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振中与新文龙中华中学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九四六年龙引中华学校复校,一九五○年新加兰、文律、龙引三区华校组成联合董事会,一九五一年新文龙中华中学创办,郑振中就一直担任董事长,到一九六三年逝世为止。他一生中的贡献,为教育鞠躬尽瘁,以无畏的精神,大公无私的为社会服务。他为人耿直不阿,不但龙引的各族居民对他崇敬,包括新文龙三区,甚至峇株与柔佛州的华社也对他肃然起敬。 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也常为人排解纠纷,只要“中叔”出面调解,都能令争执的双方非常信服。 郑振中的生平处世做人,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卅日出版的《新文龙华校三年》序文中这样写道:“振中愚顽少学,不求名利于时,不治私产,而孜孜以服务社会为职志。念载以来,此衷未改。荆棘阻途,心身交疲之时,间亦不免于气馁。念及个人事业,既已牺牲于前,复何惜于后。人生既以服务为目的,为教育,为社会,只有坚持到底。困难虽奢,戮力以赴。鞠躬尽瘁,无他求也”。 郑振中先生字天漪,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湖阳仙溪乡②,早年肄业于厦门大学。一九二五年奉父命来到龙引,协助父亲垦植,当时龙引只有几间聊足避风雨的“亚答屋”。后来他因为兴趣关系,到峇株正修学校任教职,从此决定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在任教时,他为该校董事长及中华商会会长粘东生、赵丽生诸公所赏识,并为黄玉成、王季銮一班体育界人士所爱戴,公推他为峇株吧辖男女篮球远征队之领队及协助主持一年一届的峇属华校学生运动会,并被选任柔佛中华总商会体育主任,由此奠定他在社会之领导地位。 他认为华校要发展,必须依赖经济足裕,所以毅然弃教从商,到星洲经营土产贸易,只是他乃一介书生不善于经商,无法达成志愿,就回到龙引定居,一面以劳动开发山芭,一面又致力于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 抗日期间尽力筹赈 在中国抗战期间,他曾尽力于筹赈工作,到了日寇南侵,他匿居深林密菁之区,躬亲耕耘,后来被敌寇所侦悉,拘禁于居銮,幸得黄玉成医生等多方营救,方免于难。新文龙三区华巫和睦共处,在日寇占领时及光复之初,因受到外力挑拨,不断发生仇杀惨剧,他不计难危,奔走各民族间,以其浩然正气与坦白胸怀,感动众心,化戾气为祥和,新文龙一带始得安宁。在马来亚紧急法令时期,也安然无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龙引有育群、晨光、育才及育华四间华小,在大战时期马来亚沦陷后,四校全部停办。战后(即一九四五年九月)大家认为教育关系国之兴替,民族之生机,恢复办学急不容缓。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郑振中会同欧清添、郑章玉、欧西朝、欧振华、陈乐生、施德宝、陈锦文、许乃炎、李居起、李来官、陈华扳、余令加、郑作余、欧金星、李凤舟、郑天赞、陈致远、郑作静、辜世柔、余面、颜金钩、颜玉桌、陈佰义、黄金星、欧水评、符和合、郑昌沅、洪志兴、郑华铠、郑路、李俊居、陈闻起、龙道俊③,召开龙引区埠众大会,大家都认为战前办学,因帮派影响,人事未甚融洽,以致弹丸小地,四校分立各自为政,不但有碍团结,也影响发展教育,所以通过实施统筹统办,当场产生“龙引区复兴侨教校董筹备会”,由郑振中任主席,推行土产教育捐④,充裕经济来源。 四校合并易名中华 一九四六年一月首届校董会正式成立,公推郑振中任董事长,将原有四校合并,改称为“龙引中华学校”,以育群校舍为总校,晨光原校舍为第一分校,育才校舍为第二分校,育华校址为第三分校,聘陈致远为校长,统辖总校,分校各设主任一人。2月正式开学,学生有三百余人,教师有十余位,后因学生逐渐增加,校舍不敷用,且分校数处,管教不容易,设备亦难周全。因此有校董倡议,另购新校地重新建校,集中管教,以增进教育之宏效。 一九四八年在旧总校对面,向龙道俊购得新校地十英亩,计七千元。一月卅一日建校委员会成立,郑振中任主席,进行筹款,获五万七千余元,九月一日招标承揽建筑。新校舍图样为“主”字形,计建礼堂一座,教室三排二十四间,惟因限于经济,一时未能为力,只有分期兴建,首期建礼堂及教室十六间。一九四九年四月间,首期建校完成,同年七月搬进新校舍,三间分校停办,分校学生由校车运送总校,集中管教因得实现。 一九五○年,新加兰、文律及龙引三区热心教育人士,以三区华小毕业生为数不少,而许多学生因经济关系,不能到外地升学,实在可惜,因此有创办中学之倡议,当时大家都认为要创办中学,必须健全三区小学,与集中三区之财力物力才能够办得成功。一九五○年底,产生“新文龙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由郑振中出任董事长,并拟定于一九五一年起三区小学,实施统筹统办,计划一九五二年才创办中学,后因三区华小毕业生联函请求,“新文龙中华中学”乃提早在一九五一年开办。 当时与郑振中一起创办中学的三区人士有杨仁全、陈清溪、杨哲业、郑双埕、梁汉文、李龙标、颜金钩、欧西朝、欧清添、郑文焮、郑德雨、冯景云、郑守耕、陈锦文、方俊生、杨仁迁、刘其伟、陈致远、郑有紫、林金源、陈华扳、李居起、梁长富、郑章锦、黄吉礼、许益能、陈华奎、符和隆、陈伯义、郑章玉、张来宫、郑弈郊、李凤舟、黄宏祺、王剑声、李江水、蔡尤郡、陈弈槟、陈亚吟、丘彩结、郑铭钟、梁崇珍、张、蓝添寿、陈金水、颜玉桌、陈清海等人,其中以闽籍人士占大多数③。 一九五一年开始,三区华校已组成联合董事会,并实施统筹统办,新加兰与文律被称为“双头尾”,龙引因居中而且龙引中华学校新校舍刚落成,所以新文龙中华中学就创办在龙引。因为是由三区热心教育人士出钱出力,并为三区华小毕业生而创办的中学,所以取新加兰、文律、龙引三区简称“新文龙”为校名。 新加兰(SENGGARANG),和龙引(RENGIT)在政府行政区是隶属于峇株吧辖县,文律(BENUT)则隶属于笨珍县,三个地方相隔都是八英里。在战前,三区人士各不往来,很少联络。日本侵占时期便因为没有联系,排华时吃了不少苦头。和平初期,大家痛定思痛,开始觉醒。三区华校的统筹统办,并创办中学,便是团结的具体表现。 黄润岳任校长多年⑤ 郑振中任“新文龙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董事长,聘黄润岳为新文龙中华中学与龙引中华学校校长,小学原任教务主任余锵为小学部主任。黄润岳由一九五三年起,还义务兼任新加兰中华学校及文律乐育学校校长,至一九五六年才辞去两边兼职。在统筹统办时期,三区华校有共同的校徽,校训与校歌。 新文龙中华中学在黄润岳校长主持校政下,多方延揽优良教师,不及数年校风大振,并在一九五三年承教育部之委托,开办高师班,前后四届造就不少师资,一九五七年政府开办日间师训班,高师班才停办,是年该校也增办高中。 经常夤夜到校巡视 郑振中已经把全副精神寄托在办三区华校,尤其是新文龙中华中学更是费尽他的心血。他受过高等教育,也当过教师,办教育当然内行,不过他绝对尊重校长。他身为董事长,校内之事,不论是校务或是人事,他完全不过问,有时校长请示他,无论是否合他的意思,他只说随校长主意就好。他将办学当成自己的事业,为学校为学生的事情奔波不以为苦。他常常在半夜,到学校巡视一周,他已经以此校为其终身之精神寄托。因此,新文龙中华中学全体师生深受感召,教师认真,学生努力,历届毕业生均有优良之成绩表现,各地学生,闻风前来就读的,每年都有。他任董事长十三年来,造就人才不少,师生校友敬他为父,尊他如兄,他对师生校友,视如友如侄,他虽然很严肃,却是一位仁慈的长者。 他身负地方重望,也备受政府官员与一般民众之尊敬。但是他一生淡薄名利,对所有荣誉名位都辞谢不受。一九五二年三区师生发动要在新文龙中华中学操场建立振中亭,首先反对的是振中本人。当时他的弟弟振经也特地找黄校长谈,认为建亭对于振中有损无益⑥。但是三区师生却认为振中亭非建不可,一九五三年教师节,教师要求三区董事节约一千元,三区华校教师乐捐二千五百余元,新文龙中学及小学同学共献捐二千六百余元,五三年教师节三区学生尊师献金五百余元,总数将近七千元,便动工建亭。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五日校庆举行落成典礼,黄润岳校长在“振中亭记”中,提到振中亭除了纪念新加兰文律龙引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董事长郑振中,且寓有振兴中华文化之意。当时因为建亭余款颇多,还以三区师生之名,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三区董事及贵宾。同时又购置振中杯金杯两个,举办三区男女篮球公开赛,此球赛也成了三区常年盛事。 坚决反对华校改制 一九五三年,童子军总会以振中提倡华校童军运动,厥功至伟,特赠以世界童军总会之感谢金章一枚,十年之后,联合邦童军总会又赠以童军最高奖章,这二项荣誉是他所无法辞谢的。 一九六一年,教育部要华文中学改制,他是最坚决反对改制的,他说:“华校不改制,既不违反教育法令,更不违反宪法。如果独立中学被迫关门,我们便不做董事算了,如果有一天华文独立中学没有学生,那我们就自动关门。”一九六二年开学日,他庄重严肃的向全校师生宣布:新文龙中华中学永远不改制。同时也呼吁其他华文中学不要改制。他又说:他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一生从事于发展华文教育,决心维护华文教育,即使被取消公民权,递解出境,甚至于坐监,都没有什么了不起。 郑振中为人慷慨,对于学校的老师更是常常代买东西而不收钱,对于自己却十分俭用,其平生辛勤所得的金钱,都是用于教育文化,社会公益,赈恤贫穷,资助亲友。他不但本人的衣食俭朴,所住的屋子也非常简陋,后虽将投保人寿领回的款项,兴建一座两层新厦,到逝世时尚亏欠银行近二万元。郑振中除了以园契抵押银行,作为担保学校户口透支,也曾卖掉一些椰园,他不是为了自己花费,也不是为自己的家人,而是为了社会公益和教育、体育事业。 经营电流盈利归公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郑振中个人向政府申请经营电流供应获得批准,他以电流供应乃大众事业,其所得的利益也应归于大众,于是将它转让给龙引中华公会经营,所得盈利归作教育经费,他的大公无私,受到大众的赞扬。龙引中华公会经营电流供应,整整卅年为本区居民带来方便与福利,直到一九七八年八月政府开始电流供应为止。 提倡篮运不遗余力 郑振中除了致力教育事业外,对于提倡体育不遗余力,柔佛州篮球总会推选他连任会长。一九五八年,马来亚联合邦篮球界意见分歧,他挺身而出,奔走调解。在芙蓉召开各州代表大会上,极力呼吁大家团结一致,最终获得各州代表赞同,马来亚业余篮球总会因此始告健全。他除了任中小学董事长外,也担任龙引中华公会主席,峇株篮球分会会长等,为公事他每天都必须驾车来往峇株与龙引。他富有责任心,无论大小事情,都绝不拖延,也不假手于人。由于辛勤劳碌,亲友们常常劝他稍作休息,但是他并不以为意。 学校师生尊为校父 他一生为社会公益奔走,为发展华校,提倡体育而尽心尽力,为亲善各族,安定社会,操心积虑,不遑宁处,遂积劳成疾,卧病二个月余。当他卧病在床时,学校师生分别去探病,他平时关心老师,关心学生,师生们都非常尊敬他,在卧病时他还时时关注学校的事情。他于一九六三年三月十五日上午九时卅分逝世,卒时享寿积闰五十有八,真是哲人其萎,闻者莫不伤悲。当他逝世的消息传到新文龙中华中学时,全校师生都哭了,学校立刻停课,在校舍前悬上黑布,用白漆写着:校父郑振中先生精神不死。新文龙中华中学师生尊称他为“校父”,以纪念他毁家兴学的精神,柔佛州篮球界亦尊称他为“柔佛州篮运之父”,过后又举办全柔振中盾少年篮球赛来纪念他,他遗爱在人,遗风在世,精神不朽。 郑振中与世长辞,三区华校全体教师的挽联:“为华文教育,鞠躬尽瘁。遗风亮节,肝胆照人。”新文龙全体华校学生的挽联是:“恩重如山,将怎生图报?德深似海,誓永志毋忘。”新文龙中华中学全体寄宿生的挽联:“如父如师,安其居,足其食,沐德思恩音容在;有声有泪,习于堂,寝于室,睹景怀人感念深。”师生们表示心中的真诚,非笔墨所能形容。出殡之日,有许多是多年不见的,从星洲来,从柔佛州各地来,成千人就站在中华公会前。烈日当空,汗泪交流。学生们只得站在校园内。门口挂了一条黑布,写上白字:我们永不忘郑董事长的恩德!学校里准备了黑纱,学生们几乎全部自动拿了戴上,有些女同学已经泣不成声了。当年我是初中三的学生,这些情景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新文龙中华中学从此每年三月十五日放假一天,以志纪念。 为了纪念郑振中对教育的功绩,一九六三年三月十八日成立了“纪念郑振中先生教育基金委员会”,由颜金钩任主席,黄润岳校长任秘书,三区重要人士全部罗致为委员。三月廿四日下午二时,在新文龙中华中学礼堂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的人非常多,除增聘委员及聘请顾问外,还通过了简则。简则中提出的宗旨是:“郑振中一生为社会奔走,为教育牺牲,遐迩同钦,华巫共敬⑦。尤以近十余年来,集中全部精力,以求发展三区华校教育,高瞻远瞩,造福不浅,故发起筹募教育基金,作为永久纪念。”教育基金筹得四万九千零四十二元二角,全部存入银行作定期存款生息,并把这笔利息当作郑振中奖学金。 (本文原载《南洋商报·大马闽人兴学办教史料集》。参阅资料:新文龙中华中学校刊及黄润岳著《龙引十四年》) 注:①作者李清火,《南洋商报》通讯记者。 ②郑振中祖居龙山村,二十年代迁居仙溪溪西村。父郑德拔,早年出洋谋生,是永侨先来开发峇株属龙引坡六人中之一。据李汉青撰《永春人海外拓殖志》记载:“峇株巴辖永侨先来开发者,有岵山乡之陈礽唐,达埔乡之潘列等,峇株属之新加垄有东山乡之颜园等,峇株属龙引,则有仙溪乡之郑德拔、德脂等六人,均种植椰与栳枳,成家立业,长育子孙。” ③筹备与创办新文龙中华中学的名单中,属永春籍人士有:郑章玉、郑作余、郑天赞、郑作静、余面、颜金钩、郑昌沅、郑华铠、郑路、李俊居、李龙标、郑文焮、郑德雨、郑守耕、刘其伟、郑章锦、郑奕郊、颜玉桌等。 ④土产教育捐——即三区华人出售椰干等土产时,每担收土产教育捐贰元不等,作为学校经费。后因局势变幻,六十年代末期,土产捐不得不取消,学校经济一度陷于拮据。 ⑤黄润岳,曾任马华教师总会会长,现移居加拿大。 ⑥郑振中之弟振经,曾任《永春日报》社长,永春四中前身力行中学倡建人之一,现为永春四中校董会董事长。1949年赴马来西亚、澳洲等地经商,创办“成功工业有限公司”。 1963年振中逝世后,聘请其弟振经由澳洲返龙引接任董事长一职。1980年,为克服经济难题,乃趁创校卅周年之际,举办万人联欢宴会,发动筹募置业基金,预定指标50万元。振经采取认捐宴席和发动捐献名贵烟酒及高级饮料,当场义卖等办法,在宴会上一下子筹募了60多万元,超出预定目标。“万人宴”新颖有效,大获成功,消息轰动大马,至今仍为当地民众津津乐道。 振中、振经昆仲为振兴华文教育、延续中华文化,对新文龙中华中学的创办与发展,鞠躬尽瘁,深受当地华巫 之敬重。 ⑦郑振中“一生为社会奔走,为教育牺牲,遐迩同钦,华巫共敬。”他一生生活在海外,但不忘故里,为家乡做下许多公益事业,为乡人所敬仰,有口皆碑。兹择二三事,补述于后: 1936年秋,仙溪郑氏海外宗亲捐资重建仙溪大桥(原名登赢桥),委派郑德拔回国主持工程施工。振中、振经随行,为大桥作出贡献。 1931年,龙山、仙溪两校校舍为军阀陈国辉部彭棠烧毁。1950年,始由郑振中、郑作余等集资重建今之龙山学校校舍。1960年,又捐资修缮仙溪学校教室,建置龙山学校宿舍、厨房、卫生设施。 1948年冬,振中最后一次回国时,曾于力行中学主办全湖洋乡“振中杯”兰球赛,奖品与经费由振中独资捐献,对湖洋体育活动起了促进作用。 此外,凡乡人出洋,涉外事宜,无不致书“中叔”,请求协助,振中均热心办理代为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