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于同治三年(1864)清兵围攻金陵(南京)时,在徽州战败,遂遣散旧部,薙发易装从湖州潜至上海,乘西洋船出国,居美洲旧金山,创办三合会党继续反清活动。同治十三年(1874),杨辅清随闽籍华侨潜回晋江,密谋起事,后被降清的太平军旧部马融和发现,密报闽浙总督李鹤年、李饬令晋江地方官府捕送省城福州,并令其在狱中供写自己的生平和《太平战史》,完稿后,即将其凌迟处死。
杨辅清原名杨金生,广西桂平县人。追随东王杨秀清,改名辅清。咸丰二年(1852),随同杨秀清攻岳州,克武昌,陷九江,进占安庆,屡立战功,升为中军主将。咸丰六年(1856),天国在南京闹内讧,东王杨秀清被杀。当时,辅清拥兵住镇江西,幸免被波及,但却由此忧疑不定,遂转而依附从天京分裂出来的翼王石达开。受石达开封为木天燕。咸丰七年(1857)正月,杨辅清率兵入闽,攻进光泽县城,三月与石达开合兵攻占邵武府城。入城后,石杨开始不睦,乃至分道杨镳,石攻打汀州府,杨进兵建宁府,分别攻占崇安、建阳、泰宁诸县、不久,便撤回江西。咸丰八年(1858),石杨两军再次分道进军福建。杨部从江西铅山攻入浦城,转占松溪、政和。石部从浙江衢州入闽,但进至浦城郊外,却遭到杨辅清派兵堵杀,由是石杨交恶。杨辅清弃浦城、政和,进军浙江,攻占婺源,重归天京。天王喜其来归,复任为中军主将,令他与陈玉成、李秀成同掌兵权。杨率部先后攻克安徽池州、宁国,受天王晋封为辅王,此后与陈玉成转战江淮间,直至天京告急,宁国失守,方逃亡国外。
杨辅清的逃亡和被捕,诸家说法不一。主要有几家不同记述:
一、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在其《瓮牖余读》卷八《贼中悍首记》中记述:
伪辅王杨辅清,……金陵攻复时得幸免,乃薙发易服,由上海至香港,出其金赀设铺肆,卒为地方官缉擒正法。
王韬于同治末年曾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其所记杨辅清在香港被捕之事,同太平军一将领侯玉田在香港被捕的始末完全一样。侯玉田,原名管胜,当过太平军水师主将,管带炮船将士四、五万人。天京陷落,由上海秘密到香港,开设金成泰店,暗运粮食和军火接济福建漳州一带的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知此情的香港帮会流氓对侯进行敲诈,侯相信香港律师所谓:政治犯在英人辖地的香港有安全保证。因而拒绝勒索。帮会流氓敲诈不遂,向广州巡抚郭嵩焘告密。郭即伪造侯玉田为海盗抢劫犯之罪证,将其引渡广州,并凌迟处死(朱维干《福建史稿》)。侯玉田在香港被捕事件,发生在王韬去香港前的同治四、五年之间(1865-1866),距王撰写《贼中悍首记》起码也在10多年以后。因此,很可能是“张冠李戴”,将稍次于“悍首”的侯玉田栽到悍首辅王身上。
二、胡蕴玉《太平天国轶史》一书中,题为《杨辅清》一文,对杨辅清的被捕有较详细的记述:
辅王杨辅清,自徽州败后,知事不可为,间道至上海,乘西洋船居美国旧金山,为美洲三合会开幕之祖。光诸十年,只身返国,先是罗大春在太平朝,与杨最善,后降清,积功任福建陆路提督。杨往见之,大春以旧交,款以上宾礼。大春左右武员,多由太平降者,识辅清,求辅清珍宝。辅清曰:“余昔在太平朝固多财,今居海外数十年,国破家亡,孑然一身来依罗提督,有则任尔等取之”。诸人不悦,阴告闽浙总督某。某督行文大春,必欲得辅,罗争之不得,即与辅清同往。及辅清入,某督留之,罗再回求见不得。辅清居某督署半年,令写其生平状略及《太平战史》,书成即杀之。大春闻之,往托尸痛哭,为之安葬云。
胡蕴玉,原名朴安,安徽人。清末与章太炎、柳亚子、于右任相友善,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1910年在上海主办《民主报》,鼓吹革命。上述文章就是这个时期写在报上发表的。此文后收入《清代野史·所闻录》,文题改为《太平战史》,以突出辅清在督署书写《太平战史》之史事。文章结尾,在大春抚尸痛哭”后加进一句感叹语:“鸣乎!史称太平,汝不平矣!”
胡在文中记述辅清在美国组织“三合会”、回福建为旧部出卖被捕及被捕后写“自白书”等事,同其他有关资料基本相符。其中较大出入的:一是被捕时间写为光诸十年,与其他资料记载的同治十三年,相差10年;二是文中所谓杨回国后往见罗大春,并称”罗大春在太平朝与杨最善……”。此说于史无据,事实也不可能。据考证,罗大春于同治初年即为”署漳州镇总兵”,是统领闽南军事的主将,曾积极配合左宗棠在闽南“进剿”太平军,残酷镇压闽南各地农村反抗的农民。如:
安溪县永安里农民,屡次抗粮抗捕,罗大春将民居洗荡,屠杀七十余人。
进剿龙溪县崇福社,毁为平地,杀一百七八十人。
龙溪县岱山社农民郭凸、郭好领导农民参加陆顺德部太平军,罗大春用开花弹把寨楼击毁,郭凸等300余人同时被杀。
又如漳浦县的狮头社石堡、漳浦的硿口屿和诏安县的景坑、广等乡,均遭到罗大春的残酷镇压,平毁村庄,屠杀无辜难以计数。罗大春同治初即为清廷坐镇一方的军事统领,是清廷忠实的鹰犬,凶残成性,对太平军及农民极端仇视。不可能是天国的叛将,更不可能对天国的旧将领辅王有念旧的“友情”。不过,辅清受出卖被捕时,罗大春确是任福建陆路提督,坐镇泉州一带,辅清所识的旧部应是罗大春的部属,不可能是罗大春本人。
三、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刘禺生在《世载堂杂记》中的《三合会与天主教》文中记载:
美国致公堂……多广东三合会党,是以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国破走美洲,匿迹十余年(所创),后归依旧部福建提督某,始有拿获杨辅清之福州供词也。
上文所述,似是沿袭胡蕴玉的说法,内容基本上与胡文相同,只是没有直接指明罗大春的衔名,而以“福建提督某”代替,很可能对杨辅清与罗大春的关系,也有存疑而略去。文后仍以强调“杨辅清之福福州供词”为结语。
四、近人康山徐吾行在《福建地方大事记》(手抄本)中,对杨辅清在晋江被捕有较翔实的记载:
同治十三年(1874),前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回福建,在晋江为叛徒所卖,就义。
日本进犯台湾期中,东南各省募兵设防。前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从北美回国,潜至福建谋起事,在晋江为叛徒马融和所卖,就义。
在这条记事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出杨辅清从北美回国的目的是“谋起事”;二、具体指出杨被捕的地点是在晋江;三、明确点出卖杨的叛徒是马融和。
对于杨辅清从北美潜回晋江的因由,诸家之说,不是略而不谈,就是含糊其词称他为“投奔旧部,报效国家”而来。投奔、报效之说,本是杨在供词中隐蔽逃亡北美真相的伪托之词,不足为凭。明眼人一想就知道:既然杨在北美仍在组织三合会党进行反清活动,决不会贸然改变反清意志,回国“报效国家”。至于晋江,对辅清来说,完全是一个从未踄足的陌生地方,他远处海外,当不会知道这里有他的旧部可以投靠。因此,我们认为,杨的潜来晋江,当与晋江旅外华侨的引进有关。晋江华侨遍及世界各地。据晋江华侨史料记载,清末曾有晋江华侨在国外参加三合会(三点会)等反清组织,潜回国内,在农村进行秘密组织活动。据此,杨辅清完全有可能是由在国外参加三合会党的华侨,引进而潜入晋江,以图谋起事的。只是杨辅清在自白书中为怕多惹麻烦,极力隐讳流亡国外和潜回国内有关的人与事,后人也就无从以究其实了。
记事中所指的叛徒马融和,据查证,确有其人,马融和原为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的部将。同治三年,陈得才曾与杨辅清并肩在安徽一带与清兵作战,是年11月陈部在安徽霍山黑石渡与僧格林沁决战,失利战败,陈得才服毒自尽,马融和和其他部将带兵七万多人向清军投降,马降清后,被调往福建,拨在罗大春部下。马融和虽不是杨辅清的旧部属,但曾与杨军同在安徽作战,彼此熟悉。杨潜来晋江,被马发现而告密出卖,是完全可能的。
五、近阅福州郑丽生先生的《闽广记》及所附的闽浙总督李鹤年关于捕获杨辅清经过和审理:拟罪过程的奏折稿本。这个稿本,是郑老从一位朋友中得到的绍兴师爷手抄本。奏本中不仅证实了杨辅清确是同治十三年在晋江被捕,对杨辅清的生平活动也有较翔实的记述,是一非常难得的宝贵资料,特全文引抄如下:
奏为擒获漏网首逆,讯明按律拟办,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
窃李鹤年等恭阅邸钞,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奉上谕:“李鹤年奏,擒获积年漏网巨魁等语。逆首伪辅王杨辅清,即杨七麻子,同治三年由湖州潜入上海,辗转逃匿,久稽显戮。现经李鹤年饬属,会同安徽委员,在福建晋江县地方弋获,即著李鹤年将该逆提省讯明,按律惩办,以伸国法,钦此。
恭录转行钦遵,即据委员侯补都司李得升、尽先典史王谟,将该逆发解到省,发经署臬司卢士杰,会同善后局司道督饬福州府林庆贻讯拟解勘。鹤年等随亲提研鞫。
缘该逆杨辅清,籍隶广西桂平县,本名杨金生,乳名阿七,人呼七麻子。后与杨秀清认作本家,改名杨辅清。道光三十年,洪秀全作乱,先据永安州城。辅清随兄杨根元投入贼营,随同首逆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潮贵、韦昌辉、石达开等,围攻广西省城。咸丰二年,由全州窜去,攻陷湖南道州。是年七月,围攻湖南省城,冯云山、萧潮贵毙于炮。十月,随同杨秀清由益阳县水路连陷岳州及湖北武昌各城,下窜江西九江府。三年,陷安徽省城,遂陷金陵。洪秀全占据江南,改建伪都。该逆遂与杨秀清为一路,投充为中军主将。贼中内乱,韦昌辉杀毙杨秀清。石达开由湖北赶回金陵排解,洪秀全不听,并杀韦昌辉。该逆随同石达开窜扰江西抚州一带,封为木天燕。咸丰七年,与石达开分股率窜江南,屡拒官兵。洪秀全封为木天义。复因独率部从,攻陷安徽池州,宁国等府,封为伪辅王。同治三年,官兵围困金陵,日见危急,该逆在宁国一带,散遣贼党,薙发逸去,由湖州乘船逃至上海,后曾潜回原籍,并至贵州、广东、湖南、安徽等处,俱不敢日久存匿,并无一定住址。现闻福建招勇,拟来投营,遂于晋江地方被获。伊兄杨根元从贼,久已身死。供认前情不讳。
查该逆首杨辅清,与洪秀全等首先倡乱,滋扰十余省,流毒东南,攻陷各城,受封为王,实为穷凶极恶,罪不容诛。乃自同治三年退去之后、迭奉谕旨严拿,迄未就擒,现幸仰赖天威,饬属拿获,应照谋反大逆律、凌迟处死。该逆以著名巨魁漏网已久,情罪重大,未便再稽显戮。随于审明,恭请王命,饬委文武,将该逆绑赴市曹,按律凌迟处死,仍枭首示众,以伸国法,而快人心,恭折具奏。
原抄《奏稿》没有标题,也没有具体时间,作为地方大吏联名会奏的折本,也没有具体的联名签署。据同治十三年李鹤年任闽浙总督时,福建巡抚为王凯恭,联名会奏,至少应有李、王的联名签署,但在抄本中却略而不载,《奏稿》中引述“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奉上谕”。“上渝”是对李鹤年上奏捕获杨辅清奏折的批复。从福建地方递送奏本入朝到朝廷的批复,往返稽延时间起码也得二、三个月,由此推算,杨辅清在晋江被捕的时间应在是年的春天。《奏稿》中表述杨在太平军中及其生平活动,显然是根据杨自写生平的供词中所引用。杨在狱中书写自述和《战史》为时半年,成书当在是年的六、七月间,此一奏本是在杨成书后,据所供事实拟罪量刑报批的。及至朝廷批复施刑,可以推定杨辅清在福州就义的时间,应是同治十三年的秋后。
《奏稿》的内容,分为三大部份。开头部分为奏折程式中的叙由和案因的始末;中间部分是据杨的自供文词引述,结尾据情量罪拟刑的报批,在杨的自供文中,对逃到上海后的去向,以及潜来福建晋江的动机,均极力掩盖真相,以潜回原籍,奔走黔、粤诸省,以至不敢久留,居无定址来隐瞒流亡国外之所为,并以“福建招勇,拟来投营”以掩盖“图谋起事”的真情。可见他从国外潜来福建的秘密并不为外人所知,也说明胡蕴玉文中所谓杨辅清对罗大春属下自称“今后海外数十年”之说为不实。因为,果如所说,告密者必将指证杨是从国外潜归的真相,杨也无从掩盖他逃亡国外的经历。杨在国外活动的真相及其潜归的因由,必定是在杨就义后,通过跟他潜回晋江的同谋者透露出来,而后才在社会上传开的。
《奏稿》中将杨辅清和杨秀清的“清”字,都改写为“青”字,这是因为“清”是国号,改写的作用,不仅为避讳,更重要的是不让国号冠在所谓“反贼”的身上,与同文中将萧朝贵改为“潮贵”同一用意。
杨辅清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之一。他曾多次率兵入闽,对太平军在福建的史事,地方志书均有记载,影响颇大。及其潜逃出国,清廷曾屡次下渝通缉。卒无所获,同治十三年,杨辅清在福建被捕、就义消息一传开,随即成为轰动全省以至全国的重要新闻,沸沸扬扬,莫衷一是,于是就有些文人,即以传闻所得,写成“野乘、稗史”,而有诸家之说。在诸说纷纭中,郑丽生先生获得珍存的《奏稿》,无疑的成为最可靠的宝贵资料。 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