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道南小学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二十年代初,国内外兴起科学、民主新文化潮流,罗山镇笑蓉(后洋)村里的有识之士受新思想影响,认为要适应社会发展,需培养人才,就应该有一所与过去零散的、家庭式的私塾,完全不同的新型学堂。 于是学校的筹办工作分两头进行:国内的乡贤负责商榷校址和选聘校长;国外乡胞广筹资金。 在旅菲乡胞杨人等等人热心奔走和组织下,芙蓉(后洋)乡旅菲校董会成立了。第一届旅菲校董会董事长杨人等,董事高全枚女士、杨文荷、杨人让、杨湛波、杨文灿、杨文荣先生。经商议,校名为”道南小学”,取“道德文章,南苑毓园”之意。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二月,道南小学正式创立。校舍在乡里中心的杨氏宗祠。建校庆典时,旅菲校董会组团专程归国,并将办学宗旨简括为“为国储材”,制成额匾,悬挂宗祠大厅,以勉励师生。首任校长聘请颇孚众望的杨孙岱为名誉校长,陈行萍为执行校长。学校开办伊始,生数仅数十名,分两个复式班上课。 为激发学生为校争光,为国效力的向上精神,道南小学创作了校歌,歌词是: 雁山苍苍,缨水洋洋,多么伟大雄壮。我们的道南似雁山一般苍苍,像缨水一样洋洋。同是伟大雄壮,伟大雄壮。这么伟大的前途,发扬的责任全在我们身上。愿大家奋发图强,努力前进,为校为国争光。努力,努力,努力,努力,莫把责任忘。 学校创办短短几年,培养了不少才德兼备的优秀学生。如蜚声海内外知名人士杨振志乃学校首届毕业生。此外,还有不少后来涉足政界、商界、文化科技界的优秀人才。 道南小学毕业生杨人炽、吴碧霞夫妇和杨思古等先后在母校任校长。他们任职期间,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规模方面,尽了无愧于“校长”的光荣称号。还有杨思国先生毕业后在母校任职多年,为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深得广大师生好评。 太平洋战争爆发,侨资中断,学校陷入困境。但热心家乡教育的各阶层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绅杨文恩、杨人活、杨人范、杨文初等人,组成村董事会,征资筹集,勉力维持学校的续办。八年抗战期间,道南小学坚持下来,且规模日渐发展。学生由数十人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人,教师由三、四名,增到七、八名。 抗战胜利后,旅菲校董会恢复工作,由杨文琛先生负责的旅菲校董会。每年派董事返乡与校董会、学校领导联络,交换办学意见,对办学起指导、监督作用。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道南小学改为民办公助,校舍进一步维修、扩大,学校规模日增,学生达到三百人,教师十人。 1960年,旅菲乡贤杨思椿先生出面,将道南小学改为独资侨办小学。1962年,杨思椿、杨振志先生返乡,与回国定居的胞弟杨思步先生共为其母庆祝七十大寿时,目睹小学仍借宗祠为校舍,决定祝寿从简,捐资为小学建新校园。翌年,杨先生昆仲捐资人民币十多万元,由校副董事长杨思步、杨式砭先生主持,兴建六间教室,一间礼堂,1964年竣工。学校迁出杨氏宗祠。为此,校董会勒题为“泽及桃李,功在桑梓”青石碑为志: 吾校创立迄今三十五载悉心筹划规模益增今岁仲春适庄太君新七秩华寿节约捐建校舍全座由省五建第五公司设计承购建造面积1032平方米历时一年落成懿德仁风嘉惠浚学特勒碑志念。 “文革”动乱,道南小学也难避劫数,新建校园残遭破坏,门窗尽毁,捐资者及其亲属受冲击、迫害,侨胞兴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办学侨资中断近二十年。 直至1977年,新任校长柯贤镇先生到校任职,六个班级(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和九名教职员工,挤在伤痕垒垒的教室里上课、工作,办学条件十分困难。 七十年代后期,捐资办学者之一的杨思步先生的不白之冤得以平反,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归侨异常兴奋,挑灯矢书,向海外亲人报喜,校董会得以重新组建。 1980年,杨老太庄姥阿新谢世,杨思椿先生兄弟回乡奔丧。村委会、校董会组织前往吊唁,并向他们作汇报、征求意见;得到了谅解,但仍存“栽花容易顾花难”之疑虑。经村委和教师们的多方努力,杨思椿先生昆仲商议谨遵母嘱,从简治丧,节支捐献人民币七万多元,建一座教学楼(六室),建花岗石校围墙和开一口深水井;村校董会抓好实施,按质按期完成。校长柯贤镇以校为家,团结全校教师,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文体活动,校园生活生机勃勃,柯校长还履行监护校园职责,在教育师生爱校,护校,植树美化学校方面作出表率,成绩显著;村委、校董们紧密配合,为扭转乡村风气,教育村民爱校、护校而多方努力;取缔以学校操场作“佛生日”演戏场地的惯例,严禁在校内摆摊设点。新校园更加宁静、优美。翌年,杨思椿先生再次回国探亲,看到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管理井然有序,十分满意。 1983年,杨思椿先生捐赠人民币三万元,独资创办奖教奖学基金会,并发动旅菲、港乡胞集资十万港元,建立教育基金会,成为全县首批设立教育基金的小学。同年,杨思步先生慷慨解囊,捐赠给学校小车一部,彩电一台。杨先生昆仲热心乡梓教育事业,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83年9月9日,福建省华侨办学工作会议三百多人莅临参观。与会者除本省侨务、教育部门的领导,还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市教育局的部份领导,中央电台、《人民日报》的记者也赶来采访。省人民政府、省华侨办学工作会议全体代表赠送“发扬侨胞爱国的光荣传统,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锦旗一面,以示嘉奖。 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奖给杨思椿、杨思步兄弟“乐育英才”匾额一面。同年,晋江县人民政府奖“乐育英才”匾额一面予道南小学旅菲教育基金会。 1985年、1986年杨思椿、杨思步先生继续捐资修建校园,又用二万元为学校购一部电机和安装自来水。乡侨和村委们热心教育的义举,激励着师生们更自觉恪守“诚毅、严正、朴实、勤敏”的校训,团结奋进,取得全面的显著成绩。晋江县普教工作会议在道南小学的召开,并获县教育局“道德春风润桃李,南园华苑绽新花”的赠匾奖励。此两年间,还连续荣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晋江县教育局、罗山教委等的“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学校”、“军民共建示范校”、“绿化成绩突出单位”、“少儿歌舞、乐器演出优秀奖”、“儿童广播操比赛优秀奖”、“智力邀请赛第一名”、“县少先队创优达标优秀奖”等嘉奖。 1987年,杨思椿先生返乡视察,对学校的管理、发展。成绩甚为满意,办学热情更高。1988年再捐资人民币二十万元,扩建教学楼、教师宿舍,改建厨房,添置办公、生活用具,增置电教设备和供电设备,并备足三年的燃料油。为学校电化教学,为教师的水电需求提供保证。为此,校董会再勒碑为志: 盛沐德恩深仁厚泽庄姥阿新嘱子兴学矢志不渝长子思椿盛沐慈风承先启后再次义举续建学苑造就世贤福荫桑梓泽及桃李德邵永年誉隆望重镌书为念 (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 其时,学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校学生474人,幼儿班124人;公办教师13名,自聘教师2名,幼教教师3名。虽然一些地区存在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但道南小学以其对教师的关心爱护、优良的办学条件和严谨的校风,使教师队伍稳定而团结向上。 热心道南小学事业的,还有杨文拱先生,他夫妇俩每次回国探亲,必到学校慰问教师,每年捐赠人民币15000元支持教育经费。1990年11月,捐赠人民币10万元,建立杨文拱先生教育基金会,并付出4500元慰问教师。迄此,道南小学有三个教育基金会;金额达人民币25万元。 最近,杨思步先生为使道南小学成为首批达标学校,捐赠人民币二万元,给学校建造“乐园”、规范化旗杆和充实电教设备。而今,道南小学能成为晋江县电化教学基地(电教普及于每一教室),能成为晋江县首批“一园五室十配套”的达标校,不能不说是倾注了这位老归侨的殷殷心血;道南小学的第四个教育基金会是由本村的老归侨、企业家捐助的。近十年能集办学资金70多万元,扩建校舍1000平方米,不能不说也凝聚着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家乡企业家深情奉献。 道南小学就是这样一所以独资为主,集资为辅的侨办小学。起初由芙蓉乡旅菲乡贤杨人等、杨人让等先生的倡导、筹办而诞生,中兴于其子嗣杨思椿、杨振志、杨思步先生之资建,发展于热心乡梓教育事业的旅菲旅港乡胞及乡居有识之士的鼎力资助(如杨人拱先生的巨资力助)。虽然几经沧桑,然道南小学根植在这样一方热土上,才有今日“三园”(学园、花园、乐园)建设的蓬勃雄姿。且不说建校六十三年来为海内外培育一大批英才,单从近七年来接待二十场、一千五百人次的省、市、县、镇、校各级的参观、检查评估和接办、上级各种现场会、受奖会、交流会的盛况,便可看到而今道南小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校长、教师刻苦办学的斐然业绩。 附: 道南小学历任校长一览 解放前:杨孙岱 陈行萍 杜估安、杜少今 杨若萍 杨思明 张贻玉 解放后:杨人炽 吴碧霞 杨思古 高及时 文革前后:苏恩祥 王金藤 黄其河 一九七七年至今:柯贤镇。 (本文有关资料由杨永绥先生口述和柯贤镇同志提供,借此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