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晋江县安海镇的抗敌戏剧活动相当活跃,有养正小学组织的养小剧团,有安海中心小学、俭德小学、铸英小学三校联合组织的晋江县二区抗敌剧团(简称“二抗”剧团)。这两个剧团中都有不少年轻姑娘参加活动,其中不少人还是剧团中的台柱和骨干。现仅谈谈“二抗”剧团女演员们的活动情况。
“二抗”剧团活动时期约在1940年到1943年之间,这时候全国正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华北、华中、华南许多地方已先后被日寇侵占,兽蹄到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而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到处燃起抗敌烽火,军民合作,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我省东南沿海的厦门、金门已经沦陷,晋江安海便成了对敌斗争的前沿。安海居民遭受苦难十分深重:海内外交通断绝,侨汇中断,广大侨眷属生活陷入绝境,加上物价飞涨,市场萧条,人们经常饿着肚子逃避敌机轰炸。怀着对日寇的仇恨,安海各界掀起了抗敌怒吼,示威游行,组织大刀队,学校师生开展“晨呼”活动(即组织师生在清晨沿街高呼抗日口号)、街头演说、义卖捐献等,支援抗日,与泉州、漳州一带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遥相呼应。
安海的抗敌戏剧活动应运而生,先是由安海俭德小学的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教师如蔡子新、陈盛圆、张文澜、施能鹤、郑种植和校长李进兴(都是喜欢文娱活动的青年)联系安海中心小学和铸英小学的教师,如苏鸿琪、陈秋桂夫妇、苏远清、许传耀、李莎治、周采苹、林菊村、吴英伟、许书纪、郑家玄等。经筹备酝酿,先举行一次三校联合公演,演出大型抗敌话剧《牛头岭》,观众反映十分热烈,大家情绪高涨,于是发起组织“二抗”剧团。剧团成立后,利用寒暑假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先后演出大型抗敌话剧《红心草》、《烟苇港》及一些小型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举行抗日歌咏大会,演唱《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军民进行曲》等抗敌歌曲,利用“七·七”抗战纪念日和儿童节组织三校师生示威游行,沿途高喊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把安海镇的抗日气氛搞得很浓。
1941年春,毕业于养正中学、在当地担任小学教师的中共地下党员黄竹禄、许集美、陈佑盛、林拱震、周德明等都先后参加“二抗”剧团的活动。曾经在泉州担任抗日宣传工作团一队队长的朱斐,这时来安海任教,他担任“二抗”剧团的导演,还有一位马来西亚归侨、地下党员陈文,也加入剧团。这些地下党员利用合法身份,在剧团中秘密开展活动,把更多的爱国青年团结在地下党周围。
在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安海姑娘们热情参加,她们中有女教师、有女学生,还有部分是从事其他社会工作的女青年。笔者至今珍藏着一张“二抗”剧团于1942年演出大型话剧《阿Q正传》的演员表,我们现在可以从这张演员表中“检阅”一下剧团中女演员的阵容:
郑秀宝(扮单四嫂)、王经贤(扮九斤老太)、郑秀凤(扮六斤姑娘)、陈珍(扮吴妈)、刘迪(扮赵少奶奶)、陈兰英(扮邹七嫂)、王雪仪(扮巧儿)、周采革(扮小尼姑)、陈素贞(扮八一嫂)、李莎治(扮七斤嫂)、倪惠英(扮杨二嫂)、张欣玩(扮张二姑娘)、兰宝石(扮钱小姐)、陈秀庭(提示)、蔡纯治(服装)。
此外,还有其他女团员:陈篱香、林金言、陈秋桂、周淑女、蔡秀卿、王秋月、陈爱珍、陈秀卿、蔡玫瑰、陈淑卿、苏惠芬、洪喷花、吴秀恋、陈素香、高金越等。
这些姑娘们之所以敢于和男青年一样,走上抗日救亡道路,除了社会上的浓烈的抗敌气氛对她们的感染,有的则是受到进步书刊的影响和良师益友的启发教育,她们觉醒得比较早,敢于无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精神束缚和种种偏见,而毅然投身于社会活动中。如曾经在剧团中起过骨干作用的陈篱香,她的大哥早年旅居菲律宾,思想进步,是一位热心抗日活动的爱国者;王经贤的大哥曾经在安海养正中学参加过地下党活动;郑秀宝的父亲旅居菲律宾时就参加过菲律宾共产党。这些父兄们的进步思想言行对她们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有一些姑娘则是为了摆脱不合理的婚姻,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斗争,终于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于社会活动。如陈兰英,原籍温州,九岁时被人贩子拐卖来安海镇,辗转卖给一位资本家当婢女,后长大成为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这位资本家想娶她当小老婆,对她说:“只要你愿意当我的姨太太,要钱有钱,仓库钱柜的锁匙都交给你管”。陈兰英拒绝了诱惑,勇敢地挣脱束缚而参加“二抗”剧团,她终于在剧团活动中找到真正的意中人,结成终身伴侣。高金越,是安海海埭的女工,她家庭贫困,自小割海草谋生,十五岁被卖给人家当小媳妇。这时“二抗”剧团团员、共产党员陈文接受党组织的任务,在海埭工人中开展工作中,认识了高金越;在陈文的帮助下,高参加“二抗”剧团,当原来的男家前来逼婚时,高离家逃婚以示反抗,以后高金越与陈文经过长时间的接近,产生了感情,互相爱慕倾心而终于结为夫妇。高金越敢于与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的事迹,曾在安海镇传为美谈。高金越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工作十分积极热情,在后台默默为每次演出活动服务,认真负责,受到大家的赞扬。
“二抗”剧团女团员们除参加剧团活动外,还参加安海当时的“妇女会”活动。安海妇女会成立于1942-1943年间,会长高轸琼,是当地知名的进步女教师,活动能力比较强,深受教育界、妇女界的尊重。这时“二抗”剧团女团员、地下党员林金言与高轸琼同在一校教书,两人交往甚密,高对林很疼爱,人们称她俩是“结拜母女”。林金言在长期接触中,感到高轸琼不但活动能力强,而且思想进步,便拥戴高出任安海妇女会主席。妇女会成立后,开办妇女训练班,参加训练的妇女每天清晨集中到安海“寨埔”(今养正中学体育场)进行军事操练。妇女会还组织救护队,并训练她们战地救护服务;开办妇女识字班,组织学文化。“二抗”剧团中有不少女团员是安海妇女会的骨干分子。林金言通过妇女的活动,把一些思想进步的妇女团结在安海地下党的周围。
抗战时期晋南、泉州一带盛行演出“文明戏”(有别于地方戏曲的一种现代戏),“文明戏”的女角常由男演员扮演。因为当时封建旧礼教的思想束缚,一般年轻姑娘都害怕世俗议论讥笑,不敢登台演出。可是“二抗”剧团和养小剧团的女团员们却敢于无视封建礼教的束缚,同男演员一样粉墨登场,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其中有的角色,在当时的确要具有很大勇气的演员才敢于表演的。如《阿Q正传》中的小尼姑,要光着头上台,要让阿Q嘻皮笑脸地摸光头捏脸颊,当“小尼姑”挣扎抗拒时,还得让阿Q冲着自己说:“怎么,为啥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女演员周采苹大胆地担任“小尼姑”这个角色。扮演吴妈的演员,要让阿Q跪着“求婚”,说道:“我要和你睡觉”!这更是当时一般未婚少女所讳忌的;但女演员陈珍也勇敢地扮演了这个角色。抗战胜利后,“二抗”剧团演出一大型讽刺喜剧《狂欢之夜》,暴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官场的丑恶现象,剧中有一位角色“县长姨太太”是由陈兰英扮演,可是陈兰英是一个在资本家家里当婢女的姑娘,她缺乏当姨太太的生活体验,如何演好这个角色呢?在导演的启发下,她忽然想起这个资本家的姨太太来了,在排演时,她刻意模仿这个姨太太平时在家中耍威风、摆架子和扭呢作态的娇模样,把这位“县长姨太太”演得维肖维妙,博得观众的好评。女团员李莎治、陈秋桂、蔡秀卿、蔡玫瑰、陈秀庭等都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和骨干力量。女团员陈篱香、王经贤、林金言、郑秀宝等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剧团活动中起很大作用。
“二抗”剧团有一首团歌,是闽中地下党员郑家玄烈士生前写的词,由许书纪配曲。每次演出前,演员都要在幕后合唱,歌词是:
生活在苦难的年代,
体验着历史的悲哀,
我们在苦难中成长,
我们活跃在南中国的边涯。
投进时代的洪流,
献身反侵略战斗,
把生命赋与被摧残的土地,
更毁弃了封建的腐朽。
走出了象牙之塔,
朝光明胜利进军,
舞台,我们的摇篮,
舞台,我们的丘坟。
抗战胜利后不久,“二抗”剧团中部份女团员(她们大都参加地下党组织或成为地下党的基本群众)和男同志一道,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有的留在安海镇内,有的分批转移到其他城镇、乡村和山区去,发动群众开辟“新区”,开展“反三征”(反对国民党抽丁和苛捐杂税)活动,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走上新的战斗岗位。
时光嬗递,岁月流逝,弹指五十年过去了,这群当年活跃在抗敌戏剧战线上的安海姑娘们,如今个个是霜染两鬓、子孙满堂的老太太了。但人们相信,当他们回忆起这段青年岁月时,一定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豪感,一种欣慰之情,因为她们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且作出自己的贡献,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奋斗。她们的青春年代真像鲜花般的红艳美丽!她们的斗争事迹,也将成为晋江市和闽南地区妇女运动的光辉篇章而载入史册!
19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