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是福建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位处闽南金三角地带。笔者曾因参加“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华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工作,前往该县进行调查。现据调查所得,将晋江县侨办教育发展概况试述于后。
(一)
侨办教育,顾名知义,即为华侨创办的教育。由于历史原因及统计上的关系,人们习惯上把外籍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包括进去。因此,本文的有关数字统计,只好沿用此例。其次,侨办教育的形式仅限于新式学堂(学校)及同时出现的各种社会教育,即有“侨建侨办”、“侨建公办”、“公办侨助”三种类型,本文的范围也包括这三种。再次,晋江县原包括泉州市,1951年始实行县市分治;七十年代初,又把罗溪、马甲、河市划归泉州市(现鲤城区);1988年10月划出石狮市。故本文在引用一些历史资料时,是以其时晋江县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为依归(但尚包括石狮市)。以上三点在接触正题以前是必须予以说时的。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泉州天主教西班牙籍神父任道远创办启明女校,由旅菲华侨陈光纯负责全部经费,并捐花巷内私人楼房作校舍。这是晋江县华侨最早资助办学的事例,因它属教会,还不能列入侨办学校的范围。晋江县最早的侨办学校是明新学堂和安海养正小学。明新学堂是1905年由印尼华侨蒋报企在家乡树兜村所创办。安海养正小学是华侨及地方绅士蔡德远、陈清机、高标勋、周起特等六十五人于1905年发起筹备,呈请泉州府及晋江县核准,1907年2月正式开学,最初名叫“安海养正两等小学堂”(初等四年,高等三年),读完高等还要补习一年方能升中学堂。初等设国文、算术、修身三主科;高等设国文(包括古文)、算术、理化、英文、历史、地理、修身等主科。虽名为“新学”,但仍带旧科举制痕迹。如学生毕业仍仿照考中秀才的仪式:由报子高执红帖报至家中,红帖供奉祖先厅堂,烧香点烛,燃放鞭炮,毕业学生身穿长衫马挂,到学校集中,后鼓吹前导游街。这种仪式后来逐渐消失。养正小学初创之时还很不完善,但它开晋江县侨办教育之先河,推动了全县侨办教育事业的发展。纵观晋江县侨办教育的历程,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为建国前期,1907年至1949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07年至1937年为萌芽发展阶段。
安海养正两等小学堂初办时,群众不甚了解,故学生甚少,第一至第四届学生共只有51人。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逐渐扩大,不少华侨跟着前来创办新式学堂。1910年,永宁旅菲华侨在故乡董氏宗祠办起永明小学堂;1912年,厝上华侨邱允衡等人来创办琼山小学,安海华侨又办起培基小学,1901年创办的永宁行实私塾改为行实小学后开始得到华侨的资助;1913年,石圳村华侨创办毓德女校;1914年,又有华侨来永宁创办育元小学堂;1917年,英林伍堡村华侨来创办毓麟学校;1918年,许卓然、秦望山配合石狮地方人士吴慕农、何恭察等人创办爱群小学,著名侨领陈嘉庚首捐伍百银元,资助建校舍;同年,永宁镇岑兜村华侨来创办银江小学。永和乡巴厝村旅菲华侨林景书回乡创办启蒙小学堂。接着,又有一批侨办学校陆续出现,举其要者如下:1921年崇本小学,朝霞小学;1923年涵镕小学;1925年鳌峰小学;1927年美江小学;1930年永宁华侨小学及灵水中心小学;1932年植英学校;1933年毓真小学。1928年,安海华侨陈清机及蔡德远等人暂借养正小学校舍创办初级中学,不久即自行独立,成为养正中学。
晋江县华侨前来创办学校以后,一般能供给学校经费。教育界前辈苏秋涛先生说:“抗日前晋江全县中、小学二百余所,包括省立、县立、私立、教会的,经费的来源由华侨供给者在80%以上”。据1935年国民党政府统计,全县当年教育经费约47.4万元,而政府拨款仅3万元,余者均出自华侨的捐赠。安海养正两等小学堂在这段期间就得到十六起华侨的资助,或创建校舍,或赞助经费,或添置课桌椅图书,捐款35400元左右。1934年旅菲锦上同乡会为琼山小学创建新校舍(即第一教学大楼)。不仅如此,广大华侨还帮助学校解决各种问题。如围江旅菲华侨吴道贺及下宅村旅菲华侨王利梁,王映青回乡探亲时,发现村中学校师资不足,就主动义务任教。总之,这一阶段的侨办教育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只因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各侨居地华侨的工、商、农、贸易等业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因此影响三十年代侨办学校较好的发展。
第二阶段,1937年至1945年为低落阶段。
抗日战争,华侨的财力主要放在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上,华侨前来捐资办学者不多。笔者所了解到的,仅永宁镇前埔村旅菲华侨施修鹏于抗战刚开始时汇款前来把1928年所创办的私塾改为浔浦小学,并于1942年与该村的龙坡小学合并为前步小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侨汇断绝,侨办学校面临严重的威胁。不少学校只好勤工俭学,有的得到国民政府的经济补助。如美江小学1942年得到政府接济,并改名“美江国民学校”,教师月薪九十斤粗米,实行半天制教学。有些侨校因侨汇断绝而被迫停办,如清蒙、雁塔、华州、银江等校。同时,因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国难当头,趁火打劫,也使侨办学校受到很大破坏。如金井瀛州小学在抗战前夕,学龄儿童已实行免费入学。1943年春由于侨汇中断,经费困难,便由国民政府接办,但新任校长却把学校财产卷逃,致使学校停办。类似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曾出现。总之,这一阶段,侨办教育随着民族战争的爆发而处于低潮。
第三阶段,1945年至1949年为恢复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外华侨为之振奋,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也恢复在家乡的办学活动。1943年停办的银江学校,1946年旅菲银江义济同乡会委托驻乡办事处主任李贤起负责复办工作,遂于该年秋复校开学。沙美村华侨也汇款前来复办美江小学,该村旅菲华侨卢远绥1949年独资七万美元建造一座新校舍(现称第一校舍)。同时,岑江、霞泽、鲸江等小学校也继续收到华侨的办学经费。并陆续出现新的侨办学校,如晓新、山雅、张林等小学校。
小学教育的普遍设置,如何使毕业生无须长途跋涉,于附近继续接受中等教育,便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不少华侨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创办中学就成为这一阶段侨办教有的中心。1946年9月,旅菲华侨施性水、施家罗与当地人士施缉亭、黄星标等人集资在衙口创办了南侨中学,旅菲华侨吴道盛捐赠泉围汽车公路股份金额,作为办理学校立案基金;1947年9月,菲律宾华侨杨厚翠独资创办凌霄中学;11月,旅菲华侨蔡功南、吴道盛、施家罗等在地方人士吴慕农、林馥香、王吟秋等人配合下,集资在石狮创办了石光中学;金井毓英学校增设了初中部。1948年,菲律宾华侨庄万里、庄秋舍集资在青阳创办了大道中学。
可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这不能不给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情带来影响。如1946年,东石华侨计划来建中学,由于战火硝烟而不能实现。也因华侨面临恢复被日寇破坏的经济,资金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这阶段新创办的学校并不很多,溜江小学的侨汇甚至中断。
第二个时期,1949年10月至1988年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6年为维持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国家接办和补助了一些经费中断的侨办学校,同时也把一些侨汇正常、正在发展中的学校轻率地接办了,挫伤了华侨的积极性。如1952年,英华小学错误地理解“包”“禁”“筹”的政策,写信给华侨说:“今后学校的经费政府可以负责了,不必再汇钱来了。”华侨很气愤,回信道:“你们不要钱,我们的钱也用光了,只剩下这一百元,请收下吧!”从此断绝了侨汇。类似情况还有不少。金井地区解放前有62所侨办学校,解放后合并为43所,其中13所原是完全侨办的,合并后,只有1所保持半侨办,8所仅有小额侨汇,4所完全与华侨断绝了联系。但侨办教育在某些地方还是有所发展的。1951年,旅菲华侨吴赞续、王荷幼夫妇倡议扩建山雅小学校舍,并慨捐所需木材的一半(约值人民币四千元)。1954年,溜江村侨胞捐款9万元为村中小学建一座新校舍。还有三、四十所学校,华侨准备前来新建、扩建或修建校舍。英墩区灵水中心小学、马甲区杏川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以后,华侨各汇一万多元作为开办费。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全县收到华侨办学的款项达20多万元。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在解放初期,侨办教育是处于停滞状态,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保护华侨法令,扭转了侨务工作中左的倾向。1956年5月,福建省侨办、教育厅发布《关于大力鼓励华侨办学的联合指示》,195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华侨捐资兴学办法》十二条,这样,极大地焕发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情,晋江县侨办教育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一些侨办学校董事会重新建立起来,恢复与华侨的联系,如英伦、恢齐、岑江等校。恢齐小学扩充校董会,一些旧校董被吸收参加,与华侨书信往来,乡侨立即汇来900元,以后办学经费源源不断。这期间,华侨又先后创办了华侨中学、青阳侨中、侨声中学、阳溪中学、英林中学、金井侨中、安海侨中及梅成小学、锦青小学等二十多所学校。
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动人事迹。英墩区园边村英园小学校董洪源堂解放前被该乡旅菲华侨选派回乡建筑校舍,因时间延长未能如期出国而定居国内。1952年侨汇中断,学校陷入窘境,他便把自己的三间房屋及一头耕牛出卖180万元(旧币)用来维持学校费用。1956年,在筹建晋江华侨中学时,菲律宾归侨施性城把自己准备续建私房的材料(合价一万五千多元)全部献出以建筑校舍。1962年,罗山乡后洋村华侨杨思椿、杨思布兄弟两人,把原准备为其母庆寿的十二万元用来建造道南小学,并承担办学经费两年。
在这一阶段,有一批侨办私立学校陆续转为公办,但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情仍未见稍减。据统计,1942年底至1965年,全县华侨捐助办学的款项达447.30万元人民币。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为破坏阶段。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却给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极大的破坏,侨办教育更是被列入势必打倒之列。晋江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不少校名被更改,甚至要查清其“流毒”;小学学制被改为“三、二”制,中学学制被改为“二、二”制,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与海外联系被认为是“里通外国”,校董会被勒令停止活动,不少人被戴高帽游街,有人甚至被折磨至死;华侨的办学款项被认为是“特务经费”,储存在银行的被冻结,刚汇来的被退回,或移作他用。然而这狂虐的政治风暴仍然不能完全泯灭华侨的爱国爱乡之心。他们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其他渠道,继续汇款前来维持临近崩溃的侨办教育,发展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如1972年,旅菲锦上同乡会又集资13万元人民币前来创建新大楼(即第二教学大楼);1974年,永宁镇山边村旅菲侨胞杨德坎回国观光,联系村干部成立校董会,返菲即集资一万五千元前来建造校舍。据统计,从1966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全县华侨捐献办学尚达305.17万元,占泉州市(原晋江地区)华侨同期办学金额479万元的63.7%。
第三阶段,1976年至1988年为振兴阶段。
1976年9月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晋江县的侨办教育也出现了新局面。很多侨校纷纷恢复原名,文革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迅速恢复与健全了校董会组织,加强与海外华侨和校友的联系。阳溪中学1981年重组校董会,成立驻乡干事处,与旅菲校董会直接联系,1984年乡侨集资30万元人民币,兴建教学楼和生活楼。全县华侨捐资办学直线上升,赠送学校的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等不断增多。永宁中心小学、宽仁小学、山雅小学、银江学校、沙堤学校等一批新校舍相继建成,灵水中学、磁灶中学、石圳侨中、伍鸿侨中、锦东侨中、曾坑侨中等学校先后创建。仅1980年4、5月间,全县就有14个华侨代表团回乡参加新校舍的落成典礼或校庆活动。1980年,金井旅菲华侨吴道盛独捐40万元,在家乡建围江学校教学大楼。1985年,其第四公子、美国建东银行董事长吴振声继承父志,捐资60万元,续建学校礼堂、校围、运动场及水电设施;最近吴道盛的后裔又捐资100万港元,在菲律滨建立了围江学校教育基金会。八十年代初,龙湖乡龙湖亭村菲律宾华人许龙宣独捐15万元,又募集100万元,在龙湖畔建起晋江地区农机中等专业学校。石狮彭田的华侨、华人集资367万元创建了鹏山师范学校。1988年,罗山梧垵村旅印尼乡侨郭先生单独捐资1596万元动工兴建季延中学。很多侨台港澳同胞捐资建中小学校舍、礼堂。龙湖乡共有47所中、小学,华侨捐资新建者达45所,占总校数95.7%。金井镇29所小学中有16所得到华侨资助而实行学生免费入学。旅菲霞泽同乡会七十年代中期即决定从该会教育基金项下每年拨出固定奖教金并每学期一次汇足学杂费,让学龄儿童免费入学。岑江小学也大体如是。广大华侨还对教师的工作条件热切关注。大部分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均由华侨负责。衙口村旅菲华侨施维鹏独捐5万元,为南侨中学、衙口中心小学及幼儿园架设供电线路,每年还捐资6500多元,作为这几所学校181名教师的常年照明费用。据统计,从1977年至1988年,全县华侨捐资办学的总金额达。7930.31万元(包括赠物折款)。
总之,在这一阶段中,华侨捐资办学的范围之广,金额之多,效益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二)
晋江县侨办教育发轫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80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1)侨办学校是全县教育事业的先导和中坚
安海养正小学与明新学堂的创办,开晋江县兴办新学风气之先,推动了各地新式学堂的兴办。在晋江县国民教育中华侨办学起先导作用,如爱群小学是石狮镇最早的一所新学制小学,随后才有一些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在科举刚废、新学方兴之时,侨办学校的创建,适应民众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文化的需要,往往一所学校创办了,邻村孩童趋而就学。如爱群小学的“当时学生来自水头、浦内、大坡、曾坑、上郭、龟湖、坑东、钞坑等等数十里内外各邻村……”①霞泽小学的学生则来自郭坑、山边、深埕、谢厝、后杆柄、院东、郭宅、港东等村。……这在当时对于普及小学教育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大部分侨办学校都注重师资力量的选择,重金招聘好教师,并为他们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因而教学质量是比较高的。如美江小学曾聘泉州进士林玉中之子林康彝为校长,厦门大学文科毕业生陈钟复为教导,因而成绩蜚然。岑江小学一创办就设有教师宿舍,备有铺盖、棉被及日常生活用具,教师甚感满意,用心教学,成绩显著,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赠其匾额曰:“大学根基”。霞泽小学因参加全县时事测验和全县小学生毕业会考,均得优异成绩,而被县政府教育科确定为莲塘乡中心小学。“毓英学校,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中期,有几届毕业生会考都取得全县第一名。有两届全县个人总分1至5名和1至8名全是毓英学生”。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发展,公办学校增加,但侨办和侨助学校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仍未见衰退。1988年全县23所中心小学,有19所是华侨捐建校舍的。这些侨助中心小学在各学区均起着骨干作用。全县8所职业高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华侨的资助。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深为社会所欢迎。如晋江华侨中学第二届服装班毕业生林丽娜设计一套女装,参加加拿大全国时装展览,荣获设计奖。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石光中学一时雄锯晋水,名扬闽山,成为人们普遍赞誉的学府”③。晋江华侨中学1979年高考和中考成绩均为全县之冠。养正中学在文化大革命前就被为省重点中学,1983年10月又被省评为首先办好的八所重点侨校之一;1989年高考,全县理科总分第一至第五名均为该校学生,中考总分第一名为养正中学学生。现在,民众尤以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入养正中学为荣。
(2)积极参加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侨办教育是在海外华侨的民族主义思想指引下产生发展的,前来创办学校的不少人本身就是民族民主革命志士。参与创办养正小学、养正中学的陈清机等华侨就是同盟会会员。他们招聘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民主思想,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积极行动起来,为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后,养正小学奋起响应,印发《告同胞书》,呼吁“以我国行省二十有二,舆图二万万里,倘能一心为国,敌忾同仇,众志可以成城,投鞭犹足断流。蠢兹小丑,其奈我何!……愿我爱国好男儿,奋发精神,外御其侮,共任顾亭林匹夫之责,毋忘孟禄保土之义”。④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养正小学、爱群小学、行实小学、岑江小学、霞泽小学等学校的师生组织宣传队、晨呼队,走上街头,深入乡村,张贴标语,宣传号召民众抗日救国。爱群小学举办抗日漫画展览,还联合鼎新、育龄、五社等校,举行抗敌歌咏大巡行,联合阳溪小学组织救亡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养正小学在抗日战争刚开始就创建“晋江安海养正小学抗日剧团”,“深入城乡宣传,足迹遍及本县沿海最前线各渔村以及闽南主要城镇,北至泉州、石狮,南及漳州、石码”。⑤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养正小学设立秘密宣传站,引导进步师生参加革命活动。爱群小学、银江小学和前埔小学都曾掩护过地下党同志开展革命斗争。
晋江县侨办学校培养、锻炼了一批革命志士。如原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在上饶集中营壮烈牺牲的李子芳烈士,少年时代曾在银江小学就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总指挥部第二团政委、惠安县苏维埃筹委会副主席陈琨及其爱人1926年曾到美江小学任教。还有高承烈、郑家玄、林拱震、陈权腾、陈佑时等烈士都是养正小学校友。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侨办学校的光荣。
(3)为祖国建设及人类进步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晋江县侨办学校80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已经成为国家各级领导干部,上至中央国务院,下至乡镇,均不乏其人。据《石光校友》第二、三期的报道统计,该校校友在晋江县直机关任职者达39人。有些人已成为专家、学者、作家。如著名作家白刃少年时代就读于永宁中心小学(行实小学),对半有机材料的粘结牢度问题提出新见解的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陈德坤是南侨中学校友;研究“环孢菌素”获重大成果的微生物学家洪丽娜是石光中学校友……。同时,还有些人远涉重洋,前往世界各地。南侨中学从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前,旅居东南亚及欧美、澳大利亚以及港澳的校友达三千多人,其中旅居菲律宾者近五百人。他们中间有不少出类拔萃者,如世界镭射专家、旅美华籍青年曾焕添是养正中学校友;菲律宾《椰风》文艺社社长、特写作家王宏榜和散文作家黄春安均是石光中学校友;香港晋江同乡会会长王为谦也是石光中学校友……。此外,还有不少工商界巨子。
当然,相当大部分还是在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及普通劳动者,他们或在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或在为繁荣旅居地的经济文化而勤奋工作,这些更是难以计数的。
总之,侨办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它的贡献还会越来越显著。
注释:
①《知名人士、爱国华侨何敬捷校友在大会上讲话(摘要)》;《爱群校友》第一期,第3页。
②廖赤阳:《福建侨办教育历史的回顾与前瞻》,《华侨历史研究论
文集》(第二集),第107页,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编。
③蔡子朝:《在庆祝建校四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振兴石光,寄希望于团结奋斗》,《石光校友》第十期。
④洪少禄:《军阀统治时期之安海》,《晋江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00页,晋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编。
⑤陈增荣:《略谈养正小学解放前的历史》,《晋江文史资料》第辑,第48页,晋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