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往普天下传福音与万民,这是耶稣对门徒的嘱咐。
历代各国信徒,遵奉这一嘱咐,离乡背井,梯山航海,到荒远的外族异邦传播福音。这无疑是崇高的举动。以后各国民间组织的差会,其动机与目的,也是为了传播福音;差会宣教士的绝大多数,也是怀着这样的思想与热情献身于这一工作的。即从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角度来讲,也是属于正常活动,无可厚非的。但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行径,却不得不表示极大的遗憾,——按,基督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即由波斯传入我国,当时称为景教。太宗为建波斯寺,信者渐众,玄宗、代宗亦均崇奉其教。自是流行了二百余年,至武宗会昌五年(845),与佛教同时禁毁,其迹遂绝。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现在于西安碑林。以后元明两朝,也常有人来我国传教,如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精通天文、舆地、医药之学,除传教外,并用华文写了《乾坤体义》二卷,译述《几何学原本》六卷(徐光启笔受)。西法天算之传入我国自此开始,当时朝野有识之士,均深为重视。清朝初叶与中叶,因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人通往,更不许外国教会来我国传教。但是一些热诚的传教士,仍然东渡重洋,寄迹东南亚诸国,就华侨习华语,学华字,以备有朝一日能叩开中国这古老国家的“福音大门”。迨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越二年,西方帝主义国家,胁迫我国订下了不平等条约,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贫民弱,苦难重重。国人对此,莫不痛恨。当然,这笔帐应该算在帝国主义身上。但遗憾的是,基督教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之下传入中国的。从此,传教工作,就与帝国主义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甚至把帝国主义与基督教混为一谈,泾渭莫分,使中国基督教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阴影,使传播基督教和平福音这一美好事功抹了黑。其实,中国人强烈反对的,并不是基督教的教义,而是那些以基督教为标榜的国家的侵略。国人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基督教的传播也多发生了反感,故常有反教风潮的发生,就本地说,就有安海。泉州。湖头等地。金井基督教会的设立,却颇为顺利。教会与地方相处歙然,得以大大发展,由一乡村小教会,蔚为名闻全国的大教会,且影响及于南洋各地,特别是菲律宾。其经过情形,实在有可叙述者。
(二)闽南教会
要叙述金井教会,应该先叙述安海教会;要叙述安海教会,应该先叙述闽南教会。这样比较好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闽南教会,始初传自英美两国。美国归正教公会开始,英国伦敦公会次之,英国长老公会又次之。
1842年,美国归正教公会雅俾理牧师来厦门,先住在鼓浪屿,后迁厦门寮仔后,嗣又赁屋于卖鸡巷,传播福音。经过四年,得二老人受洗,就筹款建立厦门新街礼拜堂。这是中华基督教会首建的堂会。
1884年,英国伦敦公会施约翰牧师也来鼓浪屿,后搬到寮仔后龙女妈渡头。越二年他的胞兄亚力山大亦从南洋携眷来厦,协助传教。
1850年,英国长老公会用雅各医生,由香港来厦,越年宾为霖牧师继至,二人相与同心辅翼巳成立的教会,不另立新堂。宾牧又与新街会友同到白水营及其附近布道,有数人信而受洗,初具教会的雏形。1855年,英国神学文学博士杜嘉德牧师来厦门,越年乘福音船(公会自造帆渡)到安海布道。嗣为便于分工协作,以专责成,而示郑重职守,遂以厦门与其附近的禾山。同安以及漳属西溪一带归美公会;以漳属南溪白水营一带及安海以北诸地归公会。英公会的白水营与安海,一南一北,时人称为南北教会。而北方的安海则大遭群众反对,始而禁人赁屋居住,继而禁人与牧师传道交游,终且掷石扬沙。镇中二十四镜的绅商街众,均各演剧禁阻传道。甚至雇乞丐骚扰,无虚朝夕,最后将讲堂纵火焚烧抢掠。先后经历十余年的困扰,始将教会基础建立起来。
安海教会,既受种种阻难,而后逐渐发展,先后设教于泉州.祥芝、官桥、仙苑(后移安溪)、大盈(后移文斗殿)。东滨(后移石井)。溪尾、洪濑、坑口(后移金井)、英内、湖头、永春等地。
(三)金井教会的开端
金井原名井尾,是晋江南部一个只有二十余户的偏远荒村,与旧县治(泉州)相去九十里,距安海也六十里。当初教会传入闽南时,比较注重府县巨镇,所以金井未曾有人来布道。但在金井附近的洋下村,却有施金川其人,在台湾受洗入教并任长老。1879年带家眷回村。每礼拜日步行六七十里往安海礼拜,往返三天。这样经过了四五年。安海教会以他往返艰难,1883年,派周颜水、许泰伯到深沪布道,并租定阜后詹天注店铺为讲堂,拟于翌年元旦开堂传道,以便利金川与其家庭礼拜日礼拜。深沪距洋下十六里,是晋南重镇,南通广东、吕宋,东渡台湾,北连江浙齐鲁辽阳,为沿海大埠。法禁开后,虽中外商员麇集厦门,但深沪仍不失为一巨镇,称万人烟。故拟在此设教。后因中法构兵,深沪往台湾商船被法人掠去十四艘,沪人迁怒詹君租店为讲堂是通洋人,群起攻之。詹惧,要求安海牧师陈甘泉退租。陈牧允之,乃将深沪所置备堂具迁往永宁。
深沪设教虽未成,但这一年(1884),金井却有二人获道信教。一为蔡支租,一为蔡杂。
支租,金井坑口人,性刚直,少年时误入岐途,后往台湾,仍不务正业,当流差,与盗贼为伍,占染各种不良嗜好。其妻吴氏久盼他不归,向观音菩萨求告。未几归来,其妻以为普萨保佑,要他往安海佛前偿愿。他虽素不信佛,感于妻子一点诚意,就去了。在安海咸通坊脚买金纸(锡箔),并问安海糖品何店为佳。店东告以北上礼拜堂对面远馨斋为佳(斋亦店东所开故云)。他在台湾曾多次听人布道并未在意,今天听到“礼拜堂”却忽然心动。遂迈步行去。见堂门大开,有许多人静坐听讲。他入听,未懂,但心仍向往。继念手中携有金纸,乃出堂,购糖品,往龙山寺。但无敬佛心意,草草礼毕,又匆匆转回礼拜堂。此时讲道者为陈成章君。陈君本系道教中尊(西公头),专搞迷信活动,为人招魂、打醮。各种不良嗜好,无不染习甚深。及信教后,所有恶习尽除,又入神学深造,已为传道多年。当日现身说法,讲述他信教的经过,听者神夺。支租如获对症良药,大有心得。午餐时,听众皆散去,他独留下问道。陈君请他同饭,为他解答所问,并介绍他去洋下找施金川。
蔡杂,金井坑西人,与施金川是亲戚,因往泉州医病,闻道而信。从此三人每礼拜日结伴同往安海礼拜。
这样又过了两三年,1886年,安海教会以他们三人往返不便,乃将东石支堂,移于坑口(金井南三里)新街海角支租鸭厩旁的小屋。二年后,信者有支租胞兄支奢及乡邻蔡若、蔡安请、王前、王栋梁等十余人。因其地偏僻,乃从王栋梁之请,于1888年移往其家乡丙洲(金井西三里),租小屋为讲堂。经过二年,又有信者张选材(后为牧师)及其父母等十余人。合前计共二十余人,小屋已不能客纳,且租期已届亦无法续组,适近乡有人倡议在井尾建一小街,于是会友自筹百余元,拟筑小屋附于街中作讲堂。时安海教会传道许子玉常来巡视,并立志在井尾拓荒布道,听说小小教会有此热诚与魄力,深为赞叹,乃谋于安海母会及邻近教会,添募百余元,建一小礼拜堂于街北旷地,名曰“金井堂”。许为传道,于1890年十月五日开堂。这是金井教会自立的始步。当时受洗入教者八人,均为贫穷村民。越年,又筹百余元,建护厝以为传道住宅,并附设义塾于小堂中,有学生十二人。这就是后来的毓英学校。
1893年春,与安海母会合设讲堂于石菌(后移潘径)。每礼拜日由安海与金井轮当主讲。未几,安海因未能兼顾,就归金井自理。这是金井自传的第一个支会。
同年,公会以深沪为沿海巨镇,十年前设教未成,现在金井小村已有教会,深沪亦应设教。于是租得狮头新店口店铺一座,开堂设教。由黄沧海长老为传道。每礼拜日金井除派人西行十七里往石菌,主持讲道外:又派人东行十五里往狮头,帮助传道者招待新会友。
(四)金井成立堂会
1894年春,长老吕耀东、黄沧海倡议自立为堂会。议成,向安海母会申请。母会以只有会友三十二名,人数太少,未即允许,后以长老、会众均十分恳切,才勉强允诺,禀呈泉属大会(教会组织系统:总会—一大会——(区会)——堂会——支会;当时尚未设区会故迳禀呈大会)。大会派牧师万三德、陈宣令,长老施贵德来会调查。万等向大会禀复,大会也认为热固足,但人寡力微,为长远计,还是稍待为宜。特派陈名标牧师、韦玉振长老来会劝慰。会众仍然热切请求自立。1895年,传道许子玉应公会之聘,任闽南圣道书院院监兼讲席。长老黄沧海继任传道。是年秋再上禀恳请,大会以其心坚力毅,终于俞允。按例,成立堂会必须自行选聘牧师。大会派陈名标牧师、黄清泉长老监选。会众同心选任许子玉为牧师。公会以书院比金井重要,力留;许牧亦顾虑教会人少力微,自己家庭人口多,恐教会负担过重,婉辞。1896年,大会再派牧师佟显理,蔡耿光来会劝慰另选。另选仍然全体同心再选许牧。许牧以会众情意殷切,且祈祷时得到启示。就摒挡一切,决心重返金井。八月廿五日正式受按立为金井堂会牧师。安海母会就以石菌、狮头两支会拔属于金井堂会。从此,金井教会结束了自设教会以来由公会全力抚养的十年历史,成为一所自立自养自传的堂会,以后且发展成为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中最大的堂会。
(五)十年大疫
1896年,教会成立堂会后,曾受到极大试炼。1896年-1905年,金井地方鼠疫大作。此疫起自香港,传入厦门,遍及内地。当时医药差缺,沿海居民死者半数以上,教会会友也未能幸免。十年之中,受洗的成人及小子死者百余人,慕道友(参加礼拜而未领洗入教者称“慕道友”)数且倍之,合计三百余人。或全家倾覆,或仅存孤寡,或只留稚幼。教会虽然每年都有进展,无如死失过多,致会务不振。计全家倾覆无存者二十三家,仅存孤寡者八家,家长死而后人离道者九家,全家仅毙子女者三十人。老成凋谢,继起虽然有人,而旋起旋仆,或膺长老数月,或任执事数日,要工未竟,死事已临。十年之间,长老执事死者凡十五人。教会人数本来稀少,自养担子甚重。际此死丧之人多,疾病费用繁,经济已感困乏,加以孤寡无依,急需抚恤。教会仔肩,实在重而且难。且教会发展,原有赖于会友之布道。而每年疫发,布道工作,便难以进行。
虽然惨难有如上述,但十年之中,也有数事可记者。
(一)疫疠猖獗之时,信徒互爱之心空前坚定。凡有病者,即共同扶持之,照料之,虽知传染之可惧,也不退却,爱心胜过惧怕。死者葬之,孤寡者抚恤之。许牧夫妇,更是无一病家不亲临照顾,无一丧家不亲临抚慰,甚至常将无依孤儿带回家中抚养。许牧且常在病榻前为垂危病人施行洗礼,俾他安然去世。疫后教会的发展,实于此立下不拔根基。
(二)教会1890年所建可坐二百来人的小礼拜堂已不够用。1897年,就在旧堂之南,重建一新堂,深五丈,宽二丈八尺,可坐三四百人。
(三)1897年,创设岁首感恩会。此事是会友蔡支租创始的。支租自信教后,每年奉献之款常十余元。而每年岁首礼拜日,必携五元或六元来说,我去年饲鸭所得,衣食而外尚余以数元,敬献与教会。如此连续多年,会友有感,思仿效之,乃定于这年岁道礼拜日为感恩日。当日奉献款项三十八元。众议此款,专作对外布道之用,实行自传。此后每年奉献款项,由数十元而百余元、数百元至数千元,立下教会自传的坚实基础。闽南各教会,也相继仿行。
(四)1902年,用感恩会款,设新堂于前港新街。施金川为常川传道。每礼拜日由金井派人轮往帮忙招待。信者颇众,于1912年成为自立自养之支会。1917年移入衙口。1934年,自建会堂。
(五)1903年,用感恩会款,添设新堂于羊角山。谢光耀为常川传道。1905年,移入马坪。1908年,再移入前村。
(六)同年,深沪狮头支会,重建新堂于大石南侧,并于东侧附设住宅,规模与金井母会略同。
(六)五年大械斗
十年大疫尚未止息,五年都洪蔡大械斗又起(俗称“都蔡冤”)。蔓延二百五十余乡,死伤近千,毁乡凡五,焚屋无数,生灵涂炎,为祸惨烈。金井教会适在其包围之中。
事缘1904年,塔头刘姓重修祠堂,蔡姓惑于风水,双方龃龉,致起祸端。蔡姓下帖遍邀全县蔡姓宗亲开会,刘姓亦邀请十一都全都相助。金井附近村庄,除科任、溜澳、围头少数几村宣布中立外,余者均分别附属于两大派。附蔡者有四乡、八乡:即石圳、晋井、古安、坑西、坑前、坑后、坑边、二宅、西尾、东山、柳山、下丙、埕边、南埕、坑口、石兜、塘东等;附刘者有五乡、四股:即后安、所内、洋下、钞岱、南沙岗、丙洲、伍堡、后头、三欧、新市、曾坑、埔宅等。两派各村,正好团团包围着金井教会。日常宗教生活既受影响干扰,对外布道尤多困难。因为乡下械斗,十分可怕,不分好人歹人,凡是对方的,遇着就抓就打,甚至活活打死。会友杂居各村,出入都甚不便。械斗第三年,即1906年,许牧请于府尹,与械斗双方约法三章:(1)金井堂会暨各支会的教堂会友,全部严守中立,双方均不能强迫会友参加械斗(会友向教会领取一纸条,上书“耶稣教徒,不预械斗,特此为照”,贴于门上以为记认)。(2)
教堂礼拜照常举行,会友出入以白布雨伞为记认(白为丧色,会外人忌不敢用)。(3)教堂可作避难所,但不得利用为堡垒。
偶有侵犯中立者,均能克服。所以会友虽居械斗之乡,而能安然无恙。
此场械斗,打得十分惨烈,府县官凡五易,均无法制,止。1907年,闽淅总督限令泉州太守李增霨驻乡督办。李邀请巨绅十数人,组成公亲团,分赴各乡调处,均无见效。李震怒之下,拟调重兵按乡痛剿。有识之士,咸以地方糜烂为虑,要求李府敦请许牧出任调解。因许牧为人公正,办事持重,在地方素有声望,且教会不介入械斗,说话比较公允,能为双方所同信服。李府遂将调处全责委托许牧。许牧往来劝说,终使双方怨嫌消释,言归于好。官民咸德之。李府特亲笔题书“关怀桑梓”匾额一方赠他。
(七)疫后教会的发展
十年大疫期间,许牧带动会友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抚恤孤寡,表现出极大的爱心与勇气,这一行动,既坚定了会友的宗教信仰,也使社会对教会产生好感,对以后教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大疫过后,以前热心的会友虽多凋零,但新进的会友渐多,宛然成为一重新建立的教会。而旧会友的美德,新会友均能继承,并加以发扬,教会各项事功,于是逐渐扩充发展。
(一)1905年年初,成立勉励会。十月,安海、石井、祥芝、永宁、石狮以及泉州并内地,六百余人集于金井开勉励会奋兴会。勉励会对教会大有帮助,使会友练习查经,练习讲道、练习服务教会。嗣后加入女界,各种义务,更能奋勉互助。每月献心会,居留海外会友,也能按期书面托人代献。
(二)1908年,因前港支会有一部分会友住在坑美街附近,就添设坑美支会,信者颇众。其地毗邻石狮,就拨归石狮堂会。后来也自建堂会。
(三)同年七月,开办深沪东安匡闺女校,附设讲堂,使该地妇女得以就近礼拜。因为深沪妇女不习惯远行,虽然狮头近在咫尺,也难得前往。
(四)1912年,狮头与前港两支堂,均以二十余会友,各自聘请传道。此为支会实行自养自传之始。
(五)1914年,以感恩会款,设学校于湖厝,并附设讲堂。阮扬和为教师并兼主领礼拜日讲道。1916年,买得赤埕旧书塾一座,修建为传道住宅。1921年,又永租书塾前面一座破屋,改建为礼拜堂并校舍。
(六)教会既逐渐扩充,男界有长老执事,而女界没有,于捐款、规劝招待以及圣餐时各项工作多有未便(圣餐时要分无酵饼与红萄葡酒给信徒)。1914年长执会集议(长执会,长老会教派最高权力机关),拟设女执事,会众同意,选举女执事三人,襄助会务。大家称便。但闽南长老总会,以往无此规定,于是禀请总会。总会议论纷纷,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反对者认为总会未有定章,金井率先设立,实属不当荀非予以儆戒,深恐他处效尤。后经许牧再三陈述:女执事虽总会无此规定,究于圣经无背,且国外如苏格兰长老总会属下某堂会,亦有选举女执事者。总会派人酌议禀复。反复周析,经过四年,到1918年十二月《总会合一委办会草章》第三条,才堂堂皇皇地规定:堂会任职者,为牧师、传道师、长老男女执事(后且增设女长老)。各堂会均大称便。是则金井堂会虽受严谴,究为此事先河。
(七)1916年,第一支会潘径重建新礼拜堂,而以旧堂改为小学与传道住宅。1919年自聘传道,实行自养。进教成人与领洗小子八十余人,为各支会之冠。
(八)1921年,长执会以教会逐渐扩展,禀请区会,准聘同理牧师。1923年选聘贺兆奎为同理牧师,常川深沪(贺牧后改任洪濑牧师)。
(九)1922年,东南支会,购得故绅陈松旧花园一座,内有房屋十余间,改建为礼拜堂以及学校、住宅。会务日臻发展,且亦自养,可与狮头媲美。
(八)五年倍增运动
上节简述教会疫后虽有进展,但比较缓慢。因政局未定,地方不宁,人民播迁,对外工作,十余年均无甚进展。迨1929年,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提倡五年倍增进动,教会精神为之一振,对外对内工作,逐渐有了较大进展。
[甲]对外方面
(一)1930年,感恩会添设支堂于科任,会址借用许氏祠堂,后以多有未便,移入会友许垂祺新宅。
(二)1932年,感恩会又添设支堂于伍堡,会址借用姚氏祠堂,陈苍惠为兼任传道。
(三)1933年,设平民学校于英林。英林为洪姓纵横五十余村之母乡,该处农民多失学,识字者甚少,故设平民学校于英林与西塔二处。一者,推行识字教育,也是五运当中一项要务;二者,可借以讲道传教。
[乙]对内方面
(一)设基督化家庭组,推行家庭礼拜。将金井母会分为八区,区设区长,合区设总长,以促其成。
(二)组织母亲团,研讨教育几女的方法。设正副团长及总干事、书记、司库等职。
(三)组织探访队。全堂计十二队,队设正副队长,经常到会友家庭巡视探访队,随时帮助会友巩固信心,端正行止。
(四)组织逐一得人会。宗旨:会友每人每年能领得一人信教。入会者有百余人。
(五)组织青年团。设正副团长,开展各种适合青年的宗教活动,协助教会工作。
(六)旧有的勉励会、吟诗班等组织,仍照常开展活动。
此外,于1931年创办《金声月刊》,宣传“因信得救”的信仰,向闽南及国内,南洋发行。
(九)第三次建堂
金井教会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自丙洲移入金井,自建一小礼拜堂;1897年,另建一稍大礼拜堂。教会逐渐发展,座位渐觉不够。1919年集议重建一更大礼拜堂,以五年为筹备期间。届期,因款项未足,且政局迭变,人心惶惶,未能兴建。至1932年,已势非重建不可,于是庀材包工,1933年元旦奠基。方六丈,上下三层,高五丈许;前为纪念楼,五层,高近八丈。左右翼以护厝。礼拜堂建筑费两万左右元,为会友历年所捐献;纪念楼五千元,为蔡建忠、许月华夫妇所献,以纪念其三个女儿;护厝一万余元,系由公会总部暨中外热心信徒所捐助。礼拜堂可容一千五百余人。内设长执会办事室,牧师楼、主日学、小礼拜堂、勉励会、母亲团、青年团、会议厅、客厅等。
1933年十月十九日举行落成典礼,集会两天。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续委部第五届年会全体莅临主礼,闽南大会、泉州区会各堂会代表襄行。由总会正会长诚静怡博士行启堂礼。全国各教会多有代表参加。代表分则来自南粤、北平、西川、华东、华中、华北。
(十)许牧被劫
1934年五月,许牧往漳州参加闽南大会。会毕,取道厦门乘轮回家。行至大小澄海面,突被绑劫。惊耗传来,全教会均为之震动。一面托人查询下落,一面同心热切祈祷。全国教会与旅菲会友,则函电频来探询。
事后听说,绑劫者因侦知有富侨蔡某等二人要乘此轮回家,于是乔装旅客,混坐轮中。行至半海,突然发难,持枪胁迫舵手,转航驶就停泊海中的盗船,然后将坐在轮中办房内的许牧及另二乘客押下盗船,一面遍搜全船旅客,劫取所有行李衣物,方始放轮行走。盗船至大澄附近上陆。盗问知真相,大呼误会。声称可无妨。惟错绑无错放,得一适当办法,当可放回。
这样,历时十五日,拘禁地点换了四处。因盗闻知许牧被劫后,引起全国教会震动,以为许牧势头必甚大,深恐释放出来,会有纠缠,所以迟迟未即释放,一面也在等待另二人的赎金。一日,有二盗来示意,欲释放,金钱可不必提,唯一条件,是出去以后“无复计较”。
接洽尚未就绪,许牧竟偕另二被劫者。乘夜间看守松懈(那夜众盗均饮酒熟睡),以手帕往复摇动拔起小钉,将窗门启开,越窗摸黑潜行。经过大小几座山头至大乳山,天渐明,在马巷拦车往同安。同安益和安牧师告诉他:“此次君被劫,有特异之象者二:一是全闽南教会一闻惊耗,在各教会各家庭,无不日夜恳切祈祷,其热诚为我以前所未见,足征教会之爱护君者实非常大;二是会众热切祈祷,生出真诚团契,此将于教会大有裨益”。
由同安往厦门。翌日,乘轮到东石,专车回金井。会众闻讯,与许牧家人步行三里许迎候。车至,欢声雷动,众拥车徐行,沿途高唱赞美歌。车行直抵阶前,会众搀扶许牧进入礼拜堂,坐于讲台之上,群唱“哈利路野”(意为“欢呼赞颂荣光归与上帝”),声震寰宇;外面爆竹之声,经时不息。午后,许牧为众讲述历险经过。
教会经历这一波折,会众爱心倍增,团结奋进,教会呈现兴旺气象。
(十一)奋兴大会与禧年庆典
(一)奋兴大会。1935年二月奋兴大会,请宋尚节博士主领。宋,莆田人,留美化学博士,着名奋兴布道大家,多次应邀在国内及东南亚诸国各大教会主领奋兴大会,名噪一时。预计赴会者必甚多,会堂不能容纳,乃于堂外搭盖露天讲台以待。及期,每日听众足四千人,会外来听者尤多。究竟来自何地,而有如此众多之人耶?日,东南来自菲律宾、台湾;西来自平和、小溪、山城、龙山、天宝;南来自东山、云霄、白水营、厦门;北来自大田、德化、永春、安溪、南安;东北惠安、前内、洛阳、东园、郭厝、辋川;附近则马巷、同安、石井、官桥、安海、五陵、泉西、泉南、永宁、祥芝、石狮等闽南各堂会。自十五晚起至廿三早止,每日上下午及晚上各聚会三次。大会期间;清晨、黄昏及深夜,都有许多人环跪在礼拜堂周围田园中,扬声祈祷,宛然郇山胜会(郇山亦译锡安山,在耶路撤冷城中)。
(二)禧年庆典。金井教会,于1886年初设讲堂于坑口,1896年成立为堂会。按旧时虚龄计算,到1935年,恰好是设教五十禧年,成立堂会四十周年也是许牧膺任牧职四十年,许牧老夫妇七十双寿并五十金婚纪念之年。许牧拟退职休养,撰写了《许声炎家庭六代信道史》,凡三万五千余言,为许牧一家自其祖母起六代信道的实录,也记述了金井教会创设五十年中的若干重大史实。印订成册,广贻亲友。
秋,教会举行隆重庆典,同时按立了黄葆真传道为同理牧师,协助许牧服事教会。黄牧,漳浦东山人,出身厦鼓圣道书院,为许牧私淑弟子。到金井后,曾兼任《金声月刊》总编,后又兼任闽南圣经学院教务长,为许牧之一得力助手对金井教会颇有建树。后于1942年前后离职他任。黄牧去任后,遗缺选聘洪罗文牧师继任。
(十二)抗战中的教会
1937年,抗战军兴,沿海时局动荡,民多播迁,教会对外开展工作,受到影响,于是着重内部的工作。
(一)为国祈祷。除日常祈祷外,又组织晨祷会。每日凌晨,礼拜堂钟声一鸣,许牧老夫妇就手提马灯率先到达礼拜堂,当地会友随后也陆续到会。晨光熹微中,许牧领众环跪礼拜堂中,微声吟诗,热切祈祷。然后起立就座。许牧选读有关爱国经文,讲述古今中外圣哲义士以至平民百姓的爱国事例,勉励会众同心协力为国效忠。
时局比较安定时,布道队就分头下乡布道。
(二)创办闽南圣经学院。闽南教会,自1933年以来,均大有发展,亟待及时培养一批新的传道人。而抗战以后,圣道专门大学,由漳州内迁永福,因交通梗阻,学生就读不便。且各地有志传道工作的青年,有的只有初中程度,限于学历,无法进入圣专(须高中程度)。金井教会同人,因此设想自己创办一所圣经学院。长执会一致通过;禀呈区会,又荷许可。于是1939年就着手筹办,凡院中用具、经费,全部由会友奉献。招生消息传出,报名注册入院者有四十四名,破历来神学初办时的记录。闽南大会属下的七个区会,除北溪、汀州僻处偏远者外,其余厦门、漳州、泉州、惠安、永德等五个区会,皆有学生来读。院址就在礼拜堂内。教师有许子玉(兼院长)、黄葆真(兼教务长)、杨世卿(兼总务长)、林兴年、孙迪生、汪兆翔、高天锡、蔡秀娴、周清泽、蔡秀枝、苏鸿图、刘锡聪等。学生先后毕业七届,至1949年抗战胜利后,与圣专合并。学生毕业后,有不少应聘担任闽南教会及南洋教会的牧职。任闽南教会牧职的有谢志伟、陈志新、朱天来、李鸿礼、连新民、曾恩铭等等;任南洋教会牧职的有潘再恩、许彼得、庄谦谋等等。
(三)按立新牧师。1940年前后,按立了五位新牧师,中其三位是金井堂会的同理牧师,即狮头支会陈谦逊,东安支会陈约法,衙口支会陈克明;两位是友会的牧师,一是泉西堂会刘锡聪,一是永宁堂会周清泽。
(四)倡议三自运动。1942年,基督教传入闽南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同安举行(当时厦门已沦陷),许牧代表闽南各教会任大会主席,在致开幕词时强调指出:今后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应该自己负责支持自己的传道人。当即有些教会立刻表示,愿意自立自养;有些教会虽然能力还不足以自立自养,但也受了勉励。后来有一英国牧师回忆这事时说:“这位老战士,中国人的牧师,早已看到中国教会应该由中国人来负责。一个自立自养自传的教会,是中国人所理解所占有的福音。我们这些外国宣教士,为着许牧的信心和他贤明的领导,向上帝献上感恩的谢忱。”
(五)举行五庆大会。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这一年,恰逢金井教会设教会六十周年,成立堂会五十禧年,也是许牧膺任牧职五十年,许牧老夫妇八十双寿六十钻婚。教会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在庆祝游行的晚上,牧师楼被焚。许牧所著作、藏书及教会各种记事册,全部烧去,损失甚巨。
(十三)许牧逝世
1948年九月廿五日,许牧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全国总会特派南京泰东神学院院长张学恭牧师专程前来主持丧礼。因交通不便,未克如期到达,乃由总会执行委员,代表总会、大会、区会为主礼人,大会十四位牧师赞襄,于十月十四日举行隆重葬礼。执绋者二千五百余人。
许牧名声炎,字子玉,晋江安海前坡人,出身贫寒。厦门圣道书院毕业后,历任湖头、官桥、安海、金井传道,厦门圣道书院院监兼讲席、院长、董事长、兼任闽南圣经学院院长。1896年起,任金井堂会牧师,连续五十余年,为闽南牧师在任最久者。
许牧一生事业最大者,是建立金井教会。金井原是一个人烟寥落的小荒村,会友稀少,许牧莅任之后,设教兴学,不遗余力;教会自养自传,着着先行;十年疫难,坚苦支持;四乡械斗,尽力排解。因此赢得了会友感戴,众民倾心。余如三建圣殿,十设支会,使蕞尔小村,蔚为市镇;微弱教会,名闻全国。
许牧有远大见识。他虽僻处金井一隅,而对于区会、大的事功,无不尽力擘划;闽南教会的典章制度,更多得到他的翊赞。因此区会、大会的会正、纪事、委办长、董事长、传道公会主席等要职,他均一再担任。自1909年起,又屡次代表大会出席全国长老总会、全国勉励大会、中华基督教协进会等,直至1937年,年逾古稀高龄,方始告退。他对教会的合作,尤所极力倡导,闽南三个差会(美归正会、英伦敦会、英长老会)的合一,中华基督教总会的成立,或由他率先推动,或由他参与赞划。勋劳卓著,众望攸归,所以第一届总会膺任副会长,第四届获得总会“锡文留念”。他曾多次建议总会,派遣传道人到云南边疆开荒布道;建议大会,派人到东南亚诸国在闽南华侨中布道设教。虽遭到反对,但终于获得结果。在菲律宾设立教会九所;旅菲中华基督教布道团,足迹几乎遍及全菲各地。在星、马、港、九,凡有闽南人侨居的地方,也都设立了闽南话的礼拜堂。
许牧热情关心会友,善与同工共甘苦。许牧对教会会友甚是关心,会友有疾苦,无不热切为之祈祷,尽力给予帮助。每礼拜日早饭后,常常伫立礼拜堂门口,亲切迎接来礼拜的会友。为了减少远途会友礼拜日回家午餐的麻烦,他与长执商议,发动会友自带粮食由教会代煮,后来又动员会友奉献供应远途会友午餐,俾能安心全日专守礼拜。当年许牧初传道于安溪湖头教会时,遭受许多挫折,呼吁泉州母会支持,母会未予理会,许牧印象极为深刻。自己担任牧职以后,对同工能事事设身处地,甘苦同心,深为同工与会众所赞许。余如热心办学,为地方培育不少人才;又极尽自己力所能及,为地方排难解纷,使地方能与教会和睦相处,亦为社会称道。所以他的逝世,不但教会沉痛哀悼,地方人士亦深为叹惜。
许牧逝世以后,由洪罗文牧师继任金井堂会会正,主持全堂会会务。同工传道,除各支堂外,先后还有洪主生、蔡马可等数人。
(十四)解放后的教会
解放后,教会在党和政府关怀支持下,实行三自革新,开展爱国爱教活动。工作方向明确,会务开展正常。1965年社教,因受“左”的路线所影响,洪罗文牧师被错划为“反革命分子”,回家受监督劳动(1974年逝世)。洪牧回家后,教会无形松散。未几,“文革”开始,十年动乱之中,虔诚信徒,虽然读经祈祷未辍,但集会礼拜,已无法进行。迨1978年以后,才有部分会友,分头举行少型祈祷会,团契互勉。稍后,在传道童贞宁先生带领下,礼拜日也有聚会礼拜的,但人数不多。
1681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福建省批准晋江县首批开放六所礼拜堂,金井教会亦为其中之一。从此,会友方才有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因礼拜堂为某单位住用未能归还,礼拜日集会礼拜,只好仍旧借用会友家中举行。直到1986年年初,方才全部赎回修葺,又得旅菲会友捐助扩建。
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先由童先生担任传道,后来童先生病休回家,乃请陈宣宣、曾真真两位女士继任(曾真真后来为石狮教会所聘)。教会各项宗教活动,如巡家、祈祷会、吟诗班、青年团契等,已渐次开展。县基督教两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基督教协会)并先后在本堂举办了两期进修班,一为“晋江县基督教义工进修班”(半年),一为“晋江县神学进修班”(一年),为本县各教会培养圣工人员。均已圆满结业,有的已安排传道工作。
长执会未恢复时,教会一切事务,由堂务管理委员会负责。会众公推郭天送长老为堂管会主任。
解放以后,旅菲会友,因与母会联系不便,于是自己成立了“旅菲五金堂会会友团契会”,(“五”即金井、金潘、金沪、金衙、金村五个堂会),自行聚会活动。现在菲律宾教会与金井教会关系较密切的,除五金团契会以外,尚有旅菲中华基督教郇山堂,旅菲中华基督教布道团。
1986年十月十一日上午,晋江县基督教两会为本堂举行复堂典礼。先由金井镇党委会洪振雄副书记宣读晋江县人民政府“晋政(86)综合第24号文件”,公开为洪罗文牧师错案平反昭雪,恢复各誉。然后由福建省基督教两会总干事郑玉柱牧师以及许子逸牧师(泉州)、严天佑牧师(厦门)、张春泉牧师(惠安)、蔡振瑞牧师(晋江),按立了曾恩铭先生为金井堂会牧师。下午,隆重举行金井设立教会一百周年感恩大会。参加者有晋江县各教会会友代表一千五百余人,福建省神学院圣歌团、泉州教会圣歌团及会友一百余人,以及本堂会友,共计二千余人。
目前教会正呈现复兴景象,饥渴慕道的人日多。相信百年感恩大会之后,教会必将得到更发展。
1988.6根据1986.10.修订稿整理。
参考资料:
许声炎《闽南长老会八十年简史》(1920年)。
许声炎《许声炎家庭六代信道史》(1935年)。
李叔静《许子玉牧师与金井基督教会》(《晋江文史资料》第三辑,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