、《麒麟寨》,每晚观众有2-3千人,且是从一开场直至场终。巡回演出,时常常是台上演员进入角色,演得真实声泪俱下,台下观众产生共鸣也痛哭流涕,义愤填膺,同仇敌忾。
“养小剧团”演出的剧目均是优秀抗日剧目,如;《凤凰城》、《麒麟寨》、《岭山梅》、《流寇队长》、《军民进行曲》、《反间谍》、《草楷兵》、《勇士之妻》、《第二号汉奸》、《和平梦》、《农家之一夜》、《血钱》、《逃兵》、《放下你的鞭子》、《失踪》、《朱门曲》、《生产大合唱》等30多个剧目,有话剧、歌剧,有多幕剧,也有独幕剧。
八年抗日战争中,养小剧团一直坚持演出宣传,活跃在抗日斗争第一线,为唤起民众共同抗日作出了贡献。
五、泉州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及其团体
1937年8月,李刚通过泉州新峰校长许宗烈的关系,发动青年组织“泉州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筹备会”。7日“泉州文化青年抗敌会”在泉州南门天妃宫晦鸣中学正式成立。8月24日,成立“泉州文化青年抗敌服务团”,并决定举办时事演讲,组织歌咏队,展出时事漫画,公演戏剧,出版小剧本等。“服务团”就日寇侵犯闽南等地发表《告同胞书》,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掠残害无辜的罪行,号召广大青年投入保卫家乡的抗日宣传、支援前线、参加救济、扶助难民等活动。同年,安海青年刘鸿材、俞贵元等发起组织“安海青年战时后方服务团”,设在养正中学。他们参加救护、纠察、讯劳、运输、侦察等活动。1940年3-6月,由张玉光阿匐主持成立晋江檀江、陈埭“回民抗敌直属区会”和“回民惠安白奇抗敌支会”,并为“兴教救国”创办《正源半月刊》。
六、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
金门、厦门沦陷后,日寇飞机在我沿海地区扫射、骚扰破坏频繁,晋江县沿海已成抗战前线阵地,形势十分紧张。晋江、南安官桥等地各界爱国人士赞成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为更好组织抗日武装力量,于1938年10月,在南安官桥深坑后林墟邀请晋江、南安两县24个乡、28位联保主任举行联席会议。出席的有各联保主任(或代表)和热心抗日的爱国人士数十人,共商抗日大计。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主持会议,粘文华、辜仲钊参加会议,经过协商讨论,决定组织“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拟定蒋坤灿为游击司令,蒋以起为第一团团长,推选粘文华为政治部主任,蒋报捷负责后勤,陈正宗管理财务。根据各乡不同情况,会议还决定分三类型进行编制,男青年组织战斗队,以联保成立大队,下设中队、小队;年老的组成后备队;妇女组织救护队。并成立政治和文艺宣传队。会议通过晋南联乡抗日群众武装的组织章程,制定政治目标和军事、组织、宣传等方面的活动大纲。最后,各联保代表签名发表会议《宣言》,提出“保团保乡”的口号。
会后,各联保分头组织发动,群众都热烈拥护,纷纷投入捐钱捐粮、捐武器,报名参加武装队伍,如斗南村华侨陈正宗为抗击日本、保卫家园,主动把用来守卫自己四座楼房的20支驳壳枪捐献出来,交给自卫队使用。
在自卫队组建期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曾几次召开部份侨胞和开明绅士座谈会,商讨宣传抗日救亡工作,并在较有群众基础的树兜村组建武装队伍。新门外一团发展快,人数达800多人,并天天进行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南联乡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并配备各式各样的武器。
由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对抗日武装队伍横加阻扰,以各种借口,控制武装队伍,强行要其归政府领导,因而,一支刚刚点燃的抗日烽火被扑灭了。
资料依据
《泉州党史通讯》1985年第2期
《中共晋江县组织史资料》第三章
泉州市《妇女运动史资料》
章绿汀:《从妇抗队到妇女补习班》
许集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斗争概况》
《晋江党史资料》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