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创办于1942-11-15日,至今已整整五十周年了。校址在永春县蓬壶镇三角街北部寨心尾山冈上。前面桃溪南流,四周群山拥峙,校园花树掩映,楼舍错落,风光明媚。现有教职员工188人,学生2235人,教学班44班,其中高中12班590人,初中32班1645人。
一、艰难创办,刻苦求学
永春三中的前身是私立毓斌中学。
毓斌中学是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的。1938年,厦门被日军侵占,泉州地处前线,日机经常来犯,狂轰滥炸。泉州培元中学和培英女子中学疏散内地,先后迁来蓬壶,借用美山林氏三座祖祠和附近一些民房为校舍,蓬壶一带不少小学毕业生得以升学初中。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福建压力减轻,培元中学迁至南安九都,培英女子中学迁回泉州,蓬壶一带初中生家境艰难,不能随校迁移,因而辍学。当地绅商、贤达林庶应、王近仁、吕敦券、尤孙保、潘奕拱……诸位先生,为蓬壶一带文化教育发展着想,遂倡议创办初中,受到各姓士绅和群众一致支持,组成了校董会,公推林庶应先生为董事长,于1942年初开始筹办。各姓献出若干公租,经费不足部份由林庶应先生筹措供应。校董会聘请林鹤龄先生为校长。林为厦门大学毕业生,原在永春中学(现永春一中)任教务主任。校址定在寨心尾原蓬壶中心小学,而把蓬壶中心小学迁到汤城。寨心尾为小山冈,附近多荒地,利于扩建校舍。学校命名为“永春县私立毓斌初级中学”,意在培育“文武合一,术德兼修”的人才。1942-11-15日开办补习班,翌年春招收第一届初一年新生。此时学生89人,教职员工11人,计100人。至1948年秋增办高中,招收高中新生30人,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学校草创,筚路蓝褛。林庶应先生热心教育,慨慷资助;林鹤龄校长不辞劳瘁,艰苦创业。1948年春,林到省教育厅工作,继任校长潘嘉钦进一步建设校园。第三任校长王天俊,学有专长,严谨治校,学校蒸蒸日上。
寨心尾原是一片山地,师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勤俭建校。挖土、挑石,汗水流注,逐步筑陈了“”字形校路,开辟了运动场,栽花种树。在校董会支持下,建成了小礼堂和一座六间的平屋教室。贫苦学生利用寒暑假打杂工,挣钱交学费,远途学生挑柴、米、瓜、菜来校,坚持求学。晚上自修,没有电灯,也点不起煤油灯,就点竹片、松明读书做作业。这种艰苦朴素、勤学苦练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为本校的风尚。
二、烈士永生,群英继起
毓斌中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44年2月,林伯祥老师来校任教,又先后担任事务主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等职。他原名林松龄,台湾人,厦门大学学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领导人之一。曾任泉州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养正中学支部书记等。是许集美同志的老师,并介绍许集美等同志入党。他在晋江及江西玉山等地活动,由于党组织被破坏,被捕至南平集中营受折磨,经党营救释放,到永春崇贤中学任教,后到毓斌中学。他博学多才,能讲英语、日语,能教数学、化学、物理,且有丰富的文史地知识,人家说他是百科全书。1945年,反动派令永春当局拘捕。他虽机警潜逃,但不幸在苏坑被捕,翌年在莆田坚贞不屈地壮烈牺牲。他在狱中写给他的妹妹林仪贞老师的信里说:“我的性命挂在枪杆上,随时准备付出代价。”又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明志。事迹流传,永春三中师生深受感动,于1958年建立“伯祥亭”,作为永久的纪念。
1944-1945年间,地下党员曾国志也到过本校,同样遭反动派逮捕杀害。
在此期间,陈伟顺老师也来校任课。他是泉州陈埭人,在抗日期间参加地下党。他利用课内外宣传革命。还教学生唱共产党的歌,在个别谈话中启发学生革命思想。1945年暑假,他在泉州不幸被捕,押解到永春牢狱。1947年被保释,后到菲律宾。
在烈士和进步老师影响下,学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其中一些人在解放前就参加了党组织。1948年10月,在香港入党的刘春生老师来校任课,建立了地下党联络站。校长王天俊组织学生,编印散发《时事快报》。几位进步教师也积极参加民主活动。1949年4月22日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声势震动了远近各地。从此,有数十位同学参加游击战争。
三、收归公立,飞速发展
解放后,毓斌中学在党领导下整顿巩固,向工农开门,改革教学制度,采用新教材,增设政治课,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儿童队(后改为少年先锋队)、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学校大量吸收工农子女入学,人民政府发放大量助学金。党在教师中贯彻“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期间,师生人数激增,只得借用一座密不通风的旧典当和两座破漏不堪的旧祖宇(吕姓和林姓的)为宿舍,师生艰苦奋斗,勤教勤学,人才辈出。
1953年12月9日,毓斌中学由人民政府收为公立,改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这是一大转机,从此,学校飞速发展。
1954年5月29日,王德振来校任第一校长,陈义岸任副校长(王天俊仍任校长)。1957年黄起尤代理一年校长。这一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教学改革,变“三脱离”为“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师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经过数年努力,至1959年高考、中考成绩均跃居全县首位,永春三中被评为县中等教育标兵校,永春三中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县标兵组。
1959年王用谦任副校长,接着李仁任副校长、副书记,翌年,陈耀章任书记,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学校工作持续进展。
学校创办20年,培养高、初中毕业生总计2199人。其中解放前7年培养初中毕业生179人,解放后13年培养初中毕业生1469人,高中毕业生551人,解放后共培养2020人,是解放前的11倍多。
校舍在临解放时只有三座破漏平屋和一座小楼。解放后,上级拨款,华侨资助,群众支援,师生协力,陆续增建了九座:实验楼、朝阳楼、办公楼、二列教室、四列宿舍,又广辟运动场,筑了围墙和门房,校园蔚然可观。
至文革前夕,全校师生员工已近千人,虽“左”的路线有所影响,但总的趋势是发展进步的。
四、拨乱反正、树立新风
文革期间,本校一度改名为“蓬壶公社中学”。十年动乱,历史出现了曲折。永春三中也和全国各地一样遭到了破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一时期,广大师生思想上有过模糊,但更多的是徬徨、苦闷和思索。尽管疑团满腹,崇高的理想仍然没有动摇,对文化科学知识仍然渴慕,仍然追求。
乌云驱散,雨过天晴。学校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迈开了新的矫健步伐。1972年,陈义岸任校长、书记;1978年,尤端正任校长,郑子山任书记;1984年,吕德拔任校长兼书记;1987年,洪一彬任校长,吕德拔任书记。在这十几年中,潘宣威、郑秀觉、林士宁、吴守团、林玉瑜、林杨柳都曾任副校长。1991年,林智玄任校长,吕德拔任书记。林正明、陈进财任副校长,林玉瑜任副书记。领导班子按照干部“四化”要求,不断调整充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团结求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
学校优良的校风得到发扬光大,师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世界形势急剧发展变化,新的技术革命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前途理想和传统教育,激发师生为民族繁荣、祖国富强而辛勤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文明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雷锋、学赖宁、“五讲四美”活动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89年,学校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4月,学校被泉州市命名为“文明学校”。“团结、求实、勤奋、开拓”的新校风正在形成,这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教育“三个面向”精神的体现。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多次被县、市评为“绿化先进单位”。1989年被省绿化委评为“绿化红旗单位”。1992年5月又被泉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创安先进集体”。
五、英才如林,成绩斐然
学校发扬勤教勤学优良传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文革后,历年高考、中考以及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成绩均居全县同类中学之首。
学校一贯注重改进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目标管理和年段工作负责制,充分发挥优势,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至1991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332人。1982年高考,文科英语专业黄应旗总分居省第二名。1983年高考,晋江地区文科总分500分以上的23人,其中本校4人,占六分之一强。同年冬,省中学物理实验竞赛,本校林国海荣获一等奖。1986年,林国海高考文科总分550分,居市第二名、县第一名。高考语文,1986年林端文102分,1987年郭文伟101分,均列省前茅。考上研究生的单1987年就有9人。1988年考取研究生获郑信顺夫人奖学金的人数居县首位。1989年高考获郑信顺夫人奖学金人数本校占全县四分之一强。
学校加强初中教学,重视“双基”知识,培养能力,中考成绩稳步提高。尽管学生知识起点参差不齐,但办学效益综合比率年年均居县同类中学之首。1989年,初中应届考生徐志明总分522分,1991年李小玲527分,均居全县第一。
1992年高考,文科应届考生吕勤勤总分507分,理科应届考生林嘉永总分600分,均居全县第一名,并分别居泉州市文、理科第三名和第四名,吕勤勤语文97分,居市文科第一名。中考应届考生林德强总分526分,居县第二名。
学校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两操一锻炼”,1991-1992学年体育锻炼达标率为百分之九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获优异成绩。1991年参加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高中组第二名,参加县中学生男子篮球赛获冠军。1992年参加县教工篮球赛获甲组第一名。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为各级各类体育院校输送新生24名。
六、黉宇错落,校园明丽
学校占地67亩,校舍随着学校事业计划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与更新。解放前建筑面积约2624M
2,解放后至文革建筑面积约6935M
2,十年动乱结束后,学校规模继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师重教,发展教育已被人们普遍重视。1984年底,西半县各乡镇及天湖山矿务局集资8万4千元,兴建学生宿舍楼一座650M
2,教室二间200M
2以及厕所108M
2;1985年冬,爱国港胞本校董事会董事长林孝首先生慷慨捐人民币30万元,兴建“鸿标”教学楼2040M
2;1988年又捐人民币38万元,建“桂芳”教工宿舍楼1862M
2;1991年又捐人民币60万元,建永春三中礼堂1723M
2;同年,校友台胞林先生捐港币35万元,建“培平”图书馆1272M
2;1992年,林孝首董事长四位公子林昆生、林台生、林励生、林秋生发扬父母兴学育才传统,遵照令尊教谕,捐人民币66万元,建“孝首”科学楼2700M
2。林孝首董事长父子高瞻远瞩,重视教育,自1979年以来,先后捐赠学校人民币二百多万元(包括电教设备和改善自来水设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关怀桑梓,乐育英才,可钦可敬。这些现代化建筑物宽敞明亮,美观大方,矗立在林木环抱之中,错落成群,增添了校园的丰采。
学校有一个普济农场150多亩,种植柑桔4000多株。校园中有250米跑道的运动场。旅台校友捐资修建石阶校路;天湖山矿务局捐资开通并铺设水泥公路直达操场,又赠送体育器材,派员到场安装。学校设备比较齐全,图书馆藏书数万册,教师资料室里有各种工具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在各级领导、海外“三胞”和各界人士的重视和支持下,永春三中校园日益富丽。
七、桃李遍地,群星璀璨
学校五十年来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约二万人,校友遍布海内外。据初步了解,其中有博士、硕士30多人,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以及中学高级教师140多人,任正副县长、部队团级干部、省直处级干部以上者70多人。现任福建省副省长苏昌培,福州市长洪永世,全国劳动模范、福州市委常委、福州市经委主位陈增柏,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尤垂镇,以及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康金章等都是校友中的佼佼者。此外,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为数甚多,他们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居住台、港澳地区和星、马诸海外校友,不惮奔波,艰苦创业,不论士、农、工、商,均有利于国计民生,取得了辉煌成就。
为了加强校友的联系,1985年9月创办了《毓斌》校刊,至今已出版七期,增刊一期,又编修《校友通讯录》。海内外校友关心母校进步,纷纷来文、来信,汇报成绩,寄赠论著,激励在校师生,愿母校更上一层楼。
永春三中走过了五十个春秋,回顾历史,光辉灿烂,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学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文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学校正积极开展“我为校庆添光彩”活动,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团结、求实、勤奋、开拓”的优良校风,争创一流成绩,争取早日跨进省三级重点中学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