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衙口中心小学校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衙口中心小学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由施采生、施至候、施蘋苹秋、施健庵、施性注、施辑亭等乡贤与前港各宗长联合倡办。以前港新街店房为校舍,始名为南浔尊道小学堂,首任校长施健庵。健庵是前清举人,急公好义,施氏家族耆宿,为该校奠基者。数载后,生数剧增,规模扩大。乃于1914年,前、后港分开独立办学。南浔小学分办于衙口施氏大宗祠,校务先后由施健庵、施蘋秋主持,并增聘教师任课。斯时办学经费主要赖诸侨资,如施能约、施千俩两侨亲分别每年定额资助学校大洋五百、三百元。 1922年,南浔增办高级班,校长施至德离任后,由施光荣继任。 1934年侨资难以为续,学校经济窘困,经协议,由各角落自行集资分办。南浔小学遂于1934——1936一分为五,即:二房份办浔江私小于施氏大宗祠,由施至德、施至尚主持校政;旧房办守德私小于守德小宗祠,以施江淮、施金满为长;长房办南津私小于长房书房,施祝生任校长;四房办南浔私小于四房街几个店面内,由施祖怀主持校务;浔中办南中私小于粘氏宗祠,粘芳普、粘忠茂主持校政。 1936年秋,县接办衙口五所私小为晋江县立衙口国民学校。各分校重聚于施氏大宗祠教学。县里委任黄子栋为校长。黄任职七年,多有建树。1939年易名为晋江县衙口镇中心学校,时学校已颇具规模。1942年有8个教学班,教师10人,学生346人。 抗战期间,侨汇中断,侨乡人民生活艰困,入学生数锐减,教师生活亦甚艰难。然黄校长及其夫人陈家繁(陈如玉)教导主任(地下工作者)领导师生坚持办学。组织抗日宣传队,排练《赛金花》、《晋中地下室》、《第二号汉奸》等等抗日剧目下乡演出;组织“普及教育施教队”,开展“小先生”活动,于晚间教失学孩童识字;还组织妇女班,教学结合抗日宣传。有些妇女还参加地下斗争。上述活动中,陈家繁女士最为得力。时敌机轰炸,陈曾以身掩护临危学生,使幸免于难,尤令人留下难忘印象。 1945年至1947年,校名每年更易一次,其先后为:晋江霞坡中心国民学校、霞坡镇示范中心国民学校,后又复原为晋江霞坡中心国民学校。1946年聘任黄荣枢为校长,许东汉为教导主任(中共闽中地下党领导人之一)。 1948年学校规模扩展,有10个教学班,且增办成人、妇女班各一班,教员增至16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衙口学校末任校长李思成,对教学与校内外活动安排有序,曾排练公演《朱门怨》,颇获佳评。建国后,校名定为衙口中心小学,首任校长张启钞,任职未久即他调。1951年4月,继任校长张清海工作积极,锐意进取,对外主动联系家长、干部,主动配合各项中心工作;内则善于团结员工,艰苦办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校务蒸蒸日上。翌年学生猛增至937人,员工32人。一时课桌椅不足,乃以床板、土块充代之。经多方向上级争取,获批拨二亿元(旧币100∶1)于新民村兴建衙校历史上首座教室10间,校园占地面积8亩。并于秋季举行首届校运会及举办劳美作品展览。1953年又于衙口旧礼拜堂附设高小补习班,招生110人。翌年参加初考,升学率达75%。张主持校务4年,建树良多,深受师生爱戴,社会赞誉。 1955年后20余年间,学校人事调动频繁,教学秩序自难保持稳定。1957年始,政治运动频仍,教师屡受冲击。1963年,争取上级拨款建教室5间。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衙校虽遭干扰,仍还坚持每天上两节“语录”课,校产也不受损失。1972年又获上级拨款增建教室5间,大队奉献杉木8立方米,40个生产队轮流献工。先后建此10间教室,校园面积又扩6亩。总务施文灿为建校园辛苦经营,不遗余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学校焕发青春活力。1977年施教碧、施性铭接掌校政,着意整改,学校逐步趋向正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成绩卓著,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1979年上级派李金鋉女士来校加强领导。李富事业心,能力强,学校开创新局面。是年旅菲同乡会决定兴建新校舍。同年10月1日奠基、动工,1980年竣工。计建有双层主楼——光浮楼一幢,双层教室楼二幢(教室20间),建筑总面积1756平方米,由衙口旅菲乡贤集资15万元捐建。其东侧教师宿舍9间,面积208平方米,造价7000元,系先由教育局拨建,后转由华侨认捐。学校大门则由旅港打工校友施绿漪独资7千元所建。而此楼房兴建文灿、至赏俩君有促成劳绩,功不可没。 校园新貌,师生勤奋,德智体美诸育均衡发展,屡受各级嘉奖,得到中共福建省委高度重视。1980年9月,省委办公厅主任(项南书记的夫人)专程莅校视察,给予充分肯定。1983年,中央教育部几位领导同志来校视察,听取汇报,深入听课,评价良好。80年代学校先后获“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殊荣,又被命名为“福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晋江专员公署授予“普及小学教育奖”、“学英雄建丰碑活动”先进大队部;获县各相关单位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先进单位”、“1988年度中心小学学校管理检查评比”总分第一,以及荣获晋江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组,男女团体总分三项冠军和获晋江县第二届中小学生智力竞赛小学组一等奖等等。 1992年施清单接任校长。施先生工作热情勤奋,平易近人,率领师生开拓创新,办学更上新台阶,各级嘉奖频频,其中主要的有:1992年10月,国家教委德育专项督导组陈钢、张昌言等领导到校检查考察,赞扬衙校管理好,教师安心、教学精神良好,总务工作非常称职。同年,省教委授予“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1993年授予“福建省中小学文明学校”等誉称;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予“文明学校”;晋江市评予“95——96年度体育先进学校”、“十配套建设达标先进单位”及市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在参加市镇各项竞赛活动更是崭露头角,屡获嘉奖。 衙校建校以来,虽较长期属公办学校,然具有爱国爱乡传统的旅外侨亲乡友,对办好乡校,培育人才仍耿耿于心,备加关怀。“文革”后落实华侨政策,更激发其爱乡爱校热情。1987年衙校校董会成立,已历二届,董事长由施纯贼先生蝉联。先生关心乡校发展,为学校兴革,操心操劳,为促进旅菲侨亲成立校董会,曾亲自往菲劝说、奔波。菲校董会筹备会组建于1988年,主任施长茂,副主任施光浮、施性讲。1991年衙校菲律宾校董会正式成立,迄今已历六届。会长先后为施能池、施能周及施振邦三先生。 1995年,校董会议决扩建校舍,由旅菲乡贤施连登、施维鹏、施能池合资捐建门面三层的大礼堂一幢。礼堂两侧建三层“旅菲教学楼”、“旅港教学楼”各一幢,计24间教室,分别由菲律宾华侨、香港校友认捐;尚有三层综合大楼一幢。新校舍于1995年4月奠基,1997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6千余平方米,共投资350余万元。至此,衙校校貌焕然一新,校园广阔幽美,楼宇巍然壮观,无愧於“农村示范小学”之称。 1987年秋以来,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校董会津贴每位教师每月生活费由200元增至500元,由旅菲侨领施维鹏先生献资专款。先生尊师爱校,令人敬仰。 岁月峥嵘,征程崎峭。衙校创校於兹,已历88春秋,其间虽迭经分合,数迁校址,屡易校名,然一脉相承,继往开来,春风桃李,为祖国为家乡培育了大批人才。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1081人,教师44人。据新近不完全统计,毕业生约近5万名;升学深造初中生18980人;高中生1897人;中专生763人;大专生256人。而今校友迹遍海内外,有党政各级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医生、科技工作者;有从事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海内外实业家、企业家,以及各行业骨干和普通劳动者等等。他们为建设祖国、服务社群,卓有建树,为母校增添光彩。 回首征程,豪情满怀;展望前景,信心倍增。党政正确领导,乡侨港友倾诚掖扶,师生同心协力,在教育“三面向”指引下,衙校必将开创教育新局面,更上新台阶,为祖国为家乡造就更多的“四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