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恭·
道教认为天地运行、气象变化、万物形成和演化都有神的主宰。人创造了神,人也变作了神,是经历漫长的岁月,由华夏百姓所创造出来的宗教信仰。宫观是崇奉神的殿堂。永春有宫观可以追溯至西晋永嘉之乱(310年),晋人南迁和八族入闽。中原大批移民既带来中原的文化,又带来先进的用畜力耕种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封建迷信色彩。为求丰收,祈求神的保庇,北方诸神就在永春大地有了它的宫观了,属于道教范围的就有100多处所。现就较具规模的介绍于下:
真武殿
原建在桃源驿(隋唐间设)古渡头、桃溪北岸,该处地名称真武甸,又称桃源殿。宋开宝年间,真武宫与武庙建在县署仪门内(即今县人民法院所在地),明嘉靖二年,县令柴镳改真武宫为仪仗库,真武公移祀武庙内。嘉靖四十一年,郑南峰献地在东门外建“玄帝行宫”(传说是董其昌为天下郡县书写的,今称桃源殿)。真武原系北方七星,人创造的神祗,后人编造了一些神话,说他本是屠夫,许多善男信女要去南海普陀山行香还愿,他也跟着走。众人讥笑他宰杀了许多生灵,应下地狱遭劫难,怎能上天堂呢?他就用屠刀剖开自己的腹腔,把胃肠都拿出来洗,胃就变为龟神、肠变为蛇神,自己却立地成佛了。明成祖靖难之变,以武力夺取侄儿建立的帝位,这在封建时代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他就假托是真武转世,顺乎天命。即帝位后,就大建武当道观,并敕令郡县建真武行宫。
桃源殿原有建筑面积1亩多地,分前后殿、余户及花圃等,历来由和尚顾宫,所以在后殿旧有慈航道人一尊,以后就把三界诸佛都放在龛内,形成佛道合一的宫观。永春其他宫观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和明成祖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设教思想是一致的。桃源殿地处附城,香火鼎盛,明书法家张瑞图题“桃源古地”匾一方,最为珍贵,惜毁于“十年动乱”。前佛教会及慈儿院均设于此,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曾挂锡其间,开讲简易修持法,殿庭为之人满。
三辆鎏金辇轿,雕刻于1933年。由于能工巧匠精心细作,刻成中、外、内三层的历史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把道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融为一体,是近代艺术珍品,中央及省市领导多次来县视察,均莅临桃源殿观赏辇轿,叹为观止,胜过故宫宝藏的帝王魂轿。
400多年来历经4次修葺。第四次于1983年动工,1986年竣工。今年6月25日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永春县道教协会也设于此。
关帝庙
永春的关帝庙、武庙主祀关帝,其他如义烈殿、万春寨、桃场关帝庙、港头寨都是。其中较具规模的是街尾的义烈殿。
关帝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是写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历来把他们当作忠义的典型。道教尊其为关帝圣君。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追封“忠惠公”,宣化五年(1123)封义勇武安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加封三界伏魔神威远震天尊关帝圣君。永人又称为协天大帝。
义烈殿位于城西0.5公里处,即八二三中路拐弯处,建于宋代。朱熹与吾邑陈知柔为忘年交,数度来永谈论理学,各处名胜都有涉足,游义烈殿时题联文“义效春秋心存汉室,烈盖古今忠贯日月”。清同治年间更换中梁,其祝文保存至今。清乾隆年间立碑刻,祀明正统和嘉靖年间,抵御流寇著绩阵亡义士郭荣六等35人。又祀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抗倭寇入侵等战役殁于阵者尤濂等29人(未列入石碑)。又有武绩可称而未殁于阵者黄光甫等9人。这73人舍生取义、保卫乡土的精神是值得人民纪念的。义烈殿历来为城西香火最盛的宫观,1981年在海外三胞的资助下,重塑神像,1989年港胞颜彬声先生重修殿宇。其他如石埕、道路及殿内法场是由海外黄凉素、张荣兰、尤廷安、洪月英、林月英、邱国政、邱淑霞等人捐献的。
1986年1月22日获县批准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6月30日获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发证单位。
真宝殿神农大帝
据陈氏族谱记载:隋灭南陈后,后主叔宝之子镜台挈二弟及宗族逃难来桃林场,据毗壶(今蓬壶)陈岩峭峰以自全,隋文帝有旨令释兵为民,遂聚族而居。陈岩山巅(即仙洞)建真宝殿祀神农大帝,俗称五谷帝仙,教民稼穑,尝百草以疗民疾,帝德宏远,是华夏最早祀奉的神祗,所以陈氏后人亦循俗建殿祀奉,以为祈禳之所。侨亲林江水等募资7万元于1988年修复之。
显应庙附于真宝殿旁、系陈姓祀其祖先威应侯(据传说系镜台仲弟)之庙。唐昭州刺史盛均的曾孙烈,为陈威应侯庙作记,称侯少习武艺和兵法,雄猛豁达,为时豪杰,征南越,大击匈奴,著有战功,后年老归休于陈岩,常骑马往还,一夕在驿东留弓剑而毙,后世就把他奉为神祗。现附在真宝殿内。
元兵入永,陈氏族人据陈岩峭峰之险,抗击元兵,由于势孤力微,受到废族,子孙星散,明初公开在梅花山落户,称为金峰陈氏。营建真宝殿冠以金峰二字。明天启年间阉人魏忠贤把持朝政,阉党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均造生祠,永春将金峰真宝殿改为魏忠贤生祠。天启末年(1627)魏阉伏诛。官军欲废生祠,乡人移真武公入祀。后又塑神农大帝于大殿。民国7年王荣光以金峰殿为司令部,神像移出,以后均被公家占用,抗战期间为第四区专员公署。店前陈族众在陈泗亭倡议下,于万春寨脚营建真宝殿。先君郑翘松曾为撰联文“真人博大超轩顼,宝历昌明继宓娲”;“真维一教稼明农树艺,宝有三土地政事人民”。文革废弃,1985年重修,现颇具规模。址在五里街通用机器厂后,万春寨脚,虽近市廛却无嚣声,空气清新,现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攀龙宫
攀龙宫又名柳树宫,位于石鼓镇社山村小溪仔,奉祀柳侯相公(原名柳绶)。南宋绍兴九年(1139)二月任永春县令,传闻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兴利除弊,更乐育英才。他公暇时常访问民间疾苦,并与名士陈知柔、蔡兹、陈光、苏升等游山玩水、畅叙唱和,可惜没篇什遗留。绍兴十一年四月间卒死于社山柳树下,翌日始为乡民发现。为怀念其为民劳累而死,故就地筑宫,伐柳树雕刻真像。清乾隆皇帝敕封为柳侯。
民国31年(1942)乡民自动捐资重新扩建宫宇,并以樟木重雕其神像。在“十年动乱”时期,悉遭破坏。直至1982年,在旅港同胞颜彬声、颜华寅等支持下和邻近的乡民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今日的规模。
宋时,江公望熙宁六年第进士,绍圣三年(1094)知永春县令,黄瑀绍兴八年(1138)第进士,知永春县令,在柳绥之后出任。江、黄之事迹均收入县志循吏传中,但永人均未为其立祠。柳令遗爱在民至深且厚,而事迹缺记,乡民崇祀,莫解其然。清代县令许其谊,曾立祠,今废。永春有“城隍爷上街,许老爹趁陪”的俗语。原其祠可能在翁公祠(学本)附近,现塑像移翁公祠内祀奉。