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为古代时泉州府治的所在地。其时泉州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港口,海外交通和贸易往来十分繁荣,泉州港实际是三个著名海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的泛称,三个港均属晋江县。几经行政区域的变更,三个湾的十一个港口,除崇武港、秀涂港属惠安县和石井港属南安县外,其余八个港如后渚港、蚶江港、石湖港、祥芝港、永宁港、福全港、东石港和安平(安海)港都在晋江县。当时,晋江人从事海外贸易或出国谋生者很多,尤其是“安平商人”,驰名中外。明朝万历进士、崇福间累官南京工部右侍郎何乔远(晋江人)所著的《闽书》,说:“安平一镇尽海关,经商行贾,力于徽歙,入海而贸夷,差强资用。”又在《镜山全集》中说:“吾郡安平镇之为俗,大类徽州,其地少而人稠,则衣食四方者,十家而七。”解元李光缙(晋江人)在《景璧集》写道:“安平商人”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吴、东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予利于海岛绝夷之圩。近者岁一归,远者邮岁始归,过邑不入门,以异域为家……”。
古代晋江人航海所使用的船舶都是帆船,海上航行主要靠风力。海上风云突变,惊涛骇浪,非常危险,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海难。晋江人至今还有一句“坐船跑马无三分性命”的俗语。当时,人们对这些自然灾害的现象既无法完全掌握,又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因此将风平浪静、出入平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以求心理上的平衡,祈求它们的保庇。北宋期间莆田人林默被尊称为人格化的海神妈祖以后,晋江沿海人民信奉妈祖和观世音的人很多。
自古以来,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还将管理朝贡贸易(番市)的广州市舶司迁移往澳门,促进了澳门作为国际贸易港的兴起和发展。
晋江人到澳门经商或从事农业、渔业、手工业并在那里定居的历史非常悠久。澳门妈祖阁庙前一块石刻《澳门妈祖阁五百年纪念碑记》,碑文中说:“……澳门初为渔港,泉(州)、漳(州)人士莅止懋迁,聚居成落。”这段碑文告诉我们,澳门一开始是一个小渔村,因“泉、漳人士莅止懋迁”,才使这里逐步发展为繁荣的村落。
这里所说的泉州人,不仅包括晋江人,而且主要是晋江人。
明朝万历期间,又有一批泉、漳人乘船前往澳门,在海上遇到飓风,乘船人祈求妈祖保庇。不久,飓风过去,这批泉、漳人顺利到达澳门。他们认为这是妈祖在显圣和保护,因此便在他们上岸的地方建造一座妈祖庙(即现在的妈祖阁),并称这个地方为“妈祖角”,以答谢妈祖女神。殿前的巨石上还刻一艘帆船和“利涉大川”四字,作为纪念。妈祖阁的主殿弘仁殿,其楹额上款刻有“弘治元年”四字,可见这座妈祖阁至迟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508年历史,那是葡萄牙殖民者尚未入侵澳门之前的事。妈祖阁一开始由泉(州)、漳(州)人兴建和管理,后来由居住在澳门的泉州人、漳州人和广东省潮州人联合组织“三州值理会”,共同进行管理,这个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晋江人黄宗汉撰写《香山濠镜澳妈祖阁温陵泉敬堂碑记》所附的155人捐款题名名单,捐款姓名的前面注明其籍贯。其中安(溪)邑17人,晋(江)邑60人,同(安)邑58人,南(安)邑12人,惠(安)邑2人,合计155人,还有5人的记载不清楚。由此可见,晋(江)邑人是所有捐款人数最多的一个县。这虽然不是在澳门的晋江人总数(总数要比这个多得多。这名单只是有捐款的一小部份而已),但是,这可作为当时晋江人在澳门是各县人数最多的一个佐证。在这些晋江人捐款题名的名单中,尤以丁姓与施姓的为多,晋江的丁姓以陈埭最为集中,施姓的则以龙湖衙口一带最多。从这些姓氏分析,当时去澳门的晋江人,不仅有许多安海人,还有许多是陈埭和衙口一带人。
澳门原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的濠镜澳,又名香山澳、濠江。为什么叫做澳门呢?美国学者C·R博克萨在《十六—一十七世纪澳门的宗教和贸易中转港之作用》一文中说:澳门的全称是‘中国的妈阁神之城’。黄鸿钊、陆亚玲在翻译此文的注译中说:“葡人商船初到澳门,停泊于妈阁庙附近的海岸,因此称澳门为MACAO,即从妈阁神之音译而来。”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其名当起于此。
明朝末年,在澳门的晋江人,最著名的有安平大海商黄程,明清档案中称他名黄藩。他是郑芝龙的母舅,当时在澳门经营对外贸易。江日升在《台湾外记》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一官(即郑芝龙)年十八,……潜往粤东香山澳寻母舅黄程”。当时,郑芝龙的家庭贫困,生活艰难,因此与其弟郑芝虎、郑芝豹前往澳门投奔母舅黄程。黄程是位著名海商,就留下郑芝龙做帮手,协助管理商务。当时,澳门是对外贸易中心之一,中外诸色人云集,黄程又是经营对外贸易的。郑芝龙在这商业竞争中,学会了经商。他在与葡萄牙人交往中,受其影响,学会讲葡语,还接受天主教的洗礼,取教名为贾斯帕(JASPAR),另名尼古拉(NICHL0AS),外国人称他为尼古拉·一官。
郑芝龙在澳门发现外国人很喜爱泉州的“刺桐缎”,就在晋江县安海、东石和南安县石井一带招收150多个工人到澳门织锦,织成品直接卖给外国商人。这批工人住在澳门城外的望厦村。他们中有不少人信奉观音菩萨。望厦村中,本来有一座观音古庙,但规模小,每年观音诞时,只许村民拜祀,以致居住在那里的泉州人(主要是晋江县和南安县人)无法入内参拜,因此自行筹集资金,另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观音堂——普济禅院,香火颇盛。当时,旅居在澳门的泉州乡亲,还组织一个“泉兴堂”实际上就是泉州同乡会,地点就设在望厦村的观音庙中。
郑芝龙在澳门其舅父黄程店中两年多,黄程有批货发往日本,派郑芝龙随船押货。江日升在《台湾外记》说:“(黄)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欲附李旭(可能是李旦之误—一作者注),船到日本,遣一官(郑芝龙)押去。”郑芝龙到日本后,即投靠李旦,后与日本平户女田川松结婚,生了郑成功。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他的海商事业,发家致富。后来又与颜思齐转到台湾开发和经营海商,成为福建海商集团首领。
明朝末年,赋繁课重,许多闽、粤流民遁到海上为盗。郑芝龙起海上,礼贤下士,劫富济贫,民都乐从之。不久,就聚众数万,舰千艘,成为东南沿海亦商亦盗的大海商。崇祯元年(1628年),受降于闽抚熊文灿,诏授防海游击。后因剿平海上诸盗、击败荷兰侵略军的侵扰,晋升为提督、参将、三省总戎大将军。他深知安平多海商,富有航海和经商经验,为对付“海禁”,发展海上私人贸易,就在晋江县安海建府第,筑城,开海道,“舳舻直通卧内”。可通洋船,建设后安海港日益繁荣,港口帆樯如林,商旅云集,货物堆积如山。荷兰人称当时的安海(安平)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其中有些船货是直通澳门的。
十九世纪中叶,澳门发生一起震惊中外的大事,这就是沈志亮等爱国志士愤而刺杀葡萄牙总督亚马勒(J0AO FERRERA DE AMARAL)的事件。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入侵澳门。1845-11-20日,葡萄牙女王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任命海军上校亚马勒为澳门总督。亚马勒在澳门不断制造事端,阻挠中国在澳门行使主权,出动军队镇压中国商人,炮轰商船,许多船只被击沉,不少人被打死、打伤。澳门的中国商民为了抗议葡萄牙的血腥暴行,曾实行过罢市。亚马勒却变本加厉,下令掘毁关闸一带村民的坟墓。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又悍然拘捕澳门海关南环关口的中国官员,并驱逐出澳门。同年3月11日,亚马勒率葡萄牙士兵袭击澳门海关,当众砍倒海关大楼前面的中国旗杆。又采取武力迫使清政府的县丞衙门迁离澳门。
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横行霸道,激起中国澳门居民极大地愤慨。1849年遂发生震惊中外的刺杀葡萄牙驻澳门总督亚马勒的澳门事件。其领导人就是晋江人沈志亮。
沈志亮,又名沈米,祖籍“泉州南门外”的晋江县,祖辈经商于福建、广东之间,后定居于香山县下恭都龙田村(今澳门东部三盏灯观音堂一带)。至沈志亮时,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以捕鱼和种菜度日。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当局为了开辟马路,逼迫龙田村人民搬迁祖坟,并强行挖墓,骸骨抛入大海。沈志亮家的祖坟被铲平。鸦片战争后,沈志亮目睹葡萄牙殖民者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又痛感清政府腐败无能,投诉无门,他挺身而出,组织其同乡郭金堂(晋江人)以及李保、张新、郭洪、周一玉、陈发等爱国青年同葡萄牙殖民者斗争。他们认为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即决定刺杀罪魁祸首亚马勒,以伸张正义。
他们探知亚马勒常常闯入望厦、龙田等村打鸟取乐。1849年8月22日,亚马勒又到关闸附近打鸟,沈志亮和他的朋友装扮成卖花果的商贩,埋伏在关闸附近地区,并在马路中放上一束香花。待到亚马勒与其副官策马走来,其马嗅到花香,止步不前。沈志亮立即迎上前去,他“夹着雨伞,假装向夷人告状模样,声喊伸冤。亚马勒伸手接呈词”,含到嘴里撕开。刹那间,一根竹竿横档马前,马受惊腾跃,郭金堂等6个青年各持短刀,一跃冲上,亚马勒迅速拔枪还击。这时,沈志亮一个箭步上前,“遂拔刀砍断他的肩膀,(亚马勒)滚下马来,即砍取首级并臂膊”(《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八十《徐广缙奏疏》)。其副官李特也被郭金堂击落马下,负伤逃跑。
沈志亮等为国除敌、为民除害的义举,引起了极大震动。澳门的中国同胞奔走相告,欢呼称庆。
葡萄牙人采取行动进行报复,攻打关闸,扣押三名中国官员,并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惩办沈志亮,交还亚马勒的人头和右臂的照会。英国、西班牙、法国、美国的领事也发表声明,支持葡萄牙。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屈膝妥协,令当地的乡绅鲍俊迫使沈志亮“自首”。鲍俊召集村民大会宣布清政府的命令,遭到村民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准备护送沈志亮远走他乡,但沈志亮不愿连累村民,宁愿牺牲自己。他说:“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毅然向官府“自首”。郭金堂亦愤然同去投案。沈志亮与郭金堂争相承认是自己杀死亚马勒的“元凶”,昏庸的清政府竟判处沈志亮死刑、郭金堂遣戍边塞。清政府自知这判决不得人心,害怕村民得知后会来闹事,便连夜将沈志亮杀害于澳门前山鹿仔山下(今澳门前山中学附近)。事后,(清)两广总督徐广缙为平息民愤,假惺惺地说:“沈志亮义士的所作所为是光明正大的,我是挥泪斩英雄。”
沈志亮虽然惨遭杀害,但是爱国者的英雄形象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澳门附近村民在前山西城沈志亮墓前立了一块石碑,上刻“义士沈志亮之墓”,又建庙堂一座以表深切的悼念。
沈志亮义士的爱国精神和英勇行动长期鼓舞着广东人民反侵略的斗志。1909年至1911年(清宣统元年至三年)澳门界务交涉期间,广东人民掀起反侵略的怒潮。志士们写诗赞颂沈志亮义士,以激励斗志。诗曰:
夷酋苛暴吏潜逮,谁谓三军胜匹夫;
苦忆当年沈义士,万人争看好头颅。
1925年省港工人反帝大罢工期间,工人代表曾专程前往澳门的沈志亮义士墓前宣誓,表示反帝斗争的决心。
沈志亮、郭金堂的反抗殖民者的斗争、刺杀葡萄牙总督亚马勒的英勇义举,是晋江人为澳门历史添写光辉的一页,也是晋江人在澳门的骄傲!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