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略谈晋江县的华侨兴学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府(路)治所在地,原属晋江县辖内①文化教育开发较早。《府志》载:“泉自唐以来,席相、常衮倡导于前,蔡襄、王十朋诸贤激扬于后,重以紫阳过化之区,薪传不绝,乡先生遗泽,类足以陶淑后辈。海滨邹鲁,厥有由也”。故历来文风丕盛,列为“江南华夏”荟萃之区,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其间千数百年,“学问、事功、文章、气节,前后相望”,出类拔萃。明何乔远在《镜山集》里说:安平一镇,“诗书冠绅等一大邑”。《府志》上有文传的各类历史人物,多达三千五百五十四人(不包括列女)。为了说明本县的华侨兴学史,拟略述科举制度的兴亡,以疏通历史发展的顺序。 一、科举制度的兴亡 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持续了二千多年。其间“科举仕途”方面,泉州府的晋江县,有其特殊情况和突出成就。史乘记载:宋代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7),泉州曾置“授以番人汉学的番学”;宋末,移居泉州的“南外宗正司”,还特设皇家子弟的“宗学”。故泉州历代均有成批士子,经过“十年寒窗勤苦读”,达到了“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朝政的显赫人物。而在“金榜题名”中,晋江县又是“鳌头独占”,名列前茅,数居首位。据《府志·选举》载:唐代以来泉州府晋江县考中进士科第的人数如下表: 在唐代,潘湖村的欧阳詹首登“龙虎榜”。直至清代最末的一任状元,也是钱头村的吴鲁。清末受到“维新”的影响。光绪廿八年(1902)福州省城创办了官立“全闽大学堂”。八闽重镇泉州府所在地晋江县城内,也于1903年创立“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在科举未废,地方官能“俯念时局”,“造就人才”,“开先声”,“新创举”,诚有可贵之处! 当时学堂各司事,如监督、教习、文案、支应等教职员,均由“总理”慎选分派,大多延聘举贡生员,杂以漳州教会“洋学”师生;行政统由监督掌管。教学方针,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学生灌输“忠君、爱国、尚武、尚实”的老一套。1904年10月,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学堂特设“寿堂”,“颂万岁”、“祝无疆”,以表示“忠君”。1908年9月,后死帝亡,学堂又以“宾天”、“驾崩”的“丁国忧”,设灵“哭皇丧”示“爱国”。但不少学生溜走。 讲堂中,竖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木牌。课程分“内学科(经、史、古文、地理等)与“外学科”(英文、算学、博学、理化等)两大类。其中经学一年《周礼》,二年《春秋》。史学一年《纪鉴》,古文由教习“选授”与“批阅扎记”。英文始学“字母”,再读“译名”的《国学文篇》五册;二年再兼中文的《摄氏文法》的二、三册部分。学生英文,常“交白卷”或“吃鸭蛋”,故溜生过半。 二、华侨兴学的发起 晋江县华侨在国内外的兴学,始于清光绪、宣统年间,渐盛于民国初年;抗日前为一发展阶段;八年抗战,侨汇中断,急转为低潮;抗日胜利后,国内侨校又再恢复,并有新的、更高一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得更为普遍化。从整个的发展趋势上看,一般规律是先国外,后国内;在国内是先城镇,后侨乡;先小学,后中学;在经费上是集资合办的多,独资创办的少;临时捐助的多,有固定基金的少;在设备上,因简就陋的多,新建校舍的少。新中国成立后,扩建、新建校舍、礼堂的才越来越普遍。 (一)南洋华侨的兴学 晋江县的华侨,主要遍布在东南亚各国,而侨居于菲律宾为最多,其次是印尼、星马、婆罗洲,余在越南、缅甸、暹罗、柬埔寨等。华侨在南洋群岛的兴学,据国民党外交官员邱守愚《廿世纪之南洋》的考察著述,除越南昔为中国藩属,早曾设科举、尊孔孟,士人能通汉文外,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为闽侨兴学最早所在,如中西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乙亥(1875)年,其次是马来亚的养正学校,创办于光绪甘三年(1898),印尼巴城、玛琅、岩望的中华学校创办于光绪廿五-廿六年(1900-1901)。当时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国外侨生,“能识中国字,能操中国语”。国语,晋江民间俗称“正音”或“官话”。华侨学国语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保持祖家唐山的语言、风俗和文化。 光绪甘八年(1903)戊戍政变后,康有为游历南洋群岛,在华侨中广泛地“劝办新学”。故在印尼泗水、三宝垄、谏仪里、万隆、讲里汶、北加浪岸、直葛等地先后创立中华学校。在新嘉坡,自光绪卅一年至宣统元年(1906-1909),便有道南、启发、崇正、端象;在吉隆坡有尊孔、坤成两女校;在怡保有育才、怡保侨校。缅甸于光绪廿九年(1904),有中华义学、益商夜校,宣统元年(1909)有福建女校。越南交趾、堤岸宣统元年有闽漳侨校。沙捞越的闽侨福建学校,暹罗曼谷的新民学校等,也大都同时创立。这些侨居地,特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印尼的爪哇、东南婆罗洲、西伯里斯、峇里、龙目等,菲律宾的马尼拉、怡朗、宿务等,越南的交趾、堤岸,缅甸的仰光等埠,泉漳的侨民居多,故“用国语教授后,华侨社会能操国语者甚多”。 清王朝罢科制后,两广总督岑春萱于光绪31年(1905),特派刘士骥到南洋“视学”,越年在印尼万隆召开各埠华侨的“玛腰”、“甲必丹”(地方官)会议,筹商侨校之进展,并提出组织“学务会”的指导机构,得到谏议里、玛琅的侨团人物徐博兴、陈景然的热烈支持。随后,南洋各埠,先后建立了“学务总会、分会”机构,使侨校进入了更有组织和指导的时期。 但在光绪卅三年(1907)发出了《皇太后懿旨》,要“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特别强调要“循规蹈矩,束身自爱”。实际上就是要镇压学潮,防止所谓“离经叛道,犯上作乱”。这时,广东学务处又特派王凤翔到南洋各地去“查学”,并“规定学校章程”;印尼巴城由中华会馆主持的“学务总会”宣布退出,华侨国外兴学,因此遭受很大挫伤。 (二)华侨在国内兴学初期 清末,华侨开始在国内家乡兴学,光绪卅一年(1905)印尼华侨蒋报企等三人,首先发起创办树兜村的明新小学。接着,各埠华侨先后在泉州城内创办西隅、佩实、育秀、小山小学;城外有青阳壁立、衙口南浔、前港尊道、深沪明七、永宁行七、永和重华、池店中心、河市奎峰、暗林丰山、罗溪金溪等小学。其经常费、设备费、基建费,均由南洋各埠华侨捐助。此外,城内的培元、培英(教会)中学、彰化(日本办)小学,城外金井的毓英(教会)中小学,也得到华侨的捐助。 这时期,正处于废科举、兴学校的新旧交替阶段,清王朝镇压学潮,华侨在家乡兴学,同样受到影响和限制。因此,乡村“书垫”,依然比比皆是。 三、民初华侨进一步兴学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政体改变,促使华侨在国内外的兴学进一步发展: (一)南洋的侨教事业: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把华侨视为“革命之母”。并亲自到南洋群岛,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组织同盟会,筹措活动经费,促进华侨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据国民党教育部的调查,从1912年到1917年的六年中,新加坡、缅甸各有侨校数所,菲岛十余所,印尼各埠最多,有二百余所。各地还有“教育公会”、“学务总会”组织和指导机构。1935年国民党外交部邱守愚的《廿世纪之南洋》统计情况如下表。(见下页) 1930年为国外侨校发展的高潮,还有中学和女校的设立。如槟榔屿的钟灵、槟城中学,新加坡的中华、华侨女中,缅甸的侨中。但1931年后,又有停滞、倒退现象。主要是:各属殖民政府对华侨教育严加监督和限制,侨校的办学宗旨难定。如荷印政府对侨校采取取缔教材,驱逐教员,限制华侨知识分子入境等排斥政策。英属政府颁布《华侨教育注册条例》,内容“繁杂苛刻,顿成恐怖,再三交涉,亦未取消”。暹罗政府对侨校指派校长,教师又必须懂暹文,半年一考,若不及格,不得供职。交趾原有学校1584所,教员3935人,学生170,275人,自伦为法殖民地后,大都被迫改为法文学校,侨校仅存112所,学生960人,占校数的7%,占生数的0.56%。1930年印尼华侨学生已达38,294人,五年后下降为31,510人,减少了3.18%。外交官员邱守愚感叹说“每以取数不清,学潮叠起,南侨教育无显著之进步也!” (二)国内侨办学校的发展 据教育界前辈苏秋涛先生说:“抗日前晋江全县中、小学二百余所,其中包括省立、县立、私立、教会的;经费的来源,侨办学校几占80%以上”。也就是说,全县侨办学校已有160所左右(包括现在的泉州市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南门外、新门外。民初即1912年至1919年为初发展阶段,如杨家种、杨振盛在亭店办紫南,曾甲象在下辇办三省,曾焕彩在清蒙办清蒙,李秉传在浮桥办新华,尤应星在高山办高山,尤叶舟、吴文楚在新门办新隅等小学。永宁、龙湖、祥芝安海的华侨相继办涵溶、竞新、永明、朝霞、美江、松声、子英、琼山、灵水等小学。石狮华侨也在周围办爱群彭田等12所小学。1920年至1933年间,城南侨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内再发展平民、晋光两所小学。南门外即今晋江县侨乡最多。如石狮有育龄、五社、青山、大仑、钞坑、玉浦、鹏南、震华、容卿、港塘、坑东;龙湖有埔头、英园、阳溪、霞浦、恢斋、鲁东、梧坑、石厦;永宁有银江、梅林、外高、洋山、坑边、港边、港埔;罗山有道南、瑞鹊、南塘、沙塘、沙峰;深沪有柳山、相镖、深沪;池店有溜滨、华州、雁塔、雁山、东山;安海有可慕、培基、启惠;金井有成美、溜江、围江、塘东、南岗、岱峰、瀛洲:永和有枋西、启蒙、英敦;青阳有希信;英林有英林;磁灶有紫坂;蚶江有锦江;东石有塔头;江南有山后、古圳;市郊有桥南、鹤山、凤楼、法石、清溪、谁圃碧峰等小学;其中,独资创办的有9所,如永和巴厝旅菲侨胞林景书,在国外停寄家费三年,以五十万元捐献给孙中山先生作革命经费。1919年归国时,到南京拜谒孙中山,陈述拟在家乡办学的设想,得到孙先生的赞扬与支持,回家后即创办启蒙小学。该校的校钟,也是他从菲律宾带来的,至今,乡人一闻钟声,仍缅怀其爱国爱乡精神。菲侨商总李清泉,独资在家乡石圳创办成美小学。陈春檺独资办西门外碧峰小学。此外,龟湖的鹏南、霞华、江南的古圳、斗南、山后,城东郊的淮圃等小学,也是菲岛和印尼华侨独资创办起来的。 小学迅速发展,师资出现奇缺。故华侨在此时期,筹办初级师范及中学,以解决师资欠缺问题,1920年后的十年中,计创办了12所。如1920年印尼华侨首创明新初级师范;1923年华侨黄奕住独资创办斗南初级师范;1924年由地方人士陈仲瑾、陈祖寅、赵祖建、庄恒生等筹创西隅初级师范;同年由傅碧尘到南洋募捐,得到菲侨蔡连芳、杨嘉种等的大力支持,创立泉州女师,同时附设小学和幼儿园;还有归侨傅维安创办佩实女中;王庆冲、汪照陆、蔡序锵、王玉堂等创办南华女中;王岫松、蔡鼎常、汤文通、蔡杰士创办晦鸣中学,民办侨助。1925年安海地方人士蔡德远,华侨陈清机、桂华山也创办了养正中学。1930年由新加坡、槟榔屿华侨捐资,由苏秋涛主持办平民中学等。 华侨在这时,为了解放妇女劳力,还创立了女子职业学校,实行半工半读,附设机器,学习技术,发展轻纺生产。1921年旅菲华侨吴记霍捐资,聘请地方人士吴增(桂生)、伍淑畴主持,继城内承天巷女子职业学校,设立嘉福职业女校,有织布机二十台,聘请沪、杭技师,传授纺织、刺绣技术,培养生产人员。1923年张时英创办的民生农校,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门学校。各为公办,而基建、经费亦来自华侨。 此外,培元、培英教会中学,由英人安礼逊,到南洋向华侨捐资,单印尼一地,就捐得二十多万盾。培元中学还有纪念捐资者的建筑物,有郑成功楼,吴记霍堂,菲律宾楼等。天主教启明中学的神甫任道远(西班牙人),往菲岛向华侨劝捐,也得到陈光纯、洪明炭等人的资助。 但1933年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违背了《训政时期的约法》,不仅增加了“教育捐”,而且乱加统制,规定凡私立的中小学,未经向省办理立案手续者,一律不准开办,已创办的要取缔,1934年西隅、平民中学和一批未立案的小学被迫停办,不少侨校也被“一刀切”。因此,到抗战前,只有再发展旦厝、新正、秀山、洪溪、建新、社店、迥从、松茂、仑后、塘后等一些小学。 四、侨校的低潮 抗日战争八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南洋沦陷,海外交通、侨汇中断,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而国外华侨和国内侨眷,苦难更为突出。侨乡中的侨校,也随之急剧转入低潮。这时,除少数原有筹集固定基金、有国内银行存款利息,或置有业产可收入作经费外,其余大部分的经费来源,都是国外校董会,向乡亲以常年捐、随时捐、月捐等方式筹集寄回的。海外交通、侨汇一中断,加上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即使有少量基金、利息、产业收入的,亦已今非昔比,无足轻重了。国家的辅助,又少得可怜②。因此,侨汇断绝的抗日中,侨校能勉强维持下来的,为数很少,多数被迫停办、压缩、合并了! 五、侨校的重新恢复与发展 1945年抗日胜利后,海外交通、外汇恢复了,侨校也随之陆续恢复与发展起来。有的还基建规范较大的新校舍,如阳溪、希信、瑞鹊、霞浦、恢斋小学;灵水、桥南、鹤山、凤楼等小学,也扩建了校舍。金井毓英小学,在华侨捐资支持下,扩展为更完整的中小学。 除小学有新的发展外,重点侨区如衙口、石狮、树兜、青阳还创办了中学。1946年由施辑亭、黄星标、许经概与旅菲华侨施性水、施家罗发起,于是年9月创办南侨中学。亭店旅菲华侨杨厚翠,回国独资办凌霄中学。1947年旅菲华侨何恭寨、王茂航捐建石光中学校舍。1948年旅菲富侨庄万里、庄秋金捐资筹办大道中学,并进行基建新校舍。初步改变了侨乡人上初中必须进城的落后状态。 六、侨校新的发展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华侨、侨眷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的侨务、侨汇政策,保障了归侨、侨眷的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生活,维护了他们正当的权益和利益,体现了伟大的祖国,是华侨有力的靠山,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进一步调动积极因素,关心与支持家乡发展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其特点是,捐资多,建校增,分布广,校舍新,规模大,设备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侨办中学已有15所,比1949年增长四倍强。具体分布如下: 其中四中、侨中、东石中学等,是从华侨子女补习学校发展为正归中学的。金井侨补校,后合并于三中。 侨办小学发展更多,全县已有二百二十八所,比县市分治之前还要多一些。如果按现县治新地域计算,比1949年增长一倍以上。从具体学校看,原有的都有程度不同的扩大;若从各个公社看,各有差距,其校所分布如下: (注:石狮、青阳、安海、社镇;磁灶、紫帽社、场合为一个单位统计。) 华侨捐资办学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如1965年前十六年,全县华侨捐资共3,116,335元,平均每年近20万元。1977年前十年的捐资,则达3,157,140元,相当于过去的十六年的总数之多。在“四害横行”,十年动乱中,华侨的继续不断给家乡捐资办学,更是难能可贵。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在逆境动乱中,是可以经受得严峻考验的。华侨与“摇篮血迹”,“唐山阿祖”的血肉传统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粉碎“四人帮”后,华侨的爱国热忱,更为高涨。自1977年至1981年,华侨在这五年中的捐资办学,猛增至6,664,570元,比前26年总数还多出411,095元,也是华侨捐资办学最多的年代。其特点是以基建费为主,据统计自1977年至1981年五年中侨校的基建投资达6,486,350元,占捐资总数的97%。因此,全县中小学的新校舍,新礼堂比比皆是,而且是规模巨大的石头多层建筑,可谓盛况空前,史无前例。不少侨乡小学的大礼堂,本身也是影戏院,为侨乡人民提供文化生活的方便场所,有利于文明礼貌活动的开展! 现在,全县侨办中小学的“桃李满天下”,有不少是分布在南洋群岛和港沃地区,虽侨居国外,却时常缅怀自己的母校与老师。有的踊跃参加校董会,组织校友会,继续关心、支持、帮助母校的发展,通信联系,尊崇师长,邀请访问,回梓拜访。国内每有校庆,则专门组团,或特派代表归国参加活动,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华侨先辈热爱祖国,关心桑梓,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把侨办学校向前推进一步! 1983年6月 注: ①晋江县与泉州市分治,始于1951年。后来又先后把江南、东海、城东、罗溪、马甲、河市六个公社的地域,划出归为泉州市郊。因此一些有关史料,两者常有交叉。 ②战前全县二百余所中小学的经费,80%以上是由华侨捐献的。因为民初以来,闽省教育经费,年仅百万元,其中省城占半数,其余分摊给六十多个县市,平均每个县市不上万元。而当时军阀、土匪遍地,战乱不断,教育经费常被军、匪截留占用。1934年中侨委虽曾给侨校、中学拨下一次补助,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公立学校时闹风潮,索薪罢课,弄得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