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扬祖1892年出生于永春县达埔镇蓬莱村,早年出国谋生,长期在印度尼西亚经商。1951年参加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1953年回永春定居,同年冬创办“猛虎华侨垦植场”,首创在山地种植柑桔成功。根据他的要求,该场于1965年3月交由福建省农业厅接办,称为“国营猛虎果林场”,1968年改称为“永春县猛虎柑桔场”。
尤扬祖幼年家境贫寒,加上当时兵祸,匪患,民生凋敝,被迫离乡背井,出洋谋生。他在印尼惨淡经营几十年,成为当地一位深孚众望的正直侨商。他积极参加当地的华侨社团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任当地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支援祖国抗战。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解放前就有意垦植猛虎山。但在那“国破山河在”的年代,社会黑暗,盗贼蜂起,他那良好愿望终成泡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经过三年经济建设的恢复工作,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1951年国庆节,尤扬祖回国观光,亲眼看到祖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景象,感触很大。1953年毅然携眷离开侨居近四十年的印尼,回到祖国定居,满腔热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国务院颁发鼓励华侨开垦国有荒山荒地的条例后,他立即响应,决心投资开发猛虎山。
1953年冬,尤扬祖邀请了尤玉斗、尤高贻、尤高广、尤高庙、尤升木、温杜荣六位乡亲,在海拔六七百米的猛虎山开始建场。他说:“人生在世,活一天总要给子孙后代办好事才行!”他不辞劳苦,历尽艰辛,尽管山高路陡,全凭一双脚、一把手拐,一步步前进,一次次勘察地形,选择场地,很快就制定出开垦的方案。紧接着就在猛虎山上搭起草棚。他不避风雨霜寒,同大伙一起睡草棚,吃地瓜,领导场员披荆斩棘,搬石砌岸,开山整地,造林种果。“猛虎华侨垦植场”就这样创办起来了。
尤扬祖采取边开垦边试验,由小到大、自力更生、以短养长、勤俭办场的经营方针。创办时,全场仅有职工6人。尤扬祖亲自指导,先搭草棚茅屋,2个月后才修建6间土木结构房屋。全场没有脱产人员,领导亲自带头参加劳动。翌年春天,就种下棕树和油茶树3万多株,还种植一些草本中药材及蓖麻等短期经济作物。为了节约开支,就利用一些零星土地,种植杂粮及饲料,建立养猪场,以解决生产肥料来源。他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山顶营造林木,以贮积水源,其他山地则按照各种果树对自然条件的不同要求,划分种植区域,果树多半种在山谷,建成梯田式果园。开始种植的苗木均来自外地。对引进的苗木,如健壮者,即进行定植;如较弱者,则先假植一二年,然后定植。为抗御旱年灾害及生产用水用肥方便,在建立果园的同时,砌筑许多小型水池及园间厕所,并且修通道路,以便于生产和管理。
为了引进优良果树品种上山栽培,尤扬祖费了许多心血,下了很大功夫。在那年代,柑桔究竟能不能上山,在科技界还是一个未解决之谜。柑桔曾被人称为果中“娇小姐”,它的栽培条件和技术要求都较高。可是,尤扬祖认为柑桔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果树之一。他利用外出开会访友机会,四处打听柑桔优良品种。1954年春,即从漳州长福引进芦柑240株,种植在海拔600多米的鸡屎坑上。这批苗木质量较好,无病虫害,当年定植后,第二年就开始小量结果,初步证明猛虎山有条件种植柑桔。是年冬,又从漳州引进139株芦柑、桶柑、印子柑、文旦柚等苗木。1959年1月,他又从福建农学院引进六月桔(即夏橙)、温州蜜柑、四季柑等许多良种。
尤扬祖不仅引种柑桔上山成功,而且引种许多优良果树品种。从1955年春开始,先后从漳州、福州、永泰、建瓯、安溪以及浙江的温州等地,引进水蜜桃、夫人李、文旦柚、蜜桔、枇杷、梨、柿以及板栗等十多种。1958年以后全力发展柑桔。这些柑桔从1961年开始陆续投产,仅1964年冬就采收柑桔10360斤,其中还供应国家外贸出口6500斤。尤扬祖当年在鸡屎坑亲手种植的那片芦柑,一直生机旺盛,其中有一株长得特别茁壮,树高6米,年结果曾达900多斤。在1965年移交给省农业厅时,这个场共已定植各种果树8460株,种植面积250亩。
尤扬祖曾多次对人说过,永春山区人民的出路在于向荒山进军,靠山吃山。永春有150多万亩山地,如果能够开发,就有出路。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投资开垦荒山,造林种果,而且积极倡导和推动全县各地开发荒山荒坡。同时,为了支援全县各地大力发展果林生产,并使苗木能适应本地的自然条件,他认真搞好就地育苗,就地栽植。1957年就建立苗圃10多亩,繁殖柑桔、桃、李、柿等果苗。1958年又在延清坂垅建立苗圃,培育柑桔良种苗木。1958、1959两年就出圃苗木40多万株。尤扬祖除慎重选择良种外,对出圃苗木质量亦十分重视,一般要求出圃苗木根系发达、枝条粗壮、叶色深绿、无病虫害。1963年后,他为了培育无病柑桔苗,曾不惜重资,连年往浙江黄岩等地采买柑桔种子及接穗,建立无病苗圃。因此,猛虎场苗圃培育的果苗声誉远扬,深受各地果农的欢迎,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售到全省20多个县、市。连素称水果之乡的龙溪专区(现漳州市)各县都来采购大批苗木。仅1965年春,龙海、华安二个县就来采购大小苗木45万多株。1965年3月15日移交给省农业厅时,还有16种苗木达123.98万株,其中柑桔苗76.3万株。
尤扬祖认为,发展种植业必须也发展畜牧业,特别是生猪,既能促进农林果生产,又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所以十分重视生猪生产。1954年冬就在场里建立养猪场,以饲养母猪繁殖仔猪为主,先是从宁洋引进猪种。为了改良品种,从福州引入波兰花公猪一头,与宁洋母猪交配,育成了一个独立的杂交品种。1956年又从福州引进福安花猪、约克白猪等良种。自1954年至1960年春,共供应各地良种猪苗1200多头。1960年,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各地饲料缺乏,养猪数量大减。当时永春县仅剩下种猪160多头,而且多半体弱消瘦,生育力很低。尤扬祖目睹这种情况,十分着急。为了发展生猪生产,他于1961年11月间从香港进口一批良种母猪,同时自备外汇进口数十吨米糠、麦皮、椰渣等饲料。至1963年春,场里饲养的母猪达102头,存栏仔猪常年达200多头,成为当时闽南地区著名的良种猪场之一。其繁育的仔猪,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售至福州、泉州、厦门、漳州、仙游、南安、安溪、德化、南靖等地。从1961年至1964年共供应各地良种猪苗1507头。1959年,场里曾饲养一头大雄猪,体重达860市斤,为当时各地所罕见的庞然大物。1965年3月移交省农业厅时,尚有生猪167头,其中母猪33头,公猪2头,还有耕牛3头。
在尤扬祖的精心策划和管理下,猛虎华侨垦植场农、林、果、牧、副全面发展,出现了良性循环,林果茂盛,六畜兴旺,生产发展。场里的劳动组织也井然有序,积极劳动的给奖,消极怠工的给罚。尤扬祖的一侄儿就因为劳动不积极被罚下了山。尤扬祖还特地在家里和猛虎山上架起了3公里长的电话线,装上电话机,以便他住在家里时,也能及时了解山上生产进度和果树等生长情况。
尤扬祖十分重视科技人才。他深深懂得,没有科学技术,垦植场是不可能办好的。他千方百计,亲自从省内外各地请来技术人员,传授经验,指导水果栽培和管理,并带出一批新秀。1957年初,尤扬祖从福州市聘请了曾在协和大学园艺系修业2年、在家乡种过果树富有实践经验的叶天培来场担任技术员。叶天培以后到北硿华侨茶果场担任副场长,在永春安家落户25个寒暑。他不但为猛虎场,而且为永春县各地培养出成百上千个懂得栽培管理柑桔的技术人员,为永春县柑桔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扬祖还从龙海九湖乡请来柑桔育苗老师傅朱雨电,从广东普宁县请来柑桔嫁接专门人员,尊为上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的技术在永春安家落户。他也十分重视培养本地的技术人员,猛虎垦植场的职工,大多学习了嫁接技术,学习柑桔的栽培管理,为本地柑桔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尤扬祖就是这样,为了办好猛虎垦植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精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福建省农业厅接办时,该场的不动产已近10万元,但他只要偿还他个人的投资4万多元,并且一分不留地把这笔钱用到建设家乡公益事业上。其中1.5万元帮助家乡蓬莱村办起了有30亩地、40多万株柑桔苗的果苗场。如今这个村已拥有柑桔园150多亩,年产柑桔200多吨。1966年4月,尤扬祖离开永春后,一直住在北京,但仍然十分关心猛虎场的发展和家乡的建设。国家接办猛虎场后,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使其更加迅速地发展。这个场已占地1100多亩,其中柑桔600多亩,年产柑桔2000多吨。永春县的柑桔上山也取得很大成果,全县柑桔面积已超过10万亩,年产量5万多吨,居全省之冠,被列为全国柑桔基地县之一。林业、茶业等也有很大发展,全县山地已有百分之九十得到利用。尤扬祖生前开垦猛虎山并倡导全县大力开发荒山荒坡的愿望终于基本实现了。
尤扬祖先生虽然已不在人间,然而他的爱国赤忱、创业雄风,将永远留在祖国的山林间。永春人民为有这样一位爱国爱乡的归侨引为自豪。海外侨胞为有这样一位华侨引为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