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坚持抗战的祖国军民。历经滇、黔、川、陕、甘、青、晋、豫、鄂、桂、粤、赣、浙诸省慰问视察后,于9月24日到福建视察。陈氏入闽前几天,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即指派省府秘书处第二科科长陈延进(同安人)和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补训处处长李良荣往浙江迎接。24日晚,陈氏一行抵达南平。后转往崇安、邵武、建瓯、古田视察。10月6日到福州,受到各界热烈欢迎。10日偕庄明理、侯西反、李铁民、陈延进取道福清、莆田、惠安。17日抵达晋江。
一
陈嘉庚将到晋江视察的消息一传来,晋江县各机关、团体负责人即于10月15日在国民党县党部召开筹备会,研究欢迎事项。选定新生活同乐会为陈氏莅止寓所,拟定各机关团体参加欢迎大会的名额,布置迎接地点和欢迎仪式,同时选派代表先期往惠安迎护来晋,并发电欢迎。电云:
“陈嘉庚先生勋鉴:先生致力教育,辅助抗建,丰功伟绩,桑梓光荣。欣闻大驾遥临,行将莅止,谨电欢迎,伏祈亮察。晋江县各界欢迎陈嘉庚先生筹备会。(铣)”
10月17日上午10时许,陈嘉庚自惠安到达晋江。集队东门外迎候多时的晋江县各界代表,在军乐和鞭炮声中热烈迎接陈氏进城。沿途民众自动夹道欢迎,极为拥挤。陈氏至新生活同乐会稍事休息后,即接见欢迎代表和各报记者,陈氏说:“福建是本人故乡,最后一次离开距今已19年,对本省社会底蕴,在外殊少闻及,故拟多作逗留,详加考察”。同时提到他在闽沿途有所闻见,如粮食高昂,运输阻滞等,为其他各省所未见,“一切症结,若能改善,则民困可苏”。
午餐后,陈氏一行即到市区参观。当晚赴各界公宴。第二天(18日)上午游览泉州名胜及各大寺院,午后3时,应邀参加各界在县政府礼堂举行的欢迎会。到会的有党、政、军、商、学、侨、文化等各界代表500多人。大会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庄澄波主持。主席致欢迎词后,陈氏发表演说。
陈氏在演说中,首先对晋江各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表示感谢。接着讲述南洋侨胞与祖国抗战的关系。组织“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和为抗战募捐,及此次组团回国慰问的情况。
陈氏在提到华侨对祖国的经济贡献时,说:民国以来,山于国家积弱,坐令外国货品任意进口,民间膏血外流,年达三万万余元。这外流的损失,均在华侨汇款中得到补偿。抗战以后,我国并未向外国借得一元现金。“本人于抵达重庆后,始悉所有现金,全赖华侨供应,且逐年增加,使国家得藉此以巩固国币基金”。
关于近年来国内外盛倡侨民回国投资的问题,陈氏说:如果企望由富有的侨商回国投资,存在许多困难。国外富侨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南洋生长的富侨,他们大多与当地经济机构关系密切。加上他们长期生活国外,对祖国的观念较淡薄。向他们募捐尚且未能踊跃输将,希望他们抽出资金回生疏的祖国投资,其困难自不待言。另一部分资本家,系少年奋斗有成,老年自望守成有法,多不愿另觅未安定之地方投资经营。以上两种侨胞,以侨生者为最,其资本达数千万、数百万者为数不少。但欲望其回国投资,殆如缘木求鱼。但上述两种侨胞,仅及华侨总数百分之一,尚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侨民,资本虽不十分雄厚,但十万、八万、三、五万的富有者则相当多。如果能推行一种新制度,由国内推及国外,组织公司,招募股份、发行股票,则集腋成裘,必能襄成大举。不过,此类募股,国内要有巩固的社会组织,更重要的是坚守信誉,方能取信于华侨,得以踊跃的认股投资。
第二天(19日)下午,陈氏应邀出席厦大、集美学校晋江校友的欢迎会。由厦大校友张祖荫和集美校友庄垂纶分别致欢迎词,并由两校代表黄燕卿、陈葆初敬献上书“培育恩深”的锦旗。随后陈氏即席对两校50余名校友讲话,历述他倾资兴学创办两校的经过后,说:两校的创办“有特殊之历史,必须有特殊之成就”,勉励同学们要“抱定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之决心,不争名利,不计得失,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在会上发言的有侯西反、陈延香、陈村牧诸师友。会后由两校校友招待晚餐,共餐尽欢。
20日凌晨5时许,晋江各界代表在新生活同乐会举行欢送仪式,由县长蔡秉禄致词,并代表各界呈献锦旗。陈嘉庚接受后致谢词,并摄影留念。各代表欲欢送出城,陈氏坚辞,即起程往南安。
二
陈嘉庚进入福建后,沿途到处关心垂询人民生活疾苦,调查中发现陈仪主政福建的种种弊端。但他的深入民情调查,却受到陈仪派的随行接待员陈延进的监视和限制。10月4日,陈嘉庚非常气愤,因他发现他写给《南平日报》启事中“吾闽米珠薪桂,良所关怀”的字句被删掉,是陈延进将“启事”一文密电呈报陈仪,又奉命通知报社删去的。陈嘉庚发觉陈仪对他言论的控制后,又在晋江接触各界人士中,更深一层了解到晋江民众由于运输统制,粮食运不进来,致使百物腾贵,民不聊生的惨境。他决定直接向陈仪提意见,要求撤销运输统制,解救民众困苦。
10月19日,陈嘉庚首次向陈仪发去电报和函件。电文中称:“庚回闽以来,已历延、邵、福、泉各郡,一路所见,工商学报各界闻人及一般民众诉述,米物腾贵,民生惨苦,原因固多,而政府统制运输流弊,延阻货运,因粮食缺乏饿死、自杀不可胜数。庚详查深察,事实昭彰,非同响壁虚造。为减轻民众痛苦,似应先将统制撤销,任民众自由运输,货物流畅,民食可增,物价亦可望回减。”同时还亲笔写信给陈仪,列述八点事实。
陈仪收到陈嘉庚的函电后,作了回电,但再三辩解,要陈氏不要听信一面之词,对政府产生误解。同时将运输统制等项措施,说是执行中央的政令。陈嘉庚又于11月3日至5日在漳州,连续给陈仪发三通电报和信函,在电报中一再申明所反映的问题,都是亲身所闻所见,“如有欺罔,甘为罪责”,并补充五件亲身见闻的实例。还明确指出“至言政令出自中央,庚历十余省,但闻政府加设驿运站,系助商运之不足,绝未如本省统制之苛,禁绝数十万挑贩。设中央有此违忽民情的政令,地方官长亦应力白不可,料无强施之理。”
陈仪第二次收到陈氏的函、电后,随即派三个代表找到在连城视察的陈嘉庚,邀请他去永安面谈。11月11日陈氏到永安,与陈仪会谈一个多小时,发现陈仪并没有诚意接受他所提的意见,反而借词回避、辩解,甚至通过省运输公司经理胡时渊当面要陈嘉庚提出改革的具体意见。同时又发现陈仪在与他会面之前,已先在纪念周和报纸上施令:“统制运输绝对不能撤销”陈嘉庚对陈仪坚持苛政虐民的死硬态度,十分愤慨。乃于11月23日至25日连续向蒋介石和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出5通电报、2件信函和两束调查资料,陈述陈仪主闽种种弊政,请求中央政府“迅派公正干员入闽彻查”,“鼎力改造闽局,救民水火”。其中23日致林森电文中对陈仪的苛政虐民更是揭露无遗。电文称:“重庆国民政府林主席钧鉴:效电定荷垂察。闽省以政治作贸易,故统制运输,垄断商业,藉军米供应,贱买贵卖,月利数百万;更利用省银行及存户资金,积货物千余万元。讵以港沪所营‘和济商行’投机失败,乃肆行聚敛,冀以取偿于闽。由是百物腾贵,米粮尤甚。穷饿至死,难以数计,怨声载道,惨不忍闻,为庚此行十余行省所未尝见。蔑视三民主义,摧残抗战民力,陈仪、徐学禹居心实不堪问,万乞商同蒋公,迅派公正干员入闽彻查,定可水落石出,以解闽民倒悬。……”
蒋介石接到陈嘉庚多次函电后,给陈嘉庚发出两通复电。第一通复电原文如下:
“陈嘉庚先生鉴:筱、效、漾电文、漾函均悉,已令陈主席特别注意,设法改善,对于各种统制义务,应于适应抗战需要之中,兼顾人民疾苦所在,严防流弊,免扰苛扰。惟际此抗战重要阶段时期,政府开支浩繁,人民负担相当加重。内外贸易,应需管理,以杜耗滥,要办实事所难免,且为战时国家必采之方法。即如田赋改征实物事,确为当前各省救济财政收入之亏短之要策,中央确有此指示。若按今昔米价计算,即赋类折数稍有增加,实际农民负担,必比旧时更轻,此中症结,亦盼先生善为体察,转念时艰,以先生声望之隆,则□(原缺一字)言解释,必能上回当局,下服群情,人和政通,赖助弥宏。嗣后先生对于地方政情,如有所见,并盼直接向中央报告,自当转令管理人员倾诚接纳,详为讨论,但不必对外发表为幸!中正,亥友,侍秘谕。”
陈嘉庚对蒋的复电十分不满,认为他所揭发陈仪主闽害民暴政的罪证确凿,蒋不仅漠然处之,且为其辩解开脱,暴露了国民党当局上下包庇、沆瀣一气的腐败顽症,因此决定对陈仪黑幕进行公开揭发,发动群众,利用舆论压力,迫使中央撤换陈仪。11月24日,陈氏离闽后到广西柳州,在柳州福建同乡会的欢迎大会上,首次在公开场合,全面揭发陈仪主闽种种害民暴政的事实,并说明他虽曾几次呈发函电给蒋介石、林森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报告这些情况,“希冀改良闽省政治,解放福建二千万民众死刑,却无效果。”他表示回南洋后当召集各地侨胞开会,“为闽省民众向中央请求□(原缺一字)生,俾闽省民众得重见天日”。同时申明这是出于不得已的最后一步,希望中央不用等到这个地步,便能将闽省政府加以改造。陈氏在柳州的讲话,11月28日在桂林《大公报》发表。陈仪看其报后,竞然接待《福建民报》记者发表谈话,声称:“陈先生(陈嘉庚)因不明闽省政情,偏听僭言,发表耳食谈话,竟攻讦闽情形,实属遗憾之至”。委图以此掩过自保。
1941年1月,陈嘉庚回南洋后,即在新加坡福建会馆召开闽侨大会,报告考察福建详情,将陈仪和徐学禹在福建的苛政虐民情况,归纳为眼见者八项和耳闻者四条共十二个方面。其眼见八项为:虐待壮丁,视同囚犯;贸易公司,与民争利;企业公司,损害农工;统制运输,虐及挑夫;加征田赋,自三、四倍增至十七八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遍布特务,罗网周密;愚民政策,摧残教育。耳闻四项为:假名军米,贱买贵卖;政治营业,在沪港开设和济公司,积存货物数千万元;计口授盐,使产盐区无盐可食;重用私亲,徐学禹身兼十二职,统揽大权,有太上主席之称。陈氏在报告会上还声称,此次纯为报告会,要不要讨论向政府提出改善闽政的要求,要看国内改变情形如何再定。并称,他已经接到蒋介石和林森的回电,声言已将福建问题交行政院和监察院办理。
陈回南洋不久,蒋介石即派吴铁城为南洋华侨宣慰专使赶到南洋,并于1月21日在槟榔屿与陈会谈。会谈中,吴着重提出对闽省问题,请按蒋介石所谓地方政情,可直接报告中央,不必对外发表,以免影响筹赈工作的进行。陈氏答称,他早已将情况报告中央,倘政府能予接受,有所效力,何须今日再提及此事。同时说明筹赈工作,绝对不受影响。他在每次发表谈话时,都特别提出:捐输救国是大局的公事,福建问题为局部问题,自会有解决之日,要求以救国为重,加倍乐输。
此后,国民政府在海内外强大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于1941年8月将陈仪调离福建,改任刘建绪为福建省主席。
1994年7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