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斌·
原子科学家林荣国博士
林荣国博士,男,1928年10月生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美中村。新加坡籍华人原子科学家。国立新加坡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林荣国博士,6岁时入家乡小学读书。后随父林祖培、母刘佩钦南渡印度尼西亚。先后在南洋老华、龙华、吧城等地华侨学校读书,1948年高中毕业,回国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转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物理学。1953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即从事宇宙线研究。1955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59年获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曾任职于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与波士顿以马内利学院。后任新加坡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
林荣国博士通晓中、英、法、德、俄数种语言,这对于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非常有益。
主要研究方向。高能物理、表面物理。
主要学术活动。多次出席国际物理学学术会议。多次来华访问。1975年来华访问交流学术成就。1987年4月到上海参加亚太地区表面物理学术会议,并应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山西分会邀请,到山西作《钢的氮化》、《高能碰撞产生带电粒子之数目分布》学术报告。1992年5月偕同母亲刘佩钦,弟印尼籍华人工商企业家林匡国,弟澳籍华人、澳大利亚皇家放射科学院院士林许国,弟印尼籍华人电脑专家林善国,弟印尼籍华人林正国,弟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调研员、副研究馆员林卫国,妹冶金部鞍山冶金热能研究院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林仪媛,及侄女山西省运城市侨联林红,组成“科技考察团”,访问福建,回永探亲谒祖。
主要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经典电动力学》等书。
林荣国博士业绩被收入东南亚研究所刊行的《星马人物志》等人名辞书。
历史学家颜清湟博士
颜清湟博士,男,1937年生于福建省永春县石鼓乡。祖父颜治宗,曾任永春商会会长。父颜章枢,经商于马来亚彭亨州文德甲埠。母王姜,系王荣光之女。颜清湟博士1945年随母南渡马来亚,受教育于文德甲中华小学。1956年吉隆坡尊孔中学毕业,考入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文学士学位。随即执教于马来亚峇株巴辖华仁中学。1963年8月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助教。1965年获澳洲国立大学研究院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1969年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旋执教于南澳大利亚阿得雷德大学历史系,先后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1989-1990年任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系主任。
颜清湟博士,热爱当地华人福利事业。1971年与澳籍华人杨日文等发起组织南澳中华会馆,连任副主席数年。1975年8月,被选为会馆主席,连年蝉联该职。并任新加坡颜氏公会顾问。
主要学术论著。编著出版《森美兰史》(新加坡世界书局印行,1962)、《雪兰莪史》(新加坡国家语文局印行,1964),英文著作《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牛津大学出版社亚洲分社出版,1964年第一版,1976年再版,吉隆坡),学术专著有《中国华工与清朝官员》(1985)、《新马华人社会史》(1986)。与人合作编著出版论文集《海外华人史研究》(1992)等。
主要学术活动。颜清湟博士热心著述与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学习时,其文章就曾散见于星马华文报章杂志。1962年受新加坡华文广播电台之邀,主讲《马来亚中古社会史》。
颜清湟博士业绩被编入《世界华侨华人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新加坡颜氏公会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颜氏公会编印,1978)等书。
分子生物学专家洪碧玫博士
洪碧玫博士,女,1962年8月21日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村,祖籍南安市英都镇。现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洪碧玫博士,生相属虎,乳名“虎仔”,从小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如虎添翼。1968-1974年就读于永春五里街镇华岩小学(原崇贤小学)。1974-1978年就读于永春一中,品学兼优。1978年考入华南热作学院作物栽培系,1982年毕业获作物栽培专业学士学位,获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的全国“三好”学生奖,留华南热作学院执教。1984年获公派赴加拿大国家科委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深造。后获奖学金转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部生物学系,攻读生物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1年,其博士论文《大麦逆境和脱落酸引导基因之一的调控》深受美国专家、同行的赞许,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学和植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逆基因克隆及其研究”。
主要学术论著。研究论文《大麦糊粉层基因调控》,1988年编入《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一书,在美国出版。研究论文《一个大麦脱落酸引导基因的克隆和特性研究》,刊于1988年美国《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杂志》。研究论文《大麦基因调控》,1991年发表于美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研究论文《大麦逆境和脱落酸引导基因之一的发育调控》,刊于1991年美国《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杂志》。
主要学术活动。1988年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学术会议。1991年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交流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论文。
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刘亚猛博士
刘亚猛博士,男,1948-10-24日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州内一家知识分子家庭。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长内基一一梅隆大学任英美文学教师。
刘亚猛博士敏而好学,以考分全县第一从桃城小学考入永春华侨中学。又以考分全县第一,于1964年考入永春华侨中学高中部。年年被评为三好优秀生、高中二下时转读福州十一中。在火红的年代,上山下乡三载,驾驶汽车五年半。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英语系。1979年破格参加该系首届研究生考试,以最优成绩被录取,1982年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留该校英语系执教,翌年升任系副主任。是年通过全国性留学生选拔英语水平测试(EPT),成绩高居福建省榜首。1986年9月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英美文学系进修深造,以“简直不可思议”的出色成绩通过美国研究生水平测试(GRE)和“托福”考试。其中“托福”考660分,百分级度为99%。1987年被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研究生院正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享受“全校性优秀博士前研究生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最高奖学金。从第四学年度起,兼任研究生院英语专业高级写作课助理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美英文学,英语修辞学。
主要学术活动。1987年2月,在俄勒冈大学作“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备受赞许。1992年夏,出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一学术会议,论文参加交流。1992年12月参加纽约全美大学学术年会,宣读两篇学术论文,获好评。
1993年5月7日,刘亚猛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美国英文科博士学位,并参加美国著名学府南加州大学110届毕业典礼及学位颁发仪式。
地震地质专家洪汉净博士
洪汉净博士,男,1947年6月24日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现任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洪汉净博士小学分别在永春儒林小学、华岩小学、实验小学就读。1964年于永春一中高中30组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69年7月毕业。1970~1971年分配到四川省康定石棉矿工作。1972年又调任四川省地震局康定中心站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981年12月获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
1984年1月~1985年9月,洪汉净博士赴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作考察研究。1985年2~9月,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作科学研究。1985-10-12月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作科学考察,学习深造。1986年12月,洪汉净获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地质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地质构造理论。
主要学术著作。《FINITE ELEMENT INCDELING OF CIRCUT TEMPERATURE DISCRIB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BAY ARE》,刊于美国《TECTOPHYSICS》1983年92卷;《DYRAMICAL CONSEQUENCES ON SURFACE DEFORMATIONS AND GEOIDS FROM NEQUATION OF STATE》,刊于美国《EOS·TRANS·AGU》,1985年46期;《元剂剖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1986年收入《地震地质论文集》;论文《岩石圈脱层失稳与华北地台的活化》,1988年收入《现代地壳运动》一书。
海洋船舶工程专家余建星博士
余建星博士,男,1958年8月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环翠村。现任天津大学海洋与船舶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造船学会计算机应用学术委员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余建星博士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环翠小学、永春华侨中学学习,品学兼优。1975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76年参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队侦察员,获司令部通令嘉奖、训练标兵嘉奖。1980年考入天津大学海洋与船舶工程系造船设计专业,任中国青联、天津市青联委员,天津大学学生会、海船系学生会主席,系团委副书记,班长等职。连年评为天津市三好生,天津大学三好标兵。1984年留校执教,兼任系团委书记、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被评为团干部标兵,校优秀教师。1986~1987赴日本国研修中心攻读硕士学位。1987~1991年升任天津大学讲师、海船系系主任助理。1991年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任中共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系研究生联合支部书记、校博士生会主席、91博A班班长。连年获校最高奖学金“光华奖”一等奖,评为上海市及上海交大三好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余建星博士从大学一年级读到硕士、博士,成绩保持全优,年年总是名列全班第一。1992年被评为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船舶及海洋结构物设计、结构力学、可靠性研究和经济性研究。
主要学术活动。参加中国造船学会1990、1991、1993年学术年会,宣读学术论文多篇,并被收入会议论文集。
主要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结构物三维可靠性分析”、天津大学科研项目“基于目标可靠度的优化设计”。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构系统可靠性设计”、国务院重大项目“万吨级超浅吃水运输船研制”、交通部重大项目“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可靠性分析”、总后勤部“冲锋艇研制”以及石油部、浙江省航运公司等十余项重点科研课题。
主要学术论文。在《中国造船》、《船舶工程》、《海洋工程》、《固体力学学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现代舵船》等杂志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有:《船体横框架的最优可靠性分析》、《半潜式平台的三维可靠性分析》、《舵装置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有档锚链的随机有限元分析》、《桁架系统的失效概率的研究程序》、《平面刚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程序》,等。
主要学术专著。编著出版研究生全国统编教材《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原理及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12)。
有机化学家郑其煌博士
郑其煌博士,男,1964年9月30日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桃东村。今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广州市海珠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1993年第四届海珠地区十佳青年。
郑其煌博士,在家乡桃东小学,永春华侨中学学完小学、中学。1980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198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师从化学家郭奇珍教授,198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旋即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攻读海洋天然产物化学专业,1990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留校执教。1990年10月~1991年7月任广东德庆县中密度纤维板厂挂职副厂长,成绩卓著,被评为中山大学首批下乡挂职锻炼先进个人。历任中山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1992年11月),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年级主任。1993年10月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公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对美国化学研究作科学考察。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中国南海珊瑚化学科学研究。
主要学术活动。参加第二届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学术讨论会(1992)、粤闽港化学学术讨论会(1987)、全国第五届有机合成学术讨论会(1993)、全国第二届天然产物学术讨论会(1987)、国家教委部分学科领域高校优秀年轻专家科技研讨会(1992)等13次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宣读论文17篇。
主要科研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山大学科研基金、第一军医大学合作基金等三项资助项目的科学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国家教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中山大学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的研究工作。科研课题涉及海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蒽环类抗生素化学合成研究及固——液相转移催化法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
主要学术论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化学》、《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有机化学》、《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化学试剂》、《化学研究与应用》、《中山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以中英文发表48篇科研论文。主要有:《海洋萜类化合物的生源合成途径》、《中国豆荚软珊瑚内酯A的全合成》、《肉芝软珊瑚素酮的合成》、《中国海洋天然产物合成研究新进展》等。
主要学术专著。编写技术教材《化验基础知识》、《脲醛树脂胶粘剂》;合编出版《科技综述百科全书》(北京出版社,1993)、《高校优秀年轻专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3)。
主要荣誉称号。获199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2-1993年广东省高校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1992-1993年中山大学优秀级主任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事迹在《中山大学校报》、《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化学通讯》介绍,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编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信息库。
冶金学家孙少明博士
孙少明博士,男,1964年1月4日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村玉塘。今在美国阿肯色州苏比阿科市柯罗耶思(汽车)齿轮联合公司担任冶金总工程师。美国粉末冶金标准学会、美国粉末冶金工业协会、美国冶金工程学会、美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员。
孙少明博士,1970~1975年在家乡五里街镇华岩小学(崇贤小学)学习。1979年永春一中高中毕业。参加晋江地区中学物理竞赛及县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竞赛,均获名次。连年评为三好生。1979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专业学习,成绩优异,被评为三好生。1982获英语竞赛二等奖。1983年获工科学士学位。是年考入华南工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35CRMO中碳钢强韧化研究,1986年获工科硕士学位。1986年8月赴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留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冶金学家布鲁斯·波列特卡教授,以“液相烧结铝基粉末冶金”为主攻方向。1992年4月获冶金工程博士学位。今在美国CLOYES GEAR公司担任冶金总工程师。该公司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及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生产齿轮、链齿等汽车零部件。
主要研究方向。液相在铝基合金的形成及扩展过程的理论研究,铝基合金烧结过程机理的新探索。
主要学术成就。为美国CLOYES GEAR公司建立热处理工艺系统,制定冶金标准,完善冶金实验室,获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达标证书。对铝基合金烧结过程机理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并发展了液相在铝基合金的形成及扩展过程的理论。此两项研究居美国前列。
主要学术活动。出席美国冶金学会1988年学术年会,美国粉末冶金标准学会1991、1993年学术年会,美国粉末冶金工业协会1992、1993年学术年会,美国汽车工业协会1992年学术年会,1993年美国热处理学术会议,1994年加拿大多伦多学术会议等。
主要学术论著。完成博士论文《THE EFFEET OF LIQUID FORMATION AND SPREADING ON THE SINTERING PROCESS &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CU-MG-SI P/M ALLOYS》(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图书馆,1992)、《AL-CU-MG-SI粉末冶金的液相烧结》(美国冶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88,芝加哥)、《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