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英墩小学简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英墩小学成立于1920年,至今已经历六十八年了。学生数由初期二十余名逐步递增至目前已达六百四十名,教师也从个人执教发展至今拥有二十三位。校舍则由简陋的两间旧书房逐步扩建成具有十六间教室;还有专用办公室、图书室、电化教室、礼堂、教师宿舍等成套建筑;连校门、围墙也建起来了。六十八年来,英墩学校培育出不少人材,校友遍布于海内外,奋进在经济、科技、文教、艺术各个领域,为造福人类,推进社会发展作出有益贡献。 英墩村在晚清时期就办私塾,教青少年念书,随着英墩经济的发展,加上出洋谋生的人又逐渐增加,促使英墩人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于是于1920年发起创办育英小学,以旧两间书房作教室。初期由许经邦任教,以后经邦出洋,另聘请朱叔鹏先生为教师(朱是源成首饰店会计,日教书,夜记帐,工资仍由源成付)。初期学生二十余人,教材是当时小学课本,有国文、算术,还教唱歌、美术。1922年朱老师离职回泉州,学校另聘请钱仓人姚贻丘(山谷)为教师(以后姚的妻子也兼教点音乐),学生发展至五十余人,教材仍是当时课本,除国文、算术外,还有地理、历史、修身等课,又上音乐、美术、体操(以木制长枪进行军训),对高年级学生还教点《医学南针》,并建立考试、升留级制度,对学生要求颇严,可以说逐步走向正规化。 姚贻丘在英墩任教甚久,直到1930年才被其家乡董事调他到钱仓小学任教。继之是王师古来当育英小学教师,王只任教两年就离开。 以上自朱叔鹏、姚贻丘到王师古,均以旧语音教学。 1933年2月,学校改聘许文波(大房村人)当校长,因生数增加,旧书房不够容纳,移至祠堂上课。当时教师还有许志穆、许百良,由许百良开始教学生拼音,并用普通话教读课文。 许文波早年受安那其思想影响,宣传破除迷信,倡办信用社,教唱《农夫歌》、《锄头歌》、《打倒列强》等比较进步歌曲,提倡农业救国,并于1934年在英墩后壁埔建设土木结构校舍,改校名为“英墩农村小学”,聘请余云义等为教员,对高年级学生还教点英语,又培养许天真、许东汉、许温州为小先生,教低年级功课。当时的学习风气是颇为活跃的(许文波以后往台湾)。 1936年许文波离开英墩,定居桥头村办信用社。于是英墩小学曾一度停办,而由本村过去办过私塾的许志穆恢复私塾两学期,教的是《幼学琼林》、《昔时贤文》、《指南尺牍》、珠算,还念二十四季节等。 1937年由国民党政府派吴励平来英墩办短期小学,学制一年,教材是当时普及教育的短期小学课本,共四册。吴励平教了一年多,就考入省师专深造而离校。 1938年改派邓向荣、雷彩琴来英墩办简易小学,直到1941年。 以后,又派龚允民、潘玉麟、施学樵等来英墩办国民学校。当时因校舍倒塌,改于宗祠里上课。1942年冬,宗祠毁子火灾,学校乃暂时借梧仑村宗祠上课。 以上几任教师任教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师曾多次下乡宣传抗日,还排演话剧宣传。在这段期间,教师工资由当时政府付,学校基本上成为公办私助的学校,即部分经费和设备仍由热心教育的乡亲捐献。这种情况延续到1947年上半年王维博执教(最后一任)才结束。 1947年地下党革命活动在英墩一带迅速开展,为了更有利于革命工作的发展,遵照当时中心县委许集美同志指示,英墩地下党员许有辉、许自清等乃争取乡里执事同意,把英墩小学改成私立,由党派来朱永息同志任校长,李自力同志任教务主任,还有本村许自清、许自熙同志一起任教师。因教师中有外地人,又是知识分子,经常有“先生伴”往来是不惹人注意的,加上校舍设在村西南角许书务新厝,出入极方便。从此,学校便成为革命交通站,经常有地下同志来往联系。同时又把学校办成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基地,以进步教材教育学生(包括办成年班文化补习)培养出一批批革命群众和红小鬼,他们曾经为革命事业效劳,解放后不少人还成为脱产干部。当时地下党负责同志曾及时把这种以办学开展革命工作的经验推广到二十多个村,有些学校全属我们掌握,少数是派教师进去的,就这样促使当时灵山地区及附近一带革命工作的迅猛发展,这些党所派遣的教师,有潘聪谋、朱永忠、李自力、黄吉星、郑炳山、许荣志等二十多位同志,以后均成为县处级以上的革命干部。以上可以说是英墩小学在解放战争时期办学的特色。 1948年春季,因学校生数增加,乃迁于新建宗祠里上课,继任校长黄垂坚,及后来的吴承瑞均系地下党员。 1948年冬,国民党反动派来英墩“清乡”,学校被包围,因事前有红小鬼报警,地下党员和文件迅速转移,教师周长江、陈素珍、黄钟舜留下应变而被捕,但始终没有暴露色彩。以后,吴承瑞调出,由周长江接任,周离任后由林兹土继任,继续在地下党领导下配合开展革命工作,一直到晋江县解放,英墩小学始终在党掌握下成为坚韧的革命联络站。 1949年9月晋江县解放,林兹土脱产当革命干部,英墩教学请施松坡当校长。十月间施又脱产到晋江城关区中镇工作,举荐刘秋水任校长,刘是仙游师范毕业生,为人严谨,教育学生谆谆善诱,深得广大师生爱戴,对改善教学方法颇起作用,加上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了教育战线的领导和建设,使英墩小学得到蓬勃发展,学生数增至三百余名。原有宗祠不够容纳,乃由许自清同志写信动员海外乡侨许书岩等人捐款一万六千伍佰元兴建第一期校舍(六教室)于英墩后壁埔,新建校舍于1957年1月落成,学校迁移于此上课。 1959年刘秋水调动工作,由杨子坡接任校长,许自清任第二校长;1962年杨子坡离任,由许文波(坛林村人)接校长职;1965年许文波调县府工作,由许自清担任校长职务,当时因南洋经济不景气,而且又缺乏专人在海外筹募,形成学校经费缺乏而难以维持局面。许自清乃找地区教育局长李自力反映学校困难情况,要求改为公立学校,李也了解英墩小学于1947年确因革命事业需要而改为私立,如今碰到困难,理应给予照顾,乃函请县教育局准予收为公立。 从解放十年来,英墩小学在党的路线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学生数增至三百多名,教师队伍发展至十多位,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升入中学及大、中专学生也渐渐增多。特别突出的是英墩小学仍然继承光荣的传统,配合革命形势的需要,广泛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当美军入侵朝鲜时,学校大力宣传抗美援朝;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则排演《王秀恋》、《改邪归正》、《战斗里成长》、《赤叶河》、《刘胡兰》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话剧、歌剧,深得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好评。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校长被打成“走资派”撤了职,学生学业荒废,校董会组织也无形中垮了台,学校财产被缺德的人残酷毁坏,整个校园一片荒凉凄惨,其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1970年成立革导组,学校附设初中班,规模有所扩充,师生也渐渐增多。1971年学校因生数发展达600多名(包括初中班)教室不够使用,乃由董事长许自沐,董事许自熙写信向海外乡侨募捐建校资金11.300元,兴建第二期校舍(五教室)。72-73年,许自沐、许自熙再次写信争取乡侨部分捐款,加上人民政府补助而建成第三期校舍(五教室)。至此,英墩学校已建成有16教室颇具规模的学校。 1976年许自清申请退休,从1966年文革开始把校长撤职以后,上级没有派校长来英墩小学主持;1970年成立了革导组,组长又长期借出搞中心工作,因此,在1966年9月至1977年8月这十一年中,校务均由教导主任陈素珍带领全体教师共同负责。 1977年9月,上级调陈永祥任英墩学校校长,以后因病不能工作,改由王寿猛、王忠福相继担任校长,1987年7月王忠福被调走,乃由许学其、许玉书共同负责学校工作。 在十年动乱中,英墩小学遭受严重破坏,陷于瘫痪状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才逐步恢复元气,并渐渐走上正轨。 1984年恢复校董会组织,旅港校友许天真及其丈夫陈碧枢对恢复校董会振兴英墩教育事业曾给予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带头捐款并发动英墩港胞集资资助学校经费;还积极联系与促成旅菲侨胞许天荣先生回乡捐资兴学。校董会由许自清同志任董事长,由于他继承其长辈热心公益的传统,又长期在家乡任教,嬴得了海外乡侨的信任,而且工作能力强,在他主持下,从1984-1987年,先后争取乡侨、港胞捐献四十余万元,兴建了教师宿舍楼12间,中学教学楼1座(八教室),礼堂一座,以及校门围墙,还兴办幼儿园及幼儿园园舍(十多万元)。又开水井安装自来水设备,还设置了电化教室,增添了教具,并创办了影剧院,以便争取多收入作为学校经费等等,使英墩学校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校董会在两年多时间内,又另外争取旅外乡亲资助奖教金五万余元,让学校建立教学奖励制度,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平均分数由1984年的45分,到1987年秋达66分多,提高21分。小学升学考试时,每届都有两名学生考入重点中学;县统考时,学生平均成绩都处于学区中上水平。 英墩小学成立迄今经历了风风雨雨六十八个寒暑,迈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终以比较完整的规模屹立于灵石公路边,成为莘莘学子求学的园地。 英墩小学从诞生、壮大的历程中,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她的革命性,这可追溯至1933年许文波任校长时,当时他所带来的进步思想对学校学生的革命意识可说起了启蒙作用,如许东汉、许自清、许自熙……等都受到深刻的影响。抗日战争一开始,学校就组织宣传队到各村宣传抗日,在八年抗战期间,英墩小学从列队下乡宣传抗日,发展至成立小剧团,到处刷贴标语,画壁画,下乡向广大群众演出等等,其间虽然屡换校长,但这种好传统都不丢弃,因而在解放战争开始,英墩成立了地下党支部,成员中的革命思想基础大部分是学校革命思想的延续,党支部七名党员都是在英墩小学受过教育的,党支部的一切活动就从这所小学为基点,学校四名老师当时都是党员,其中许自清还任支委,而支部书记和其他支委都以学校为窝,进行工作,形成支部活动在学校,学校即支部主力的局面。同时,学校还成为地下党泉州中心县委的重要联络点。厦门、泉州、晋江的地下工作者,都曾到英墩小学接头过。地下党泉州中心县委数次在英墩小学开会;黄国璋隐蔽在英墩小学期间也在此召开过会议。英墩小学就这样成为地下党所掌握的革命据点,并由此而大力向周围学校发展。至建国前夕,党已掌握周围26所小学,英墩支部又同时向周围乡村发展了七个支部,构成了一个灵山区。 在英墩小学成为革命学校的过程中,曾培养、锻炼、输送不少干部,这种传统延续到解放后仍然在起作用。在英墩小学教过书的教师先后有数十名调到其他校任校长、教导、学区书记、校长。所以有人说:“英墩小学是所行政干校”。这也和英墩小学的革命特色密切关联的。 英墩小学能够有今天,是与海内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乡亲大力赞助分不开的。在海外乡侨中一贯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兴学的有许经融、许书漂、许书岩、许瑞源、许清风、许华山、许天荣、许自具、许安娜、许福如、许书池、许长沙、许经钗……等。其中贡献较大的是许天荣、许华山、许清风、许自具、许书岩、许安娜等。在国内一贯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人士有许书机、许书流、许自临、许居隆、许书务、许自沐、倪永和、许天真、许自清……等;他们对振兴英墩小学所作出的贡献将载入英墩小学校史光辉的篇章,受到家乡广大群众和学校师生的敬重。 六十八年来,进入英墩小学求学的学生数以万计,培育上大专和中专的学生55名,其中上大学的占28名,校友中比较知名的有名医师许天真,教授李辉只,高级讲师许雪芳,讲师许淑贞、许书合、潘秀娥,工程师许良友、潘国明,县政协副主席许国劲等。 成长为革命干部的校友16名,比较知名有达厅局级的许东汉、许霏(即许有辉,现为副教授,乃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担任和享受县处级待遇的有许天照、许聪聪、许自熙,还有全县离休干部发挥余热的表率许自清,国内外谜坛的知名人士许连进。这些校友的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也为母校带来了荣誉。英墩小学正在逐步充实发展壮大,走上时代的行列,她对为祖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