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道教与吴真人在海外的传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道教不仅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广泛流传于海外。道教奉祀之一的吴真人,在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中,敬奉的人也很多。目前,对北宋吴真人的研究,已成为闽、台两地的热门,并形成凝聚海峡两岸民族意识的一部份向心力。本文拟就道教与吴真人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的传播略加阐述。 (一)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史学界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若追溯其渊源,应是始于殷商时期对鬼神的崇拜,继承于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这种以神仙信仰为特点的宗教,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①。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在民间信仰中又相通相融。道教信仰的主体内容由三种原始信仰意识融合演化而来,即一为鬼神崇拜;二为神仙信仰与方术;三为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②。 道教在福建泉晋流传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建了“白云庙”,后先后改名“龙兴观”、“开元观”,即今泉州市区“玄妙观”的前身。相传晋江县安海镇的道教胜迹“斋云殿”(敬奉玄天上帝)③,始建于五代闽王王审知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晋、唐至元、明、清时代,泉晋曾有大小道观神庙120多座④。泉州市区清源山的宋代道教巨型石刻老君岩造像(全国保护文物),至今仍为中外游客参观旅游的胜地。市区中山南路有一座“慈济宫”,俗称“花桥亭”“真人庙”,宫大门嵌一石匾,雕刻着明朝晋江大书法家张瑞图手书“真人所居”四字⑤。这“慈济宫”供奉的吴真人(又称保生大帝、吴真君、吴帝君、大道公、花桥公),被道教奉为神仙的人,原名吴本(音韬),又名吴砵,字华基,号云冲,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今属漳州市龙海县)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公元979年4月14日)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名通,母黄氏⑥。父母均因贫病交加,缺医少药而早逝。吴本子然一身,悲愤至极,乃立志学医,以普济众生。他“不茹荤、不受室”,“以全活人为心”⑦,云游名山大寺,遍访名医,虚心求教,收集民间单方秘方。他在故乡择盛产草药的岐山东鸣岭下结茅为舍,修道炼丹、采药行医济世。他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很好,“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⑧,很受群众的拥戴,“远近咸以为神”⑨。其医名远播,曾被宋仁宗召入宫为皇后治病,据传他以丝线为在宫室内的皇后切脉,并很快治愈,宋仁宗大悦,遂赐他为吴真人。 (二) 据史载,中国人侨居国外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明代移居至东南亚的华侨即有十几万人⑩,大量华侨出国则是在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后期,英、法等殖民者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去开发其所占领的殖民地,到我国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诱骗、掠夺大量华工到国外当苦力。加上闽、粤沿海地区许多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为生活计,背井离乡,远度重洋,飘泊到国外谋生。 广大华侨把供养在家的神佛,携带到侨居地,或将故乡最信仰的神祗,在侨居地设分炉造神像,以敬奉祈祷,祈求平安。后逐渐演变发展,以至兴建寺庙。中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道教随之传播到国外。其中敬奉吴真人的,不仅是一般的华侨善男信女,在侨胞中的医师、药商、术士尤为奉祀(11)。 正式建立道教寺庙的记载,有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日本冲绳县已建立天后宫,奉祀女神妈祖林默,(12)明崇祯元年(1628年),旅居日本的泉州、漳州籍华侨联合在日本长崎市兴建“福济寺”(奉祀妈祖)(13)。因侨胞籍贯不同,妈祖的神像及其称呼也不尽相同。如来自莆田湄洲的称“湄洲妈”;泉州的叫“泉州妈”或“温陵妈”;同安的叫“银同妈”;但都统称“天后”或“妈祖”。在泰国兴建道教寺庙的历史也很早,如宋卡的城隍庙,重新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4)。如今在菲律宾设有菲律宾中国道教总会、九八龙霄宝殿董事会、妇女组护道大居士会、菲华道教促进会、九霄大道观理事会、菲律宾大道玄坛董事会及妇女会、丹辘省甘味冷社莲盟坛道教会、菲律宾云风祥德代天巡行道处董事会、菲华英林保生大帝董事会,等等。 海外华侨、华人信奉宗教有两大特点: 一、宗教混合型和家庭信仰融合。在国外信教分类登记,分为两类:1、基督教的或基督教团体;2、非基督教的或非基督教团体。据1961年至1970年新加坡华人注册的宗教团体,基督教28个,非基督教55个(15)。非基督教团体中,有的专门敬奉佛教,有的专门敬奉道教,但更多的是既敬奉佛教,同时敬奉道教的神仙。海外专家、学者称之为“混合宗教”(16)。更有趣的是家庭成员信仰的多样化,在家中、在寺庙中敬奉的,不仅是佛教与道教,且有基督教。如菲律宾马尼拉市华侨义山崇福堂,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的偶像同供于一龛。1987年菲律宾的《文化传统(菲华历史图片)》论说,“显示了华菲在宗教上的融合”(17)。描东岸市妈祖天后庙中的妈祖,原为描东岸省沓亚社的一尊天主教徒供奉的圣母偶像装饰而成,故被称为“洋化”了的妈祖(18)。1878年由新加坡华侨陈金钟(龙溪籍)和陈明水(永春籍)等在新加坡创建的“保赤宫”,大殿名为“凌霄宝殿”,这是道教庙观,但同时供奉一些佛教的神明。(19) 二、华侨、华人同乡会、宗亲会或团体会馆,也敬奉家乡的神佛作为保护神,并将会庆与纪念神明的诞辰时间结合起来,同时举行集会,聚餐联欢。如1970年,菲律宾福全同乡会(祖籍晋江金井镇)在农历五月十三日“档境”城隍诞辰之日,同时举行同乡会成立四十四周年大会;1971年,菲律宾沙美同乡会(祖籍石狮市永宁镇)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该乡祖师公诞辰之时,在同乡会所设立香坛,供拈香致敬,并举行同乡会第二十二周年纪念联欢大会;菲律宾科任同乡会在农年每历三月十五日该乡“档境”保生大帝诞辰之日,于同乡会所设神坛拈香,并备筵庆祝。1971年至1975年菲律宾华峰同乡会兴建新会所时,就与筹建本乡主神“镇海宫”同时号召集资。会所的三楼为同乡会办公地址,四楼为“镇海宫”主神堂。所以菲律宾华人学者施振民先生撰文称“镇海宫和华峰同乡会可以说是二位一体的综合机构”;又说,许多同乡会、宗亲会“会馆供奉本籍乡土神,或以寺庙形态出现比比皆是”(20)。1988年6月26日,菲律宾英林同乡会还专门成立英林保生大帝董事会。在新加坡也有不少寺庙与会馆结合的情况。如1857年广东琼籍乡侨在马拉峇兴建一座天后宫,琼州会馆也设在庙内(21)。1878年在新加坡建的“保赤宫”,里面既是“凌霄宝殿”,又是陈氏宗祠(22)。1876年金门乡侨所建的“孚济庙”,金门会馆与该庙宇同在其内(23)。1860年福建会馆成立,会馆就设在供奉妈祖的“天福宫”内(1919年在其宫左畔另建会所);该会馆创办的崇福女学校也设在里面(24)。 侨胞把故乡的寺庙称作“上院”,在海外的称为分支、分炉或“下院”。如每逢农历三月甘一日,台湾学甲慈济宫所辖十三庄头及其信徒,都集中在先民起始的地点,朝拜福建同安县白礁乡的祖庙,遥祭故里列祖列宗(25)。这些寺庙,每逢故乡寺庙修葺,常积极发动侨胞,踊跃捐资赞助。如清朝康熙年间,在吴本生前结舍行医的东鸣岭龙湫坑畔修建慈济宫(俗称东宫)时,印度尼西亚的华侨甲必丹林应韦带头发动侨胞捐资420两白银加以赞助,今该庙尚嵌一青石碑刻《吧国缘主碑记》(26)。 道教,特别是吴本与华侨还有一段结缘的佳话。宋明通二年(1032年),漳(州)、泉(州)地区瘟疫流行,吴本带领徒弟至泉州花桥亭为群众医诊,救活了很多人。民众为纪念吴本医救之恩,在他被尊奉为“神”后,在他的行医处——花桥亭,建造“慈济宫”。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于花桥亭创办“泉郡施药局”(后称“花桥赠药处”);1985年又设立义诊所,其药品,用费及修善宫庙的经费,大多数是由海外侨胞所捐赠(27)。 (三) 台湾省大量的居民是大陆移入的汉人,尤以闽南人为众,因此,自古以来,与闽南的泉、漳、厦人民血缘相连,习俗相似,语言相通,信仰相近。据台湾寺庙登记,在案者800多家,未登记的有2万多家。这些寺庙所供奉的神祗,80%是从福建尤其是闽南一带分灵出去的;计有妈祖宫800多座,信徒14000多人;敬奉吴本的各类慈济宫200多座。1661年,白礁乡数百乡民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南学甲等地定居,并从故里迎去保生大帝三尊(铜、石、木各一),仿照白礁慈济宫造型在台南学甲建了名闻中外的慈济宫(28)。清咸丰年间,晋江县深沪的渔船停靠台湾,到学甲慈济寺祈求平安,又从该宫暗地带一尊木神像回大陆,于深沪兴建宝泉庵供养,距今已有130年历史。(29)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对峙局势的缓和和政策的放松,台湾民众掀起吴真人朝圣热和研究热。1989年,台湾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先生及其弟子,曾多次抵达漳州白礁、厦门青礁、泉州花桥的慈济宫和晋江县深沪的宝泉庵谒祖进香。是年夏天,闽、台两岸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首次聚首福建厦门举行“纪念吴真人诞辰1010周年暨道教与医学文化学术讨论会”;嗣后又在漳州、厦门分别举办海峡两岸“吴真人研究会”。1990年2月19日,台中元保宫组织保生大帝信徒240多人,到厦门青礁慈济宫朝圣进香,并举行后殿重建落成典礼;5月下旬,又有一个由438人组成的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大陆进香团,专程到厦门、漳州和泉州的慈济宫谒祖。正如中央领导习仲勋在接见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代表时说的:“道教在港澳、台湾同胞中,在海外华侨、华人中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对海外友好往来,”(30)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为弘扬中华优良文化,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积极贡献力量。   注: ①《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1059页。李养正:《道教的渊源》(《中国道教》1987年第1期39页)。 ②李养正:“道教的渊源”(《中国道教》1987年第1期39-43页)。 ③见《泉州晚报》1990年5月11日。 ④泉州市地方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一—泉州》送审稿,第42-49页。 ⑤吴锦:《真人所居》(《新加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1978年12月新加坡版,306页)。 ⑥杨志:《海澄县志》卷甘二“艺文志”《慈济宫碑》。 ⑦庄夏:《海澄县志》卷甘二“艺文志”《慈济宫碑》。 ⑧庄夏:《济澄县志》卷甘二“艺文志”《慈济宫碑》。 ⑨庄夏:《济澄县志》卷廿二“艺文志”《慈济宫碑》。 ⑩《华侨情况介绍》(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办公室1963年编印)1页。 (11)台湾版:《全国佛刹道观总览·保生大帝专辑》。 (12)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52页)。 (13)罗晃潮:《华侨兴建的“唐四福寺”》(《华声版》1989年2月14日第3版)。 (14)《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52页。 (15)谢剑:“志愿社团的组织原则:新加坡华人社团的个案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1985年台湾正中书局版)下册132页。 (16)吴文焕、洪玉华编:《文化传统(菲华历史图片)》(1987年菲律宾版)80页。 (17)同上。 (18)同上。 (19)《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1986年新加坡版)63页。 (20)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宗亲与同乡会组织在海外的演变》(《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1985年台湾正中书局上册170-171页)。 (21)《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38页。 (22)同上书63页。 (23)同上书55页。 (24)同上书53-55页。 (25)陈春树:《两岸慈济宫》(1990年《泉州晚报》)。 (26)“纪念吴本诞生1010周年暨道教与医学文化学术讨论会”筹委会1988-12-10日《简报》第1期8页。 (27)伍泽旭:《泉州花桥赠药处沿革》。 (28)郭前进:《台胞寻根谒祖旅游方兴未艾》(1990年5月25《泉州晚报》)。 (29)陈志猛:《深沪旅游区的构想》(《沪江潮》深沪中学暨附中晋江县城校友会编1990年4月)。 (30)《中国道教》1987年第1期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