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年(唐开元八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东,试舟渤泥(婆罗洲),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舟。”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安南人共推晋江东石华侨李公蕴为主,创立安南李氏王朝。
1225年(宋·宝庆元年),推安海华侨陈日照为安南王,建立陈氏政权。
1470年(明·成化六年),安海华侨陈嗣祥出国往逻罗。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8月,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拉示马仁迎示(GOMEZPERZDASMARINAS),强征华侨服兵役,远征摩鹿加(MOLUECAS)群岛,途中,为哨官潘和五(泉州籍华侨,因不堪虐待)所杀。
106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明朝官员张嶷谎奏朝庭到菲律宾采金,引起菲律宾西班牙殖民当局之忌,籍口华侨叛乱,在八连市(马民拉近郊)屠杀华侨2万4千多人。就安海所发现有文字记载(族谱)者,是役被屠杀17人。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11月,驻菲律宾西督高奎拉将6千名华侨迫迁至内湖省加南巴区垦荒。华侨因不堪区长的虐待和苛税过重压榨,群起而反抗,遭受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第二次大屠杀。是役延续4个多月。刚复兴的八连市场被焚成废墟,房屋损失值200万比索,货物损失值500万比索,华侨被屠杀2万2千至2万4千之间,其中有不少晋江人。
1647年(清·顺治四年)和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两次下令禁海。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下令迁界,闽属沿海十里尽属界外,所有建筑尽被推毁,并设界防守,不许华侨出国,违则处死。安海、东石、深沪、永宁、石狮、祥芝、蚶江等地群众在迁界时大量逃往南洋,该禁海令曾于1684年-1717年(康熙23-56年)一度废止,实行“开海”贸易,后复旧辙。到了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才宣布废除。
1662年(清·康熙一年)郑成功据台湾后,西班牙当局害怕郑派兵攻占菲律宾,华侨会作为内应,拟尽遣华侨归国,华侨多不从命。于是在6月23和24日两天中,第三次大规模屠杀华侨2千余人。
1686年(清·康熙廿五年),菲律宾八连市华侨丁戈,被西班牙当局判罚坐牢。丁出狱后,率领华侨300多人抗暴,将西人区长杀死。事后,被西班牙当局派兵把300多人,全部杀死(第四次大规模屠杀华侨)。
1726年(清·雍正四年)8月19日,苏禄王国使团以晋江华侨龚廷彩为正使,携方物入贡,一行11人在晋江石湖港停泊。后由清政府准其在泉州登岸,然后上京都。
1740年(清·乾隆五年),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屠杀华侨1万余人,在华侨史上造成惨不忍闻的“红溪惨案”,晋江惨死者计以百千之多。
1762年(清·乾隆廿五年),英军占领马尼拉,西班牙代总督安达,怀疑华侨助英,通令菲律宾各地,屠杀所有华侨,在12月20日至25日6天中,共屠杀华侨6千多人(第五次大规模屠杀)。
1821年(清·道光元年)7月28日,晋江人的第一艘帆船自厦门直接抵航新加坡,这时是新加坡开埠的第三年。
1852年(清·咸丰二年)3月23日,一艘英国船载满被骗雇的华工380人(其中晋江人125名)从厦门出发,途至琉球岛崎枝洋海面触礁,弃船登岸,暂时寄养。后于4月4日英人派船前来转运,华工明白成为“猪仔”不原随往,大多逃躲山中,遭受英人追捕。此役附从者18人,被抓获者62名,被枪杀者3名,绞死者3名,计86名(其中晋江28人),前后病故24人(其中晋江8人)。英船返后,余271人,从山中回滞岛上,被当局暂时收养(其中晋江人89名)。
1871年(清。同治十年),旅日福建华侨组织“福建公所”,这是日本华侨社会中较早成立的同乡会组织,其成员有晋江人参加。
同年,郑灶伯(灵水洋垵人)在安海创办“郑顺荣”侨批馆,是我省最早的侨批业。
1880年(清·光绪六年),印尼棉兰成立“福建会馆”(先为福建公司后改为福建公所)。
1883年(清·光绪九年),东石华侨在马来西亚太平埠成立太平“仁和公所”。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旅菲华侨蔡浅哥捐白银200元,修安平桥,(即“五里桥”)。
1892年(消·光绪十八年),晋江客头黄叩等82人,乘火船“郎范”号往菲律宾马尼拉。
1899年(清·光绪廿五年),菲律宾马尼拉华侨陈纲(晋江涵口人)倡议办中西学校。
1901年(清·光绪廿七年),由旅菲律宾永宁林氏宗亲会林登概、林允柱、林登荣、林朝助组成校董事会,创办永宁“行实小学”,是晋江较早的侨办学校。
1905年(清·光绪卅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英、荷属各地反清的革命党人,联合设同盟会于新加坡,后移槟城,各埠则成立分会。许卓然、蒋以麟、陈清机等人先后从新加坡、泗水、马尼拉等地回到泉州、厦门参加革命活动。
1912年(民国一年),福建都督府在第二次改组后,邀集南洋华侨代表协商,设立暨南局于厦门,这是福建最早设立的华侨机构。晋江衙口巨绅施建庵于1920年主持暨南局一段时间。
同年(1912年),旅菲华侨蔡连芳(晋江容卿人)被选为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总理。
又同年,菲律宾怡朗华侨公举华侨高标勋(安海人)为民国参众院选员,回国赴京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
1913年(民国二年),日本华侨陈清机在安海发起“闽南摩托车路股份有限公司”设筹备处于安海商会会址。此为我国民办汽车路的先声。
1913年,由归侨蒋报策、曾人辇、杨嘉种、杨振盛(晋江人)陈光纯(南安人)等人发起组织“泉州华侨公会”,会址设在泉州新门街丁启东旧宅,会员来自泉属各县,以晋江、南安、两县最多。
1917年(民国六年)由印尼华侨陈德贞(安海人)等人,发起组织印尼泗水“鸿江公所”,后改称为“鸿江公会”。
1918年(民国七年),新加坡华侨肖志来、赖金奎、洪宝植等人,创立新加坡“晋江会馆”,初筹备处设在肖志来寓所。”
1919年(民国八年),旅日华侨陈清机在安海创办的“泉安汽车公司”于7月在安海举行开路典礼。
1919年(民国八年)冬,在旅菲律宾华侨李连朝、李荣芳、李贻河等人倡议下,由乡侨捐资在晋江金井石圳村创办“圳山阅书报社”。
1919年(民国八年),马来亚槟城成立“晋江会馆”。
1919年10月,李清泉(晋江县人)任中华商会会长时决定创办菲律宾《华侨商报》(月报),聘于以同为编辑,报分大有可观。至1922年2月改为《华侨商报》日报。
1920年(民国九年),菲律宾华侨文化界的王雨亭、傅微阁、王泉笙等人首创话剧,义演《亡国恨》,票资悉数汇寄安海作为兵灾救济款项。
1921年2月10日,菲律宾议会通过“第2972号法案”即有名的西文薄记法案,该案如果实施,则对广大华侨的商业,将会深受其害,大部分华侨商店面临倒闭的危险,该案通过之后十天内,侨领李清泉(晋江县人)立即与中国驻菲总领事周国贤往谒夏里逊总督请求否决无效。夏里逊总督即于去职的前夕2月21日匆促将法案批准。中华商会会长李清泉和副会长薛芬士极力向有关当局多方交涉,但都无效。于是马尼拉中华商会立即召集菲岛各州府华侨联合会,商讨抗争对策,并由会长李清泉,副会长薛芬士、董事李文炳、吴克诚等人为首,开始从事法律上的抗争。推选侨商杨孔莺、许敛二人负责控案的原告,向菲法院直到菲大理院控告陈述此案不合法。但都得不到解决。最后,以菲律宾华侨名义向美国大理院呈控。几经交涉,至1926年6月7日,美国大理院宣判菲岛华侨呈控胜诉,并宣布“西文薄记法案”无效。至此自1921年2月起至1926年7月止,为时达五年五个月的抗争才告结束,共耗资菲币16万7千余元。
1922年,晋江县首办第一家侨办电广“青阳电灯有限公司”,但不久倒闭。
1923年(民国十二年),旅菲律宾华侨李清泉、李汉昌、吴达三、李文炳和吴果来等人集责创办“泉围汽车公司”投资20万元,公路长达26公里。
1925年2月,菲律宾侨领李清泉(晋江县人)另再创办《新闽日报》,该报是以反抗旧势力,消灭一切军阀土匪,建设新福建为宗旨。所刊的救乡言论,深受华侨界的欢迎。
1927年,安海归侨蔡子钦和其父蔡德远向旅日、旅菲华侨集资3万元,创办安海电灯公司,为闽省较早的电灯公司之一。
1927年,印尼华侨林清机,菲律宾华侨许经权等人集资25万元,创办溪安汽车公司,公司全程69公里。
1928年旅菲律宾晋江,南安籍华侨捐资修葺安平桥道。
1929年,菲律宾华侨李清泉、陈天恩、陈希庆等人,发起创办福建华侨造纸厂,原订股金100万元。
1930年,旅菲律宾华侨蔡孝忍、蔡培庆、王苇航创办东石至蚶江的石、永、蚶汽车公司,投资26万银元,通车里程共37公里。
1930年,晋江县侨汇年收入1800万元,史称为最盛时期。
1931年,旅菲律宾华侨黄振焕(永春人)在东石创办民生织布厂。
1932年,旅印尼华侨张逊琛(永春人)在东石开办利群机织厂。
1932年,旅日本华侨陈清机、周起搏和菲律宾归侨蔡子钦等人集资10万元,承顶泉州电气公司,为建国前晋江地区投资工业较大一家企业。
1932-1933年,旅日华侨陈清机邀集华侨合资修建东石码头,长达60公尺,为当时全省较长的码头。
1932年,7月14日,爱国将领蔡廷锴与许友超(晋江县檀林村人,系菲律宾华侨社会著名活动家)同乘“芝沙丹尼”轮,由香港至厦门,途中许友超一再表示愿意动员旅菲律宾华侨的力量来支持治闽大政。蔡廷锴深为感动,为表彰许友超的爱国热忱,挥笔题赠“为国义务”四字。
1935年,菲律宾怡朗华侨高作楫、郑仕美(晋江人)、陈曲水(南安人)等人发动组织“怡朗华侨抗日救亡会筹备会于1936年正式成立“抗日华侨救亡会”,会员有130多人,是菲律宾较早的华侨抗日救亡组织。
1935年,泉州发生水灾,新加坡晋江会馆募集华侨之款,汇寄救济泉州灾民。
1937年7月,菲律宾华侨各团体联合组成“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李清泉(晋江人)被选为主席。
1937年9月,菲律宾华侨许立(晋江人),在马尼拉发动组织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继而又成立“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于1938年和1939年发动两批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新四军。
1938年,晋江县清蒙村旅菲律宾华侨,工会领导人沈尔七率领菲华工人,学生近30人组成的“归国抗日义勇队”回厦门参加抗日战争。
1938-10-10日,南洋各属和香港45个埠头的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召开会议并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庄西言、李清泉(晋江人)被推选为正、副主席。
1939年,石狮创办侨乡报刊《民声报》,发行至菲律宾等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本县侨汇断绝、广大侨户生活陷入困境。
1942年1月24日,晋江县政府召开救济侨属座谈会,决议由各区乡政府登记贫苦侨眷,对无法负担各种捐税的侨眷,经调查确实,禁止乡镇向其摊派各种临时捐款等。
1942年2月,侨务局召开有关方面会议,对1949年11月最后二批侨汇款,组织审查,责成各民信局悉数分发,不得借辞刁难不发。并在同月拨给“福建回国华侨救济款”80万元,其中拨给晋江县配额5万元。
1942年,日寇占领新加坡后,于2月21日命令18-50岁的男性华侨全部集中于市内惹兰勿杀等几处广场,以“检证”为借口,进行大屠杀。是役被屠杀的华侨达3600多人。东石白沙村就有周贻太、周留辉、谢其仁、洪烘等50多人惨遭杀害。
1942年5月19日,菲律宾成立“华侨抗日游击队(简称“华支”),总队长黄杰(王汉杰),参谋长陈村生、王西雄,都是晋江人。
1944年农历5月,晋江县县长徐季元下令要征收侨户“免缓役税”,引起在苦难挣扎中侨户的反对。青蒙村侨属青年学生郑玉珍,带头率领郭出娘、唐爱娘、吴祥娘、林生娘等100多个侨眷,前往泉州县府请愿。县长徐季元迫于侨眷的义愤和正义的行动,怕事情扩大,只好答应侨眷的要求,下令停止征收。这是侨眷请愿获得第一次胜利。
1945年9月,抗战刚胜利,晋江县县长吴德露向全县各乡镇下令,征收1944年下半年及1945上半年度积谷,激起各阶层的不满。斯时因台风暴雨,灾情严重,秋收无望,侨户将灾情报县,请予收回成命。县长吴德露不但不准,还派了一队自卫队到青蒙、御赐桥、雁塔、下辇等村坐镇,如不交出谷子,一天要负担数百元伙食费。群情激怒,三省小学教师曾连昭、董事长曾瑞源(归侨)起而组织发动各村侨眷和三省小学学生,入泉州向督察专员请愿,沿途跟着队伍而往的侨春和群众越来越多,路为之塞。正在泉州视察的第四督察专员,目赌群众群情愤激,恐发生不测,不得不接受要求,下令吴德露停止征收积谷,并撤回自卫队。这是青蒙一带侨眷和群众请愿的第二次胜利。
1946年,东石星、马归侨蔡世买、蔡批杷、黄宗民、蔡清标等人发起组织“东石镇归侨联谊社”,成立时,公推蔡世卖、蔡批把为正、副社长。
1946年,东石“归侨联谊社”成立后,创办《侨声报》(半月刊)聘郭岑村侨属杨友竹为主笔,发行到星、马、菲等地。
1946年,旅菲岷市围头同乡会发起集资购买江南小火轮,恢复战前川走厦门航线。
1947年,新加坡华侨为挽救战后失学华侨青少年的学习机会,特创办“晋江学校”。
1948年2月28日,川走安海至厦门的“中兴轮”,满载300多名旅客(超载)从安海驶至大小澄海面,因歹徒抢劫与护船军警驳火,遭成轮船倾复沉没,罹难200多人,其中有不少归侨重返南洋的。印尼华侨陈大栋(安海人)被渔民所救,幸免于难;菲律宾华侨庄材素(青阳人)在这次遭难死亡。
1949年,晋江沿圹、余店等村菲律宾归侨郑明锋、陈秀隆等10余人,于厦门解放后第10天到厦门侨务局申请出国,因海运尚未恢复,侨务局指导他们从陆路经广州到香港转口出国,从而打通了闽南华侨出国的通道。
1950年4月,东石镇恢复“归国华侨联谊社”,由星、马归侨蔡崇蒲、黄奇炎为负责人。县侨联成立后,该社即改为“归国华侨联络站”。
同年12月,石狮成立“归国华侨联谊会”,会员数26人,负责人为菲律宾归侨蔡祥讲、许自滚。
同月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也在泉州成立。(时县府所在机关设在泉州——编者)
1951年4月25至27日,晋江县假青阳希信小学召开归侨侨眷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15人,成立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菲律宾归侨蔡世的、庄金木当选为正、副主席。
1951年5月,安海成立侨属工业社,这是晋江县解决侨属生产自救的先例。
1951年6月,金井成立归国华侨联谊会分会,菲律宾归侨何扬明当选为主席,缅甸归侨王昭备当选为副主席。
1951年7月10日,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决定捐献“晋江华侨号”飞机一架。
1951年8月,安海成立归国华侨联谊会安海分会,星、马归侨桂子尧当选为主席,印尼归侨黄福图当选为副主席。
1951年国庆节前夕,印尼华侨组织第一批回国观礼团回国参加庆典。其中晋江籍华侨有蔡钟泗、蔡钟长、陈启紫等人,后他们三人于1953年收尽在印尼的资产,毅然携眷返国定居,并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诸多的贡献。
1952年,根据省商业厅和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8月28日的联合通知,晋江县成立侨汇业管理机构。
1952年12月,根据省人民政府编委会10月22日通知,县人民政府设立华侨事务科,专门负责办理华侨行政事务。任命郑炳山为科长,吴泰为副科长,编制5人。
1952年底统计:晋江县贫苦侨属596户27816人,在“土改”中分得土地11661.16亩。
1953年4月,以专署侨务局副局长蔡文山为首带领整顿侨团工作组(县侨务科副科长吴泰参加)到金井侨联开展整顿试点工作。
1953-12-20日,晋江县归侨侨眷代表529人出席专区归侨侨眷代表座谈会。
1954年,归侨陈启紫发动华侨侨眷投资,在石狮创办华侨戏院。这是晋江县第一所侨办戏院、建成后,陈启紫被推选为董事长。
1954年5月,根据地委指示精神,县委组织以郑炳山为组长,吴泰为副组长的5人工作组到石龟乡,检查有关华侨户在“土改”中的遗留问题的试点,定出处理方案后,于1955年至1956年向全县各乡镇全面展开,“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
1954年5月,菲律宾实施“零售商菲化案”,禁止华侨开设新的零售店;已开的个人经营零售店到其死亡为止;属于合营的,只准继续营业10年。因此,使占大多数的晋江籍华侨的商业经济带来严重困难。
1954年,菲华商联总会成立,庄清泉(晋江籍)被选为理事长。
1954年12月,金井侨联主席王昭备(缅甸归侨)组织归侨6人,投资在南安板桥乡,创办新桥小型农牧场。
1954年秋,晋江县委统战部、文教部和县人民政府教育科、侨务科联合召开教育行政会议,为了解决侨眷子女(落取生)迫切要求上学问题,决定在石狮、金井、青阳、安海四点创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高小)。
1955年3月,福建华侨投资公司募股委员会晋江分会成立,陈启紫任主任,委员33人。
1955年3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晋江县于6月召开百人以上侨务工作会议,对违反保护侨务政策和侵吞侨汇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1955年5月,县召开第二届归侨眷代表会议,选举陈启紫为县侨联主席,庄金木、蔡尤淘、林贵攀(女)为副主席。
1955年秋,为解决侨生和侨属子女入学升学问题,将石狮、金井、青阳、安海四所侨属子女补习学校改为华侨中等文化学校,安置在中等文化学校的侨属子女510人,高小补习的1177人。
1955年12月,晋江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选举陈启紫为晋江县首任华侨副县长。
1956年5月,石狮中等文化学校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为县华侨中学,这是晋江县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正规中学。
1956年5月5日,成立“晋江县华侨观光团接待委员会”,由统战部、侨务科、妇联、人民银行、公安局、粮食局、侨联、侨批业、文教科等十一个单位组成,副县长陈启紫任主任,侨务科长苏文顿、人行行长张士敏任副主任,吴泰、许运辉等14人为委员。
1956年6月,接待首批由印尼椰加达侨团总会副主席和妇联主席杨秀莲为团长的一行14人回乡观光团。
1956年9月14日,政协晋江县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华侨界王昭备、何扬明等21人被选为委员;马来亚归侨蔡尤淘被选为副主席。
1956年,通过二年来(1955和1956年)的复查,至年底统计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的为196户1956年,由华侨侨眷捐资兴建的晋江县侨联会所,(平屋340多平方米)于12月竣工,并迁入办公,至此侨联有了自己的会址。
1957年1月,县归国华侨联谊会改称为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1957年1月,晋江县华侨事务科改制为华侨事务局,搬迁到侨联会新址和侨联会合署办公,正、副局长为苏文顿、吴泰(继任),编制增至8人。
1657年,根据上级指示:全县各乡(镇)先后成立侨属工作委员会“简称侨委会”作为乡(镇)人民政政府属下的一个行政组织,业务上受县侨务局指导。
1957年,由归侨倪端仪募捐兴建的安海医院竣工,同年6月正式启用开诊,这是晋江县有史以来第一座侨建医院。
1958年夏,县侨务局、侨联和工商联联合创办双阳华侨工商农场,安排侨属子女70多人就业。
1958年9月30日,省侨委会、省侨联筹委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发动侨眷归侨和全省人民一道,为钢铁生产而战”经过“贯彻”,晋江县归侨,侨眷“献售”“废钢铁”250万斤,黄金4.2万两,白银8.5万元,杂银6.8万元,投资办厂2088万元,捐办公益事业236万元。这是一股“平调风”,“共产风”,侵犯了华侨的合法权益,违反国家保护的侨汇政策。
1958年5月3日,菲律宾各宗亲联合总会成立。这是晋江驻马尼拉28个旅菲华侨宗亲会、同宗会所组成的全侨性综合组织。
1959年1月,晋江县侨联创办《晋江乡讯》月刊(对外宣传小报),至1960年5月计出版19期而停刊。
1959年1月,县召开第三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陈启紫蝉联为侨联王席。蔡尤淘、高作楫、林贵攀(女)被选为副主席。
1959年,因形势发展,原侨联平屋会址不能适应,由华侨侨眷建议并捐资兴建一座三层侨联大厦,于1960年竣工,侨联搬入办公后,同时附设华侨服务社。
1959年12月,印度尼西亚政府以“十号法令”进行反华排华,有10余万华侨被驱逐出境,我国政府及时派船接回安置。县侨务局、县侨联为了安置被驱逐的华侨,把原在双阳的华侨工商农场扩大,建立“双阳华侨农场”,新建房屋215525平方米,耗资4310500元。
1959年12月3日,政协晋江县委员会召开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华侨界陈启紫、蔡尤淘等23人被选为委员。蔡尤淘蝉联副主席。
1960年2月,县统战部和侨务部门成立“接待和安置这次被驱逐的归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进行日常办公。
1960年3月至1961年4月,接待安置被印尼驱逐出境的归侨计五批3212人,除安置在双阳农场2433人外,余移安置东阁华侨农场。
1960年至1962年,由华侨侨眷从国外争取进口化肥达11433吨,折港币3429900元,促进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1年,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国家允许华侨和港澳同胞从海外免税进口粮油等食品联运物资。1961年联系物资进口数1211吨,折人民币1,719,184元;1962年进口数4143吨折人此币6,536,836元。
1961年秋,晋江县华侨建筑委员会成立,由副县长陈启紫任主任,副县长高竹玉、庄秋心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配备干事5人。
1962年1月,县召开第四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陈启紫再次蝉联县侨联主席,庄秋心、蔡尤淘、高作楫、陈大栋当选为副主席。
1962年,缅甸政府以“奈温式社会主义”名义,公然没收当地华侨的商店、工厂、矿山等一切产业,迫使广大华侨倾家荡产,走投无路。本县全井湖厝村许清秋兄弟长年旅居仰光,经营商业,颇有积蓄,商店家产尽被没收,陷入困境。
1963年7月,华侨事务局改创制为华侨事务科,吴纪杭、陈荣华任正、副科长,编制5人。
1963年10月,侨汇物资管理组成立,配备干事5人,隶属侨务科,由副科长陈荣华兼组长,同时撤销华侨建筑委员会,其一切业务由侨汇物资组接收管理。
1964年1月31日,政协晋江县委员会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华侨界高作楫、陈立察等23人被选为委员,菲律宾归侨庄秋心,印尼归侨陈孔才,马来亚归侨蔡尤淘当选为副主席。
1965年10月,印尼政府以“9·13”政变事件,取缔了一千多家华侨学校,封闭三家华文报纸,每年有130万华裔学籍儿童面临上学困难。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9月以后,我县进行所谓“揭发批判建国以来侨务系统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揪斗侨务系统的黑帮、黑线代表人物,使侨务日常工作难以办理,逐步陷于瘫痪,嗣后华侨事务机构被撤销。
1969年12月,县侨联被宣布撤销。其房屋和财产由县招待所接收。
1971年6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华侨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于归侨的就业安置,调动工作;侨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保护;归侨学生的升学;回国探亲华侨的接待;归侨侨眷申请出国探亲和继承购产;严禁向华侨港澳同胞募捐等问题都作了规定,要求各地落实侨务政策。
1971年9月,根据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发出《关于加强侨务工作的几点意见》,县革命委员会政治组下设“统战组”,以便管理华侨行政事务,及统战和涉外工作。
△1973年8月5日,印尼万隆反华右派借华裔汽车与印尼籍三轮车相撞事故,煽动不明真像的印尼人近千人向万隆各大街抢劫,捣毁华侨,华人商店住宅,所有华人开设的金银首饰店全被抢光,百余辆汽车和千余辆摩托车被烧毁,被打死1人伤75人。
△1974年,根据地区外事组1973年3月批准的“关于我县建立华侨旅行社”的请示报告,县统战组将原侨联房屋和财产从县招待所收回,并创办“晋江县华侨旅行社”还将1960年创办的石狮华侨服务社归入县社管辖。
△1974年6月1日,《福建日报》刊登我国与马来西亚建交声明。声明“鼓励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公民”以利他们在当地长期居住,同当地人民因结相处,也有利于发展我国同侨居国的关系。
△1975年2月10日,菲律宾政府,菲律宾商联总会在马尼拉王彬街举行《罗曼·王彬(晋江籍华裔)纪念牌》的落成典礼。
1978年夏,县侨务办公室成立,施性杞任主任,许书杉、王清泉任副主任。
△1978年7月1日,全省开始恢复侨汇物资供应。
△1978年底统计,本年出国到侨居国的(包括持护照出境的)7055人,到港澳的2337人。是建国以来出境数最多的一年。
△1978年,福建中国旅行社拨款40万元(后增至100多万元),兴建石狮华侨大厦,至1979年下半年,晋江中国旅行社迁往石狮办公。
1979年6月,县归国华侨联合会恢复成立,并召开第五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菲律宾归侨高作楫、当选为主席,何扬明、陈立察、蔡仲谋、庄材雁、陈大栋、王珍团等6人当选为副主席。
1980年12月,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菲律宾归侨何扬明当选为华侨副县长。
1980-12-14日,政协晋江县委员会召开第四届第一次会议。华侨界王妈森、蔡惠仁等33名被选为委员;菲律宾归侨高作楫被选为副主席。
会议并通过成立华侨工作组,组长:蔡仲谋;副组长:陈立蔡、施性杞。成员为庄金木等9人。
1981年,石狮华侨大厦竣工并开业,晋江中国旅行社、华侨旅行社同时迁入办公。这是晋江县第一座较具现代化规模(主楼5300平方米,综合楼2500平方米)的接待“三胞”的宾馆。
1981年4月下旬,菲律宾南乐崇德社访问团到县城和石狮、金井等地访问演出。
1982年2月,由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兴建,座落在青阳县城新大街,占地八亩,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晋江县侨联大厦开始奠基。
1982年6月25日,由县侨务办公室和县侨联会恢复创办《晋江乡讯》小报,刘炳火为主编。每期五千分,邮赠东南亚各国乡侨和港澳地区同胞阅读。
1983年,中央“40号”文件下达后,我县在落实华侨私房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工作全面展开,并进行逐户落实。至1987年获得解决者347户,2063间,56823平方米,占应落实的99%。
1983年11月2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莅临陈埭镇参观7家侨属合资兴办的工厂、企业。
1984年2月,侨居日本国民族学博物馆副教授周达生回安海造访其祖父母的出生地。
1984年6月晋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召开第六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进行换届,选举新领导机构。菲律宾归侨何扬明当选为主席,李贤起、陈立蔡、郭五叶、蔡仲谋、林燕玉(女)、颜其仁、庄材雁、王为谦等当选为副主席。
1984年8月3日,省教育厅、省府侨务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华侨捐资办学奖励的实施办法”。
1984年10月8日,由龙湖旅外同乡会筹资捐建位于龙湖乡龙湖亭的晋江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举行落成暨开学典礼。该校于1981年动工,1984年竣工,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礼L堂、餐厅、师生宿舍等。耗资160万元。1986-10-24日,改为泉州市农业工程学校,并进行庆典活动。
1984年11月2日,县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归侨吴良良当选为华侨副县长。
1984年11月1日,政协晋江县委员会召开第五届第一次会议。华侨界王庆祥等32人被选为委员,菲律宾归侨高作楫蝉联当选为副主席。会议并通过改选华侨工作组,组长施性杞,副组长陈立察、庄金木。成员6人。
1984年12月,县人代常务委员会通过设立华侨工作组。
1985年1月13,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省、地、县领导人陪同下到石狮镇、陈埭镇巡视侨属集资办厂企的情况。
1985年3月,晋江“南音”代表队10人,随福建“南音”代表团应邀前往菲律宾参加“菲华国风郎君社”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和东南亚南音演奏会。
1985年4月,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和支持华侨办学的若干问题规定”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召开授奖大会,授予省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荣誉奖章的团体和个人16人;授予银质奖章的团体和个人13人;授予地区颁发的铜质奖章的团体和个人90人;授予县人民政府颁发的金匾荣誉奖状的团体和个人110人,合计233人团体和个人获奖。
1985年5月,晋江侨联大厦竣工,并交付使用。8月;侨联会迁入新址办公;大厦开始营业服务“三胞”。原侨联旧址,转让给县农业银行,同时交付使用。
1985年9月,菲律宾亚虞山菲华商会回闽访问团一行41人,到晋江进行访间。
1985-11-21日,旅菲律宾“让德堂”回国观光访问代表团一行60多人,到晋江访问和谒祖。
1985年12月,县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将华侨工作组改为华侨委员会,主任为李贤起、副主任侯吾杉。
1986年2月26日,县侨联大厦举行落成庆典,应邀参加庆典活动的国外侨团有菲律宾南乐崇德社、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长和郎君总社宿务分社,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菲律宾洪门协和竞业总社中吕宋支社、新加坡晋江会馆,新加坡安溪会馆,新加坡青年促进会,新加坡张氏宗亲会,印尼东方音乐社基金会,印尼东爪哇南音社,海外商业联谊会等12个侨团215人,和香港晋江同乡会,香港福建体育会等69人。还有省、市、县领导及兄弟县侨联,本县乡镇代表,侨联委员等432人,盛况空前。
1986年4月14日,县侨务办公室和县侨联会组织工作组,进行全县侨情普查,开始以石狮大仑村作为期20天的普查试点。
1986年5月18日,菲律宾农业部副部长兼国家粮食署长王海棉偕夫人卓婷婷到祥芝乡伍鸿洪厝村,探望其父亲出生地。
1986年9月24日,由彭田乡旅外同乡会捐资367万元兴建的鹏山师范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省、市、县教育部门,县委、县府,市、县侨办、侨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参加开学典礼。该校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各种基本设施比较齐全。
1987年2月,晋江县工商联蔡明元、庄垂强、颜福鼎、姚加潭等4人参加以福建省工商联主委陈希仲为团长的商业代表团。一行11人,应菲律宾亚虞山菲华商会邀请往菲访问。
1987年3月,人大常务委员会将华侨委员会改称为华侨工作委员会,吴芳灿任主任,侯吾杉任副主任。
1987年4月10日,旅菲律宾施能枢、施能杞家族回乡考察团一行(四代)58人,到故乡衙口村渴祖。
1987年5月16日,县侨务办公室和侨联会成立《晋江县华侨志》编纂小组。
1987年夏,菲律宾新联公会青少年夏令营一行28人,来晋江作为期20天的活动。
1987年8月,晋江掌中木偶剧团一行25人由县长吴彦南率领应菲律宾菲中友谊体育会、菲文化中心邀请,往菲律宾作访问演出。
1987-10-20日,县十届人民代装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归侨吴良良蝉联当选为华侨副县长。
1987-10-19日,政协晋江县委员会召开第六届第一次会议,侨联会许永惠等32人被选为委员。会议并通过将华侨工作组,统一工作组合并扩大为“三胞”工作委员会,成员40人,由施性镜任主任,施性西、许永惠任副主任。
1987年11月,龙湖施氏宗亲组团应邀往菲律宾参加钱江联合会成立周年纪念活动。
1987底统计:今年接待旅外回乡探亲访问观光的侨团是历年最多的一年,计接待112团,3859人。
附言:由于水平限制和资料搜集不全,难免“挂一漏万”期望知情者予以补充、订正和提出修改意见,俾使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