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常凯,讳禅即,俗姓洪,晋江县英林乡人,民国五年(1916)十一月出生于虔信的佛教家庭。自其祖父以下,全都茹素礼佛,常凯从小受其熏陶。3岁丧母,由婶母抚养。7岁入小学堂就学,10岁随父投拜晋江南岳寺住持释元镇为师,以白衣童子随师学佛、练武、习医。12岁由元镇于泉州崇福寺祖庭为其披剃出家。从此追随元镇勤读医学,苦练武功。他聪明颖悟,深得乃师真传,并绍承其师祖倡导的“农禅为课,行医济世”宗风,终于成为“文武兼备、德医双修”的一代名僧。
1931年,常凯16岁,至泉州大开元寺依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越年往厦门万石岩佛学研究社进修佛学,受到当时一代高僧会泉和尚的器重和教益。20岁时,负笈云游江、浙、沪、杭等地的名山禅院参师学禅,先后至上海法藏寺、常州天宁寺、镇江竹林寺、杭州弥陀寺、宁波观宗寺等名刹、参学于名法师大愿、静权、宝静等座下,听经习法,并先后就学于南京金陵佛学苑、宁波七塔寺报恩佛学院、上海圆通寺佛学研究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常凯响应中国佛教会号召,参加“僧侣救护队”赴抗日前线拯救伤员。
“八一三”上海战役爆发后,常凯自沪回闽,先受聘于泉州承天寺任僧值,后返崇福寺祖庭任监院,并参加晋江佛教支会工作。当时,晋江沿海一带常遭日本兵舰轰击,海上漂尸流泛,常凯志愿参加乐善堂组织的战地掩埋队,选为小队长。他不避秽臭脏累,率众捞尸葬敛。又与佛教支会释瑞今倡议组织“佛教僧侣战地服务团”,拟发动全省僧侣参加服务。因国民党当局不准所请而作罢。1944年,其师祖妙月和尚圆寂后,由他主持崇福寺。他认真克绍祖庭宗风,带领两序僧众坚持农禅生活,教导众僧练武学医,深得诸山长老的赞赏,遂被选为晋江佛教支会总务主任。1946年,他代表晋江支会参加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的成立大会,当选为省分会常务理事。随后,他发起组织闽南佛教联谊会,团结厦、漳、泉佛教徒众。开展弘法利生活动。
1947年,常凯应南洋槟榔屿妙香林住持释开论的邀请,南渡槟城协助发展妙香林寺务。1948年又应邀返厦门襄助南普陀寺启建律仪学会,传授千佛大戒。1949年复渡新加坡,驻锡丹戎巴葛普陀寺开业行医,并加入新加坡中医师公会,被选为该会慈善股主任。1951年,他倡议中医师公会创办中华施诊所(后发展为中华医院),被任为常务委员兼义务医师。
1953年,常凯应聘任菲律滨弘法。越年返新加坡,在芽笼自建一座马来式的伽陀精舍,内设医务所,以治疗骨伤科为主,对贫苦病人实行医药并施,救人无数,被誉为“骨科圣手”。1958年,又于精舍内开办国术班和中医正骨科研究班,从学者大都为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学生,他每周定期授课,指导临床实习,培养了一批移轮正骨医师和武术的传人。常凯从佛家“利乐众生”的精神出发,致力于施医、施教,服务民众,受到各地医学界和佛教界缁素人士的尊崇,先后受任为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中医医学院前身)委员和讲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的药物研究院院长兼导师;新加坡中华医院负责财政并当义务医师;中医师公会名誉顾问;历届东南亚国术擂台邀请赛会场医师;玉明国术研究会和齐鲁武术体育会医药顾问。
常凯对于弘扬佛教事务,无不悉心以赴。曾先后应聘往厦门南普陀寺、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菲律滨大乘信愿寺等处启建律仪学会,传授三坛大戒,担任开堂和尚。在伽陀精舍内,每逢周末领众参加禅净双修会。平日,常应邀到各佛教团体随缘讲经说法。他曾先后应聘为新加坡圆明寺、福海禅院和菲律宾罗汉寺等寺院的住持或方丈。并兼任多所佛教团体的导师。1969年发起创办《南洋佛教》月刊,自任发行人。自创刊至1990年发刊250多期,发行遍及菲、马、港、台和大陆各地。月刊图文并茂,广弘佛学,教化人间,受到海内外佛教人士很高的评价。
1960年,常凯当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副弘法主任。1964年又当选为该会总务主任,连任总务20多年。20多年来,他尽心服务,对该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1964年初任总务主任,即致力于筹建总会会所。原佛教总会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办事住地,曾多处租借搬迁。常凯就任总务台,着力营建会所,经多年辛苦营谋,于1969年建成一座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英尺的总会新会所。与此同时,还扩建成教会办的菩提学校的一座五层教学大厦。1975年,常凯倡议教会创办文殊中学,他受命为建校委员会秘书,经办筹建事务。于是从向教育部申请立案、筹集资金、选购地皮、建造校舍以至校务组织等事,均因他擘划筹谋,躬身办理实施。1982年,文殊中学校舍落成,并开课,他又被任为中学董事监理。为发展佛学教育,常凯代表佛教总会向教育部申请将佛学列入普通中学“四种标准”会考科,同时与教育部合编中、英文佛学课本,开设“佛学在职师资训练课程”,并倡议成立“新加坡佛学教师会”,他荣任教师会顾问。
常凯积极倡议佛教总会开办社会福利慈善事业。1969年创办佛教施诊所,自任秘书长。诊所不分种族宗教,均以中医中药免费为民治疗。后因求医者日众,于1972年增设第一分所。1977年营建施诊所大厦,又再增设第二分所。施诊所得到民众信赖,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1969至1989的20年间,参加赞助者达177人,名誉董事235人。接受义诊的患者,达560.46万人,支出医药费用510多万元。(新加坡币)1977年又倡办“肃毒辅导组”,每周定期对离开戒毒所的原嗜者进行说法教化和生活训练辅导。1984年成立“慈善中心”和“慈爱之家”,并建立佛教基金会,作为救济天灾人祸等急难之用。成立时,新加坡外交部兼社会发展部部长黄根成亲临主持监誓,十分隆重。
1965年通过佛教总会,发起组织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促进南北传佛教大团结。新加坡为南北传佛教集汇点,北传佛教以华僧为主,南传佛教有来自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僧伽和佛教徒。各国僧伽集聚新加坡,自行传教活动,向来不相联系,常凯认为各国僧伽同为佛教传人,应互传共进,促进佛教发展,因此倡议以北传佛教的华僧教团为牵头,组成各国、各民族僧伽联合会。越年,南北传佛教徒联合举办庆祝“卫塞节”(佛诞日)大会。后以僧联合名义,向政府申请规定每年五月月圆日的卫塞节为全国公共休假日。此后,每年卫塞节僧联会都举行联合庆祝活动,政府首长、各佛教国家驻新加坡的使节、各宗教团体、各界知名人士都应邀参加庆典,每次参加者在5~6千人。僧联会还向政府申请严禁制作和放映有辱佛教的电影、电视以及商标广告。僧联会成立后,常凯一直担任秘书长职务。1989年,他率领新加坡僧联会代表团,出席在台湾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佛教僧伽大会,当选为世界僧联会副会长。
1988年,为弘扬民间佛教,由常凯倡议佛教总会举办为在家学佛居士的“传戒大法会”,常凯出任传戒开堂和尚。有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在家佛教徒600多人赴会求戒,国家总理李光耀特亲临主礼,为法会增光。
1986年,常凯当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正主席。1990年又复蝉联当选主席。常凯为人,澹于名利而勤于职守,自奉甚为俭朴,平生从不应赴佛事,不举行法会,拒受信徒供奉,不仅对社会捐输分毫不沾,即使是信徒对个人的奉献,也转以奉献者名义捐赠公益事业,名为代奉献者播种福田。由于他无我的献身于佛教的弘化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受到社会的敬仰,政府的褒扬,1985年8月,新加坡共和国20周年国庆盛典,国家总统特颁授常凯以“公共服务星章(B、B、M)”;1990年国庆,又荣获国家教育部颁授的“教育服务奖”。获此殊荣,在新加坡佛教界中尚属第一人。
常凯住锡国外40多年,对祖国和家乡的佛教事业十分关怀,常通过各种渠道汇款回国支持祖庭僧众生活。80年代以来,多次募资协助重建泉州崇福寺、石狮泰享庙(他出家的祖庙)、晋江深沪慧济寺、厦门白鹿洞等。1987年,常凯回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随后又组团回国朝参九华山、普陀山,及京、沪等地佛教名刹。1989年,他74岁高龄时重返晋江谒祖,策划扩建崇福祖庭,并遍访泉州、厦门诸名山长老。
1990年9月因患脑瘤在新加坡的伽陀精舍示寂逝世,享年75岁。
常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遗有《戎月心珠》、《正骨心要》、《伽陀诗草》、《名山记游》等著作存世。
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