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著名爱国侨领李清泉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清泉先生是菲律宾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也是东南亚杰出的爱国侨领之一。他爱国爱乡的事迹和对菲华社会、对菲律宾人民的贡献,至今仍为海内外同胞、包括菲律宾人民所传颂。现将他的生平和光辉事迹,综合整理如下,作为我们对他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 年少出洋 鸿图大展 李清泉先生,晋江县金井镇石圳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七月十三日(新历8月20日)的华侨世家,原名李回全。 李清泉先生的祖父李汉椗(号同一)、父亲李昭以,都是菲律宾华侨。昭以在岷里拉市与弟李昭北继承先业,经营家具业,后改办“成美木业公司”;李清泉先生的母陈双娘,颇为贤淑。昭以哲嗣有四,清泉为长。 1896至1898年,李清泉先生在家乡石圳入村塾接受初等教育;1899至1900年转至厦门同文书院就读。 1901年,李清泉年方十三,就随父出国。起初在“成美公司”学商。业余则学习英文。其父以其勤奋好学,可堪造就,翌年即送他到香港圣约瑟学院深造。在香港四年,他不仅认真学习,精通英文,而且十分注意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为他以后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06年,李清泉学成返菲后,襄助父、叔经商。并于一九○七年接理“成美公可”。他审时度势,筹集资金,购买地皮、改手工为机器生产、先后在岷里拉开设新的木材厂;在黑人省购买“柁山”。创办黑人省木材公司;在南甘马仁省建立加工木材的机器厂;并组建福泉公司(即李清泉父子公司)、菲律宾木材制造公司、岷里拉木材商行等,使业务蒸蒸日上,商务不断扩展,不久便成为全菲木业巨商和最大的木材出口商,被誉称为“木材大王”和菲华社会的巨商首富。 李清泉先生在香港学习和后来在工商业的实践中,进一步意识到金融机构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邀印尼华侨巨商黄奕注先生(南安县人)等友人合作,于1920年7月20日,创办了菲律宾第一家华侨金融机构——中兴银行。这一家华侨银行的建立,不仅对菲律宾华侨工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菲律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清泉先生还很重视舆论工具对菲华社会及经济活动的作用,因此于1919年10月创办了华文报纸《华侨商报》,又于1925年创办华文报纸《新闽日报》。 李清泉先生年少时就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胸怀大志,十九岁时就接理父业,由于他风华正茂,才华出从,善于经营,很快就成为菲律宾华侨最大又最年轻的工商业家和银行家。石圳《圳山李氏四房族谱》夸奖他是“少壮出师,一帜揭起,协同振作,其功甚伟”①。 连任侨领 服务侨胞 经济事业的发展,为李清泉先生走上社会活动的舞台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他为人豪爽,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颇受侨众拥护。因此1917年他二十九岁被众推选为岷里拉中华商会第十四届理事,翌年又擢升为第十五届商会副会长,1919年,膺任第十六届商会会长,而且至1924年连续蝉联了六届,成为当时菲华社会很出色的一位侨领。1925年至1935年,他连续十年担任中华商会的理事或监事,1936年,又再次当选为第三十三届中华商会会长②。 此外,李清泉先生还先后担任过菲律宾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名誉会长、菲律宾华侨教育会会长。 李清泉先生在担任中华商会会长,领导菲华社会期间很关心侨胞,能维护他们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领导“西文簿记法案”的抗争运动。 1921年,菲律宾议会通过一项《西文簿记法案》,法案规定:凡菲岛商业,一律须用英文、西文记录帐簿,违者课以罚金或刑罚。该法案实质上是针对华商的,因当时旅菲侨胞大多经营小商贩,本钱不多,而且不懂英、西文,习惯于用中文记帐,如果要雇佣外籍译员记帐,一来经济负担不起,二来会使商业秘密暴露无遗。所以,不准华侨用中文记帐,实际上是不准华商经营,将使菲律宾华侨遭受极大损失。 中华商会会长李清泉、副会长薛芬士(厦门人)等有鉴于此,竭力抗争,该法案未通过之前,李清泉等就往见菲律宾两院议长奎松、奥斯敏纳及美国驻菲律宾总督哈里森,力陈该法案施行后华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不能实施该法案的理由。1921年2月9日,该法案通过后,中华商会于12日召开侨民大会,讨论抗争簿记案的办法,决定建立簿记法抗争干部会和经济部。由李清泉亲自任抗争干部会主任,作为领导抗争的核心机构。15日,李清泉、薛芬士会同中国驻菲总领事周国贤,数次与哈里森交涉,要求他运用其总督的权力,否决簿记法。中华商会在请愿书中说: “……菲律宾从事商业,不以上述语言或方言之一作为其母语的居民中,华人是唯一人数最多的居民,……这项待批的法律是保护讲英、西和本地语言的商人的,但把沉重的负担加诸华人身上。而对华人来说,这种负担被率直地认为是行不通的,是无视他们的整体意愿的。……而且,从各方面看,待批立法都必须看作是对华人极其有偏见和不友好的,其实行将危害他们被法律或其他方面赋予的商业和财产权利,因而,它的合法性是极端可疑的。”③ 可是,哈里森无视广大华侨的合理要求与权益,执意孤行,仍然批准执行该法案。于是,李清泉派薛敏老(薛芬士之弟,厦门人)与吴克诚(又名译敏。晋江县人)二人赴美,会见美国两院议长、国会菲岛事务委员会、海军部和陆军部长、陆军部岛务局局长等有关长官,陈述此法之不合理、不公正,以及将给华商带来的困难。 按当时的法律规定,美国最高法院对菲律宾最高法院在所有涉及美国宪法、法令、条约、所有权、权利和特权的案件诉讼的最后裁定和判决,有权进行复审、改变、撤销、减缓或批准。因此,薛敏老、吴克诚二人代表菲律宾华侨,并聘请两名著名律师,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簿记法违反美国宪法。当时中国驻美国公使施肇基,受菲律宾中华商会之委托,亲自以律师身份,在美国最高法院为华商辩护,又以菲律宾华侨的名义,向该院提出备忘录。条忘录强调指出,西文簿记法“不仅是个地方性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规章问题。它具有国际性的深远影响。……要是准许该法付诸实施,那么可以设想将引起报复行动。这合乎情理的。中国可能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华美国商人用中文记帐:这样一来,在华的美国商业就要寿终正寝。 由于李清泉先生领导菲律宾中华商会和广大侨胞摆事实、讲道理,坚持抗争,还有施公使在备忘录中提出暗示性警告,逼使美国最高法院不得不于1926年6月7日宣布簿记法违反宪法。中华商会经过五年多抗争,花费16.7万比索(菲币)终于获得了这次斗争的巨大胜利。菲律宾侨胞欢喜若狂。盛赞这一场空前规模的捍卫华侨正当权益的斗争,是李清泉先生对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巨大贡献。在这场斗争中,大大提高了李清泉在侨胞中的威望,也使李清泉深感侨胞们团结起来的重要,倍觉“寄人篱下”、“弱国无外交”之苦,只有祖国强盛,才能成为华侨的有力靠山。 1924-10-18日,因菲人和华侨的商业纠纷而掀起的排华风波,三天后;也在清泉领导的中华商会斡旋下,迅速平息,保障了华侨生命财产的安全。 实业救国 闽南救乡 二十年代初期,北洋军阀李厚基统治福建,闽南一带,土匪峰起,兵变频繁,他们互相勾结,打家劫舍,派款绑票,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李清泉先生在晋江石圳村的眷属也不得不避居于厦门鼓浪屿。 李清泉先生身居海外,不忘故土,时时为祖国和家乡的安危萦怀。他对兵匪如此横行乡里,蹂躏侨乡人民感到无比愤慨,心急如焚。为救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痛心疾首,四处奔走呼吁,并于1924年6月召集旅菲侨领共商对策,会上决议成立“闽侨救乡会”,一致推举李清泉先生为会长。1925年5月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召开南洋闽侨救乡大会。1926年3月,又在厦门鼓浪屿召开南洋闽侨救乡代表大会,南洋各界侨领和华侨代表,京沪旅福建同乡会代表等三十余人参加,大会讨论了福建安定地方秩序组织武装自卫侨乡,兴办实业与教育,建筑全省道路等问题。针对闽南侨乡当时的匪患,以李清泉为首的闽侨救乡会和菲律宾中华商会曾于1926年致电福建省政府,敦促剿灭陈国辉股匪:1929年通电国民党中央政府促剿闽南土匪;1931年3月向国民党中央政府监察院控告高为国、陈国辉危害侨乡、迫害归侨侨眷的罪行;1932年5月致电国民党中央政府要求把匪首高为国就地镇压;6月份分别向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十九路军控告陈国辉危害闽南侨乡的罪行,并请求十九路军入闽剿匪。国民党中央政府决定调十九路军入闽后,李清泉先生还派许友超和桂华山两人(均晋江县人)赴香港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商讨福建治安、剿匪、建设等问题。十九路军入闽后,曾于6月28日发表通令“……查闽省接近海洋侨商海外者众,年来国际金融恐慌,我侨胞遂直接间接受其影响,多欲提携归国,建树乡邦。顾然国内频年变乱,匪盗横行,归国侨胞甫抵国门,即遭蹂躏,关吏则倾箱倒箧,官兵则勒饷派捐,……哀吾侨胞,怀此浩劫,四处石壁,呼吁无门,欲其投资建设,何可将耶?本军为绥请地方起见,为恢复农村起见,为保障人权起见,对于侨胞,均有切实保护之必要,为此合行通令,仰各体此旨,互勉奉行,是为至要”。④9月27日,十九路军以“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在泉州一带,勒种鸦片,抽收苛捐杂税,骚扰商民无所不至。经本省各地人民,团体,及南洋华侨等控告于蔡军长(廷锴),案如山积,曾经蔡军长派员密查,均属事实”⑤为由,将陈国辉逮捕,并改编混成旅。十九路军的这些行动,可以说是采纳了以李清泉为首的菲律宾华侨救乡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当时陈国辉,既是大土匪头子,又是国民党的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是官?是匪?混为一体,很难分法。原福建省主席方声涛政令不出省垣,所依靠的,是收编土匪,杂牌军所组成的四个省防军混成旅,其中势力强大的,便是蹂躏侨乡最为严重,海外侨胞最痛恨的土匪头子陈国辉被捕后,方声涛等人仍通过各种渠道企图营救;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林森抵闽,传闻亦要为其说情。李清泉及菲律宾侨胞闻讯,十分气愤,立即以马尼拉中华商会名义致电林森,蒋介石、宋子文、何应钦等人,历数陈祸闽罪状,请求将陈国辉立即正法,将方声涛撒职查办,并警告林森“匆自相矛盾,为群众所惑”。⑥在国外强烈要求下,陈国辉终于罪恶贯满,于是年12月23日在被十九路军和驻闽绥靖公署镇压于福州市。李清泉先生闻讯,十分欣慰,立即以马尼拉中华商会的名义于1933年1月致电十九路军和驻闽绥靖公署首领表示感谢,表彰他们为闽南侨乡人民除一大害⑦。 振兴中华,是李清泉先生的最大夙愿。他认为“实业救国”,才是振兴中华的根本出路。1926年,在厦门鼓浪屿召开的南洋闽侨救乡大会,李清泉即提出“实业救乡,兴办漳(州)龙(岩)路矿”的计划。为了便利华侨投资,促进祖国和家乡民族工商商业的发展,他于1927年在厦门设立“中兴银行”分行,同时在我国的最大城市——上海设立分行,从1927至1935年,李清泉与其叔父李昭北共在厦门投资二百多万银元,兴建海堤,码头、房地产等,对当时厦门的市政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1932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福建省政府改组,任命蒋光鼎、范其务、郑贞文、孙希文、李章达、高芝艇,林金渊、陆文澜和李清泉先生为省府委员⑧。李清泉再三电辞不准,乃于1933年4月3日离菲返闽就任。4月10日他经过香港时,曾发表谈话,说他赴闽将与当局磋商治安、国防、交通与实业三大问题⑨。4月20日,李清泉抵达厦门,又就上述三大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欲谈建设,必先治安有办法,关于治安,则倡办民团实为急要……其次欲谈建设,首重交通问题,交通事业发展则运输便利,而矿产可开,国防可固,现拟促进漳龙铁路,盖此路成功,闽粤交通便利,于军事上当更紧密联络也。”⑩5月1日,李清泉正式就省府委员职,他代表菲律宾侨胞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地方安静,政治清明,海外华侨回到家乡,都得安居乐业,做个善良的国民:第二希望政府注重民生,已建设的实业切实保护,未建设的实业极力提倡,使华侨都得放心回来,投资兴办种种生产事业,使本省富源可以逐渐开发,大多数民众得着生活,造成一个崭新而富强的福建:第三希望本省国防巩固,外面敌人不敢轻视,遇有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将全力和他抵抗。”(11)为了实施开发福建实现“实业救国”计划,李清泉还在福建主持成立“漳(州)龙(岩)路矿筹备委员会”并亲自到达漳州等地实地考察,然后北上南京、上海等地,聘请漳龙铁路勘探设计人员南下测量。测量队分陆、空两队,陆路于9月开始,从厦门鼓浪屿出发,行程两千里,历时两个月,沿途将路基测量与矿产调查相结合,搜集矿石标本数十箱探测矿区数十处,于12月初陆路全线测量完毕:航空测量也使用飞机,从11月初开始沿线拍摄地形图,至中旬即完成全线航测(12)。 在旧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实行“实业救国”是很难做到的,李清泉先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不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虽然满腔热情,并且付出许多心血,但是收获甚微。不久,他的宏伟计划就被蒋介石镇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的隆隆炮声化为乌有,李清泉先生对此感到非常痛心和遗憾。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李清泉先生的这些计划,才逐步付诸实施,可惜李清泉先生早已作古,未能亲眼看到这一点。尚若他在天有灵,如今已可含笑于九泉了。 抗日救国 鞠躬尽瘁 1924年至1931年,正当李清泉先生积极领导闽侨救乡运动和“实业救国”时,突于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李清泉先生深感日寇入侵,大敌当前,国破家亦亡,救乡要先救国,立即组织中华商会和各行业商会联合通电国内当局,“呼吁和平”通电说:在此危急关头,国家生存系于一发之际,全国上下,必须摒除个人恩怨,同心协力,共克危难”(13)。并于9月23日组织救国会,向南京政府、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国务卿和一些参议员发出呼吁,要求为正义、人道和世界和平,制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制止他们无故毁灭无数生命和财产的暴行,10月,以李清泉为首的中华商会即汇回国币二十万元给东北义勇军,以示支持(14)。 1932年“一二八”沪战发生。李清泉于2月3日召集各团体代表联席会议,共策援国方案,最后一致议决组织菲律宾华侨国难后援会公推李清泉为主席。该会成立不及一年,即汇五万国币支援淞沪抗战,二十万为福建国防建设费,二万元接济东北义勇军(15)。 是年11月7日,参加沪战的十九路军将领翁照垣抵达菲律宾马尼拉,受到李清泉等菲律宾侨领的热烈欢迎。在8日晚的宴会上,翁照垣向与会者呼吁:航空救国是一条出路,请为航空协会帮忙,俾航空救国得以实现。李清泉等立即响应,于11日由菲律宾华侨国难后援会及各行业商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筹组中国航空建设协会马尼拉分会,并捐款购置飞机一队(15架)支援祖国抗战。不久分会成立,由李清泉担任主席。分会正式成立的宣言中说:“今本分会以建设空防为目的,以全体侨胞为主体召集大众之能力,造大家之事业,具毁家救国之心,免国破家亡之惨祸。所有一切,专为建设空防,决不移作他用,所有购造飞机,专备对外参战,决不参加内讧,更不受任何私人利用。” 中国航空建设协会马尼拉分会成立后,侨胞们踊跃参加,数日间,即登记会员四千余人。在航空募捐中,李清泉“慨然独捐战斗侦察机一架,约值彬银(即菲币比索)二万五千元,以为侨界倡。”(16)至1933年1月初,菲律宾各地华侨已组织航空建设分会三十五处,共捐购机款约合国币三百万元(17)。结果,共购机十五架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送给十九路军(18)。 1933年5月,蒋介石、汪精卫对日屈服退让,派代表与日方签订了《塘沽协定》:1934年1月,蒋介石又调集大军入闽围攻十九路军,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跨台,“闽变”失败,这对坚决主张抗日和支持十九路军“闽变”的李清泉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李清泉的爱国热忱受到挫折,情绪有所消沉,菲律宾华侨国难后援会工作频于停顿。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迅速并吞中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抵抗,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了波澜壮阔、全民奋战的抗日战争。 消息传到菲律宾,已经消沉一段时间的李清泉先生又再振作起来,抗日救亡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热情日益高涨。7月16日,菲律宾华侨联合组成“援助抗敌后援会”,由李清泉先生担任主席,下设经济、总务、宣传、抵制(日货)等组,并在各省市设立分会。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下,立即发动广大侨胞,开展各种抗日救国运动。 随着祖国全面抗战的开展,所需的军需及其他费用剧增,为了组织发动筹款的数目与效率,李清泉认为在东南亚有组织一总机关的必要,就写信给新加坡筹赈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华侨应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款”,并请陈嘉庚来负责总机关。陈嘉庚先生一开始以“新加坡乏相当之人”为由不敢承担,经李清泉和印尼爱国侨领庄西言以及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等再三来函、来电建议,陈嘉庚先生才欣然接受,并于1938年10月,邀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及新加坡、马来亚的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洋总会”),推选陈嘉庚先生为总会主席,李清泉先生和印尼侨领庄西言亦被推选为副主席(19)。 在李清泉先生以身作则、积极领导和发动下,菲律宾华侨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各种物资,寄回祖国支援抗日战争。据1941年3月29日“南侨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公布,自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菲律宾原认捐每月五十万元,二十六个月共需一千三百万元,实际汇出一千四百八十八万元,超过了原来认捐的数目。从每个侨胞捐输的金额,马来亚侨胞捐输支援祖国抗战平均每人每月国币元七角五分缅甸一元二角,印尼一元,越南五角,而菲律宾每人每月平均五元,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称赞:“七七抗战事起,由首府岷埠侨领等提倡捐输成立筹赈会,其他散处各岛各屿者,亦热烈响应。若以个人比较,其数目为南洋各属华侨冠,……菲律宾政府既未歧视华侨,募捐工作可自由行动,目殷裕侨领出为领导,以身作则,故成绩最佳。”(20) 李清泉先生的夫人颜敕女士亦系菲律宾华侨的女中英杰。她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李清泉先生影响与鼓舞下,也走出家门,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她组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菲律宾华侨妇女慰劳会”),并亲任该会主席,积极领导和发动菲律宾华侨妇女募捐筹款、赶制寒衣、救伤袋等寄回祖国支援抗战。1938年3月10日,她还以菲律宾华侨妇女慰劳分会主席的名义汇款一万元给八路军士兵添作雨具之用,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朱德总司令,称赞他“公率三军,捍卫北疆,捷报频传,侨众欢跃。”朱德、彭德怀正副指挥立即复函致谢,信中说:“当此敌焰方涨,民族危急之际,我海外侨胞,本毁家纾难之忱,拥护国军,爱及敝路,全体将士,皆将为之感动,再接再历,誓报国仇。德虽不敏,惟有率我八路健儿,与东方之强盗备战到底,务求不负侨胞之期望,而尽军人之天职。”(21) 正当李清泉先生四出奔波,积极发动侨胞们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时,不幸于1940-10-15日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终年五十二岁。他临终时犹不忘祖国的抗日战争,在遗嘱中交代将十万元遗产捐献给祖国作抚养难童之用,充分体现海外赤子一颗热爱祖国之心。菲律宾的侨团及其生前友好深受感动,为继承李清泉先生遗志,决定再筹集四十万元,捐款给祖国难童。李清泉先生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至死不忘救国的人”。 中菲人民 深切哀悼 李清泉先生病逝后,中菲人民无不为失去这么一位好侨领而痛惜和哀悼。当他的遗体由美国运至菲律宾时,有五千个中菲各界人士前往瞻仰其遗容。在为他举行葬礼时,菲律宾政府宣布下半旗致哀,菲律宾副总统奥斯敏纳、外交部长罗慕洛、中国驻菲律宾扬总领事以及菲律宾政府的其他官员、中华商会、中兴银行、中华教育会、菲律宾各省侨团的负责人都亲自参加其葬礼。他的灵枢覆盖着中国国旗。中国驻菲律宾杨总领事致悼词说:“李清泉先生的去世,使我国失去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菲律宾失去一位优秀的居民,华侨失去一位伟大的领袖。”菲律宾总统奎松由他秘书送来的悼词说:“李清泉先生除了对这个国家(指菲律宾)的经济和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外,他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他以推动中菲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而闻名,他将为菲律宾人民所铭记。”(22) 综观李清泉先生的一生,的确是爱国爱乡的一生,为祖国、为家乡,为菲华侨胞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生,在我国人民、在菲华社会,包括菲律宾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至今仍为我国人民、菲华社会,包括菲律宾人民所缅怀。他不仅在菲华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华侨革命史上,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在今天开放、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怀念他,不仅是为了寄托我们的情思,也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同时也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李清泉先生留给我们的那种顽强斗争,艰苦创业,共赴国难、爱国爱乡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李清泉先生爱国爱乡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开放改革方针指引下,更广泛地团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本文作者:施永康系现任晋江县县长,郑炳山系市统战部副部长——编者) 注: ①《圳山李氏四房族谱》(民国已未年修)李昭以志。 ②参见《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三十周华纪念刊》。 ③TAN,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BINES,1898-1935,PP187一188: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381-382页。 ④1932年7月2日福建《民国日报。》 ⑤原载1932年8月2日褔建《民国日报》。 ⑥1932-10-26日《江声报》消息:“菲律宾中华商会等电林森勿自相矛盾。” ⑦“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三十周年纪念刊》的《本会大事记》。 ⑧1932年12月8日《江声报》消息:“省府改组令昨经国府正式发表。” ⑨1933年4月10日《江声报》消息。 ⑩同上报1933年4月21日消息:“李清泉昨抵厦”。 (11)福建省府秘书处编:《福建侨乡公报》313期(1933年5月4日)第54页。 (12)1933-11-10日至11日《江声报》消息:“漳龙路开始航测”。 (13)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424页:TAN,THE CHINESE IN THE PHI1IPPINES,1898-1935,P279:《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三十周年纪念刊》甲编,第67页。 (14)《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三十周年纪念刊》甲编。 (15)杨荣标编:《菲律宾华侨救国运动史》第79、80页: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429页的注①。 (16)《华侨日报》1932-12-16日及1933年1月19日消息。 (17)《华侨日报》1933年1月20日,3月16日消息。 (18)梁上宛:《菲律宾华侨抗日战争历史概述》。 (19)陈嘉庚:《南侨回忆录》。 (20)同上。 (21)《新华日报》1938年4月13日消息。 (22)菲律宾《先驱报》(英文版)1940年11月2日消息:《深切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