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安海侨批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市是福建省的主要侨乡,华侨出国历史悠久。明清以来,即不断有人出国定居,成为华侨。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达110万人。 早期既无邮电来往,又无银行汇兑,华侨要同国内家人通讯联系,寄银赡养家口,非常困难。为了适应华侨与其眷属通讯汇款的需要,便有“客头”在海外为华侨收取批(信)银,带回国内分发。后来,即开设侨批局,专门经营侨批(信)、侨款的递送业务。安海镇的侨批业甚为发达,其侨批局的设立比当时的县城泉州早,数量也比泉州、石狮等地多。 一、安海侨批业发展历程 安海华侨出国甚早。“据族谱资料统计,明万历崇祯年间,安海侨外者有46人,其中旅居菲律宾吕宋岛者则有43人。”①以后出国者更众。因此,很早就有“客头”沟通安海华侨与国内亲人的联系,但侨批局却至清末才出现。 纵观安海侨批业的发展历程,大约可分四个时期: (一)辛亥革命前(1911年以前) 清同治十年(1871),安海洋垵人郑灶伯、郑贞伯兄弟在兴胜境街(今中山北路)开设安海第一家侨批局——郑顺荣信局。当时厦门开埠不久,侨批业刚开始,业务很好。后因被匪徒打劫遭受损失而倒闭。 继后,亦宜安信局成立,专营泉厦行情客信,在晋南一带建立很多交通站。在邮政局成立后,由于受条件限制而停止。 清光绪甘四年(1893)四月,衙口施承福、泉州吴维碧。吴维纯和许荣昌。曾如山5人合资在下墟巷开设捷鸿信局。以收派南洋各地番批为主,兼营台湾与晋江的民信业务。后因股东不和,许荣昌退股,改为如鸿信局。该局专收厦门各洋郊和侨批馆或客头委托派送银信业务。营业近20年,最好年份,派送批银超过百万元。 天一信局是漳州流传乡客头郭有品开设的,在安海石埕街设分局,主要经营南洋英荷各属业务。收的侨批以其家乡人为多,一度业务兴旺,成为闽南大信局,后因买票水受损失而倒闭。 (二)辛亥革命后至抗战时期(1912-1945年) 辛亥革命胜利后,海外华侨与国内亲人的通信联系、汇寄款项更加频繁,安海侨批业也随之兴盛起来。这一时期在安海的侨批局有: 恒记信局:设在城隍宫街(今中山中路南段),后迁玄坛宫街,为原捷鸿信局安海局经理许昭恒创办。初时仅收安厦行情侨批,后接受南洋各地华侨银信。在欧战期间,业务逐渐发展。好年景时,派送侨汇近400万元,超过同期天一信局在安海的营业数,成为与天一齐名的闽南三大信局之一。 源美信局:在石埕街,是南安深坑人王某所办,为吕宋批馆的分支机构。 捷兴信局:在下墟巷,为吴坑许垂晔、许垂恒创建,经营菲律宾批银。 鸿顺信局:总局在菲律滨小吕宋,安海为分局。 鸿安信局:在关帝宫街,为龙湖乡玉斗村许老树创办。总局在吕宋,安海为支局。 捷顺安信局:在下墟巷,由捷兴、鸿顺、鸿安三家组合而成。母局在菲律宾,安海为分局。 群南信局:在关帝宫街,为龙湖檀林村许经权创办,专营吕宋侨批,景盛时营业额在百万以上。 三美信局:在下墟巷,为马甲人吴祥插。吴祥缴合办。最盛时,年派送银信近200万元。 源兴信局:在玄坛宫街,为南安芙蓉村李成田兄弟创办,由捷盛代理。经营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泰国、越南等地侨批。其业务旺盛,取代锦昌成为闽南巨局。 锦昌信局:马甲霞井村吴祥插创办,1928年在安海设分局,经营东南亚各埠侨批。 正大信局:在石埕街,泉州设有分局,店东为郭松林,安海经理为陈朝谦。先经营星马侨批,后又经营菲律宾业务。 大通信局:在下墟巷,为漳州七县人周绍礼经营。 谦记信局:在关帝宫街,为可慕村许某铨、同安张茂修合办,经营菲律宾侨批。 友谊信局:在下墟巷。先为合资,后归安海人陈盛河独资,经营菲律宾侨批,兼营马尼拉和香港的转汇业务。 太平洋信局:母局在菲律宾小吕宋,分局在圣殿街长有号内,经营菲律宾侨批。 德盛信局:在下墟巷。总局在印尼泗水,安海为分局。经营印尼、菲律宾、新加坡侨批。 这一时期先后在安海开办的信局达13家。三十年代,美南、大通歇业。 太平洋战争期间,侨汇断绝,安海侨批业随之停顿。 (三)抗战后至解放前夕(1946-1949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批业蓬勃发展,原有信局纷纷重新开业,且有新信局开业。安海新建者有: 岭记信局:在下墟巷,为安海郊区浦边人吴驭岭创办。吴原为三美信局经理,三美倒闭后自己开设岭记。他先于其他信局在印尼泗水开业,以后又陆续在菲律宾等地设立分局。由于经营有方,业务蒸蒸日上,成为后起之秀。 崇成信局:李清黎创办。总局在泉州,安海设分局,张进丁任两地经理。东南亚各地均有经营。 南通和记信局:龙海人吴泽述创办,安海代理人倪邦杰。东南亚各地均有经营。 同兴信局:代理人周传基,经营菲律宾侨批。 大成信局:先开设于安海郊区可慕,后迁入下墟巷,为可慕人许垂耀创办。经营菲律宾侨批。 全安信局:南安新营人李豪杰创办,专营菲律宾业务。 这一期间,蒋介石发动内战,时局动荡,虽然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但与国内亲属中断五年多的南洋各埠华侨纷纷向国内亲人寄信、汇款,侨批业仍继续发展,一到都是数万封。厦门、泉州、安海各局都昼夜不停地办理,信差足迹踏遍闽南大小侨乡。 (四)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以后) 1949年,泉州、厦门相继解放。五十年代初,泉州各信局陆续复业,安海仅剩源兴、光大、正大、崇成、德盛、南通和记、全安七家,仅存信局的业务也大非昔比。 此时,侨批局归中国银行领导,多数亏本,只有个别盈余,如源兴、光大。1951年,所有亏损局继续亏蚀。为扭转局面,“正大、德盛、崇成、南通和记、侨通等五家联营,简称五联。继后合兴再加入为六联。一九五七年设侨汇联合派送处,除六联外,再加入光大、源兴、金淘、华成、连华、泉安、南兴、大成、协兴等十家,简称泉联派送机构。在泉州有总处,厦门有分处。晋江和南安分设泉州、安海、石狮、金井、诗山、梅山、洪濑、溪尾等九个站”。② 二、安海侨批业的特点 安海侨批业自清末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近百年发展历程,在沟通华侨、华人与祖国联系,推动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经营地区以菲律宾为主 在安海先后开办的25家侨批局,专门经营菲律宾的有10家,兼营菲律宾的有12家,只有3家专营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是安海,乃至晋江侨批局的主要特色。因为菲律宾是晋江华侨的主要旅居国,在110万华侨、华人中,菲律宾的华侨、华人达65万人之多。 (二)经营者多是行家 安海洋垵人郑灶伯、郑贞伯兄弟的父亲是驿站工人。他俩在其父工作的影响下,逐渐熟悉邮驿业务。当看到侨批业有前途,便开办鸿顺荣信局,经营起来得心应手,业务不断发展。 有些富商虽不懂侨批业务,但重金聘请行家担任经理。崇成信局老板李清黎原来经营进口业,厦门光复后,他看到侨批业有利可图,就聘前三美信局的高级职员,中国银行侨汇组的李斯默、张进丁担任厦门局和泉州局经理,使得业务迅速发展,还于石狮、安海设立分局。 倒闭信局的原经理、职员、信差有些则自己创办新信局。岭记信局老板吴驭岭原是恒记信差,恒记倒闭后就任三美和其他信局的特差。三美在安海设立分局,他本人任三美信差,次子诸葛任内勤人员,长子奕度仍任别局特差。他们父子熟悉业务,精明能干,甚得安海侨胞信任,后自创立岭记信局;不少菲律宾新营信局或批贩,都直接委托其代解③。岭记信局就成为安海解放前最出名的信局。 (三)服务优质,信誉可靠 民国时期,政府曾企图垄断侨汇,对侨批局诸多限制,但均不能和侨批局竞争。究其原因,侨批局的经营服务给侨胞、侨眷很多方便。 (1)深入穷乡僻壤,热情服务顾客 国家银行海外机构的设立仅限于大城市及通商口岸,而侨批局可普遍设立。侨批局人员不是坐等顾客上门,而主动上门服务;在国外,定期不定期地派专人到企业、会馆、娱乐部登门收汇,方便侨胞;在国内,则认真寻访投递,不出差错,并做好保密。有时还要冒生命危险,把批信送到侨眷手中,特别是1931——1932年间,福建政局纷乱,闽南一带非兵即匪。侨批信差多次被匪徒杀害,信款截劫。锦昌信局信差许某在马坪一带被截劫杀害灭尸。尽管如此,侨批局仍坚持继续为侨胞、侨眷服务。 (2)给侨胞、侨眷多种方便 各侨批局争取业务,制定许多方便客户的规则和措施,如源兴信局发送天一的批信上盖有戳印:“郭有品天一批郊专分银信,设在安海石埕街,现发批信交大银,无取酒资无甲小银。”正大信局在信封上的戳印:“安海正大局住石埕街,专分大银免工资。”意思是不再向侨眷取工资,交汇款给大银不搭配碎银。 早期的华侨、侨眷多数是文盲,写信有困难,侨批局信差可以把信念给侨眷听,并代写回信,省却了许多麻烦。 (3)汇款灵活,手续简便 华侨向侨批汇款,随时都可汇寄。汇款者多与信局有同乡、亲友关系,只要一纸字条,就会将款项和信件同时递送;有时汇款者急济国内亲友,信局凭“信用”先代垫汇。因而侨胞信任,促使侨批业迅速发展。 三、安海侨批业发达的原因 安海侨批业在晋江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十年代,全县侨批局共17家,安海就占8家;1948年侨批业鼎盛时期,全县30多家,安海就有18家之多。为什么安海侨批业在晋江县能独占鳌头,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华侨众多 安海背山面海,安海湾是围头澳内的小内海,风平浪静,航道稳定安全,避风条件好,每当台风来临,围头澳上浪滔天,船只都进入湾内停泊,是很好的避风港。安海是泉州地区最早建港的地方之一,是古泉州港的重要支港。 早在宋元时期,安海就是泉州地区仅次于后渚港的另一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安海以贾为业者十家而七,且很早就进行海外通商贸易。《安海志》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1年),吕宋开洋,募华人为市。初,无以应者。镇商李寓西、陈斗岩,首航吕宋与贸,获巨利归,安平人乃从而趋之,几至十家而九,去者或久客不归,间有留居生长子女者。”④便成为华侨。以后出国人数更多,遍布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日本、美国等地,使安海成为一个主要侨乡。这是安海侨批业发达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交通方便 安海港的国内航运也很发达。航线至金门6里、厦门40里、后渚港48里、高雄170里,香港322里。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安海成为厦门连结内陆集散进出口物资的中转港口。清光绪戊戌(1898年)间,便有小火轮川走于安海、厦门之间,客货运日益频繁。 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晋江和厦门的商人纷纷到安海等地创办轮船公司和海上运输业务的船务行,使外海北线和内海漳厦之间的航运事业得到迅猛发展。据1935年资料统计,当时晋江内海(包括安海)通往厦门、漳州及邻县崇武、兴化等地的有帆船242艘、汽船15艘、轮船2艘。“战后,厦门、安海有几家商户(公司)恢复组织轮船公司(船务行),购置小客轮,经营安海、厦门、泉州、石码之间的内海客货运输业务。”⑤于是侨批的传递更加方便。 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安海与海外及各地的来往甚为便捷,很多人喜欢在这里设立信局,推动了侨业的不断发展。 (三)商业繁荣 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说:“安平人经商行贾,力于徽歙,入海而贸夷,差强资用。”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教授指出:“明代的对外贸易,首先,是由福建商人(其中安平商人占有一定的比重)和徽州商人共同开创的,再有广东等地商人的参加。”⑥海外贸易的兴起,使安海商业大为繁荣。“宋元全盛时,蕃舶商舡,竟泊港口以通贸;行商负贩,群趋镇市以射利。四方商贾,集聚如云。”⑦ 安平商人自明清以来就活跃于海内外,东南亚是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区。当看到经营侨批业甚为有利时,就兼做“客头”,携带批银,进而开设侨批局。当时安海最繁荣的商业区集中在下墟巷和石埕街,多数侨批局也开设于此处,便于开展业务。同时,由于安海当时是繁荣的商业市镇,资金充裕,侨批局开设在这里,资金周转调剂比别的地区方便。这也是安海侨批业能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条件。 (四)文化发达 安海是文化古镇,一向人文荟萃,代有才人。在晋江县最早兴办教育。居民的文化水平较其他地区高。开办侨批局,其管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是信差也要有起码的文化知识,才能为没有文化的客户读信、写信。在安海开办侨批局,比较容易招收到需要的员工。因此,很多人到安海设局,经营侨批。 以上诸多因素,促进了安海侨批业的繁盛,进而也为晋江侨乡经济的发展,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94年3月 注释: ①李天锡:《安海华侨的特点》,《安海港史研究》第15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②郑川:《安海侨汇业的前前后后》,《晋江文史资料》第2辑,第60页,晋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编。 ③张进丁:《侨批生涯六十年杂忆》,《泉州工商史料》第一辑。第44页,泉州市民建、泉州市工商联、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合编。 ④《安海志》卷十二《海港》。 ⑤《晋江县志·交通志》。 ⑥《安海志》序言。 ⑦《安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