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晋·
编者按
关于谢孟,查阅现存的四部旧永春县(州)志,摘录如下,以作参考。
一、明嘉靖本未载谢孟事。
二、清乾隆廿二年本亦未载谢孟事。
三、清乾隆五十二年本载:“廷试状元年分科分无考。按元代科目多失名,谢孟之为元进士状元,旧县志省志俱未载。今据其墓在魁斗村邱英林之麓,碑刻大元廷试状元谢公之墓,又有明人墓志及诗据,故附识于此,以俟博考。”
四、民国版载:“相传系廷试状元,其墓在魁斗村邱英林之麓,碑刻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有明人墓志及诗可据,其裔当有存者。总之,元传国日浅,争夺相寻,其用人以色目人为主要,科举时作时辍,朝野多不视以为重,诸史志多无可考,故于郑(光时)谢二公之事,不能据谱以证史之必有,亦不能据史以证谱之必无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而已。”
在民国版《永春县志》卷十四《选举志》上有一段记载:“按元开试举人,分左右榜,右榜第蒙古人、色目人;左榜第汉人、南人。每举不满百人,且仕进多歧,崇色目,贱汉人,九十余年间,仕率以吏进,其设进士科,仅仁宗至顺帝十数科而已”。该志又载:“顺帝至正年间,年分科分无考,谢孟相传系廷试状元,其墓在魁斗村邱英林之麓,碑刻‘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有明人墓志及诗可据,其裔尚有存者。总之,元传国日浅(公元1271-1368年),争夺相寻,其用人以色目人为主要,科举时作时辍,朝野多不视以为重,诸史志多无可考,故谢公之事,不能据谱以证史之必有,亦不能据史以证谱之必无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而已”。
我复又查阅清乾隆五十二年版《永春州志》第九卷《选举志》亦有如上记载。
1984年初夏,永春县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我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县教育局聘我在宣教组编写永春教育志。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在县志办公室领导的支持下,我组潘博济、孙金晋、周昌熙、林云鹤等四人于1985年9月间到坑仔口乡调查了解。乡干部李荣华、谢良志、郑来盛,魁斗村支部书记谢连兴、村长谢良凛以及谢孟的后裔多人偕同我们同往谢孟出生地魁斗村实地调查。
谢孟墓在村之邱英林(山名),虽年代久远尚完整无损,坐乙向辛,墓碑呈半圆形,石碑左刻:“弘治丙辰年十二月吉旦”;中刻:“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道”;右边石刻因年代较久,字迹风化模糊不清。拜桌下有石雕人三;前一人举一牌上写“捷报状元及第”;中一人手举罗伞;后一人官服骑马。
村支书、村长及谢孟后裔介绍说:“据上代传说,墓葬非尸体乃其遗骸。”
阅《谢氏族谱》,谢孟字天麒,谢氏二房上坂支派三世,元至正年间状元及第。查《元史》,元亡于顺帝年间(1341-1368年)。元代民族矛盾相当尖锐,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把全国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谢孟属南人阶级。明太祖朱元璋代表汉人南人勒兵反元,民族斗争十分激烈,“三家养一元,一夜刣完完”,世人至今仍有如是传说。谢孟应系至正二十六七年考中,眼见元将崩溃,自己又是汉族,愧为元官,相传他在传胪之后随即托疾辞归。我们从他的墓表和其他文物加以探讨,认为他的托疾辞归应是真实的。
明代万历庚寅温陵(今泉州市)明经陈一经为撰墓表,全文抄录如下:
状元谢孟公墓表
盖史称许文正公,行己如冰霜烈日,谓其刚方严正而有特立之节也!然立节之大者,惟有别邪正,谨华夷之辨,而文正公仕元,卒贻清议之玷,则史氏所称如冰霜烈日者,其名犹未符也。桃源谢氏孟公,以文章及第魁天下,历世既远,文献莫征,公之行实其详不可得闻,然世代相传,皆以公自传胪后托疾辞归,屡诏征召不起,仅以寿终。余故据其事,原其心,知公不欲以文物之身而列冠裳于戎狄之国,宁为薛方之固,不为唐尊之徇,此风十亩之诗公其身之,而文正公为有余愧矣!夫文正公固中原之英,为儒流之杰也,一旦为异言异服之人统,而臣妾之,观其临终遗诫,深以不能辞官为恨,然其悔于己后,而没身之恨已无及矣。今公与文正公遭际同时,而仕止易响,其识趣之相越,孰崇孰卑,宁无轩轾于其间耶。或谓公不仕元,其节尚矣!然与其虑失身于终,孰若不策名于始,质之箕山之守,公不能无遗议也?是不然,士之处世固不滔滔而忘返,亦不泯泯而无传,公之享大名于当世,欲以才自见,而其立身大节,终有不可得而泯没者,以策名议之,是曲士所守,而未识夫时义之大
机也。易有之曰:遁之时义大矣哉,夫士君子不幸而处遁之世,亦顾其时义何如耳,揆之时义而皆安,则虽二姓之事,亦不害其为自守,唐之狄梁公是也!揆之时义,而或违则虽抱幽人之贞,亦非为忘君之举,晋之陶靖节是也。公不能为狄梁公、反正之忠,则当为陶靖节洁身之智,明于其时,达于其义,策名之讥亦或过矣。慨世下衰士之宠禄,而苟且以赴功名者,匪独一文正公也,如剧秦美新,历仕五季之徒,往往以名儒巨卿自逾于大闲,为哲人有道者,羞称亦弗思,甚矣!公之清修砥砺而其卓立于浊世之中,能不与之相浮沉,此不可为人之贤豪间耶。公墓在魁斗邱英林之麓,坐乙向辛,石刻有“捷报状元”四字,并有旌旗迎谒诸形,题其神碑曰:“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生不仕其朝,而卒以元称,盖后人追谥志时之词,而非其心尔。
岁万历庚寅九秋温陵后学陈一经拜撰。
谢氏祠堂颇宏,修葺完整,堂右悬一匾,上雕浮金大字:“胪唱第一”,大明会状庄际昌题。堂柱两侧楹联:“居魁斗日人占龙头纪乘不登缘胜国;当永嘉时庭栽宝树风流再振在今朝”。祠堂大门外两边楹联:“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遗留文物有板书条幅,上写:“万历已未九秋访尔驭尔饬二兄喜拜状元谢公墓。占一绝:‘先哲胪传光宝树,我今步武谪闲住,未享能作魁斗朋,喜谒拜君胜回墓。’会状庄际昌题。”另一题诗《拜状元谢公墓题诗赠诸秀》,系龙浔明经林槟所作,诗曰:“断碑荒草总堪哀,吊古怜君此日才,但说永嘉迁客处,那知胜国夺魁来,精悬岱岳名犹壮,气压中原骨未灰,入地苔深浑是碧,化成宝树许多枚。”
明代我县乡贤颜廷榘写纪魁斗状元逸事诗,全文如下:“魁斗邑名区,山明水秀泚。谓产伟人材,而与乡名似。乡人皆谢姓,其始有名士。昔在胡元季,状元赐及第。兵戈日相寻,遁迹岩穴里。殁葬山之阿,子孙修岁事。不表何官秩,胪句传书史,镌石见荣耀,墓田有籍纪。邑乘逸不修,声名在人耳。余视古名贤,其迹多类此。王通空献书,刘蒉以直褫,乃公亦既遇,奈此改革际。去今年代深,苗裔多俊美,执经游学校,又逢尧舜理。英才入制科,勉称绍前绪。”以下为该诗自注:
余往岁过魁斗,访谢氏诸君,宗亮说其先曰:孟公当元朝进士及第一人,遭乱不仕,而韬光岩穴,乡人但知其为状元,而不知何官秩,岂未曾拜官耶?而邑志又以胜国时事名略不载,有墓在溪东,墓石镌琼林赐宴归第,题日:“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家籍纪其墓田,余因至墓题之。
岁万历辛丑年夏月岷王府长史司左长史致仕晋阶朝列大夫前江西九江府通判邑人九十二翁桃陵颜廷榘题。
《桃源魁斗谢氏族谱之三》记载:
“行次纪实:(三世)(二房上坂支派三世谢孟)状元,讳孟,字天麒,大元廷试状元及第,谱牒既遗,履历莫考。相传以传胪后托疾辞归,清风高节,后贤仰之。葬本乡邱英林,坐乙向辛,明代修辑志乘削去胜国科第不录,而芳名自有不可泯者。远近乡贤翘企前徽,歌咏流传在人耳目,邑令州牧闻风景仰,辄前表徽以垂不朽。乾隆丁未(1787)郑公一崧修永春州志,博采幽潜列入山川、选举二志,民国丁卯(1927)新修永春县志亦载其事,虽巅末莫详而里居姓氏盖与日月争光矣!”
我们造访永春一中退休教师谢振谟,并与当地谢氏年老长者座谈。他们说:“别看我们是偏僻山村,早年我们村就有‘十八担半书笼’呢!”村支书谢连兴说:“我村早就设立人民助学金,凡考上大中专的学生均分别奖励”。在党的领导下,出过状元的魁斗村,重视智力投资和文化建设。村里新建一座能容纳五六百人的大礼堂,供放映电影和开会使用。魁斗小学也非常整新,村里设立文化站。瞭望四周田野,茶园桔林郁郁苍苍,生产一派繁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村四周新建的楼房更是栉次鳞比。
从现存的墓道、祠堂、文物、族谱以及温陵陈一经撰写的谢孟墓表看到,谢孟确实是一位有骨气的读书人,因年代久远,除生卒年代和科分无从确知外,上述文物遗迹说明谢孟应有其人其事。兹将此调查材料整理成文,意在抛砖引玉,望考古人士进一步予以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