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于1928年秋自杭州到厦门。从兹而后到1942-10-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泉州的14年间,他足迹遍及闽南,曾到过安海,同安海结了一段缘。那是1938年,厦门沦陷的前4天,弘一法师到漳州弘法,是年秋,欲往泉州,经南安水头,过五里桥抵安海。
安海山川秀丽,交通方便,工贸发达,人文荟萃,是个历史文化古镇,也是佛教兴盛之区,有“泉南佛国”之誉。他一到安海,受到安海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挽留,于是决定逗留安海。
安海寺庙多,著名的有龙山寺、古庙、水,心亭和灵源寺。龙山寺和古庙的规模宏敞,院落清雅,灵源寺则揽山林之幽美,皆是修持的理想去处。而水心亭位在三里街连接五里桥的西桥头,其亭建在桥板上,极其狭窄,环境最差。弘一法师是修律的,一举一动严格按戒律行事,不求安逸。他选在水心亭,住一间仅几平方米的斗室,并为斗室取名“澄渟院”,意指室虽陋而人心清。还为室名题写门匾及门联。门联:如来意境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1948年,石匠李某为使法师墨宝长留安海,将其遗墨刻在室门,至今犹在,成为安海的胜迹之一。
在澄渟院起居极其不便,弘一法师却安之如素,大部份时间于院读经著述,还为日寇的侵略而忧思。他对自己的生活,非常严格,凡事皆自己动手。按律宗要求,食不过午,早、午两餐,每餐一粥一菜而已,入晚即寝。不设溺具,大小便都在室内的桥板缝中进行,便溺让桥下港沟的水流走。
他到安海不久,即应安海各界邀请,于十月六日假安海金墩宗祠(今安海中心小学)为大众宣讲“佛法十疑略释”、“佛法非迷信”等,前后三天(其讲稿后来结集为《安海法音录》)。空暇时间,他常接待士农工商来访者,待人平易。养正中学有些青年学生常到法师住处拜访请教。学生中交往最深的是现养正中学退休教师李鸣群。当时李鸣群受法师影响,中学毕业后到西南联合大学艺术专业深造。深造期间,常往来安海与昆明两地。弘一法师同在西南联大执教的丰子恺的通讯联系和礼物互赠,常通过李鸣群传递。法师有时到泉州,李就往法师的泉州住处相聚。
法师的书法清秀脱俗,无烟火气,为人所喜爱,但从不轻易赠人,即使对达官贵人也是如此。后期,他认为写字赠人也是一种结缘,因而逐渐有求必应。在水心亭住钖时,他写不少条幅、对联,赠给个体户、石匠、轿夫、青年学生、地方人士以及附近邻居。如今还有一些人珍藏着他的遗墨。
在文教界和商界,法师有一位忘年至交,就是现尚健在旅居香港、年已耋耄的许书亮老先生。那时法师已五十九岁,而许书亮只有三十三岁,相差二十六岁。许先生是商界名人,又主持西隅小学校政。他在法师到安海时就去拜谒,一见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从此结下深厚情谊。法师离开安海,到泉州弘法或闭关前,必请许书亮前去晤谈。1939年,法师去永春静修,许先生专程前去拜候;归回时,法师特赠予释迦牟尼画像和墨宝多幅。许书亮有一次问弘一法师何以如此厚待,法师回答说:有缘。
法师在安海逗留仅仅一个月,留下了不少轶事。按照法师的说法,他和安海也是“有缘”。
199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