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春华侨中学校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邱建置 陈武村 尤希圣 李文塔· 永春华侨中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普通完全中学,县级“文明学校”,位于城关北郊,大鹏山下,环翠岗上。校园60亩,绿树生香。校园北面有处名胜——云紫亭及书院,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云紫流风,春雨润物,激励师生振兴中华志;鹏峰毓秀,桃李成蹊,汇聚侨亲培育栋梁情。 辛勤办学四十春 业绩辉煌缀桃源 1954年春,县侨联为使华侨子女能有充分的就学机会,倡议兴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县侨务科当即召集有关人士商讨,成立首届校董会:颜子俊为名誉董事长,尤扬祖为董事长,周公甫、林珠光、李华鼎、郑德郁、郑奕雨为副董事长。经过数月筹备,同年秋开学,定10月25日为校庆日,命校名为“永春县华侨子女补习学校”,聘侨务科科长徐凤仪兼任校长,借五里街姑娘楼为校舍,全校教职员工21人,设初中预备班2班,高中预备班1班,共有学生160多人。 1955年7月,首届补习生结业,90%以上考进高一级学校。同年秋,改校名为“永春华侨子女中级文化学校”,始招初中一年级新生。徐凤仪他调,校长由永春一中副校长郑子山兼任。 1956年,成立第二届校董会:尤扬祖为名誉董事长,周公甫为董事长,林珠光、李华鼎、郑德郁、郑世贞等为副董事长。郑子山因本职工作繁重,力辞兼职校长;县派郑金任专职书记兼校长。因生数增加,姑娘楼不敷应用,学校迁进永春医院旧址。 1957年春,董事长周公甫远渡重洋,奔波于港澳星马等地募捐,得到侨亲热烈支持,筹集一笔建校资金。是年夏,县领导、校董会与学校会同勘察,择定北门外环翠山坡为校址,着手基建。10月下旬,省教育厅批准学校立案,定校名为“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年底基本建成新校舍,教学区以办公楼为轴线,计东、西平屋与东、西楼4座;生活区有厨房、膳厅、浴室等,建筑面积共4000多平方米。 1958年春,学校迁入新址。秋季增办高中,县府按全校学生名额拨给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是年周卿森捐赠钢琴一架。 1960年,印尼华侨成批归国,在东关拓建茶果场。百余名青少年插入我校相应班级学习,享受助学金,无失学之忧。 至1966年“文革”之前,先后担任副校长的有吕士道、林干贞、吕玉龙、吴镇等。 1966年夏,“文革”开始,我校屡受冲击,校名改为“永春人民中学”。 1969年秋,奉命复课,校名改为“永春城关中学”。 1972年春,郑金调任他职。县派余今表任书记兼校长。当时“四人帮”仍在横行,校政受到多方干扰,只能在困难中曲折前进。 1975年,师生在外丘大队山坡开辟“五七”果林场(总面积303亩)为劳动教育基地,种杉160亩,柑桔85亩;后来又扩种并新辟茶园。如今杉树成林,郁郁葱葱;橙黄桔绿,硕果累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教育方针得到贯彻,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步建立。 1978年秋,奉县府指示,校名改为“永春第二中学”。 1984年夏,成立第三届校董会:林一心、梁披云、周卿云为名誉董事长,颜彬声、梁清辉为顾问,周守仁为董事长,郑德郁、陈其聪、黄祖甲、陈义岸、郑金、郑永仁等为副董事长,郑德郁为常务副董事长。是年秋,校名恢复为“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余今表他调,县派林千棒任书记兼校长。学生增至二千,急需建筑新校舍。郑玉环(女)捐建修港楼(总面积540M2),梁清辉、谢玉冰及桃城镇政府捐建爱国楼(总面积540M2),初步缓解教室紧张的问题。周卿云捐建周福谦科学楼(总面积1045M2),内设藏书2.5万册的图书馆、教师及学生阅览室、部分学科教研室。10月25日,全县各界隆重庆祝30周年校庆,香港永春同乡会名誉会长梁清辉、副理事长陈其聪代表同乡会莅校参加庆典。 1986年秋,林千棒他调。县派郑启沿任书记兼校长。 1986年秋,郑启沿任书记、郭建守任校长。1989年秋郑启沿任调研员,郭建守任书记兼校长。 1989年夏,成立第四届校董会:林一心、梁披云、周卿云、颜彬声、梁清辉、林孝首、郑耀堦、陈吴爱惜(女)等为名誉董事长,周守仁连任董事长,苏中亚、洪鹏景、余金象、陈赞良为顾问,郑永仁、黄祖甲、颜尚镇、刘声洽、王大贞、陈义岸、陈章鞘、郭建守、梁天成等为副董事长,郑永仁为常务副董事长。是年10月25日,全县各界在校隆重集会,庆祝建校35周年并为周公甫纪念堂、张献其科学楼落成剪彩。纪念堂(总面积1728M2)系周公甫哲嗣周守仁捐资扩建大礼堂而成的,内设校长室、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教务处、总务处及政教处等,大礼堂为全校师生集会的大会堂;张献其科学楼(总面积15222)为黄凉素(女)捐建,内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教、计算机专用教室。此次剪彩及校庆活动,原中顾委委员、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林一心暨省、市、县有关领导及陈义明、颜彬声、陈其聪、周守仁、黄凉素、张石麟等50多位“三胞”代表光临,盛况空前。 1991年秋,郭建守他调,县派邱建置为书记兼校长。同时,第四届校董会先后增聘郑玉环(女)、陈义明、陈汉明等为名誉董事长,谢玉冰为名誉董事,刘声洽为顾问,邱建置为常务副董事长。是时,颜彬声捐建的校门楼(总面积212M2)落成,宫殿式建筑,富丽堂皇。1992年4月,省政协委员、原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彬声亲临学校为校门楼剪彩。是年12月,学校董事长周守仁莅校检查由其捐建的学校围墙首期工程进展情况。 自1991年10月起,学校倡导并坚持全校性晚自修,有60%的学生参加。这使教师辅导和学生自学落到实处,有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1992年8月,县委、县府决定永春侨中为首批试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聘任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制。这项改革体现了“干多干少待遇不一样”、“干好干坏待遇不一样”,有力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改善了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了办学效益。此间,周清琦捐赠语音室设备;陈其聪捐赠钢琴一架。 早在1954年,旅越侨胞就将厦门市厦禾路中段的九间房子捐赠学校,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长期以来未能收回使用权;经县领导及几任校领导的努力,1993年6月趁厦禾路拆迁之机,终于换回五套写字楼,并获得市区100平方米商场的租赁使用权。 1993年11月,台胞王超英捐资人民币2.55万元为教职员工添置校服,同时决定捐建“英兰图书馆”。 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至今,先后担任副校长(或副书记)的还有吕玉龙、陈和璧、林千棒、孙建斌、郭英伟、余文庆、林智玄、李源远、潘俊毅、尤希圣、陈武村、陈维新等。 1994年,梁披云、梁良斗、陈其聪捐资人民币120万元,兴建“尤扬祖大楼”。3月23日,举行大楼奠基仪式。梁披云、梁良斗又捐建“陈其聪大楼”和“郑苍亭大楼”。是年5月,学校组织教师集资兴建的教师宿舍楼(两座共20套房间)正式动工。 为激励广大师生勤教勤学,郑玉环(女)、陈义明、颜章根等先后捐献奖教、奖学基金,成立“陈修港先生奖教基金会”、“陈义明先生奖教基金会”、“陈文彬先生奖教基金会”、“陈修港先生奖学基金会”、“陈义明先生奖学基金会”、“陈文彬先生奖学基金会”。 永春华侨中学创办以来,由于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由于广大侨亲、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热情的支持,历经40载,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中学,成为点缀在桃源春色中姹紫嫣红的奇葩。 为国育才四十秋 桃李灿烂满天下 4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团结、勤奋、求是、进步”为校训,以“团结友爱、尊师守纪、勤奋学习、爱护公物、清洁卫生”为教育的重点,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国家培育了高中、初中毕业生一万多人,其中考取大中专院校者数以千计。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48人,录取大专院校14人。1977年高考,录取大专院校者达120多人。应届高中毕业生秦曙伟高考物理满分,自恢复高考以来,属全市首例。省教委开办省重点中学以后,侨中属一般完中,生源素质下降。尽管如此,师生依然精神奋发,勤教勤学,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如1986年,录取高校28人、中专中技26人,高考总分进入全县前30名的有3人,应届毕业生张金章高考地理成绩89分,居全县第一名。1993年高考,录取高等院校14人,超额完成教育局下达的指标,应届毕业生吴锦冲高考语文成绩居全县第二名。1994年高考,录取高校20人。1992年中考,学校综合比率为83.3%,居县完中第一名;初中应届毕业生余杰荣以527分(满分540分)的成绩居全县个人总分第一名。1993年中考,学校获郑信顺夫人奖学金的学生在全县80名中占11名,录取重点中专的人数在全县各校中名列前茅。 1989年以来,学校获省、市、县级集体荣誉称号65项,其中省级5项、市级13项。教师个人获国家、省、市、县荣誉称号或奖励证书的达157人次,其中省级以上11人次,市级以上的26人次。学生个人获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或奖状达112人次,其中省级以上14人次。 校友遍布海内外,既有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又有知名企业家、能工巧匠、体坛名将。如:先后获24枚金牌的羽坛骁将陈红勇,全国农村青年“星火计划”带头人刘耿铭,香港著名中青年实业家颜章根、陈章辉、李德华、张恒山、陈传芳,知名摄影家刘声洽,省优秀企业家郑双穗,纸织画传人周梅森、周梅君兄妹。 在高校任教的校友,数以百计。其中有福建师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锦扬,集美师专知名青年画家黄永生,华侨大学旅游系主任郑向敏,天津大学海洋船舶学家余建星,中山大学应用化学家郑其煌教授等。 出洋留学,遍及五洲。校友中有20多位分赴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深造,其中有现在巴黎第十一大学研究所任职的黄永生博士,在美国梅隆大学任教的刘亚猛博士,取得硕士学位的张传佳、林育德、辜维拉、陈曙光等。 部分校友在中宣部、外交部、司法部等部门工作,不少校友在省、市、县各级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回顾40年历程,欣喜环翠桃李环球芬芳;展望未来征途,热望凌空大鹏凌云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