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略谈回族陈埭“丁”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陈埭丁姓,系属回族始祖。于明代初年,潜居于泉州文山里,隐姓埋名,逐渐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五百一十五年的历史了。它是封建王朝统治下,阶级和民族矛盾斗争中的产物,历经了漫长的艰难岁月,忍受一切的精神痛苦,奋发图强,与当地汉民同心协力,开发陈埭,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繁衍子孙,进而逐渐繁荣昌盛起来。陈埭丁姓,是一个特殊的民族问题,向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所注意,不断加以探究。现在我只谈点粗浅看法: 一、晋江流域的开发 吾国古代由于北方战乱频仍,造成中原一带民族纷纷向南流移,这是晋江流域开发的一股巨大动力。据史载:“晋江是东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的‘衣冠仕族’,连同难民百姓,纷纷南逃,流移至泉州,沿江而居。故名”。但从地名定为县名,是在公元八世纪初。据《庆隆府志》载: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由刺史冯仁智,从南安县东南划出部分地域,另置晋江县治(包括今惠安县境)遂沿名至今。 晋江流域的开发,始于十世纪初,从湖中发展到陈埭一带。据史载:现湖中村张姓的祖先,系唐末五代时,随‘闽王’王审治入闽,为前部先锋官,见湖中依山临海,可垦殖定居,便卜居于此,名曰‘鉴湖’。五代南唐(公元923-934)时,漳泉节度使陈洪进令其附近百姓,筑埭围海垦殖定居,故名‘陈埭’。初皆为陈姓大族及其‘佃客’。今‘陈氏宗祠’尚存,惟人口稀少了。 自是而后,晋东下游,继续不断地向海滩伸展,筑埭垦殖,定居命名,日益增多。如今之陈埭、苏埭、洋埭、吾埭、下埭等处,皆系前早的海滩。随着围垦、排水设施的建立,周围的村庄,亦为之得名。如今之鉴湖、镜湖、岸兜、江头、溪边、涵口、大东、西边、南下尾、溜江、海尾、双沟、沟头、泽沟、下沟等等名称,无不同开发的意义相连的。 晋江流域的开发,农业、海产经济的发展,给在陈埭潜居的回族丁姓,提供了美好的生活场所。 二、陈埭回族的祖先 中华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是不易“数典忘祖”的。晋江陈埭的回、汉族亦然。陈埭回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宋元年代以前,来自波斯的“赛典赤瞻思丁”,即伊斯兰教回回贵族商贾。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兴盛,封建王朝的“化外人法”政策,促使住唐回族的番客越来越多,当时在泉州城南一带置有番坊,番市,番学,并设番长总管一切事务,招来的番商巨贾,有的竟至老死不归。泉州东郊的灵山,便是回族人集中的墓葬地。死者都是当时泉州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宋末元初的回人蒲寿庚,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三十年,便是一个典型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政治势力大,而且财产非常多。如“蒲氏府第”,就占据了今泉州汽车站为中心的数方里地。一个“棋盘园”,就有三十二间楼阁,故今有“三十二间”之地名。大隘门,系当年蒲府的大门。蒲文祠,为蒲氏宗祠。南教场、讲武巷,为蒲氏练兵讲武场所。侍礼巷、东鲁巷为其客厅与书房。灶仔巷为其厨房旧址。花园头、溪亭、关刀池、池仔墘(今南菜市场),便是蒲家的花园池亭水阁。今涂门街曾被称为“半蒲街”,即一半为蒲府所有。直至元朝灭亡,蒲氏家族才随之衰落下去。 陈埭丁姓,始祖节斋,亦回族人远在宋元年间,经商行贾,由姑苏来泉,定居文山里。至元末明初,历经三代,即硕德公,因泉州民族间发生战乱,回人遭受空前杀戮,不得已隐姓埋名,潜居陈埭,成为丁姓始祖。这在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可资印证。 三、阶级压迫的产物 由蒙古族统治全中国的元代,确是历史上的种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最突出的典型。它把全国区分为四等民族,采取极不平等政策,使蒙古族人成为最高等、最尊贵的统治阶级;色目人(包括回族人),仅次于蒙古族人,其上层为元代统治阶级的帮凶。人数最多的汉族,位居第三,只不过享有些少的地方参政权而已。更有甚者是南方汉族,竟被列为‘南人’,社会地位最低最贱,任其宰刈。蒙古人到处可以与汉人杂居,三家要共养一个元兵,所谓“衣服饮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我命”。在法典上还公然规定:汉人对蒙古人、色目人权者“打不能还手,骂不能还口”的苛例。泉州“南人”,同全国汉人一样,完全处于被统治压迫的奴隶地位,其苦诚不堪言,当然造成了阶级、民族间的矛盾激化,而不可调和。终于在元末暴发了前所未有的泉州十年大战乱,破坏极其惨重,泉州港也从此衰落下去了。明·何乔远在《闽书》中说:“蒲那之变,泉郡概遭央火,无复遗者”。泉南人民,忍无可忍,竟然以大无畏精神提出“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完”的统一战斗号召,给蒙古统治阶级,包括回回上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致命打击,有力地配合全国抗暴的革命力量推翻元王朝。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已定居刺桐文山里的节斋四代裔孙硕德(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卒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享年81岁),在元季江南方乱时,弄得行商于外,无处定居的惨境。幸好明永乐五年(1407)朝庭发布敕谕曰:“蒙古色目人等,或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来源,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者听其改正”。使硕德“潜居”陈江,有个“立足点”。但由于民族灾难,隐姓埋名,形成丁姓族谱中有多处不敢直言的“暗示”与“伏笔”。如陈江雁沟里丁姓族谱《感纪旧闻》中说:“我祖,自节斋而上……不知其所至也”?至明嘉靖丙申(1536),历经明代一百六十八年时,才由“伯父出所藏毅祖手书见示”,其中有“番地番语,难于史册记也。其起句曰:赛典赤瞻思丁,回回人,其国言赛典赤尤华言贵族也……”。这同《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同。对其隐姓埋名同谱接着说“夫以瞻思丁之宽仁,……一入我朝,散处……去夷姓,而以其末一字为姓……”。据此,可知陈埭“丁”姓的由来无疑了。 四、暗自奉行“祖教说” 在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陈埭丁姓,仍暗自奉行其回族的“祖教说”:“我家自节斋公而上,不得而详也,由其教而观之,……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浅哀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为会期日西、相率向西以拜天。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食,竟日则枵腹,荐神惟香花,不设酒果,不焚纸帛,诵清经……牲杀必其自厝而后食,食不以豚,恒沐浴,否则,不敢以交神明……”。这套回族的风俗习惯,隐晦地载入谱中,并身体力行。至明天启年间(1621-1627)传至十一世宫保尚书公,因御赐猪肉,造成其所谓“食之背祖,不食欺君”之两难。然圣旨传来,非食不可。从此,陈埭丁姓食猪肉也开了先例。据晋江“陈埭回族历史调查小组的考证说:直至1952年前,陈埭丁姓,每年春冬二祭,不用猪肉,专用牛肉,不烧纸帛。1948年溪边村民丁子对结婚时,举行“纯回教仪式”的婚礼。但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他们的生活,婚丧喜庆、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与周围村民长期和睦相处,通婚友好,已无民族习性的差异。只有一些残存的历史遗物和在个别特殊情况下,依然保留着回民的特征。 五、回族墓碑的汉化 泉州东郊的灵山《圣墓》,为唐武德中(公元618-626)穆罕默德门徒,阿刺伯人三贤、四贤来泉传教,殁葬于此。(墓后回廊正中有元代修墓的阿拉伯人碑记)。明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十六日,钦差总兵太鉴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时,亦到此行香望灵,并留下了“圣庇佑镇武蒲和日记”的碑文。因郑和祖先亦是回族人,这次行香望灵,对泉州一带的回族后代,无疑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圣墓》旁,至今仍有陈埭丁姓三、四座大祖先墓堆,其外形特点,是基本汉化了。墓上的碑文如下: 英杰处士丁公 懿德孺人施氏 墓 仁庵处士丁公 淑懿孺人庄氏 墓 陈 六世祖龙隐 明 五世祖诚斋 江 六世祖毅斋 丁公墓 这些汉化了的墓形,同《圣墓》及其周围的回族墓堆相比较,已体现出时代不同的特点,只有石栏杆上保留“莲花叶”状的雕刻。从上述各点,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墓葬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如英杰、仁奄的两座墓碑,没有写明朝代,几世,只以处士代之。所谓“处士”,是个伏笔,意味着当年隐姓埋名,事出无奈,惟冀后代子孙在环境改善后,再为其筑坟立碑,故曰两坟应比五、六世祖墓为早。 (二)泉南番汉早有通婚之证明。丁公墓碑上的“施氏”、“庄氏”,均系汉人。《宋史》中有“番场侨商,冬季多归其国。不归者亦多,谓之住唐,亦有五年十年不归,长居番坊者”的记载,故势必有番汉通婚之事发生。据泉州《荣山李氏族谱·垂戒论》记载证明:“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习其异俗。”因此,当时泉州一带的番客、土生番客、五代番客不少。 (三)丁公墓碑,不书明四世祖以上,可能是受史上《五世遗产法》限制之故。《宋会要》有“(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诏定番商五世遗产法,侨华至于五世,盖永住者矣”的记载。故丁公五、六世祖墓碑,搞得特别显耀,此同诏书中的永住者不无相关。 (四)明初世祖诏谕保护回教与回族,以及永乐年间郑和到《圣墓》行香望灵,这对于后来潜居在陈江之回民后代,得以复苏与繁衍,可以说是政治上的直接因素。至于陈埭鱼米之乡的形成,则是经济地理因素。 六、丁姓祠堂的建筑 据《晋江陈埭回族的考证》说“陈埭丁氏宗祠于明初年建于岸兜东隅,曾经二次翻修,形成以《回》形建筑,规模颇大,宗祠雕刻花纹保持回人的风俗”。(见《晋江文史资料》1982年第二期)我认为:始建时间,可能同历史实际有出入,理由如下: (一)明初,正是陈埭丁姓始祖硕德公,初期“潜居陈江”,这时连其本人都得隐姓埋名,未敢轻意定居。在未站隐脚跟前,那有可能与必要建立规模如此巨大的宗祠呢? (二)该《考证》虽说到“曾经二次翻修”,这是完全可能的事。但并没有说明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翻修”的。故现有规模之建筑物,难于肯定就是始建之规模。换句话说,现有宗祠之场地,也许是当年始祖“潜居”地,而后代为了记念祖先,在有所发展之时,才在原地扩建为宗祠,可能性是存在的。 (三)晋江民族习惯,是在建宗祠的同时,也进行了“立谱”或“修谱”。据《陈江雁沟里丁姓族谱》载“我祖自节斋而上,……不知其所至也,嘉靖丙申,伯父出所藏毅祖手书见示”“这说明自明王朝建立(1363)至嘉靖丙申(1536),已有一百六十八年时间,其伯父才敢出所藏毅祖手书见示。可见在这之前,未敢轻意见示,怎能设想,敢于施工建筑如此规模颇大的宗祠呢?也许可能是建于明中叶,即嘉靖丙申之时吧! 以上三点,属探讨性意见,希望各方有识之士,进一步认真考证,以符史实。 七、陈埭丁姓的发展 陈埭丁姓,若从明初(1368)始祖硕德公潜居陈江之时算起,到现在亦才五百一十五年左右,几经艰难曲折,正象泉州海交馆调查组对《陈埭丁姓研究》一文中所说“陈埭乡民的祖宗是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之所以姓丁,是由其祖宗赛典赤瞻思丁的末一字得来的,在华夷界限极严格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大汉族主义的压力,迫使他们的后世子孙在修谱时,不敢坦然承认他们的祖宗是外族”;“解放以前,泉州民间纷纷传说陈埭丁姓祖宗是‘番人’,但丁姓族人矢口否认,并想方设法,来证明他们是汉人”。(见《泉州伊斯兰教研究论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但我认为,此说后一段有言过其实,解放前的陈埭丁姓,已有公开露面并组织社团、参加祖国的爱国政治活动,和培养回族文化人才。如1940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曾在泉州清真寺置“福建分会”,和檀江(陈埭强房)、陈江(陈埭弱房)白奇(惠安)三个“直属分会”。对抗日救亡、选送培养回民高才生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当然,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皆好了。 1949年后,晋江县政府也一般地贯彻了民族政策,特别给陈埭回族,按期拨出一定专用补助款。粉碎“四人帮”后,自1977年起,由民政部门固定年拨“回族补助款”一万元,并同意成立“陈埭回族委员会”群团性的组织,便于回族在国内外进行联络工作、并办理公益等事业活动。 现在,陈埭丁姓的人口已发展到近二万之多,集中聚居在花厅口、鹏头、岸兜、江头、四镜、西坂、溪边七个大队、十三个自然村,是晋江县著名的鱼米之乡。侨居在菲律宾、星马、印尼以及港澳、台湾的华侨、华裔和外籍华人,人数亦不比国内少。1975年陈埭丁姓侨居菲律宾的华人,组织起“旅菲清真五姓(金、丁、马、郭、白)联宗会”,并筹措汇回准备建筑的“陈埭回族礼堂”(戏院)等等的大笔侨汇经费。一句话,陈埭丁姓族人正在国内外继续发展之中。 历史实践表明:陈埭丁姓,在过去民族分裂期中,吃到了苦头,遭受了灾难;在民族团结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正当历史进入廿世纪的九十年代,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今天,陈埭丁姓族民,前途和命运,将会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光辉美好! 198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