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龟湖乡一带“小先生”活动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当时有些进步人士,认为中国文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致弱原因之一,极力倡办学校,重视识字教育。 辛亥革命以后,大家对普及教育运动尤为重视。“五四”运动以后,知识分子多以到农村去相激励。有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匡互生提倡劳动教育,梁漱溟提倡职业教育,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等等。这些教育活动,在当时大都为群众所拥护。但限于基础与条件,均未能做到普及。当时晋江县有不少进步人士也受到平民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与生活教育思想的一定影响。如黎明高中、平民小学、平民中学以及晋江乡村师范等校的进步教师,都大力宣传这一工作。1933年,平民中学在石狮试办农村教育科,参照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的做法,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并在课余分别到附近各村开办民众夜校,组织农民协会,把普及教育与组织农民结合起来,做出了一定成绩。 1934年冬,十九路军闽变失败,黎明高中被标封,平民中学、法江农村中学西隅师范金井毓英中学等十一所初中被取缔。黎明与平民校董会,改办民生农校,继续进行教育普及工作。 1935年春民生农校组织“华北农业教育参观团”,这是继1934年平民中学“中华沿海步行团”之后的又一个教育参观团,沿途参观了各地教育的先进事迹,如上海陶行知的山海工学团、南京晓庄师范,邹县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学院,上海匡互生的立达学园,等等。 民生农校“华北农业教育参观团”是1935届农村教育科毕业生组织的,我也是应届毕业生,出发前曾参加做些准备工作,后因旅费无着,改参加实习组,回到法江小学任教。暑期参加晋江县小学教师训练所受训,秋季任法江小学正式教师。不久任校务主任兼代校长(校长林超以“共嫌”被国民党逮捕下狱),教务主任朱振裕,生导王良德,总务李振扬,这一群青年教师都是初出校门的,富有热情与理想,试办了农村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结合课堂教育。当地有鱼池、养蜂场、莲花潭、草菇场和蔬菜园,①师生一起参加劳动;一面开展普教的各种活动。我们按照陶行知、梁漱溟、匡互生、晏阳初等人的理论去做。陶、晏都是美国杜威的学生,但他们并不是生搬硬套。陶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改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按照陶的理论进行试验,大家“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去”,教师没有薪金,只拿点生活费,如李振扬、因为外地人全学期只拿二十元,我四元。 在法江小学初期,对陶先生教育理论的实践是个酝酿阶段。不久,在上海立达学园学习的法江校友何云波、林景煌、杨蔓菁从上海回来,我们改组了校董会,组织校友会,我任主席,决定以一批校友办法江,一批校友外出办学。大家均仍按照生活教育的理想,到各地去实践。吴励平在龟湖办龙塘短期小学,我在震华小学,朱振裕到普德小学,张国士到沙峰小学,李秋叶到南山小学(鹏南小学前身)。外出工作的校友每年捐献一个月工资资助在法江任教的校友,因为他们都是义务性质的。大家办学一致,曾出版法江、普德、沙峰、震华、南山五校合编的校刊,名为《法普沙华山合刊》,介绍各校办学情况。 (二) 1936年春,我接受震华小学的聘约。我与同事们,除了教学以外,还参加晋江县合作协会,协助推动组织埔仔村、福安堡(村)、塘头村三个信用合作社;协助民权镇办事人员李光华(李子芳烈士胞弟)推动清洁卫生运动,全体师生参加大扫除;定期召开家长会、恳亲会,进行家庭访问,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与群众建立感情,树立学校威信,以便于开展社会活动。 我们从开学以后,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普教办法,如工学团的小先生制、成人班、妇女班、青年补习班等。向学生宣传:“共学与互教”,“即知即传人,勿作守知奴”,首先从家人做起。起初用工学团名义,说明“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重要意义。解释什么叫“先生”。本来讲:先生教后生,大人教小孩;但陶行知的解释是:生指生活,谁先接受新生活,谁就叫先生,小先生先有了新的知识与思想,也可以教父兄与大人。我们的工作开展颇顺利。 在宣传阶段以后,即发出通知,以识一字教人一字、识一分教人一分为号召,发动志愿做小先生教人的学生报名。班级的骨干与积极分子都踊跃报名,如黄厚源、黄淑着、黄其河、黄淑浣、黄汉英、黄炯绿、王碧云(隐翔)、黄钦沛、黄仁影等。四月二十日第一次小先生会议,进行编团,初名“震华工学团”,以报名先后为序。第一团团长黄汉英(女),王碧云(女);第二团黄仁影(女)、黄柱淦;第三团黄淑着;第四团黄其河;第五团黄炯绿、黄厚源、黄钦沛。初办时,我每天晚上都到各团去看看。团址设在团长家中或适当地点。学生人数不等,后来逐渐增加。由东边到西边,工学团的学生书声琅琅,歌声阵阵,有六七十岁的老妈妈,有学龄前的幼儿,有刚解放缠脚的少妇。后来增加到十八个团,改名“小先生团”。“小先生”的学生超过震华小学的生数。课本采用短期小学的识字课本,有条件的团还教数学等科。小先生团学生的学习场所虽然设在家庭里,但有条件的还把它改成教室,有的还有办公室,如五团的黄淑浣,对美术有兴趣,就在办公室里自制各种图表。还有第二团的黄仁影,(十二岁,初二年上学期),她们自编歌剧,在开恳亲会时演出,不但招待家长,乡里群众也纷纷前往参观。1936年8月31日还借旧泉州日报副刊出版小先生专刊。 1937年春,小先生团扩大发展,并将小先生团的学生转入民众夜校。学校创办的妇女班、成人班,除小先生团学生外,还扩招程度相当的农村青年和超龄失学儿童。课本改用民众夜校的课本,还有其他各科。 青年补习班的学生均为归侨,他们组织青年社,除学习语算外,还注重尺牍、古文等。 这学期我专任校长,调整教师队伍,陈世泉任教导,蒋天化任总务。暑期我到沙峰小学办补习班,推行小先生制,有小先生王孝水、王其南等。这时期因为抗战,青年补习班学生大都往菲律宾谋生,或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如参加石狮抗日后援会,组织龟湖教师战时教育研究会龟湖抗敌巡回剧团,战时生活协进团,改革婚丧喜庆的习俗,提倡节约,鼓励生产。 (三) 1938年春,震华小先生团的学生黄玉闰、黄瑞珍、黄秀文等,转入夜校妇女班,后又转入小学高年级;毕业后升民生农校;小先生黄淑浣、黄厚源、黄淑着、黄其河等,也相继升入民生农校。1938年秋——1939年我改任鹏南小学校长,继续推行小先生制;教师陈耀中、张玉生、张诚、许天赐等,还组织儿童抗敌巡回剧团,改龟湖大普为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厉行节约。鹏南小先生团的小先生张英类、郑健智、郑祖旺、苏兴桥等小学毕业后也升入民生农校,后来任小学教师,解放前参加革命,现均已退休。 1940年春,我因震华小学旅菲校董会的催促,回校担任校长一学期,主要任务是筹建校舍。任务完成,即由教导陈世尔代理校长,我去内坑恒山小学任校长。在恒山仍继续推行小先生制。教师郑沧江、纪乃志、李振扬等、并在泉州儿童报介绍恒山小先生团。 1941,我在震华的五年计划(1936-1940)完成,即辞去震华小学校长职务。时原震华小先生黄淑浣、黄全楚、黄厚源刚在民生农校毕业,就请他们在母校服务,黄淑浣、黄全楚先后担任校长,他们也以法江小学校友办学培养接班人的精神办震华。他们在震华完成任务后,即应聘附近各校担任校长或教师。 到1949年,我先后在华锦小学、②湖光小学、五星小学及深沪中心小学,都以普教运动精神,推行小先生制。解放后,有了党的领导,推行更加顺利。1950年,我担任五社小学校长时,教务柯贤伟(现人民日报编辑国际版编缉)生导王元殊(现五星小学校长)总务何希明(现石狮侨中)全校教师都参加土改,加上推行小先生普教运动、妇女运动,五星小学被评为晋江县模范学校之一,我负责石狮学区领导。这是我们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做出来的一点成就。 注: ①法江小学农场是法江农村中学教师莫峻峰任主任时创办的。莫是邓小平领导下广西左右江起义的游击副司令员,起义时莫接任广西江左县长。失败后转移来泉州,在泉时改名莫民生。 ②根据许志茂忆述华锦小先生团名为耕读班,在该村的四个角落,小先生是许自拼、许自寿、许书赞、许自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