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晋江县是福建省开创民办汽车公路最早、修建公路最多的县份。民国二年(1913),华侨陈清机首倡“闽南摩托车路股份有限公司”为发端,在晋江以至泉州所属各县,掀起华侨投建公路、开办汽车公司的热潮。从民国八年(1919)首建闽南第一条公路——泉安公路,至民国二十二年,晋江共建公路25条,423公里。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为阻抑日军快速入侵,对沿海公路进行全面破坏。抗战胜利后,华侨又为主奋起修复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江县的公路建设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公路建设更是发展迅猛;乡村公路建设,也得到华侨的资助。
综观晋江县公路建设的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七个时期:
(一)民国时代
这一时代,又分为三个阶段:
1.北洋军阀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以安海旅日华侨陈清机筹办“闽南摩托车路股份有限公司”为发端,引发不少爱国华侨竞起修筑公路,创办汽车路公司。
陈清机早年旅日经商,在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即回国倡办“闽南摩托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计划开筑泉州至安海路段,聘请工程师雷文铨勘测线路,并将规划条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得到“嘉许”回批。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又受到种种阻挠而暂停。然而,他首倡民办公路,却是开全国风气之先,发人所未发。
1918年,闽南地方组织“靖国军”,驻镇安海,拟在安海设县,因而电请陈清机回国主持路政。1919年4月,陈清机回国成立“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着手并招募股本,制定规划:先筑安海至泉州公路后,再“辟支线,由五里坡达石狮、永宁、衙口、深沪、围头,以收沿海一带市区之利便。俟此路办理成效后,再扩充股本,开辟安海至官桥、岭兜、溪尾、永春、安溪;又由安海经水头、沙溪达同安刘五店,接连厦岛,以期闽南一带全道开通为目的”①。这就是公司冠以“闽南”的因由。想不到泉安公路于1922年建成后,却引发了闽南华侨竞办公路的热潮。他只好改变“闽南全道开通”的计划,转以泉安公路为主干,另开筑青(阳)石(狮)公路10公里,水头至小盈岭公路12公里,合泉安公路,共50公里。并改名为“闽南泉安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
继泉安公路而起的侨办公路,有:1923年金井石圳旅菲华侨李清泉、李文炳等创办“泉围民办汽车路公司”,开筑石狮至围头、金井至深沪、围头至科任等3条公路,47公里。1925年,石狮容卿蔡培庆发动旅菲华侨创办“石永蚶民办汽车路公司”,开筑石狮至永宁、石狮至蚶江、石狮至东石等3条公路,42公里(其中石狮至东石一段,只开一半就让给蔡孝忍接办)。1927年,内坑割州旅菲华侨林清玑和安海许书亮合办“溪安汽车路公司”,筑安海至溪尾公路34公里。同年,南安旅菲华侨吴记藿办“平民泉秀(涂)汽车路公司”,建泉州至后渚公路10公里。同年还有蔡琨灿集侨资办“泉官水汽车路公司”建泉州至南安水头公路34公里。1926年,旅缅华侨王尚玉办“泉溪民办汽车路公司”,筑泉州至溪尾公路21公里。上述6家公司,共建公路10条、188公里。这样,此时期华侨在晋江共建公路13条,总里程238公里。
此期间,还有官、商开筑3条公路:(1)地方士绅林翀鹤于1925年办“泉洛民办汽车路公司”,筑泉州至洛阳,11公里。(2)1922年泉(州)永(春)公路局长郑玉书和施光烈筑泉州至洪濑,22公里。(3)1926年地方军阀高维国以武装强力征调民工,开筑河市至琯头公路14公里。上述3条计47公里。
从1919年至1927年的8年间,晋江县共建公路16条、285公里。据《福建公路史》载,至民国十六年(1927),全省共建公路29条、总长度412公里。可见晋江一县所建公路,就占全省公路的69%。
2.南京政府时期
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局虽渐趋稳定,但闽南仍为地方军阀所控制。这时期,晋江筑路的,有“泉安公司”继续开安海至东石,安海至南安八尺岭(只到前埔),双沟至窑内,石狮至浦内,石狮至灵水等5段路,共59公里。还有石狮旅菲华侨许以梭开筑石狮后花至浦内公路4公里。驻军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的三个团长,各造一段公路:陈佩玉筑安海至南安黄山26公里;刘超然筑晋江河市至南安洪濑16公里;彭棠(山顶坪人)开筑晋江山顶坪至洪濑33公里。共4条合计79公里。此时期的6年间,晋江县共建公路9条,138公里。这样,1919-1933年的14年间,晋江县共建公路25条,423公里(详见表一和民办公路示意图)。
上述所有公路都是自筑自营,分属10多家民办汽车路公司所有,他们各自为政,各行其道,有时更因争路权、争业务而争执不休,对于旅客乘车也极不方便,常常一路到泉州要转许多车次。此一局面,直至1932年7月,闽南汽车公司联合会成立后才稍得改善。
3.抗战期间与战后阶段
(1)抗战初期公路的破坏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为防止日军大规模入侵内地,即对沿海港口进行封锁,并对沿海一带的公路开始全面破坏。采取“纵劈法”与“横断法”两种:纵劈法为每隔100米,将路面交叉挖掉一半,使之变为“弓”字形的险径;横断法即每隔100米挖一道长30米的深坑阻断。一些平原地带则化路为田。公路桥梁,即凡木桥一律焚毁;石梁长桥或水泥桥,就分段炸断。如晋江城南的顺济桥和城东的洛阳桥,都被拦腰分成几段毁断。
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厦门沦陷后,福厦公路至年底全线被破坏;晋永干线,也于同年年底破坏至永春桃源。晋江县境内的泉安、石东、石永蚶、泉围等公司所属的公路,到1939年初也全部破坏。
(2)战后的修复
抗战胜利后,福建省公路管理局虽订出分期修复公路的计划,但因财政困难,未能实现。如福厦干线公路至1947年底,才勉强从福州修至洛阳,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出大陆,仍未全线恢复。
晋江公路的修复,主要依靠原民营汽车公司借助华侨的投资完成的。从1946年至1948年,先后修复的有:泉安公司5条路、59公里;石永蚶公司3段、42公里;泉官公司修复泉州至官桥段21公里;泉围公司修复石狮至金井段20公里;泉洛公司修复泉州至洛阳段11公里。合共11段、153公里(见表二)。这些公路都是在被破坏的旧路上草草抢修的,路基未尽坚实,路面更是坎坷,桥梁多为木构临时性便桥。如此公路只能于晴天勉强通车,一遇风雨就得停车待修。有些不常通车的路段失于养护,不久又再度废弃,再加上国民党临撤退时的毁桥破路。因此,至1950年,全县维持通车的公路只剩74公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江县的公路建设,可分为4个阶段:
1.1951年初与泉州分治后至1956年为整顿恢复阶段。
1949年,晋江全县能勉强维持通车的简便公路74公里。解放初期,地方政府大力组织力量抢修,至1951年底,全面整修了原通车的74公里,还修复和新建公路52公里,使通车里程达126公里。至1956年,又修建26公里,合计达152公里,其中晴雨天可通车,有围头至泉州线50公里、泉州至白垵线14公里、福埔至安海线14公里、石狮至永宁线10公里、泉州至洛阳线11公里、琯头至晋北线20公里,合计119公里。
2.1957年至1966年为发展阶段。
1957年经“全民整风”运动后,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高潮,交通运输事业,作为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大办粮食”的“三大元帅”升帐的先行官,而开展“全党全民办交通”,贯彻“地、群、普”和“小、土、群”建设方针。仅1958年一年,就由乡、社自办,修复、新建公路110.4公里,调动群众义务工147203劳动日,其中河市至罗溪和石狮至祥芝两段公路,就节约工程造价3万余元。1958年全县通车公路315公里,其中晴雨通车223.3公里。1959年新修蔡厝至英厝、石狮至浦内两段公路31公里,在建新路仑后至蚶江、双沟至榜头、河市至南安洪濑等三段58公里。合计89公里。这样,至1959年全县通车公路应有404公里。但1966年统计,全县实际通车公路只有212公里,比1959年的404公里,少192公里。可见大跃进中,报修建公路,有浮夸不实,更有草草完成不符质量标准,不能通车,而后又失养护,以至自然报废。如英林公社,1958年曾以“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连7岁儿童与70岁老人都奋勇参加……,苦战20天,完成一条5公里公路”(草湖至英林,实长4.5公里),受到表扬。②但到1971年,英林公社提出,这条路当年“筑路不符合标准,……几年来,无养失修,基础受到破坏,已无法通车”,要求拨款新建。又如1958年10月投入65000工日,费资15万元新建的金井至东石公路19公里,由于草草建成又废弃不养,不久就连路基也找不到了。此一路段直至1983年才重修建。
3.1967年至1976年为低沉阶段
1966年夏,到1976年10月“十年动乱”时期,晋江县公路建设处于低潮。虽从1968年起,逐年有修建一些乡村简易公路,但实际通车的里程,却没有多大的进展。1971年,划出晋北3个公社归泉州管辖,其所辖公路60多公里同时划出。这样,到1976年统计,全县通车公路288.8公里。
4.1977年至1988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晋江县公路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一方面对原有的省级和县级公路进行整修改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公路。
整修改建的干线公路,有拓宽华洲至福埔路段15公里、福埔至石狮10.5公里,这两段路先后拓宽,其路基均拓至14米,达到3级路标准。铺设渣油路面的有华洲至福埔15公里,福埔至石狮10.5公里,福埔至安海13.5公里,大盈至深沪部分路段20公里。计59公里。
乡村公路建设方面发展更快,其中最显著的是1979-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晋江大地,乡镇企业春雷响动,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农村改革,经济作物尤其是甘蔗、果林的发展,推动农业综合开发;1985年开始的三年扶贫工作,“要想富,先开路”;蔗区、果区、乡镇企业专业村、“三边”贫困村,掀起劈岭开路热潮,侨捐建校筑路蔚然成风,县、乡镇政府和村投入大量资金,民众投入大批劳动力修桥造路,晋江公路建设全面展开。其中,有修筑石狮至灵水(12公里),石狮至高坑(经西滨农场、奄上、高坑接泉安路,14公里),内坑经后山、黄塘南,过莲山至安海龙山寺,沪坑过英墩至马坪,东石经伍堡至金井(19公里),龙湖枫林经锡坑至英林侨联(6公里)等跨乡镇公路。陈埭镇先后新建6条公路、33公里。东石镇的大房、许西坑、柯村,内坑乡的瓯厝、前洪、黄塘,祥芝乡的石湖、港前,磁灶镇的上厝、小桥、坝头等很多贫困村、边远村通上了公路。至1981年开乡村公路9条、65公里,到1987年乡村公路达到92条、425公里(均不包括未列为养护的乡村公路);其中等级路有54条、286公里。
八十年代,乡村道路大建设,与华侨、港澳台胞的资助是分不开的。如金井洋下村华侨施家万单独捐献26万元,修建由本村通向泉围公路的5.1公里公路。石狮容卿村旅菲华侨集资120万元,修筑一条环村的水泥路和通往灵秀山的碎石路面公路6.1公里。陈埭高坑华侨集资10多万元,修建高坑公路大桥。龙湖乡旅菲华侨从1980年至1988年投资修建道路及桥梁总额达433万多元,其中施连登捐资60余万元,修建一条水泥公路。据不完全统计,仅1987年至1988年一年多时间,各乡镇华侨捐资修建的乡村公路就有24公里及三座公路桥,投资总额达288万多元。
至1988年统计,全县通车公路共127条,706.5公里。其中国道福厦线华洲至内坑前湖(属晋江辖区)路段20公里,省干线公路2条、50公里,县道及主要乡道共17条、181.3公里,乡村公路92条、425.5公里,军用专线公路15条、29.7公里。这些公路中,3-4级公路537.3公里,等级路占公路总里程的76%。公路总里程达到1950年74公里的9倍多。是1978年228.80公里的3.09倍。晋江县总面积809平方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87.33公里,是全省平均密度31.47公里的2.78倍;是全国平均10.03公里的8.71倍。全县20个乡镇(场)、430个行政村,通公路达420.5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95%以上。
1988年10月份划出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祥芝乡四个乡镇划出置石狮市。同时划出上述的乡镇公路14条,60.50公里归石狮市管养。至1988年底,晋江县实有公路112条,646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90.3公里,其密度居全国的首位。
二
晋江县境内公路分国道、省干线公路、县道和乡村公路四级。
(一)国道
国道福厦线经过晋江县境路段20多公里。从华洲至南安大盈,除一段经过南安官桥镇外,官桥上下全属晋江县辖乡村。此一路段,1927年旅菲华侨蔡锟灿和蒋铁光等集资组织的“泉官水汽车路公司”开建,从泉州经官桥至水头,全程34公里。1936年纳入省闽粤干线,后为国道。
(二)省干线公路
晋永线,围头至华洲路段49.3公里。又华洲至福厦路王宫交叉路口0.7公里,合50公里。此路于1923年旅菲华侨李文炳组织的“泉围民办汽车路公司”开建。原申请从泉州建至围头,后将泉州至石狮路段让给“泉安汽车路公司”建。泉围只建石狮至围头26公里。1925年建成通车,1936年纳为晋江至永安的省干线公路。
(三)县道
县道共11条,136公里。技术标准列为4级路,归晋江公路段养护。
1.安海至福埔,全程13.5公里。原是晋江第一条民办公路——泉安路的一段,建于1919年,1921年2月通车。
2.安海至水头,与福厦线连接。1985年建成通车,全程3.56公里。其中晋江管养1.5公里。1988年完成渣油路面。
3.前埔至余店。从福厦路前埔经磁灶、大埔、五陵、张林,至余店接泉安线,全程15.40公里,泥结碎石路面。
4.大盈至深沪。从福厦路大盈段,经安海、坝头、马坪、英厝头与泉围路交叉,至深沪,全程34公里(包括复线2公里),建于1958年。1983年起陆续分段铺设渣油路面20公里。
5.石狮至安海。从石狮经彭田、永和、马坪转前湖、窑前、东石,至安海六角亭,全程30公里。这一线是按公路管理划分的。从石狮至东石段,原由蔡培庆“石永蚶民办汽车路公司”于1927年开筑,后让由旅菲华侨蔡孝忍“石东汽车公司”接办,1931年建成通车。从东石至安海线由泉安汽车公司1930年开建,当年通车。
6.石狮至永宁,全程8.8公里。始建于1925年,由蔡培庆“石永蚶民办汽车路公司”开建的,现从永宁延伸2公里至梅林港口。
7.石狮至祥芝。由石狮经塘后、仑后、丘下至祥芝,全程15.50公里。
8.草湖至马坪,全程15公里。1958年从晋永干线道的金井镇草湖埔开至英林(4.5公里),后报废,1971年重修建。后从英林续修至马坪,接大深线。
9.柯厝至32833部队住地2.5公里。沟头至32525部队住地1.4公里。高山至32526部队住地0.4公里。这3条专线公路共4.3公里,均由晋江公路段专养,列入县公路。
(四)主要乡道
石狮~蚶江。由石狮至仑后复线,转经石壁、莲埭至蚶江。仑后至蚶江全程6公里。此路为“石永蚶民办汽车路公司”于1925年与石永线同时建造。
金井~深沪。由金井经三坑、坑边至深沪,全程8.6公里。原由李文炳“泉围民办汽车路公司”于1924年开建,第二年建成通车。抗战中破坏后未再修复,至1958年重修。
安海~南安官桥。由安海经内坑至白垵与福厦线连接,转至官桥镇,全程10.8公里。此路原为安陶黄公路段,于1929年建成通车。抗战初,全线破坏,未再恢复。1951年作为国防公路抢修,1952年列入晋江公路段养护。
此外,列为公路段专管的乡道还有柳山至科任2.6公里;永宁沙美头至莲塘11.8公里。金井镇曾坑至石圳5.5公里。以上主要乡道6条45.3公里,均为4级路,归晋江公路段管养。
(五)乡村公路
乡村公路计92条、425.5公里。其中等级路286公里,等外路139.5公里。由县交通局管理,乡镇养护。各乡镇拥有公路情况如下:
池店乡,等级路与等外路各2条,共12.6公里。
紫帽乡,等级路1条,等外路2条,共16.5公里。
磁灶镇,等级路5条17.3公里,等外路3条9.5公里,合共26.8公里。
内坑乡,等级路5条31公里,等外路3条9.5公里,合计40.5公里。
安海镇,等级路4条18.9公里,等外路6条19.5公里,合38.4公里。
东石镇,等级路5条36.4公里,等外路2条6.5公里,合计42.9公里。
英林乡,等级路3条12.8公里,等外路3条15.5公里,计28.3公里。
金井镇,等级路5条15.4公里。
龙湖乡,等级路3条10.2公里,等外路6条21公里,合共31.2公里。
石狮镇,等级路与等外路各1条计12.1公里。
永宁镇,等级路2条8.1公里,等外路1条3公里,计11.1公里。
祥芝乡,等级路3条13.8公里。
西滨农场,等外路1条4公里。
永和乡,等级路3条20.6公里,等外路2条7公里,计27.6公里。
罗山乡,等外路3条14公里;此外有良种场荆山至塘市等外路1条3公里,合计17公里。
陈埭镇,等级路6条33.1公里。
青阳镇,等级路1条3公里,等外路2条7公里,另有通青阳糖厂的等级路下行~许塘3公里,计13公里。
深沪镇,华山至华海等级路1条4.7公里。
蚶江镇,等级路4条15.5公里。
还有上郭至洪窟等级路16公里,余店至部队住地转洪宅垵等级路5公里也列入乡村公路。
(六)专线公路
晋江地处海防前线,沿海驻军防地及军垦农场都有专线公路,共15条29.70公里,均由部队自管养。
写于1991年3月
(续表一)
注①《道路月刊》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第10卷11期。
②《晋江县1958年交通运输总结报告》县档案馆1958年卷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