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东石纺织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历史悠久的东石纺织业,经历了几个时期,后由八家私营纺织厂、二十一家生产大户、一个生产合作社,通过私私联营、公私合营、厂社合并而组建为地方国营晋江纺织厂。 一、东石纺织业的发展史略。 据清朝蔡永兼手撰《西山杂志》记载,明代东石就种植从印度引进的棉花(俗称茄拌),并栽种薯榔、青黛。清道光年间。由广东传入牵、梳、织等工艺,并设有土染坊,至今保留着“茄拌潭”、“茄拌宅”地名和“染布钞”、“染布滴”等前人名及布房、踏石遗址遗物。明代黄孺人的墓志铭也有此史实的记载。清末民初,东石船商海上贸易发达,“玉记号”、“源利号”船只北上天津、牛庄、烟台等地,曾载去红糖,买来棉花,故有“糖去棉花来”之俗语。 由于东石地处晋江县东南围头湾内侧,海上交通发达,华侨、港、澳、台同胞及眷属很多,农、渔、盐、商也较发达,因而为发展纺织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是本省纺织业较早发展的一个角落。近代纺织业的兴起,是民国初古田人陈为直、陈为重兄弟及侄家令、家围从上海带入新技术,在东石发展纺织生产,厂址设在东石沙堀、前头。1921年东石人蔡尤格聘请古田人魏鉴泉为师傅,进一步创办东石第一家布厂——丽昆布厂。1922年,魏鉴泉之弟鉴忠创办云锦布厂。1923年又有人办起维新布厂。1925年,安海人颜鸾亦来东石创办东安布厂。四家布厂共有55台布机,生产上布销售各地。因盈利丰厚,1930年,各地华侨纷纷来投资,先后创办利群、民星、振东、化光电机染织厂和华艺、美华、东昌木机织布厂,原来的云锦布厂发展为民星电机染织厂,股金10多万元,最大股东是旅菲华侨吴民衡;拥有电机60台、木机150台,在厂职工350人。东安布厂发展为利群电机染织厂,股金10万元,最大股东为印尼华侨张逊琛;拥有电机74台、木机400台及其他电动机械设备,在厂职工250人。这些厂从上海进棉纱,产品销到晋江、惠安、南安、永春、仙游、莆田以至金门、香港、马来亚。其时,全省电机染织厂四家,福州一家,东石三家,可见当时东石纺织业之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交通断绝,原料缺乏,东石纺织业萧条。利群、民星两厂迁往山区,振东、化光两厂转卖外地,剩下五分之一厂家维持生产。1943~1945年转以家庭经营,收集破旧棉絮加工织成粗布,销路尚好。 抗战胜利后,华侨纷纷返乡探亲,积极投资,恢复纺织业,木机纺织业得以发展。民星厂迁回来用木机生产,加上原有东安布厂和新办的五个厂以及周围农村家庭手工织布上千家,一时产品销路不畅。东石布商运销台湾,换回大米、白糖、水果等货,台湾布袋镇协盛行、中南行经营东石布,转销台南、高雄、凤山、屏东等地,销售量占东石布总产量90%,使得东石纺织业重新振兴,这种产销局面一直持续至1949年。 二、私私联营,向国家资本主义过渡。 1950年,区政府鉴于东石地少人多,盐埕又全部改为农地,而纺织业有传统基础,是东石的经济支柱,在建政后就发动生产自救,扶持其继续发展。其时东石较大的纺织厂有八家,即麟记厂,木机44台;经纬厂,木机38台;民星厂木机22台;福星厂木机22台:东伦厂木机14台;东星厂木机12台;维新厂木机12台;新泉顺厂木机12台,还有个体户木机上千台。从事纺织业约二千人,年产四万匹布,销往晋江、永春、南安、莆田、仙游。 1951年,土改中由于各厂私方人员对政府政策认识模糊,抽走资金,八个大厂木机减为142台,个体户减为444台,年产量降为二万匹布。区政府为了推动纺织业发展,同年六月,由工商联组织成立东石纺织同业公会,以促进行业协作、互通信息、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不久又配合税务所,召开八大厂经理会议,研究决定合并联营,使其在东石起骨干作用,定名东联织布厂(简称东联),共有木机100台,工人175人,厂址设在民星布厂,董事长蔡尤淘,经理蔡炳仁,副经理蔡世篇,出纳肖逢源,会计蔡清标。根据投资大小负担盈亏。同年底,土改结束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个体户又发展到木机610台,生产者一千多人。 1952年,党和政府在各地开展城乡物资交流,活跃了城乡经济,东石纺织业也随之兴旺起来。东联织布厂转入为国营商业加工生产后,劳资双方人员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为了解决个体户规模小,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上的困难,东石区政府协助个体户组成家庭纺织业联销处(简称家联),先后推选蔡文坤、蔡福康任经理,联合经销产品。从此以后,“东联”、“家联”日益发展,产品不断更新,花色多样化,技术逐步提高。蔡崇印设计的女格呢,黄水源设计的二号纺,周作人设计的三号纺等产品甚为畅销,且培养了不少织布师傅,为厦门、马巷、永春、惠安、安海等地所聘用,传授和交流了纺织技术。“家联”还分出316家个体户,518台布机,由东石供销社组成东石纺织业劳动组,以扩大生产。 1954年,国家实行棉花统购统销后,党和政府对东石纺织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按计划生产,指定东联为泉州花纱布公司加工生产,“家联”为石狮百货公司加工生产。劳动组一部分为国营公司加工生产,一部分自产自销,这一固定的产销关系,一直延续到1955年,实际上是一种初级改造形式,正向高级改造形式一—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 三、全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自1953年起,东石纺织业大多数为国营商业加工生产,但由于管理紊乱,质量不好,甚至偷工减料、湿布交货等不法行为产生,因而在“三五”反运动中,区政府指示工商联及税务部门责令停产整顿,抓紧政治思想教育,并开展自查互查,补纳税收,始而扭转过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区党委和政府在东石纺织业中宣传国家对资改造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民族工业、手工业也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现在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是靠山,只有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才是唯一出路。东联织布厂还联系私私联营五年来生产管理的实践,如资金不足、原料不足,企业处于维持状态的深切体会,迫切要求实行公私合营,获得批准后,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组织家联、劳动组中三机以上的21家个体户并入公私合营的东联织布厂,厂址照旧,厂长蔡世篇(私方),归属晋江县工业科领导,仍为国营商业加工生产。合营后全厂职工194人,布机126台,厂外加工136人,布机89台,私人股份121户,股金总额35380元。最大股份吴锦宏,股金3375元;蔡长钩次之,股金1199元。政府对其实行八年赎买政策;工人采用计件工资,男工领月薪,一般150~200斤大米价值(每百斤16.50元)。为了加强对该厂的领导,县政府于1958年派国家干部蔡细妹任厂长,蔡世篇改任副厂长。 原属联销处和劳动组三机以下的纺织个体户在合作化高潮中,认识到纺织生产是资金大、工序多的行业,分散四乡五里单门独办不了大事业,只有走合作化道路,人多力量大,才是唯一出路。六月间,东石纺织生产合作社应运而生,拥有布机610台,职工957人,除小部分集中于典当址生产外,大部分仍散在15个自然村,17个劳动组生产,直至新厂房建好为止。区政府派干部曾同程为主任。属晋江县手工业联社领导,全部加工生产。 东石纺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职工为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大力提高,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第一年厂社都出现转亏为盈。同时,双双兴建车间厂房,为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1959年4月,在东石乡政府的主持下,公私合营东联织布厂与东石纺织社合并,建立地方国营晋江纺织厂,职工1162人,独立经营,产品由百货二级站收购。1960年,派葛允林任党支部书记,许孙添任厂长。1961年,将原利群电机染织厂残余的一批纺织机械估价15000元给晋江纺织厂。至此,东石纺织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晋江纺织厂认真贯彻党的对资改造政策,对资方人员作了妥善安排,原东联厂厂长蔡世篇任副厂长;黄水源固有医术特长安排为厂医;周作人懂帐务安排为仓管;在华侨界有一定威望的蔡尤淘转任东石侨联主席、县侨联副主席;王宏固、蔡长洪、叶明朝、蔡崇印、曾焕缠等人安排为厂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干,为社会主义企业贡献力量。蔡长铜把单层手工伡纱改为双层,工效提高60%;蔡长洪、王宏固把原利群的布机另件整理安装提花织机,使停顿十多年的电织机重新投入生产;蔡崇印负责刺绣工艺设计,使新花型年年更新。 四、今日的晋江纺织厂。 由于东石地处前沿,晋江纺织厂几十年来发展一直受到约制,但政府考虑厂的存在关系到二千多人的生活,因而商业部门采取减少调布而调入棉纱地产地销,使得晋江纺织厂长期间维持下来。 企业经过1958年大跃进有了一定发展,1960年国家暂时性困难,下放人员,只剩下420人。在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中,企业又有了发展,扩建了车间、锅炉等。在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停滞,企业亏损从1980年起,在近十年的时间,企业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厂容厂貌、设备、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现企业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为1956年的四倍。职工610人,年劳动生产率二万元,比1956年提高10倍。有织布机197台,配套设备揉线机、络纱机、整经机共45台,老旧设备全部更新,同时安装配有电脑的高温高压染纱机九台,属国内先进科技项目。1990年固定资产为1956年的40倍,年产值1350万元,年利润135万元,在省内同行业排列第一。产品淘汰了传统的被单布、蚊帐布、女线呢,大力发展中档化纤产品大衣呢,春秋绸等四季服装面料,多种新花形获全国、省产品新花优秀奖。多次被省人民政府表彰,有“企业管理优秀单位”、“文明单位”、“实行承包先进单位”;获中纺部“开发差别化纤表彰奖”等。近年,在发展三资企业中,与港商合资兴办华裕织造有限公司。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晋江纺织厂是“老树春深更著花”,前景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