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春人海外拓殖志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引言 永春多山,在昔闭关时代,先辈多经商本省上下游各县,以谋什一之利,持筹握算,角逐市厘,多能以机智勤谨取胜,用执当地商界牛耳,遂有“无永不开市”之美谈。洎乎海禁既开,又能放开眼界,改换方针,乘风破浪,前往东南亚各国,披荆斩棘,垦荒创业。或更挈眷定居,长育子孙,繁荣当地,建立功勋,留名青史。笔者生长斯乡,深知吾永与南洋之关系。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因公南行,在新马凡九月,一九五九年春再度前往新、马、泰、越,历时八载。留心考察,更知侨情。深为东南亚各地区我华侨惨淡经营,各有辉煌成就。我永春同乡多居郊野,手胼足胝开辟草莱,驱除毒蛇猛兽,以事种植生产,谓为无永不开荒,亦非过奖。君不见新马各地橡胶公会,我永人往往居重要职位,可推想而知之矣! 新马方面 华人前往新加坡,马来亚,大抵先入马六甲,因其地扼南洋交通咽喉,各国商人多来此地交易,形成东西洋贸易中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即以马六甲为中途站,当时亦有滞留人口。马六甲中国山如明当山,布朗山,尚有华人之古墓及大理石碑,已证明为明代初期之遗迹。葡萄牙占领期间,委华人为甲必丹,辅助开发,先后有九位甲必丹,几全为福建之先侨。可见马六甲实为我华人南进开发之桥头堡,亦可称我华人之发祥地,此史家所公认,非笔者之私语也。 新加坡永春人向东南亚从事开发,时间最早,成功最大者,当推丰山兜之陈金声及其子孙。金声十八世纪侨居马六甲起家,向新加坡发展。开设公司,从事商业,经营得法,积资不下二百万元,在新加坡称为首富。其人急公好义,倡设华英书院,免费教育华童学习中文,一八五七年任新加坡总务局秘书兼理税务,提拨专款,备建自来水池,以造福居民。多年以后,自来水池告成,英政府特于市政府大厦前建一喷水池,以纪念其功绩。一八六四年陈金声曾在马六甲独资建立金声桥。其子明水克承遗业,孙若锦,幼即接受中国文化,勤谨任事,营业蒸蒸日上,先后受任市政委员,立法议员,华人谘议局首席代表,维护华人权益;又能深谋远虑倡设侨生义勇军,表示华人愿服兵役,为争取公民权之张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动华侨人力物力支持盟国,并独捐英国战斗机一架。又倡设医学院,同时捐助英校经费,及其他公益。经常敦聘家乡通儒为塾师,教子孙受祖国文化。其孙思宗,为英国经济学士,虽不通华语,犹不忘祖国,抗战期间曾任马六甲永春会馆总理,乐为同乡服务,现丰兴派仍能持盈保泰。 新加坡永侨,除丰兴派之外,应推李俊承,彼由森美兰乔迁新加坡,一方建置房地产,一方在马来西亚扩大橡胶园,嗣更就新加坡及柔佛新山各建饼干厂,用自动化制饼机,并聘英国机师认真监制,产品畅销,拥资不祗千万。平生乐于修造桥梁及寺庙,其他公益亦能酌量赞助,三年前逝世,年已八十,可谓福寿全归。 新加坡又有岵山乡之陈辉相,于十九世纪南来开垦,勤俭起家,至一九三八年始逝世,年七十八。子仁愞曾捐助巨款,支持崇贤中学。 五里街镇王声世,城内李忠石,旅居新加坡多年,历任永春会馆正副主席,于侨社及桑梓各有贡献,日军南进时病逝,子孙皆克绍箕裘。 岵山陈承丕久居新加坡,先营橡胶,十年来致力经营棕油,获利优厚,其人多情好客,历任永春新加坡会馆主席,会馆之重建,即彼所促成。五年前逝世,子贵善,新燎,新荣克绍箕裘,方兴未艾。 新山永春人最早来者,为冷水亭黄姓,我所见及有黄绅显(佑)黄绅兴(发)来此谋生,清末民初均回永养老,其在此定居,经营橡胶及生意者亦不乏其人。其较著名者,先有黄结佳(菊)与柔佛故王颇友善,受封太平局绅,曾建中国式大厦,以显示中国之文化。民廿七年,笔者初次南行,曾往访问,备承礼待,十年前再往亦得晤谈,彼此略感苍老而已。其次则为黄庆云,为该处永德会馆主席,及宽柔中学董事长,获封太平局绅,声誉颇著。数年前曾往访晤,坦诚和易,有君子之风。 麻坡之开发,以吾永石鼓乡之郑文炳为最早。彼初南来,先在马六甲为佣工,继乃到麻,认为一片荒郊,正好开拓,遂先在河边搭茅屋,经营“永复兴”小商店,售卖杂货;并垦地种植橡胶,积年累月,生意既渐发达,橡胶亦愈种愈多,永侨及他县人相继而至,既建第一马路,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相继修建。楼房栉比,市政发展。吾永侨人日增,先后设立永春会馆,桃源俱乐部,及同时联络他县侨胞倡办中华及化南学校以育人才。设立启智书报社以开通民智,并赞助祖国革命。文炳参加同盟会,受孙中山委任为麻坡支部长。郑氏之外吾永之开拓者,如湖洋之刘筑侯,刘海、刘奕持、刘应得,刘国七,刘冷侯;冷水亭之李辉秀,李辉平,李辉金;鸿榜乡之郑其登;东山乡之颜经闻等。他如麻坡之什廊,则有太平乡之李载环等。麻属之浮林望,则有前溪乡之周公秀。麻属之武吉巴西,则有白芸乡之余金鉴,亦相继拓殖以达成功。 峇株巴辖永侨先来开发者,有岵山乡之陈礽唐,达埔乡之潘列等。峇株属之新加垄有东山乡之颜园等,峇株属龙引,则有仙溪乡之郑德拔、德祉等六人,均种植椰与栳枳,成家立业,长育子孙。 居銮之开发,碧溪之李克佳,街尾之张秀科,大路头之薛兆裕,上场之颜灯受,太平乡之李振云,水磨之黄朝廷,蜈蜞岭之吴荣木皆早著先鞭,各有成就。 拉美士之开发,北墘乡陈元炳及子松年,勤勤垦垦,最称成功。 昔仔挽之开发,有东门郑世双、郑尔爱,郑奕步,蓬壶潘世泰,张埔李尚三,城内方侯思。巫罗加什则前溪周姓为多。 金马士之开发,以太平乡之李载金为最出力,其子孙仍居该处。 森美兰州,清季我永侨到此拓殖者有西门董埔之李继如(李俊承之父亲),李桂、李灿,太平乡之李水英、李克辈、李复基(李怡星之父亲);碧溪之李俊谨,五里街尾之宋楼,张;前溪乡之周公日;上场乡颜淡、颜渊、颜章受;洛阳乡之邱廉温等;太平乡之李俊藩亦由麻属什廊移此发展。 该州之晏斗,有太平乡之李坡,李俊辉,早来开荒致富,坡于清末逝世,子俊明回乡,长孙安国来此办学,病逝后子孙仍居此。俊辉为致祥之父,年八十余,尚健在。 森属波德申,洛阳邱克遗早岁即经营协安什货店,倡办中华中学,获封太平局绅勋衔,实至名归。又有邱廉耕继承父业,亦称殷富。 瓜朥庇拉为森美兰之属邑,永侨来此开垦者,以太平乡之李克甘(抛)、李克种(蛏)及其弟侄为最早,其店号有三振五裕共八间,足见兴盛,顶埔头林光挺亦于是时来垦,颇富有。该处有永春公所及中心学校。以李玉泰为首富,获太平局绅勋衔。 马六甲为华人最早来垦之地区,永春人陈金声之丰兴派,即在该处起家,再向新加坡发展,此外姜莲坑之姚裕亦颇早来甲垦殖致富,太平局绅姚贞媛即其嫡系;东山乡颜姓来居者亦多,颜文琪、颜家浩、颜华闻,经营垦种及商业,其泉公司至今犹继续进展。东门郑奕良,上场颜鸿祐各以树胶大发其财。太平乡之李俊万、李凉等亦于清末来此开垦,子孙克绍箕裘,俊万之子金山,历充视学官华民政务官,为各方所赞许。湖洋乡之刘两,种植橡胶后来居上,与前溪之周卿昌,城内王裕辉,湖窟王敬忠,山仔余友善、余垂舒,五里街镇林先纯于侨社公益,亦多贡献。郑文胜、陈清水,致力社会活动,于华巫协调颇有帮助。前溪周清渠历长培风、育民、中华各中学,周达民曾服务育民小学,洋上余超英历长益智、育民两小学,城内许子青则著闽南民军演义,均有良好表现。 吉隆坡为马来西亚首都,其地原属雪兰莪州,广东人较福建略多,财力则福建人不弱。福建人中,永春人数虽不甚多,但所经营事业,颇有可观。上场颜滂浩,丰山兜陈日墙,早日以布业起家,继则卿园黄重吉创办枋廊,鞋厂、茶园而致殷富,卿园黄振清、振秀,东门郑棣,城内李延年均以橡胶大发其财。夹郑远送以锡矿致富。山尾林邦玲,卿园黄永焮,上场颜德尧皆继承父业,发扬光大。以上诸人拥资多在千万元以上,其稍次者亦不下五六百万元。皆以聪明机智,惨淡经营得来,非幸致也。马洋邱祥炽为永春联合会总务,热心侨胞福利。 雪兰莪港口,以东门郑美金、郑美寿,最早来垦,均致富有。 适耕庄为马来亚农业区,称第二谷仓,冷水乡之汤日新,黄辉煌,霞坵林某,在此开垦。 雪属甲洞碧溪李长流三四十年来经营橡胶及影戏院,以致殷富。其人豪爽广交,热心公益,受封拿督勋衔。 巴生坡早来开垦及经商者有太平乡之李克名,李文槟,李俊贤,大榜乡之陈文墁,东山乡之颜穆闻,洋上余垂田,前溪之周勋舍、周卿巧等,巴生港口有太平乡之李兴吉,加埔路一带则碧溪李姓为多。 丹绒马林永侨以东门之郑奕雨兄弟最先来此经商,他姓亦有来居者。 怡保乃吡叻州首府,永侨来此开拓者,有北门之李孝章,东门之郑奕定,城内之洪禄宽,洋上之余天送等。 槟城,百余年前东山乡有颜五美来此开拓,积资颇巨,曾将其廊后广大地段献作公塚,俾客居之人,死有葬身之地,其裔孙后迁居吉隆坡,有颜丽泽受封拿督,曾任马来西亚驻澳洲及纽西兰最高专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斯之谓乎。 印尼方面 印度尼西亚,前被荷兰统治三百余年,称为荷属东印度,简称荷印,二次大战结束后,始获独立。我华侨昔曾前往拓荒。其始荷人缺乏人才,曾许我入境,有时在海上捕我华人,视为猪仔,往作苦工,有时则又妒忌,灭绝人道,加以残害。故华侨印尼拓殖史,满纸血泪,令人酸鼻!我永春人具有冒险犯难之精神,故前往印尼侨居者,实繁有徒,惜笔者未曾亲履其地,未克多所缕述,仅就所知,记其梗概,希望旅印乡亲,多举史实,以资补充,而免湮没,幸何如之。 苏岛棉兰陈世节永春仙乡(亦称西向)许内桃源村人。十九世纪,往印尼苏门答腊岛民礼埠谋生。有子名承池,字凿深,在民礼火车站酒房作小生意,以通多种语言,亦精文牍,为殷富黄瑞武所赏识,聘为书记,嗣升为英荷属各公司总巡,后迁居棉兰,凿深虽非巨富,然交游颇广,声誉亦佳,有子维龙在其东家公司楼上,与东家子同攻读华文,教师为我永前辈李忠石、林贻福二先生,乃通人而善解者。维龙后考进南京暨南中学之补习班半年,及入中学,复又到槟城兼读英文,于一九一九年进入新加坡和丰银行任职,后并入华侨银行。为上海分行副经理,中间亦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秘书及南洋商报记者。退休十余年来,热心文献,为香港东南亚人物丛刊编纂委员会编撰,诚当代之有心人,足见吾道之不孤也! 椰加达系印尼首府,昔称巴达维亚。我永人前往拓殖者以陈体研(兴砚)为最成功,彼以勤劳节俭起家,渐成殷富,一方谋个人事业之发展,于新加坡、香港、日本各设商业机构,经营进出口业务,一方参与侨社之建立,与对国家之报效。历任椰加达福建会馆、中华商会、中华总会数届会长,正直敢言,献替良多。日军南侵时被拘禁三年半。自印尼政府采取排外政策,氏大被压迫,其所营之快乐世界,横遭没收,本人亦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受拘禁至一九六○年一月始恢复自由,一九六九年逝世,享寿八十,诸子克绍箕裘,企业方兴未艾。 三十余年前继往椰城者,有蓬壶林祖培,彼亦学亦商,颇有积财。八年前病逝砂朥越,其夫人刘佩钦及次子维持其商业,继续发展;而长子林荣国系澳洲物理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大学教授,亦吾永后起之秀也。 清末吾永旅印尼望加锡,万鸦佬、安汶等处华侨,颇多满载荣归。最著名为丰山兜之陈联登,次为冷水亭之苏和嘉,丰山兜之陈绍祖,北门外之苏智贞,张埔之王代良,顶埔头之林尔启,洛阳之丘克瀛,丘克淮,其中多系经营土产布业,及向土人收买凫鸟,以其羽毛,运售欧美,供妇女插帽上为装饰品,获利甚丰。又有石鼓人王觉在该处专为侨社及学校奔走,曾获我国政府颁给勋章。王于民国十八年回国观光,到福州南京备受当局优礼款待,捻髯欢笑,谓国家进步,及海外侨胞所切望者。又有王敏甫(安国),陈子炯(联碧),孙题三(联登)在安汶、望加锡任校长、教员,同往者有仙游之纪寿图,福州之林善扬,以水土不服客死该处,孙联登亦英年病逝,良可哀也。 峇厘,太平乡李池于十九世纪前往峇厘种植咖啡,不辞劳苦,娶当地女子为妻,生二子,长名克浅,开春裕栈,经营咖啡出口,生意甚盛,人称为咖啡王。虽系侨生,竟能关怀祖国,三十年前奉其母回乡一游,其母就池畔建楼屋以居,谓家乡风土人情,远胜南洋,决计终老不想出洋。克浅年七十余,三年前逝世,家人不敢报丧,恐伤祖母之心,现孙曾旺盛,事业顺利进展。湖洋刘熟、刘滂亦在此拓殖。 尚有埔头之林尔云于民国八年到望加锡为商会坐办。冷水亭苏吉斋二十八年前往,亦任此职。太平李亮侨居安汶,石鼓乡之王正少曾回国求学,乃王觉之侄,在乡任校长,闻已逝世。 菲律宾方面 菲律宾华侨以晋江南安两县为多,永春侨胞人数虽少,然经营工商业尚有相当成就。永侨之中,以夹漈,仙乡、丰山、卿园、前溪、街尾、达埔等处为多。他乡几于无有。最早有卿园黄际良以倾家向海盗赎回同船百余华人,以好义见称。其由布商而兼办布厂者,如郑崇壁兄弟之东方布厂,郑崇仰之威灵顿布厂,陈敬志之利美赛布厂,均具相当规模。周缦亭早岁与黄振焕等合营农业,种蔗制糖,颇多利益。振焕于抗战时回乡,适永春日报创刊彼尽力捐助,并在晋江东石与友人合营织布厂,不幸病逝。周缦亭则继续旅菲,经营布厂、房地产,为宿务首富,其人慷慨,对公益往往自动贡献,无待将伯之呼。前溪小学,彼早岁系薪水阶级所入有限,即按年捐助银圆二百,全无差误,及其发达,贡献更多,近年同乡举办奖学创刊文献,彼均当仁不让,鼎力支持,功在文教,堪为模范。郑君崇仰多财善贾,凡关公益,亦善输助,夹漈乡郑君鸿善,历任山民里拉商会外交,菲华总商联副会长,郑氏宗亲会、旅菲永春同乡会理事长,亦为桂冠诗人,于侨社亦有贡献。其他同乡好人好事,必然不少,惜笔者一时缺乏资料,无从说起,应待续采,以补缺遗。 越南方面 越南地当中南半岛之东,水陆国界均与我国连接相关。汉武帝时,收为郡县,历千余年始独立自主,成为兄弟之邦。其地曾为中西商业辐辏及交通枢纽,中西商人多往贸易,福建人留居者不甚少。我永春人入越最有建树者,当推东门之郑昭明,彼在堤岸设万源酒饷公司,为抵抗法国人之平西机器酿酒公司,劝同业华人联合设六省和合酒公司,华商酒业以把握市场,赖以不坠。后当局实行酒业专利,欲置华侨酒业于死命。郑亲往巴黎向法国议会申诉,卒获胜利,人皆钦其智勇。氏又倡组南越中华总商会,众均信服,遂得告成,连任首两届会长,成为侨社干城。又倡办福善医院,自捐万元,再邀林和持,黄仲训,陈永登等共同组织。优待病贫,利济殊多。彼于民前一年逝世,其所创之商会及医院日见发展,令人追念其遗爱! 商业方面,永春人专营布匹,清末由达埔之颜子俊、颜国隆,太平之李载日,东门之郑世若,卿园之黄振清等开其先。一九三九年笔者初次过越,彼时堤岸永春同乡有布商二十余家,三年前再经该处,则已至五十余家。同乡间颇能协力图谋公益,坟场及义祠,早经创设,并有同乡会以便团结,颜子俊、李炉、陈棋生、潘嗣都、叶立贻、叶培瑶、颜沧溪、李清火、潘儒慨等皆致力同乡福利。近年越南多事,同乡团体,不能公开活动,然我永同乡依然结合,遇事互助,远地同乡经过,皆热烈招待,令人有乡情温暖之感。 李汉青简介 李汉青,名岳,字俊谋,笔名俊林,东平乡太平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福建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后任上海《申报》、《新闻报》驻厦门特约访员,厦门《民钟报》和《江声报》总编辑。又分别兼任厦门鼓浪屿华人议事会主席、鼓浪屿工部局董事会副董事长、国民党厦门特别市党部主任,同时创办鼓浪屿中山图书馆并兼馆长。抗日战争开始,他返回永春故里,创办太平种植公司,并与郭礼宗等人创办《永春日报》社,任董事长。当时征兵,征属生活清苦,永春各界推派汉青到南洋向侨亲捐款救济,全县一千六百多户,得受其惠。 抗战胜利后,汉青重返厦门,任厦门漳嵩汽车公司董事长,修复公路,恢复交通,又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被选为福建省参议员,后到新加坡与亲友创办马来亚制药厂。晚年到台湾从事文史编修工作,任福建文献社和永春文献社主编。先后整理影印永春州、县志四部,特别是为搜索已失传的明嘉靖《永春县志》颇费苦心。1976年病逝于台湾。 颜逢闻 供稿 注:以上材料来自马六甲永春会馆重修百周年纪念特刊和《永春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