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仙岩,位于永春县湖洋镇仙溪岩屏山(又名鼎仙山),是永春名胜古迹之一,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据《永春县志》记载,鼎仙岩始建于宋,代有重修。现存岩宇,系明末郑姓三秋公和碧池公所建,为悬山式土木结构,面阔七间,院落宽敞,僧舍禅房齐备,大悲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和南海祖师等佛像,是佛道合一的一个岩寺。
三秋公和碧池公,乐善好施,曾发愿到泉州府城赈济贫民。明代律例,庶民除广置田产外,尚须立寨建岩寺,方可号称“百万”。仙溪郑氏原有“全宗堡”(仙溪寨)建于明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而前朝所建鼎仙岩已废,仅余下岩后崖刻“仙苑”二字和“溪山第一”额匾一方,悬于土地祠内,署名“晦翁”,相传均为朱熹手迹。三秋、碧池公,遂出资重修现之岩宇。岩成后,到泉州府城赈济,原定日期三天,不意告示被人“三改五”,所运钱米,不够发放,幸得其弟星夜赶运钱粮急助,并设计将已受过赈物者“剃发一刀”为记,方免去一场大祸。赈毕,朝廷钦赐“郑百万”额匾,悬于泉州府衙。三秋、碧池于泉州城内建“百源川池”一个,红砖厝三座,作为留念。这是三秋公和碧池公重修鼎仙岩的始末。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仙溪郑氏海内外宗亲又添建环楼。
岩内铁钟一口,系清代遗物,声闻十里外,尚有额匾:“鼎仙岩”、“大悲殿”、“泽被万方”、“功参上乘”,皆为近代制作;殿内楹联精巧,为永春仅见。庭院原筑池一口,清泉冷冽,系清乾隆年间所修;池边放养大海龟一只,重数十斤,可驮五、六岁儿童,其为民国期间侨亲在山芭内向巫人购得,从南洋带回放生,今尚存龟甲二片。岩寺后奇石峥嵘,有“仙境”、“石钟”、“石鼓”等胜景。登上“仙境”,全湖洋各村落,尽收眼底。近处有“五松岭”,苍松古柏,枝虬叶茂,粗可合抱,构成天然图画,美不胜收。岩前丹桂数丛,每年十月飘香,已百余载。岭下矗立巨石狮头,其造型粗犷,是早期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末以来,岩内设有住持。首代法师,法号祥云大师,由南安洪山寺迁来鼎仙岩;二代:喜师、古师、觉师。喜师法号广欣大师,为永春一代名僧,曾任永春县佛教会会长,识草药,善医理,乐善好施,常为乡民治病,圆寂后坐柴堆火化,新闻轰动全县,观礼群众如墙。其“舍利子”雕塑成像,为乡民景仰。广欣大师传钵雅师,雅师传钵圆泽师圆泽传钵通惠后返俗,俗名廖三多,专攻中医,热心为乡民除疾,生前曾任永春县慈儿院院长,湖洋中心医院医师,行医四十载,医术医德兼备,为乡民所忆念。
鼎仙岩早年所制作水仙茶和“僧记佛手”,名闻海外。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湖洋仙溪乡郑世报父子到闽北谋生,受雇种茶制茶,学得栽培和制作‘武夷水仙’的技术,后带回一百株茶苗,种植在仙溪鼎仙岩寺附近,采摘后就仿照武夷岩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茶质优异,经鉴定质量堪与武夷水仙茶媲美,誉满中外,深受旅居海外华侨喜爱,畅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随后闽南各地竞相引种,遂名‘永春水仙茶’……”这是永春水仙茶的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鼎仙岩曾一度辟为村茶厂,现时乡里制茶高手,莫不出自鼎仙岩。
原岩寺建筑物,因年久失修,多有损毁之处,为保护文物,在县和乡等有关部门关怀下,蒙仙溪郑氏海外侨亲资助和各方人士热心题缘,于1987年重新修缮,恢复岩寺各处胜景,并修通路,将辟为风景区,供人游览。〔附录〕:鼎仙胜境,历代多有墨人高士吟唱,辑录近人之作数首于后。
鼎仙岩
该寺,位于仙溪乡。有僧人“喜师”长整修业,并耕田作圃远近,春时,四乡妇女,到山采茶,其况颇盛。闻“喜师”于民初圆寂,烧化。寺内今之匾额,闻系“林一桂”当年在该寺教书所撰云:
鼎仙胜景是溪山,高士留题数百年。
寺内钟声闻远社,春前茶圃尽含烟。
云深日暮林归鸟,夜静天开日照禅
宝刹庄严佛胜地,如来独坐对西天。
鼎仙风景尽名山,宝刹雄姿数百年。
翠竹苍松鹤拱日,清池荷叶鱼喋烟。
老僧有道恒施显,石屋无尘好入禅。
自古诗人多感慨,登陆到此望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