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中华侨领 民族精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今年是菲律宾爱围华侨领袖李清泉诞辰一百周年,我们有机会听取先生祖家讲李清泉先生一生的事迹,内容丰富多彩,多角度、多侧面、广而深地反映了我国华侨如何披荆斩棘,开垦荒夷等等的伟大创业热情和献身精神! 李清泉先生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身居异域,心系民族安危,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 他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七月十三日,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廿七日,原名回全,福建省晋江县金井镇石圳村人。 晋江石圳,土地硗确,贫瘠得几乎无法耕种,即使耕种也都十种九不收,所以时有逃荒流乞他乡,或驾舢板,抛妻别子,渡海到夷域谋取生计,于是村中人丁日减,甚至有全村迁移它处之议。李清泉生生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离乡背井出洋谋生的世家,他们以勤奋双手,食风宿露,不折不挠刻苦劳动,可称为不断开拓的“番客”子。因此无论是客观现实或家族环境,给李清泉心灵上烙下奋发图强,振兴乡梓的决心。 李清泉未继承父业之前,在香港读书,虽然就读的是洋人办的学校,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和革命思想,已经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了。十七、八岁的李清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种革命思想的启导和影响,无疑是非常自然的。当他继承父业之时,风华正茂,意气方锐,便不单一以一个实业家出现,同时也是一位关心时弊、义举公益、移风易俗、兴办学校、追求文明、追求进步的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位爱国爱乡、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政治活动家。他的名字,和许许多多争自由争人权、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爱国爱乡的侨胞英杰一起,永远成为华侨的骄傲、家乡的骄傲、祖围和民族的骄傲! 李清泉爱围爱乡的一个最突出表现是1921年的反对“西文簿记律”。在这个长达五年多的官司舌战,非常骄傲的向世界华侨、华人宣告:菲华有史以来一一次有头有尾、有理有节,团结一致的力挽排华恶浪、反对民族歧视的斗争的伟大胜利,完全赖于李清泉先生不懈的努力领导而取得的! 自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侵略菲律宾以后,华侨即陷入“寄人篱下”、“海外孤儿”的痛苦境地。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崇祯时代先后多次“夷变”。所谓“夷变”,就是对华侨、华人进行血腥大屠杀,其死者不下十万人之多。单就安海地区部分族谱得知:陈典箴、黄中和、陈献、颜嘉色、颜廷彩、黄、颜廷灿、颜廷弼、陈懋芳、陈吾进、颜廷铠、柯占民、颜家盛、陈章宪、陈大钦、陈其悌、陈王谋、陈茂芳、黄金初……等等,都是死在“夷变”中的华侨——见《安海乡土史话》第一辑《从族谱中获得安海居民侨乡史料之探讨》。这个史料历史地说明在“夷变”之中尽管有许许多多爱国华侨,不甘受人凌辱,以各种各样形式进行反对、反抗,但毕竟都以“流血”、“失败”而告终。 至1921年,菲律宾当局在美国殖民者的教唆下,竟然不顾1913年以来历届通不过的旧案,于美国驻菲总督夏里逊即将离任之际,死灰复燃,想借刀杀人,重新又提出“西文簿记律”来。这个“法案”,规定菲律宾各埠商业账目只准用英文或西班牙文或菲文登记,其他文字(如中文)不行。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卦,一方面大大限制了菲律宾华侨所经营的企业;另一方面又带有挑拨菲华两国正常友好关系的用心。可见不论对菲律宾经济还是对菲华侨界,都显然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毒辣手段。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李清泉以卓越的慧眼,洞察了当时美国内外政策的矛盾,以及菲律宾本身在对内与对外的矛盾,下定倾财之决心,准备全力以赴去保护全菲华侨的利益。在战略上,他选择以守为攻。自始至终,有理有节,有条不紊,沉着应变。首先他带领中华商会副会长薛芬士诸同仁,联同中国驻菲总领事周国贤,先用柔明之法,会见菲律宾两院议长和美国驻菲总督夏里逊,晓以大义,指出利害。因为这“法案”一旦在菲律宾实行,不但一万五千家菜仔店(即杂货商店)无力聘雇记帐员而被迫停业,而且所有菲律宾人民的生活供应,也将受到严重影响,社会混乱,势在必然。李清泉以不偏不倚之心,以堂堂正正之词,阐明这种毫不考虑社会后果的行为不但必然造成菲律宾社会经济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将使人民生活陷入难以摆脱的惨境。 ——这是斗争的第一回合。这一回合,虽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毕竟使当局改变原定实施“法案”的时间,(即由七月一日改为十一月一日)。 斗争的第二回合,采用刚柔并施的策略。再次会见驻菲总督夏里逊,正面提交“请愿书”。岂料,这个美国驻菲总督,原来是这幕“法案”的导演者。所以,他只管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丝毫不考虑客观现实及其种种利害关系,决意批准“西文簿记律”的实施。 事态到此成了僵局,李清泉早已下决心一战到底,自然是志不移、气不馁,立即用中华商会名义,召开华侨大会,发动群众,有准有则地建立了反“西文簿记律”的抗议组织,并就此案向各埠报界呼吁,大造舆论,以刚制刚,进行第三回合的斗争。 第四回合,又改变斗争方法,采取步步为营,以中华商会和全菲华侨名义,派人往美国国会提交《关于菲律宾立法机关2972号立法的备忘录》,并再次会见两院院长及其有关最高行政机关,在极端孤立中进行不折不挠的周旋。 迫于美国新任驻菲总督的授意,责成菲律宾参议院司法委员举行“公众意见听取会”。以李清泉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听取会”。会议虽然又“推迟”对“簿记律”的实施,可是仍然又是一个缓兵之计。李清泉掌握这有利条件,一鼓作气,进行第五回合的斗争,即诉诸于法律。岂料,菲律宾最高法院于1925年2月6日不顾华侨苦口婆心的正当要求,强行宣布“簿记律”,“符合宪法”,施行“有效”云云。 至此,许多人都失望,而李清泉并不灰心,因为他知道菲律宾法律明文规定:美国最高法院对菲律宾最高法院的判决,有权进行“复审或撤消”,这说明菲律宾的法律受制于美国之手中。而美国宪法极力标榜如何如何之“民主”,又如何如何之“平等”,这就是“试金石”。菲律宾的宪法既受制于美国,算得什么“民主”又算得什么“平等”呢?李清泉就是这样以其人之矛来攻其人之盾。道理很显明:既然英文、西文可以作为菲律宾的簿记文字,那么为什么独中文不可以呢?这难道也是“民主”、“平等”吗? 李清泉采用这种“因势导利”的策略,上诉于美国最高法院。果然,因词严理正,美国最高法院无可奈何接受这一控诉,于1926年6月7日宣布菲律宾最高法院在“簿记律”的判决上是“违反宪法”的。到这时候,轰动全球的大公案,终于获得彻底胜利! 这里,我们看到在这五大回合的斗争中,李清泉先生花费的时间之长,花费的钱财之巨,以及所用的精力之多,都足以说明他立志于扬清激浊,荡去滓秽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说明这位卓越的爱国侨领非凡的胆识!后来,当他不幸逝世的时候,中国驻菲总领事在追悼会上称他为“华侨”的“伟大的领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李清泉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领导华侨掀起爱国救亡运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和海外交通、通讯相继断绝,中华民族到了最严峻最危急的时刻,菲律宾华侨和其他各埠华侨一样,不分劳工还是店员或自由职业者、学生、知识分子,都积极组织救国团体,共赴国难。诸如“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华侨店员抗日救亡协会”、“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等等都相继诞生。这些大都以劳工、店员、自由职业者、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还有商人、华侨工商业家、著名侨界人士等等,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他们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李清泉先生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自从“九一八”事变发生,隔年上海又传来“一二八”事变,一南一北,事非偶然,爱国华侨,敏锐地看着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心,纷纷组成后援会或救济会。李清泉先生更是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处奔走相告,于1931年9月23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五天),参加组织“菲律宾华侨救国会”,马上向南京政府,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国务卿,以及其他参议员发出呼吁,要求共同制止日寇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的侵略行动。 之后,眼看民族危机日益恶化,于1932年2月,又成立“菲律宾国难后援会”,自己肩任主席;不到九个月,又成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岷里拉分会”,仍然责无旁贷,担任主席之职,并带头独资捐献飞机一架;在一个多月内,完成捐募一个中队(十五架)的飞机,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赠送抗日前线。根据当时中国驻岷里拉总领事1933年9月的报告称:在1931年至1933年的二十六个月中,菲律宾华侨捐募共达二百万美元,“为南洋群岛冠”。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卓越的侨领,对祖国所负的拯危济困任务是何等重大也!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怒吼,李清泉先生立即致电给在新加坡的侨领——陈嘉庚先生,建议发动组织东南亚华侨支持抗战,成立一个全地区性的华侨统一组织机构,以便更直接、更迅速、更有利地领导筹款工作。这个建议,因种种原因,陈嘉庚先生一开始不敢答应;第二年(1938),李清泉再次致函,终于把这位在新加坡的华侨领袖拉在一起了。就在这年10月10日,东南亚各国华侨代表160多人在新加坡会面,商讨抗敌大事。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赠祖国难民总会”(即简称“南侨总会”),选举新加坡侨领——陈嘉庚为主席,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和印尼侨领——庄西言两位为副主席。如此一来,三巨头同心协力,成为华侨抗战的总后盾,对保卫祖国,反对侵略,打倒日寇起了很大的作用。李清泉的夫人颜勒女士,也不愧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逢人宣传:“今日守财,明日亡国。”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载:南侨总会成立之后,每月捐款可达二千多万元,几乎占抗战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一。 可惜这位伟大的爱国战士,这位民族的精英来不及看到日寇拱手投降、彻底失败之日,于1940-10-15日(农历九月廿七日)不幸过早逝世。 李清泉的生命虽然是被病魔所夺,但更主要恐怕是由于他不辞劳瘁,殚精竭虑,忧国忧民,日夜奔波之所致。即在他临终弥留人间的那一刹,还念念不忘祖国抗日,关怀祖国人民,并留下遗嘱:“将十万美元遗产,献给祖国作为抚养难童费用!” 这里,我们仿佛听到李清泉先生慷慨激昂的陈词。这些慷慨激昂的陈词,一言一语都凝聚着他爱国、爱乡、爱侨胞、爱人民的善良的愿望! ——是的,我们看到先生鞠躬尽瘁的光辉典范! 也许因病魔过早夺去这位伟大侨领的天年,他的名字搁置在历史的档案橱里,未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民所熟悉和注意,且因随时间之推移而淡化……。今天,我们的有识之士,在全面回顾华侨历史行程中,倡议这个讨论,其机遇是可贵的,其意义也更为重大了! 李清泉是一个华侨世家,到他的手中,已成为菲律宾的“木材大王”(全菲最大的木材出口商)的华侨工商业家。按他所处的名利、地位、环境等等,在菲律宾,坐是稳如泰山,就是美国议院最高首脑,也是礼乎于他的。“簿记律”即使实施,雇十个百个“西文簿记”先生,对这位“木材大王”的经济说来,根本无损于半根毫毛。况且自己是毕业于洋人办的高等院校,英文簿记也罢,中文簿记也罢,他完全可以听任由之,找个独善其身之境界。 再说,按经济观点看,他岂没料到“簿记律”这场官司一但告发下去,不光要耗费许多时间,而且不知要倾荡多少资产!为什么他要这样费尽心机,这样不辞劳瘁、呕心沥血呢? ---这也许应该是我们研究这位伟大侨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答。本文在前面也已经提到了,现在归纳起来,恐怕不外下列几点: 其一,是出生的时代和国内环境所赋予。李清泉出生,正处于中华民族大动荡、大混乱、丧权辱国、多灾多难的时代。其时,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其时,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濒于崩溃;其时,触目所及,兵连祸结,天灾人祸,乡人离散,抛妻别子,远渡重洋……种种伤心惨目,无不凝聚在这位富有男性血液的心中。其时,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思潮,开始汹涌澎湃,到处反饥饿,反专政,反卖国,反奴役,要民主,要自由,以及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种种风声雨声,无不牵动着这位富有正义感的海外炎黄子孙的心。 其二,是海外环境和世界局势所赋予。当李清泉和菲律宾人民一起,将自己的智慧、血汗投资在这荒凉的岛国,并因此而逐渐(或者说是迅速地)建立可观的规模之后,他发现了不管是西班牙,还是美国等等所有殖民主义者,抑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其谋人之心日益不轨,其侵略野心不断暴露,日益嚣张。于是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心也随之醒觉,并因之严然以领袖身份,领导着一系列的抗争。 其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经过不断孕育而形成。所谓传统的道德观念,可以追溯到李清泉启蒙之日秉受“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的熏陶。这种熏陶自然也发展了“修齐”、“平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对祖国家乡各种公益事业一贯保持着慷慨解囊的爱国热忱;尤其当抗日战争爆发,他考虑的不是自己的身家,而是决不甘心于祖国人民受人宰刈、被人奴役!正如他的夫人颜勒所说:“今日守财,明日亡国!”夫妇一唱一和,同心呼应,公而忘私,并肩斗争! 李清泉的事业,无疑是华侨的骄傲,家乡的骄傲,祖国和民族的骄傲! 1988年8月于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